DZ T 0097-1994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 (1∶2.5万~1∶5万).pdf
《DZ T 0097-1994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 (1∶2.5万~1∶5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Z T 0097-1994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 (1∶2.5万~1∶5万).pdf(5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00971994*工程地质调查规范 (125 万15 万) Standard for engineering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规范对 12.5 万15 万工程地质调查的各项工作进行了规定。内容包括设计书的编写、遥感图象的应用、工程地质测绘、物探、勘探与长期观测、野外测试与室内试验、特殊岩土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要求、环境工程地质问题调查要求、资料综合整理。 本规范适用于已进行 l5 万区域地质调查和 15 万水文地质普查的地区。对城市、矿山、工业建设基地、地质灾害多发区进行 12.5 万l5 万工程地质
2、调查时使用。 2 引用标准 ZBD1400189(DZ/T009594) 工程地质编图规范(150 万1100 万) ZBD1400289(DZ/T009694)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10 万l20 万) 3 总则 3.1 12.5 万l5 万工程地质调查是一项区域性、 综合性、 基础性的地质工作。其主要目的是: 3.1.1 为城市总体规划、土地综合利用、工农业布局、环境保护和整治提供工程地质依据,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3.1.2 为各类工程建设项目的规划、选址和可行性论证提供区域性工程地质资料。 3.1.3 为深入开展各类工程建设更大比例尺工程地质勘察和专门性工程地质、环境
3、地质问题的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性地质依据。 3.2 12.5 万l5 万工程地质调查的基本任务是: 3.2.1 查明地貌特征,研究地貌形态类型、成因类型及其形成时代,评价地貌对工程建设的影。 * 原专业标准 ZBD14003-89改为行业标准 DZ/T00 97-1994 3.2.2 查明各类岩、土体的岩性特征、成因类型和地质时代,进行工程地质分类,评价其工程地质特征。 3.2.3 查明褶皱、断裂(裂隙和断层)等地质构造特征和时代,评价地质构造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3.2.4 调查新构造运动,地震活动性及抗震地质条件,进行区域稳定性评价。 3.2.5 查明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岩、土体渗透性和地表水、地
4、下水对工程建设的影响,评价地下水资源。 3.2.6 调查各种外动力地质现象、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问题,阐明其发育、分布规律及形成机制,评价和预测其发展趋势,为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进行工程地质论证。 3.2.7 调查矿产资源、天然建筑材料及地质景观等各项资源,对其类型、成因、数量、质量及开发利用长期保持件进行初步评价。 3.3 在进行综合性调查和评价时,应结合实际需要对某些特殊岩、土体和工程地质问题、环境地质问题等进行重点调查和评价。 3.4 在工程地质调查前,应充分搜集已有资料。在已有资料较多、研究程度较高的地区,可采取补充调查、编测结合的方法进行工作。 3.5 工程地质调查应重视使用遥感、物探
5、、原位测试及电算等先进技术和新方法,以提高调查质量,加快调查速度。 3.6 要切实抓好野外测绘、勘探、试验的质量,特别要抓奸第一性资料的搜集、编录和整理:加强资料的综合分析,严格各级检查、验收制度。 3.7 工程地质调查地区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近期和远景规划以及环境综合治理的需要,可优先考虑下列地区: a近期经济开发的城市和地区; b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矿山和工业建设基地; c新建、扩建和搬迁的城市及厂矿; d近期规划的重要工程建设地区; e地质灾害多发区和重灾区。 调查比例尺根据实际需要确定。调查范围根据需要、可按自然单元、行政区划确定,1:5 万工程地质调查也可按国际图幅进
6、行。 3.8 工程地质调查工作的基本程序: a接受主管部门或委托单位的任务书,搜集资料,进行航卫片解译; b根据任务书及本规范编写设计书,进行野外工作的准备工作; c按批准后的设计书开展野外测绘、勘探和试验; d野外资料验收,室内资料综合分析和整理,编制图件,编写报告、成果审批与出版。 4 设计书的编写 4.1 在编写设计书之前,应详细了解调查区的经济状况、发展规划和对工程地质工作的要求,充分搜集水文气象、自然地理、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新构造、地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动力地质现象、地质灾害及其他有关的资料,评述其可利用程度;进行遥感图象解译和野外踏勘,编制研究程度图和工程地质草图,了解
7、工作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 4.2 调查方法的选择、工作量的布置必须充分考虑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以往研究程度、工作条件和工程地质勘测技术的现有水平等因素。表 1 列出一般情况下工程地质调查的技术定额。 表 1 工程地质调查技术定额表(每 100km2) 地区 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比例尺 观测点(个) 勘探点(个) 原位测试(孔组)岩、土样(个) 水样 (个) 15 万 3050 26 0.51 35150 25 简单 12.5 万 100200 510 12 75250 48 15 万 4070 48 12 60200 47 中等 12.5 万 200300 1015 23 150
8、380 610 15 万 5090 610 1.52 90250 68 平原区复杂 12.5 万 300500 1520 34 220500 812 15 万 5070 13 简单 12.5 万 200300 35 15 万 6080 35 中等 12.5 万 300400 510 15 万 70100 58 丘陵山区复杂 12.5 万 400600 1015 注:应用遥感图象解译,观测点数量可按第 5.3.6 条规定减少。 物探工作量及丘陵山区的原位测试,岩、土样和水样数量,根据地区特点和实际需要确定。 收集的资料,经检验后能利用者,可计入正式工作量。 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划分为以下类型
9、: 简单类型:地形简单,地貌类型单一,地质结构简单,岩性单一、产状水平或缓倾,岩性岩相变化不大,岩土工程地质性质良好:区域性地下水位基本稳定,现代动力地质作用和现象及地质灾害不发育,无建筑物变形或其他“病害”现象。 中等类型:地形较简单,地貌类型较单一;地质结构较复杂,岩性岩相不稳定;层数较多,产状常呈倾斜,岩、土工程地质性质较差;区域性地下水位波动较大,现代动力地质作用和现象及地质灾害中等发育,已有建筑物变形或其它“病害”现象不多见。 复杂类型:地形和地貌类型复杂,地质结构复杂;岩性岩相变化大,层数多,产状多变,岩土工程地质性 质不良;各种类型的地下水之间关系复杂,现代动力地质作用和现象及地
10、质灾害广泛发育,已有建筑物变形或其他“病害”现象多见。 4.3 设计书必须在充分研究工作区各种有关情况的基础上,依据任务书下达的任务和本规范规定的技术要求进行认真编写,并经主管部门审批。执行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对设计书作适当修改,重大变更部分应提出补充设计报主管部门批准。 4.4 设计书一般包括下述基本内容: 4.4.1 文字部分 a绪言:目的、任务和调查区自然条件、经济概况及发展规划,工程地质研究程度等; b. 调查区工程地质概况: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与新构造、地震、水文地质、外动力地质现象和地质灾害等,工程地质条件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c. 工程布置及调查工作方 法:调查重点及工程布置
11、的原则,主要调查工作手段及工作量,各项调查、勘探、试验的技术要求、技术措施及技术质量指标; d. 人员组织,仪器、设备和材 料,经费预算和调查工作进度; e. 预期提交的成果。 4.4.2 主要附图和附表 a研究程度图; b. 工程地质略图(附柱状图及剖面图); c调查工作布置图(附分类型的勘探剖面和典型钻孔设计图); d设计的主要实物工作量一览表; e. 设备、仪器及主要材料明细表; f. 各种费用预算表。 5 遥感图像的应用 5.1 基本要求 5.1.1 工程地质调查应充分利用现有的遥感图像资料进行工程地质解译,以达到减少野外工作量,提高成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目的。其主要任务是对各种工程地质
12、要素进行解译,以便在工程地质调查中和利用各种宏观信息。 5.1.2 遥感图像的解译工作应先于工程地质测绘,并贯穿工作的全过程,使其成为设计编写、野外工作、资料整理及报告编写等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5.1.3 通常应用的遥感图像是航摄像片和卫星象片。二者宜结合起来使用,以发挥卫星宏观概括性强、航片研究重点地段细节有利的长处。 5.1.4 遥感图像的应用方式,可根据相片的可解程度、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和地区研究程度而定。采用“重点地段法”进行调查工作的地区,应以遥感解译为主,补充必要的地面地质调查资料。 5.1.5 除运用基本的常规目视解译方法外,应充分发挥遥感资料动态分析的特点,并尽可能采用图像
13、模拟处理和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等技术,以突出有效信息,提高解译水平和效果。 5.1.6 室内解译成果应进行野外检验。检验工作应与工程地质测绘工作紧密结合。野外检验内容包括: a. 解译标志的检验; b. 外推结果的检验; c遥感影像上难以获见的资料的野外补充。 5.1.7 遥感图像解译的最终成果,应提交与调查比例尺相应的工程地质解译图和文字说明。根据工作需要,可分别编制调查区地质构造图和新构造图、地貌及外动力地质图、岩、土体工程地质分类图、水文地质要素图、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图、水体污染等解译图及象片镶嵌图、典型相片图等。 5.1.8 最终报告的验收,要注意检查遥感资料的利用程度与实际效果。 5.2
14、 解译内容 遥感图像工程地质解译内容,应密切结合工程地质测绘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来定。一般在其他地质方法配合下,主要解译下列地质、工程地质内容: 5.2.1 划分区域内的不同地貌单元,确定地貌形态、成因类型和主要微地貌的发育特征和分布,判定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层岩性及工程地质条件的关系。 5.2.2 划分岩、土体的不同岩性和分布范围。解译黄土、膨胀土、红粘土、淤泥类土、盐渍土、冻土等特殊土体的分布发育特征和分布范围。 5.2.3 确定地质构造轮廓和主要构造形迹,包括褶皱、断层、节理裂隙密集带和浅埋的隐伏构造等的分布位置、发育规模:解译新构造活动迹象,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提供影像依据。 5.2.4
15、解译崩塌、滑坡、岩堆、泥石流、地面塌陷、河流和海岸冲刷与淤积、土石冻融现象、雪崩、水库坍岸、人工采空区 等动力地质现象和地质灾害的分布、规模和形态特征,对其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作出初步评价。 5.2.5 解译各种水文地质现象,重点解译地下水对工程地质现象、动力地质现象和地质灾害的影响;判定大泉、泉群、地下水溢出带和渗失; :确定洼地、漏斗、落水洞、天窗、溶潭、溶洞等岩溶现象的出露、分布位置;圈定地表水体分布范围,分析水系发育特征、古(故)河道变迁、浅层地下水相对富集地段等。 5.3 解译步骤和成果的应用原则 遥感图像工程地质解译,大体可划分为准备工作、野外建立解译标志、室内解译、野外检验和成果编
16、写等阶段。 5.3.1 准备工作包括遥感图像资料搜集、相片质量评定和编录、仪器设备的准备、制作相片镶嵌图及编写踏勘计划等。 5.3.2 应尽量选用不同时间、不同种类和不同波段的卫星图像,卫星图像应尽量放大,航片比例尺以 12 万15 万为宜。一般各搜集二套。其中一套作相片镶嵌图或典型样片用。必要时,可在重点研究地段或为专门目的搜集更大比例尺的航片和不同历史时期的航片,或进行专门的遥感测量。 5.3.3 遥感图像相片质量评定内容包括:成像时间、影像清晰度、重叠度、航高、倾斜角、可解程度等。遥感影像必须清晰或较清晰,无云或少云覆盖。 5.3.4 踏勘工作应同建立影像片的野外解译标志紧密结合起来。在
17、踏勘的基础上,进行室内的详细解译,编制初步工程地质解译图,作为区域工程地质调查设计书的主要附图。在设计书中应说明使用遥感图像类别、质量评定、比例尺、解译标志、解译方法、图像处理手段、减少野外工作量的方案及初步解译存在的问题等。 5.3.5 在工程地质测绘中,应把地面地质观测和图像解译紧密结合起来,要充分利用单张航片进行实地布点,以提高观测质量。 5.3.6 地质观测路线和观测点的布置,应充分考虑遥感图像的解译成果。点、线的控制指标要根据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和相片可解程度,按下列三种情况酌情减少。 5.3.6.1 解译效果较好的地区,主要地质体和地质现象在图像上能连续追索和圈定,地质观测
18、以检验解译成果为主,重点是补充搜集遥感影像难以获得的资料,观测点可减少 3050,其它技术定额可适当减少。 5.3.6.2 解译效果中等的地区,主要地质体和地质现象不能全部在图像上连续追索和圈定,观测点可减少 1030,其他技术定额一般不减少。 5.3.6.3 解译效果较差的地区,各种地质体解译效果不明显,图像上难以确切圈定主要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的界线,观测点可适当减少,其他技术定额不减少。 5.3.7 进行野外资料验收时,应对图像的解译程度、野外路线布置的合理性、解译资料的完备程度进行评述。如发现地质解译不足,检验资料欠缺,不能满足室内资料整理要求时,应补作必要的工作后,再验收。 5.3.8
19、编制最终工程地质解译图或基础性、专门性图时,应把单张相片或镶嵌图最终解译成果,转绘到与测绘比例尺相应的地形图上,同时要选定适当数量的解译点编制卡片,并在实际材料图上注记表示。 5.3.9 遥感图像解译应提交的成果资料: a工程地质解译图; b. 代表性的解译卡片; c典型相片图; d文字说明; e. 其他成果资料:根据遥感内容和工作 需要,可分别编制区域地质构造、地貌及外动力地质现象,岩土体工程地质分类图,水文地质现象等基础性解译图和反映区内工程地质特点和问题的专门性解译图,如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图、城市水体污染状况图、河流侵蚀淤积速率图、水土流失分布图、斜坡结构类型图、滑坡类型图、地质景观资料图
20、等。 6 工程地质测绘 6.1 一般要求 6.1.1 工程地质测绘是工程地质调查中最基本的方法,其任务是调查测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其中包括地形地貌,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地质构造及新构造运动(特别是现今活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外动力地质作用、现象和地质灾害,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和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以及天然建筑材料等。 6.1.2 我国仅部分地区进行过 15 万地质和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因此,在这些地区进行同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时,应充分利用已有资料和航卫片解译成果,通过野外测绘加强感性认识,检验已有地质成果的质量,观察研究重点工程地质现象。 6.1.3 工程地质测绘应采用比例尺大一级的地形图做工作底图。
21、 6.1.4 工程地质测绘司可分以下三个阶段: a前期准备:进行人员组织,仪器设备和物质等方面的准备,搜集已有资料,进行航卫片解译及编制工程地质草图,制定工作计划; b. 野外调查; c. 资料整理。 6.1.5 正式测绘前,应首先实测代表性地质剖面,建立典型的地层岩性柱状剖面和标志,划分工程地质制图单元。如已有地层柱状图可供利用时,亦应进行现场校核,以加强感性认识,确定填图单位,统一工作方法。 6.1.6 岩性综合体或岩性类型是填图的基本单位,可能时划分到工程地质类型,其界线可与地层界线吻合,也可根据岩性、岩相和工程地质特征进行细分或者归并。 6.1.7 测绘的精度要求:实测地质体的最小 尺
22、寸一般为相应图上的 2mm;对于具有重要意义、在图上不足 2mm 者,可以扩大比例尺表示。 各种地质体的界线必须实地勾绘或根据遥感解译界线通过野外核定。测绘的各种地质点位置的误差范围在相应比例尺图上不大于 2mm。为此,需在一定面积内布置一定数量的观测点及观测线。观测点的布置要目的明确,并具有较好的控制性和代表性。 界线的圈定采用路线穿越法,特别重要的界线可以适当追索。观测路线一般沿工程地质条件变化最大的方向布置。 观测点和观测线的密度要服从调查效果,其间距一般参照表 1 执行,但不可强求均匀分布,应视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适当加密或减稀。 6.1.8 现场填图内容包括:岩、土体工程地质分类界
23、线,微地貌和动力地质现象,断层、层理和片理产状,节理、裂隙统计点,地表水体及地下水露头,观测点、观测路线,实测剖面、采样点、试验点及勘探工程等。其中对动力地质现象、微地貌等,视其个体现象规模大小,可按同比例尺圈定边界,或用符号表示,当其集中分布时也可用群体符号表示。 6.1.9 观测点的描述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同时还要注意观测点之间的沿途观察记录,反映点间的变化情况。文字记录要清晰简明,对典型或重要的地质现象,尽量用素描、照片与文字相配合。 观测点的记录必须有专门的记录本或卡片,并应统一编号。凡图上所表示的地质现象,均须与文字记录相对应。 6.1.10 测绘过程中须经常校对原始资料,并进行阶
24、段性总结,以利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指导下一步工作。野外测绘结束后,在进行全面系统的资料整理和初步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提交以下主要原始成果: a. 野外调查实际材料图; b. 野外工程地质草图; c. 实测地层剖面图、工程地质 柱状图及第四系综合剖面图; d. 各类观测点的记录卡片; e. 轻型山地工程(坑、槽探)记录表及素描图; f. 井、泉调查统计表 及动态观测记录表; g. 外动力地质现象、地质灾害和主 要工程地质现象等专题 内容一览表; h. 岩、土、水样采样统计表及试验成果一览表;古生物化石采集登记表;孢粉、古地磁采样登记表; i. 地质照片图册; j. 文字总结。 野外工作结束,资料整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Z 0097 1994 工程地质 调查 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