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中国近代现代史第5单元第13讲新文化运动、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学案.doc
《(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中国近代现代史第5单元第13讲新文化运动、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中国近代现代史第5单元第13讲新文化运动、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学案.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13 讲 新文化运动、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考点 1 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新文化运动1背景(1)北洋军阀妄图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2)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在这股尊孔复古的逆流面前,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奋起反击。2标志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 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1916 年底由上海迁到北京。3代表人物及指导思想(1)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2)蔡元培与北京大学:1917 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了“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
2、针,使北京大学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4内容(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与专制。(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5影响(1)积极影响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新文化运动还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它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消极影响: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也有一定的片面性。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开始传播(1)1918 年 11 月,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2)
3、1919 年 5 月, 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专号 ,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2广泛传播2(1)“工读互助团”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失败告终,使很多青年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2)通过三次论战,坚定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信念,使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进一步扩大。(3)李大钊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 ,陈独秀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宣传马克思主义。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趋势:从学术的介绍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转变。(2)途径:各地共产主义小组进一步扩大宣传。4影响(1)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2)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
4、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革命从此有了新的理论指南。轻巧识记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理解史料研习归纳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史料一 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所心营目注,其范围不越少数君主贵族之权利与名誉,于多数国民之幸福无与焉。何以明之?儒家之言:社会道德与生活,莫大于礼;古代政治,莫重于刑。摘编自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史料二 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著名思想家钱玄同曾写道:“我将此文看了一遍,更恍然于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
5、如其要保全中华民国,惟有将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弃如土苴 。 ”史料三 我还记得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较起来,便渐渐地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同时又很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鲁迅呐喊自序史料解读(1)史料一信息“礼”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 “刑”指封建专制制度。新文化运动的斗争矛头指向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道德。(2)史料二中钱玄同强调“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 ,这表明新文化运动主张实3行民主共和,坚决反对孔教。(3)史料三表明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
6、中国文化认识的偏激,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态度。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陈独秀批判儒家思想的着眼点及背景。提示 着眼点: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制度的伦理道德。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主化政治运动开展;尊孔复古逆流出现;广大民众被封建思想束缚;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2)根据史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钱玄同、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提示 钱玄同认为要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必须彻底批判中国的封建思想,摒弃“三纲五伦” ,打破传统精神枷锁。鲁迅在思想上忽视甚至否定文化的传承性和民族性,存在绝对化与简单化的倾向。史论归纳新
7、文化运动的特点及“新”的表现1新文化运动的特点(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2)有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两条战线,其目的是为实现民主政治而营造新文化的氛围。(3)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4)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2 “新”的表现(1)新领导: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的激进派。(2)新基础: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了经济基础。(3)新思想:前期以西方民主与科学及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后期是以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4)新内容:前期以宣传民主与科学为突破口;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
8、提出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5)新成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生程俊英曾说:“新青年等刊物,成为我级必不可少的读物。有的同学把新青年从第一期读到最后一期,这使我级文风一变,再也不写堆砌辞藻、空疏无物之古文了。 ”据此,程俊英强调新青年( )4A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格B激励了广大民众挑战封建文化C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有利于唤醒青年接受新文学D 材料中新文化运动只是改变了部分青年的文风,并不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改变部分青年文风而非激发广大民众对封建文化的挑战,故 B 项错误;C 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新文化运动
9、改变部分青年文风有利于推动新文学在青年中的推广,故D 项正确。2有学者说:“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批评孔子、反对孔教、否定儒家纲常,其实并不是指向传统,而是针对现实。 ”材料中的“现实”是指( )A宣扬科学知识的需要 B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C国人民主意识的提高 D袁世凯执意复辟帝制D 材料意在考查新文化运动批判儒家思想的现实背景。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掀起“尊孔复古”运动,意图复辟帝制,这种情况下,新文化运动批判作为封建统治基础的儒家思想,故 D 项正确。31920 年 1 月,教育部正式通令全国:“自本年秋季起,凡国民学校一、二年级,先改国文为语体文,以期收言文一致之效。 ”4 月又发通告,规定截至
10、 1922 年止,凡用文言文编的教科书一律废止,要求各学校逐步采用经审定的语体文教科书。这一变化( )A揭开了近代国人思想变革的序幕B表明五四文学革命取得了实质性成果C是近代中国民族观念兴起的产物D是当时政府维护民主共和的重要举措B 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是维新变法,与题目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和“凡用文言文编的教科书一律废止,要求各学校逐步采用经审定的语体文教科书”说明文学革命主张倡导白话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故 B 项正确;材料与民族观念兴起无关,故 C 项错误;民主共和是 1912 年辛亥革命后确立的,但是很快失败,故 D 项错误。4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认为,苏俄依据马克
11、思主义建立的社会制度“合于我人所信仰之天国大同主义” 。其意在说明( ) 【导学号:61600056】A中国文化中包含了马克思主义B马克思主义符合近代中国国情C中国具备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心理因素D十月革命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进程C 近代中国先进分子认为马克思主义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社5会有类似之处,反映出中国具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因素,故 C 项正确。考点 2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孙中山首倡三民主义1背景(1)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西方列强的侵略不断加深,民族危机严重。(2)清政府的统治日益腐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不断高涨。(3)1905 年 8 月
12、,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建立。2提出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解释为“三大主义”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民权主义(核心)创立民国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3评价(1)它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2)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3)成为鼓舞仁人志士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4)对
13、结束封建君主专制、促成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起了巨大的作用。易误警示 平均地权不同于平分土地,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其用意是打击封建土地私有,实行资产阶级土地国有,由国民共享。其实质是实行资产阶级土地私有制,并不是平均分配土地,更不是满足人民对土地的所有权要求。二、新三民主义的提出1背景(1)多次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失败,孙中山逐渐认识到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群众之中。(2)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议,毅然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6助农工三大政策。2提出1924 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1)民族主义: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并主张国
14、内各民族一律平等。(2)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3)民生主义:提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办法,承认“耕者有其田” ,并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3意义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是孙中山在开拓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上迈出的崭新一步。图解历史 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理解史料研习归纳三民主义的特点及发展史料一 20 世纪初,民族主义引进中国之时一直隐然深埋在汉族士人心中的对满族贵族统治合理性的质疑。在甲午对日海战失败之后开始全面爆发,一场擎着种族革命大旗的资产阶级革命,已在知识和思想界之外的政治领域迅速地展开这种民族主义的革命宣传和策略即是一把双刃剑:在鼓动
15、起民族革命激情的同时,也大大伤及中华民族的整体统一。陈永霞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主义思潮史料二 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史料三 国民党一大宣言通过后,孙中山作了对于国民党宣言旨趣之说明 ,指出通过这个宣言“是本党成立以来破天荒的举动” , “表明以后革命与从前不同。前几次革命,均因路上与军阀官僚相妥协,相调和,以致革命成功之后,仍不免于失败” 。对内“要把军阀来推倒,把受压迫的人民完全来解放” ;对外“要反抗帝国主义,将世界受帝国主义所压迫的人民,
16、来联络一致,共同动作,互相扶助,将全世界受压迫的人民都来解放” 。李时岳孙中山与中国民主革命史料解读7(1)史料一中“种族革命”即反满,体现了一定的民族狭隘性。其虽调动了人们的革命热情,但不利于中华民族的统一。(2)史料二反映出孙中山发展了民族主义,增加了反帝主张。(3)史料三反映了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主张及其特点。注意史料中省略号的分层作用。对内“要把军阀来推倒人民都来解放”说明孙中山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史料运用(1)史料一中的“民族主义”指的是什么?它对中国近代革命有何影响?史料二中的民族主义相对于史料一中的民族主义而言,增加了什么新内容?提示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影响
17、:有利于掀起辛亥革命高潮(鼓动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但不利于民族统一。新内容:明确反对帝国主义;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2)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认为宣言的通过“是本党成立以来破天荒的举动”的原因。提示 宣言中首次体现了国民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说明国民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认识发生了重大转变;宣言体现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思想,国民党吸收了新鲜血液,顺利实现了改组。史论归纳1多角度认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从时代背景看,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2)从纲领内容看,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要求推翻清朝统治。(
18、3)从民生意识看,三民主义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4)从民主政治看,三民主义倡导民权,指导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确立三权分立式的责任内阁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5)从时代发展看,三民主义与时俱进,由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2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反对满洲贵族统治,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增加了反帝、主张民族平等的内容不同点内容 民权主义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为目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把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发展为建立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政府8民生主义只提出平均地权 增加了节制资本、耕者有
19、其田等影响是指导辛亥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对辛亥革命起到了推动作用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指导国民革命的理论体系,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目的 挽救民族危亡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内容民族主义都反对民族压迫;民权主义都规定人民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民生主义都主张平均地权相同点作用 都成功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同盟会会员在国内宣传革命时,只强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而对“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多不提及。这表明他们( )A突出民族革命目标 B重点反对列强侵略C缺乏动员民众意识 D弱化宪政民主任务A 根据材料“只强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属于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部分,故A 项正确;三
20、民主义中未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故 B 项错误;C、D 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2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指出:“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 ”有鉴于此,他认为应该实行( )A民主主义 B民族主义C民权主义 D民生主义D 材料强调实行社会革命,即民生主义,故 A 项错误;民族主义是民族革命,故 B 项错误;民权主义是政治革命,故 C 项错误;民生主义是社会革命,故 D 项正确。31919 年五四运动后,孙中山曾说:“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 ”这表明
21、孙中山( ) 【导学号:61600057】A否定了倾覆满清的作用B首次提出五族共和观念C主张民族团结共同反帝D大力弘扬民族友爱精神C 材料中强调的汉族与其他民族间的团结并没有“否定了倾覆满清的作用” ,故 A 项错误;五族共和在湖北军政府建立时已经提出,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中华民族之新主义”与“汉族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 “合为一炉而冶之” ,都是9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说明他主张各民族平等的同时,一致对外反对帝国主义,故 C项正确;大力弘扬民族友爱精神与孙中山民族融合一致反对帝国主义的主旨不符,故 D项错误。41924 年 1 月,孙中山说:“我等同在弱小民族之中,我等当
22、共同奋斗,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之掠夺与压迫。 ”又提出民族主义主张:“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 , “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材料反映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观是( ) 【导学号:61600058】A推翻以满洲贵族为主的清朝统治B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弱小民族C处理好国内民族关系,体现民族平等思想D反对帝国主义,废除国内的民族压迫D 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观是反对帝国主义,废除国内的民族压迫,故 D项正确。考点 3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识记基础知识梳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诞生(1)背景中华民族危机的加剧。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华民族处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下,人民在苦难中挣扎
23、。资产阶级改良及革命的办法都没能挽救中国的危亡。十月革命的影响。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线光明, “走俄国人的路”成为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选择和追求。(2)过程:1921 年 7 月,毛泽东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国民革命的实践中,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领导了秋收起义;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3)标志: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2成熟(1)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毛泽东撰写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前途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2)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史 通用 2019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部分 中国近代 现代史 单元 13 新文化运动 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98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