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地理第二单元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地貌形态第一课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鲁教版必修1.doc
《(新课标)高中地理第二单元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地貌形态第一课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鲁教版必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高中地理第二单元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地貌形态第一课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鲁教版必修1.doc(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一课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标要求(2017 版)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江苏课程调整方案(2018 版)本内容为“说明地球的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教学中要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教材分析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在第二单元到是讲解了各个圈层,但不够细致。建议采用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体例,一次性讲完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知识学情:学生一般能感知到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但对于地球的内部圈层的感知较少,需重点阐述。学情分析班级情况:高一(1)至高一(4)班学生普遍反映脑海中基本没有此方面知识。1.人地协调观2.综合思维学生能够简单分析地球的内外圈层之间的联系,为后续水循环、地貌形态知识做铺垫。3.区
2、域认知 学生能够说出各圈层的大致范围以及特点。学习目标4.地理实践力学生可以借助新闻视频、图表数据等方式,更深入了解相关知识,培养“分析概括”的能力。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示意图法、启发式问答法学习重点 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及特点 2.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及特点学习难点 1.利用地震波分析地球的内部三层结构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特点诵读预热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情,教师可自主的印制一定的诵读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本课知识。展示导入教师自行选取合适的文字、图形、动画等材料,自然导入本课。预习与填空备注与笔记(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1地球的内部圈层2(此圈层结构图采用课本 P
3、26 的图 2-1-2.这里只是略图)(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2)不连续界面及波速变化:波速代码 名称A 波(横波) B 波(纵波)C 莫霍界面 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D 古登堡界面 完全消失 传播速度突然下降(3)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C 以上为地壳,C、D 之间为地幔,D 以内为地核(由 E 外核和 F 内核组成)。2岩石圈的结构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以上,包括 M 地壳 + N 上地幔顶部,主要由岩石组成。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温馨提示 纵波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传播速度较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传播速度较慢。所以当地震发生时,人们先感觉到上下颠簸,而后是左右摇晃。而在水中的
4、人,因横波不能通过液体,只感觉到纵波作用下的上下颠簸。3(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结构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1)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2)把干洁空气的成分及作用连线(3)垂直分层依据: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分层: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风、云、雨、雾等天气现象都发4生在本层。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平流层气温垂直变化:随高度增加而增加。与人类的关系: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平流层的直接热源是太阳。高层大气特点:密度小,有若干电离层。与人类的关系: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温馨提示(1)平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课 高中地理 第二 单元 地球 结构 地貌 形态 第一 导学案鲁教版 必修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