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第29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学案.doc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第29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第29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学案.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29 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考试内容 考核要求 考情播报1.百家争鸣(1)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2)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3)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bcc(201811 月,1)考查法家的思想及影响(20164 月,2)考查道家“无为而治”(201510 月,33 第一问)考查儒学的教育观的演变(201610 月,3)考查孟子和荀子的政治主张(201711 月,2)考查先秦诸子百家思想(20184 月,2)考查诸子百家思想主张考试标准2.汉代儒学(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太学的创建(3)科举制的文化影响bbc(201510 月,33
2、第一问)考查太学的性质(201610 月,4)考查汉代儒学地位上升2(201510 月,33 第二问)考查科举制的影响(201711 月,5)考查儒学成为正统的推进因素考点一 百家争鸣梳理基础知识一、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c)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重要贡献孔子 春秋政治方面:核心是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推行“德治” ,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社会;教育方面: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以“六艺”来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编纂方面:编著诗 书 易 礼 乐 春秋 ,统称“六经” , 论语是其弟子所编开创了儒家学派孟子四种道德规范,即仁、义、礼、智
3、;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荀子战国天人关系上认为“天行有常” 、 “人道有为” 、 “制天命而用之” ;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二、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b)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3老子 春秋哲学上主张“道”是世界的根本;事物具有相反的两面,蕴涵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幻想建立“小国寡民”的社会道家庄子 战国和老子一样把“道”作为最高的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他认为要做到“齐物” ,才能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的精神境界,
4、从而逍遥自得法家 韩非 战国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将“法” 、 “术” 、 “势”三者糅合为一;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 “事异则备变”的改革主张墨家 墨子 战国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 ,以此为核心提出了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三、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c):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繁盛时期1.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有力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2.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 2 000 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
5、基础;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3.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微点拨 儒、法、道三者有互补性,在发展中表现出融合趋势。战国时荀子吸收法家和道家思想中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后来中国主流思想的发展也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法家思想为辅助,兼采道家合理思想,形成了“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的统治模式。“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体现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实质是什么?答: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行仁政。突破核心要点要点一 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儒家民本意识史料识图解史 (1)图示中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者
6、,爱人”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是指周礼。 “克己复礼”以为“仁” 。图示显示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结合所学简要概括其内在联系。提示:仁是内在自觉的道德要求,礼是外在要求的社会规范;主张“中庸” ,通过协调人际关系保持“仁”的常态化。(2)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 尚书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孟子认为民贵君轻, 荀子有君舟民水理念。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政治理想。提示: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政治理想:君主用贤人,行仁政。要点二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史料 如果说道家智谋是中国智谋型文化中最聪明的
7、一页,法家智谋是其中最刻毒的一页,兵家智谋是其中最冷峻的一页,纵横家智谋是其中最无耻的一页,阴阳家智谋是其中最神秘的一页,那么,儒家智谋就是中国智谋型文化中至为深刻的一页,是真正的大智谋。冷成金读史有智慧读史用史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的意义。提示: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精练核心素养素养 1 史料实证对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判断1.(2018浙江 4 月选考)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 ”这体现了( )A
8、.民贵君轻的主张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C.克己复礼的思想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解析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根据题干中提到“尚贤” “尚同” “节用” “节葬”可知,该思想家属于墨家。选项 A 是儒家孟子主张,选项 C 是儒家孔子主张,选项 D 是道家庄子主张,选项 B 是墨家主张,故选 B。答案 B素养 2 历史解释对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认识52.(2017浙江 11 月选考)在中国思想文化第一个枝繁叶茂期,有思想家针对“百家异说”局面,认为人的认识应当力避“私(偏爱)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 。其观点旨在表达( )A.倡导独立思考精神B.不同学派应相互竞争C.吸收各
9、家思想精华D.理论认识应格物致知解析 “私(偏爱)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出自荀子,意思是“他们偏爱自己平时积累的学识,只怕听到对自己学识的非议。他们凭自己所偏爱的学识去观察与自己不同的学说,只怕听到对异己学说的赞美。 ”故答案为 C。材料中没有体现独立思考和不同学派相互竞争的信息,所以 A、B 两项错误,D 选项的格物致知是北宋理学家的主张。答案 C素养 3 史料实证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3.(2018浙江 11 月选考)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 ,富国强兵,“满
10、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是(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解析 根据材料“讲求耕战 ,富国强兵”并“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可判定为法家思想的奖励耕战和集权思想,故选 C 项;儒家讲求“德治” ,道家主张无为,墨家倡导“兼爱” “尚贤” “非攻” ,都不是秦国实现富国强兵的治国理论,故可排除 A、B、D 三项。答案 C素养 4 历史解释百家争鸣4.(2018温州 3 月测试)战国时期有思想家主张:“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这一主张( )A.成为中国
11、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B.体现了对孔子“德治”思想的发挥C.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6D.具有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解析 孟子“民贵君轻”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与材料中“仁”不符,故A 项错误;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与材料中“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相符,故 B 项正确;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 ,要做到待人宽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但与材料中“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不符,故 C 项错误;超越功利与材料中“保四海” “保社稷” “保宗庙”不符,道家追求精神自由,而“仁”是儒家思想,
12、故 D 项错误。答案 B素养 5 历史解释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5.公元前 6 世纪到公元前 3 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对中国而言,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现象是( )A.百家争鸣 B.焚书坑儒C.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公元前 6 世纪到公元前 3 世纪”和所学知识,可推断当时中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B 项出现在秦朝且对文化发展是一次摧残,C 项出现在西汉时期,D 项则出现在隋唐时期。故答案为 A。答案 A考点二 汉代儒学梳理基础知识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1.背景
13、(1)汉武帝时期,中国“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2)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汉武帝的采纳。2.措施7(1)汉武帝初年,儒学之士在各级部门担任职务。(2)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一统”思想得到汉武帝的认可。(3)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使儒学地位开始上升。3.影响(1)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和传统文化主流思想。(2)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3)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二
14、、太学的创建(b)1.创建:汉武帝时期,创办太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2.影响(1)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进一步推动儒学的传播与发展。(2)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3)对政治: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社会中下层的少数人得到入仕机会。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c)1.含义:隋唐时代开始,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以儒学经典为考试内容。2.影响(1)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儒生既是文化舞台上的主角,也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主角。(2)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儒生在地位
15、得以提升的同时,也成了专制政治的仆从,儒学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3)科举制促成了比较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科举考试作为一种选官方式,也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4)知识分子以仕途辉煌为人生理想,以“治国平天下”为唯一志向,这就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文人学士醉心于功名利禄,也导致了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突破核心要点要点一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8史料 及今上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向之,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读史用史 史料中“白衣”指平民,结合所学
16、,概括指出出现史料现象的推动因素及影响。提示:因素: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影响:汉武帝起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直接促成儒学地位的提高,儒学正统地位逐步确立。要点二 太学的建立及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史料一 太学和汉画像石“讲经图”识图解史 “讲经图”中“经”指诗 书 礼 易 春秋 , “五经”属于儒家经典,结合所学指出图示两幅图片之间有何联系?你如何认识?提示:汉武帝正式规定“五经”为太学专用教材,并设立“经学博士” 。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史料二 以科举为核心的教育制度与精英选拔制度,既是维系社会精英与政治精英相互依存关系的纽带,也是维系社会各阶层对君主、儒家意识形态和国家权威效忠的基础。杨齐
17、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读史用史 结合所学,试从文化影响角度谈谈你对史料二观点的理解。提示:科举制的实行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在其导向下,中国人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和文化观念,崇尚“学而优则仕” ,文化知识主要用于维护皇权统治;科举制度促进了传统儒学文化的传承与普及,带动了民间社会崇尚人文、教育等。精练核心素养素养 1 时空观念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1.(2018金华十校期末调研)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法家和道家思想都曾经是“大一统”政体下的治国理念。下列按其成为治国理念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儒家法家道家 B.法家道家儒家C.法家儒家道家 D.道家法家儒家9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 2020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专题 十三 29 百家争鸣 汉代 儒学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