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信息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12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曲折——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学案.doc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信息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12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曲折——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信息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12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曲折——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学案.doc(2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12 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曲折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既有成就,也有挫折。1.政治上:新中国成立初期,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2.外交上: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外交政策日渐成熟;70 年代,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的国际地位极大的提高。3.经济上:“一五”计划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通过三大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受“左”倾思想影响,脱离了国情,给经济
2、建设带来负面影响。4.科教文化上: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文艺发展起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补充;科技建设在核研究、航天技术等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阶段一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19491956 年)1.政治2(1)新政权的建立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 年 3 月,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会议规定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及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 年 9 月,在北平召开;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 年 10 月 1 日,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展开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3、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2)民主政治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正式确立,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标志着该制度初步建立;1956 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49 年共同纲领规定,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3)对外关系的发展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
4、平外交方针,具体表现为“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外交成就a.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与苏联等 17 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b.1953 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向成熟。c.1954 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d.1955 年,参加万隆会议,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2.经济(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年底)措施:土地改革, “银元之战” “米棉之战” ,合理调整工商业。意义: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一五”计划(19531957 年)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5、。(3)三大改造(19531956 年)内容: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3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意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4)社会生活的变迁生活水平: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凭票证计划供应,反映了计划经济的特点。交通事业:宝成铁路、兰新铁路等相继动工建成。大众传媒:人民日报 红旗杂志 光明日报 文汇报等报刊,发挥了重要功能。3.思想(1)1953 年,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开辟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2)1956 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 ,重点讨论经济
6、问题,这是毛泽东对苏联经验的借鉴及中国道路的探索。4.教育(1)1949 年,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召开,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方针。(2)重点开展扫盲教育,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考法 1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建设的特点及影响典例 1 (2018全国,31)右图是 1953 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考题点评 本题以漫画为载体考查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的特点,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关键要
7、结合图文,理解漫画所反映的时代特征。解析 材料漫画反映了 1953 年大规模经济建设背景下,矿产资源勘探工作的展开,D 项正确。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是在“一五”计划完成之时,排除 A 项;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在古代就已经开始了,排除 B 项;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 1965 年,排除 C 项。答案 D典例 2 (2016全国,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它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4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考题点评 本题以“一五”计划期间投资的比重为切入
8、点,考查“一五”计划的特点及影响。解题关键是:分析住宅建设性投资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的减少反映的本质。解析 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 “一五”期间,我国重点发展工业,努力为工业建设提供条件,于是出现住宅建设投资减少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抑制的现象,故 A 项正确;B 项表述不符合“一五”计划时期的史实,排除;C 项是对材料信息的错误解读,国家压缩的是住宅建设投资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不是压缩全部基本建设投资,故 C 项错误;“一五”期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故 D 项错误。答案 A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及原因(1)特点实行五年计划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步进行。立足
9、于中国国情。(2)原因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主导产业,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基本设备和设施。当时中国处于帝国主义封锁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加强国防军事力量的迫切需要。当时中国工业化主要借鉴苏联工业化的经验。近代中国重工业极端落后,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1.(视角 社会主义改造的影响)下表是 19481959 年北京同仁堂发展态势数据。这一时期,北京同仁堂之所以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主要得益于( )同仁堂 职工人数 产值1948 年 190 16 万元1959 年 539 1 251.9 万元A.公私合营 B.计划经济 C.国家援助 D.抗美援朝解析 本题考查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影响。 “1
10、9481959 年”是建国初期。国家鼓励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同仁堂跨越式发展是政策支持的结果,故选 A 项。我国计划经济始于三大改造完成(1956 年),对同仁堂的发展有推动作用,但不符合“跨越式发展”5的要求, B 项错误;“国家援助”不符合史实,排除 C 项;抗美援朝发生于 19501953年, 与同仁堂发展无关,D 项错误。答案 A2.(视角 “一五”计划的成就)1953 年,在国家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家对上海的建设方针是“维持、利用、积极改造” ,利用上海的工业为全国重点建设服务,把上海建设成为一个全国服务的老工业基地。据此可推知( )A.上海引领国营企业发展走向B.上海
11、已成为新兴工业基地C.新中国工业布局将发生变化D.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起步解析 据题干材料“利用上海的工业为全国重点建设服务,把上海建设成为一个全国服务的老工业基地”可知上海将带动全国工业发展,从而改变建国前工业集中于东南沿海的工业布局状况,故选 C 项。答案 C考法 2 新中国初期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及影响典例 3 (2014全国,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考题点评 本题以
12、新中国初期粮食供应制度为切入点,考查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及特点。解题关键是:紧扣“一五”计划的背景,理解经济体制的特点。解析 据题干时间“ 一五计划期间”与“粮食计划供应制度、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的信息,迁移所学知识可知,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内容,对于增加积累和扩大投资,推动工业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B 项正确。答案 B新中国成立初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含义、特点及影响(1)含义:又称指令型经济体制,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2)特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调节,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管理为主。(3)影响有助于在短期内改善旧中国遗留下来
13、的经济恶性波动,以顺利地渡过经济困难时期。在当时背景下,行政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保证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重点建设上,奠定6了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物质基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一五”计划期间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失去了活力,弊端日益暴露,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1.(视角 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下表是“一五”期间部分经济数据统计表。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1953 年 1957 年国家计委统配的物资数量 112 种 231 种中央各部门管理的物资数量 115 种 301 种A.生产企业和产品种类大幅增加B.公有制经济占统治地位C.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效突出D.计划
14、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解析 观察图表材料,国家计委统配和中央各部门管理的物资数量增加,表明国家在整个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日益增加,计划经济体制逐步确立,故选 D 项。答案 D2.(视角 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1950 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从 1953 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展开。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 )A.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B.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C.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D.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解析 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A 项错误;材料内容与行政区域无关,B 项错误;
15、宪法是在 1954 年颁布的,与题干时间不符,C 项错误;根据题干“1950 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从 1953 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展开”可知,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与东北地区重工业的发展有很大渊源,并与“一五”计划的实施紧密相关,是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的,故 D项正确。答案 D考法 3 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发展的特征及影响典例 4 (2017全国,31)下图为 1954 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 ,这一作品( )7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考题点评 本题借用
16、绘画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发展的特点,主要考查识图读图综合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漫画所蕴含的本质。解析 观察图片可知,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采取扫盲教育运动,人民群众学习文化知识的情景,属于现实主义的绘画风格,故选 C 项。传统文人画多是写意画, A 项错误;二战后西方流行现代主义绘画,B 项错误;现实主义绘画注重用写实的手法表现主题,而不是夸张和想象, D 项错误。答案 C典例 5 (2015全国,31)到 1952 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A.外交政策转变的
17、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考题点评 本题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新中国初期教育发展的目的及特点。解题关键是:从时代背景角度理解新中国初期教育措施的特点。解析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发展战略是与苏联建交,效仿苏联经验,引进苏联的技术和资金,为顺利进行“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需要培养大量懂俄文的人才,故选 D 项。答案 D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事业发展的原因及特点1.原因(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其迅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2)经济的发展为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上的保证。(3)20 世纪中期,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促进了中8国现代教
18、育的发展。(4)党和政府对教育高度重视,广大教育工作者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现代化建设。2.特点(1)除旧布新,确立新的教育制度,改革与调整并举。(2)教育服务对象发生变化,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 (3)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教育的重点。(4)各级各类学校调整教育模式,充实部分学科和专业,使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整、系统。(5)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接班人。1.(视角 新中国初期的院系调整)1952 年我国政府对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
19、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调整后全国高校数量由 211 所减少到 183 所。这一调整的目的是( )A.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B.遵循教育自身发展规律C.确保合理的人才结构D.促进教育体系更加完善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一五”计划侧重于发展重工业,材料中“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说明这次院系调整适应了“一五”计划的需要,故 A 项正确,B 项错误;此时更重视工科教育的发展,不能确保人才结构的合理,C 项错误;此时的教育体系并不完善,D 项错误。答案 A2.(视角 新中国初期教育的影响)1946 年,中国高等院校中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到 1952 年达到 35.4%,
20、为各科学生之首。1947 年,政法科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 24%,到了 1952 年这一比例下降到 2%。这一现象反映了( )A.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大大提高B.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C.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结果D.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做准备解析 因为中国高等院校中“政法科”培养的人才并非经济建设急需的人才,所以办学规模受到很大削弱。由此可知,D 项正确。A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只反映了高等教育,B 项错误;C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答案 D阶段二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时期(19561976 年)91.政治(1)“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大批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人、各界知名人士和学
21、者,惨遭批斗、抄家和残酷的人身迫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各项法律名存实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造反派”之间展开夺权斗争,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领导机关都被夺权,陷于瘫痪,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2)开创外交新局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 年 10 月,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 年,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 年,中美正式建交。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1972 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2
22、.经济(1)正确探索:1956 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确定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2)探索失误:1958 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大跃进”片面追求高速度,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3)纠正失误:1960 年冬,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1962 年起,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4)国民经济的劫难:“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了国民经济的发展。3.思想文化(1)1956 年春,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2)1957 年,毛泽东创造
23、性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3)1964 年,我国原子弹的试爆成功和中近程导弹的试验成功。(4)1965 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5)1970 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6)1973 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 2 号。10考法 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探索与失误典例 1 (2018全国,30)1956 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 ”这反映了当时(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C.法制建设
24、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考题点评 本题以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为载体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紧扣“1956 年”的时代背景理解题干所体现的政治报告。解析 1956 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变成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因此在政治上需要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在此背景下,中共八大提出健全法律制度建设,故 C 项正确。A 项“开始”表述错误,在此前已经制定颁布了中华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史 2019 高考 历史 二轮 复习 板块 信息 文明 时代 世界 中国 12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 探索 曲折 新中国 成立 改革开放 前学案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98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