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4部分世界现代史第10单元高考讲座3世界史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学案.doc
《(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4部分世界现代史第10单元高考讲座3世界史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4部分世界现代史第10单元高考讲座3世界史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学案.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高考讲座(三) 世界史高考第卷非选择题突破环 节 一 “高 考 第 40 题” 规 范 答 题 讲 评大家都知道高考评阅非选择题是网上阅卷。为了有效应对高考网上阅卷,解答非选择题要注意“一个前提,两个原则” 。 “一个前提”:答案要准确规范,书写要工整,要答在规定的答题框内。每年高考中都会有一些试卷,因卷面字迹潦草,序号乱置,模糊不清,答题空间安排不合理,使阅卷老师找不到要点。“两个原则”:(1)答案“点要多、面要全、话要短” 。回答非选择题要注意答案要多角度,要点多而全,回答直接,尽量使用历史专用词句,太简洁易漏知识点,影响得高分,可适当采取“多多益善”的办法,但要注意“多”是答案的点多,
2、是追求“广度” ,而“深度”要适可而止,解释“话要短” ,不要重复、啰唆。(2)尽量把答案得分的“关键词”写前面。要紧扣设问,把要求回答的要点,以最简洁的语句按、分别写来,每个小要点后,用冒号进行解释,让阅卷老师一眼就能看出你回答的要点。这样容易得高分,最起码能少失分。高考示例(2016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材料一表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时间 15001850 年 18501945 年 19452000 年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人口迁移数量至 1850 年,黑奴约为 1500 万,为白人移民
3、的 45倍18461924 年欧洲移出 4800 万,18341941 年亚洲移出 12003700万1960 年迁移人口为 325万,1974 年为 947.5 万,19851990 年年增长率为 2.59%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 15671840 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 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 32 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 1500万人左右,其中 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 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 25510 家,投资总额约 63271 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
4、70 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 2008 年,移民人数达 1000 万以上,主要集中于2发达国家。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8 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6 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17 分)作答实录 考生甲 得分 18考生乙 得分 10名师点评考生甲 答题体现了“一个前提” , “两个原则” 。要点、清晰条理,要点简明有利于阅卷。第(2)问中的原因未能根据特点逐条分析,材料二中的隐性信息是鸦片战后中国移民东南亚,并同祖国保
5、持密切联系;改革开放后主要移民发达国家。这些都与当时的国际3形势、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有关。 “贡献”政治方面作答较好;经济上注意到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反映了华侨对促进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做出了贡献。考生乙 值得肯定的地方:从作答现状看,该生历史学科基础较差,但在答题技巧上,能依据所学知识,按照设问分要点作答,有些地方也答出了得分点。存在的问题:考生乙未能按“一个前提,两个原则”条理解答非选择题,答题欠规范,有些要点与采分点一致,但在表述过程中,并未明确表述出来。有些要点虽已答出,但表述零乱,阅卷老师并不一定认为是要点。第(1)问要求“概括” ,应当注意条理清楚,按表格内容
6、及变化,概括出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第(2)问中的原因未能结合第一小问的特点去分析,显然一句话肯定不能把原因答出来。贡献出现了漏答抗日战争时期华侨为抗战胜利所做出的贡献。作答寄语(1)避免粗心,平时解答非选择题应严格按照“一个前提” “两个原则”训练。(2)强化对主干知识与重要概念的准确理解识记。(3)科学审题是方法,规范解答得分是目的,而准确掌握基础知识是一切的前提,应下苦功。【规范答案】(1)趋势: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8 分)(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
7、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 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6 分)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4 分)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7 分)阅卷教师希望看到的是能够减轻阅读量的卷面:1卷面清洁,这是最基本的要求;2书写工整,字迹清晰;3在规定的答题区域答题,否则做无用功;4表述是要根据分值思考要点,尽量细分,用分号或等符号清楚表述;5语言要简洁,答中要害;6语言表述要规范,尽量用专业术语。如果卷面做到了以上 6 点,在“可给分可不给分的情
8、况,从宽给分”的高考评分原则下,将无形中增加了多得分的砝码。4运用演练1(2013全国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25 分)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疑态度。1919 年,英国科学家爱丁顿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世界范围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先后邀请他前往讲学。在中国,梁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曾拟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亦发出邀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从 1917 年到 1923 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
9、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 15 种左右。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弗尔辛爱因斯坦传等材料二 爱因斯坦热在中国方兴未艾之际,正是国内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问题论战正酣之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认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明,前者以道德文明为核心,后者以科学精神为核心。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一年多,1920 年回国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迷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哪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 。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
10、,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地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我们在天的祖宗、三大圣(孔子、老子、墨子)和许多前辈,眼巴巴盼望你完成他的事业,正在拿他的精神来保佑你哩。 ”摘编自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热兴起的原因。(8 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并予以评析。(17 分)【解析】 第(1)问,归纳原因,注意材料一中的“1919 年” “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等信息,由此可联系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及材料中证实爱因斯
11、坦理论的史实。第(2)问,应注意回答评析问题的方法辩证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来回答。【答案】 (1)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带动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引起人们对科学的重视;相对论的提出是科学领域的重大革命;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大战结束有利于相对论传播。(2)态度:普遍欢迎,引进宣传。评析:西学东渐及新文化运动的结果:提升中国的科学水平及民众的科学素养,有助于弘扬科学精神。5态度:质疑“以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明” 。评析:西方近代文明暴露出弊端,第一次世界大战教训;有一定合理性,有助于反思科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高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将西方文明、物质文明与科学等同起来,不利于新文化运动,助长保守思潮
12、。近几年高考试题大多通过运用“新材料” 、设置“新情境”来命制试题,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运用材料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掌握好解题技巧是高考中“水平正(超)常发挥”的关键,应特别注意解答非选择题常见失误及解决办法:1答题没有思考的过程,看到题目就写,没有完整的答题思路。解决办法:在初读材料的基础上,注意审题,看清问题的具体要求,然后带着问题细读材料;明确材料的主题,了解材料的层次结构;对应材料内容,思考材料内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2不按题目要求做题,审题不清,随意性大。解决办法:认真审题。审题意紧抓“题眼儿” ,揣摩题意;审题型辨别题型,确定方法;审题分注意题分,看分作答。一般来说,分多的题目
13、答案要点多,分少的题目答案要点少。3答题时忽略材料的作用,不能深入地理解和分析材料。解决方法:注意将观点和材料有机结合,充分分析和利用材料。4角度单一、重复。解决方法:注意多角度、多层次、辩证地分析问题。高考示例(2016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材料一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 ”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
14、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材料二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 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 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 ,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6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18 分)(
15、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7 分)【解题思路】 本题以社会救济为切入点,考查不同时期东西方国家社会救济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综合性强。既涉及学科主干知识,又渗透热点问题,涉及当前精准扶贫这一现实问题。第(1)问的第一小问,结合中英两国救济的对象及材料“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概括。第二小问,相同点从政府作用、救济方式、保障方法、救济规定等角度分析;不同点结合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及材料二“1834 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那里的条件恶劣得多”分
16、析。第(2)问,要结合教材内容回答,落脚在教材主干知识上。【规范答案】 (1)共同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相同: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不同: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的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2)发展: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运用演练2(2014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材料一 宋应星(1587约 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 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
17、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 “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 “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 ,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 ,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 19 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 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材料二 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 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史 通用 2019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部分 世界 现代史 10 单元 讲座 世界史 选择题 突破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98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