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5现代世界经济(讲)(含解析).doc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5现代世界经济(讲)(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5现代世界经济(讲)(含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专题 15 现代世界经济考向一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讲高考(1)考纲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概述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的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2)命题规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高考重点内容之一,主要考察的内容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是本考点的重点内容,其为社会主义建设留下了可贵的经验教训,往往与其他的政策甚至不同国家的政策进行比较考查,应该好好掌握;对斯大林模式一般多考查对其评价,也就是经验教训,而且多联系苏联实施的
2、政策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工业化的政策进行考查;苏联经济改革命题重点在于对三人改革的内容以及评价,而且往往与斯大林模式以及中国经济发展,当时美苏关系等联系起来综合命题。从考查的题型看以选择题为主,材料题为辅。要注意本考点与中国政治经济及美国罗斯福新政相联系出题。例 1(2018 年全国卷文综历史 12)12. 1959 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 7 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 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 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A. 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 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C. 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 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答案】A点睛:本题以“苏联社会主义
3、建设”为切入点,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相关内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斯大林逝世后,其继任者企图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但均没有能够突破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束缚,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苏联这一经验教训对于今天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2例 2(2018 年江苏单科历史 18)18. 1957 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 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 6 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 105 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A. 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B. 摒弃优先发
4、展重工业的政策C. 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D. 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答案】C2讲基础列宁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探索实践核 心 词 : 余 粮 征 集 制 、 粮 食 税 、 直 接 与 间 接 过 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背景(1)国际:帝国主义妄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对俄武装干涉(2)国内:列宁开始领导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俄国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旧政权,不断发动叛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2)工业:企业不论大小,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3) 商业
5、:取消自由 贸易 (4)分配:实行实物配给 制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1)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2)工业: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 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3下,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3)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4)分配制度: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 的工资制 评价(1)性质: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2)积极方面: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使苏维埃政权站稳了脚跟(3)消极方面: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遭
6、到广大农民的反对(1)性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2)经济: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25 年,国民经济基本恢复,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初步好转(3)政治:克服了国内的政治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考点二 斯大林回归“理想”的模式探索核心词:工业化、农业集体化、计划经济、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1确立: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确立了斯大林经济体制。2主要表现:涉及领域 集中体现 影 响 经济 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使经
7、济发展失去了活力政治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最终集中于斯大林手中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但维系了政局稳定思想 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思想理论单调,学术及艺术创作单一,文化创造力受到压制3评价4(1)积极: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国资源,建立、健全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1937 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成为苏联后来解体的重要原因。考点三 对斯大林模式的改革调整核心词:改革侧重点、和平演变、背离社会主义原则、苏联解体1三次
8、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 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赫鲁晓夫改革成效不大,带来了社会的混乱经济继续滑坡,社会陷入危机边缘农业(1)扩大集体农庄的生产自主权(2)开垦荒地 (3)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1)扩大农场和农庄的生产自主权,提高农产品价格(2)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措施 工业(1)扩大地方和企业生产自主权(2)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1)提出“加速发展战略”,并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2)改革陷入困境后,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积极 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收到一定的成效评价 消极(1)没有突破原有的经
9、济体制(2)造成人们的思想混乱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入停滞经济持续下滑,国内局势失控,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2苏联解体(1)过程: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使苏联变成松散的邦联。“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国家政权性质发生质变。1991 年 12 月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2)原因: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体制上的弊端和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根深 蒂固。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错误方针,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外部原因:西方敌对势力长期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53.讲典例【例 1】(2017 年新课标卷文综历史 34) 1953 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
10、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答案】B【考点定位】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改革【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与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本题的迷惑性很大,从时间上看它不应该是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但从内容上看又是对“斯大林模式”的一个改革,所以容易错选为 B 项。其实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只有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触及了经济体制的实质的,所以通过这个要点可以排除干扰项。【趁热打铁】学者钱乘旦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年高 历史 二轮 复习 专题 15 现代 世界经济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