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2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牡一中 2016级高二学年 4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 。“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像清代戴震,不但十三经本文全能背诵,而且“注”也能背涌,只有“疏”不尽记得,这种工夫今天已不可能。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但是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经典,反覆阅读,虽不必记诵,至少要熟。近人余嘉锡在他的四库提要辩证的序录中说:“董遏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
2、。 ”至少我们必须在自己想进行专门研究的范围之内,作这样的努力。经典作品大致都已经过古人和今人的一再整理,我们早已比古人占许多便宜了。不但中国传统如此,西方现代的人文研究也还是如此。从前芝加哥大学有“伟大的典籍”的课程,也是要学生精熟若干经典。精读的书给我们建立了作学问的基地;有了基地,我们才能扩展,这就是博览了。博览也须要有重点,不是漫无目的的乱翻。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古人所谓“一物不知,儒者之耻” ,已不合时宜了。所以我们必须配合着自己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这里需要训练自己的判断能力:哪些学科和自己的专业相关?在相关各科之中,我们又怎样建立一个循序发展的计划?各相关学科之中又有哪些书
3、是属于“必读”的一类?朱子说得好:“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捱来捱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 ”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实是最聪明的方法。事实证明:不同主观的人,只要“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如果“虚心”是不可能的,读书的结果只不过各人加强已有的“主观” ,那又何必读书呢?“虚”和“谦”是分不开的。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总要先存一点谦逊的心理,不能一开始便狂妄自大。这是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常犯的一种通病,尤以治中国学问的人为甚。他们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视西藉如神圣” ,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
4、国古籍横加“批判” 。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创造”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 2 -必浪费时间去读中国书。倒不如像鲁迅所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 ,反而更干脆。古人当然是可以“批判”的,古书也不是没有漏洞。朱子说:“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 ”读书得见书中的“罅缝” ,已是有相当程度以后的事,不是初学便能达得到的境界。 “硬去凿” 、 “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却恰恰是今天中国知识界最常见的病状。有志治中国学问的人应该好好记取朱子这几句话。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
5、最高阶段。读书的第一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 ,能“发前人所未发” 。其实今天中文世界里的有些“新见解” ,戳穿了不过是捡来一两个外国新名词在那里乱翻花样,不但在中国书中缺乏根据,而且也不合西方原文的脉络。但是我决不是要提倡任何狭隘的“中国本土”的观点,盲目排外和盲目崇外都是不正常的心态。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读深思子自知,这是颠扑不破的关于读书的道理。(摘编自余英时:读书要“虚心” ,这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不二法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像清代戴震那样十三经注疏全能背诵的工
6、夫今天已不可能。B.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 ”证明了今天随着知识范围的扩大,我们已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C. 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就少不了要对经典反覆阅读,精熟记诵。不但中国传统如此,西方现代的人文研究也还是如此。D. 古代读书人所追求的“一物不知,儒者之耻”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了,现代要求读书要有判断力,要有重点。2. 下列理解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作者非常认同朱熹“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捱来捱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这种既笨又聪明的方法。B. 作者强调要“虚心” ,静心、反复地读以推求原意
7、,就会去除“先入之见” ,做到尊重经典的客观内容,达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C. 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治中国学问“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 ,这样的人倒不如“中- 3 -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 ,反而更直接受益。 。D.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道理同样适用于古人、古书,但是, “硬去凿” 、 “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是今天中国知识界应该警觉的。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要有“谦逊”的态度,不是不能批判,是不要一开始便狂妄自大,凭着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B. 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
8、览两途。 “专精”是指阅读作品必须下基础工夫,“博览”是在“专精”的基础上的扩展阅读。C. 作者在此引用鲁迅的话并不是非议他,矛头指向的是那些崇尚西洋、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并认为这是一种“创造”的人。D. 读书人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是“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而不是急于横加“批判”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温故推陈才能知新出新。【答案】1. D 2. D 3. B【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 A项, “十三经注疏全能背诵”错,原文是“只有疏不尽记得” ;B 项, “证明
9、了今天随着知识范围的扩大,我们已无法集中在儿部经、史上面”错,证明要反复阅读;C 项,去掉“记诵”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2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章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 A项, “这种既笨又聪明的方法”错,原文是“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实最聪明的方法。 ”;B 项, “就会去除先入之见” ,原文是“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 ;C 项
10、, “这样的人倒不如, “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耍读便读外国书” ,反而更直接受益。 ”错,原文是“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创造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去读中国书。倒不如像鲁迅所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 ,反而更干脆。 ”- 4 -【3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章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 B项, “专精是指阅读必须下基础工夫”错,原文是“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功夫。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相信与不相信龙应台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
11、后来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曾经相信过历史,后来知道,原来历史的一半是编造。前朝史永远是后朝人在写,后朝人永远在否定前朝,他的后朝又来否定他,但是负负不一定得正,只是累积渐进的扭曲变形移位,使真相永远掩盖,无法复原。说“不容青史尽成灰” ,表达的正是,不错,青史往往是要成灰的。指鹿为马,也往往是可以得逞和胜利的。曾经相信过文明的力量,后来知道,原来人的愚昧和野蛮不因文明的进展而消失,只是愚昧野蛮有很多不同的面貌:纯朴的农民工人、深沉的知识分子、自信的政治领袖、替天行道的王师,都可能有不同形式的巨大愚昧和巨大野蛮,而且野蛮和文明之间,竟然只有极其细微、随时可以被抹掉的一线之隔。曾经相信过正义,后来知
12、道,原来同时完全可以存在两种正义,而且彼此抵触,冰火不容。选择其中之一,正义同时就意味著不正义。而且,你绝对看不出,某些人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机热烈主张某一个特定的正义,其中隐藏著深不可测的不正义。曾经相信过理想主义者,后来知道,理想主义者往往经不起权力的测试:一掌有权力,他或者变成当初自己誓死反对的“邪恶” ,或者,他在现实的场域不堪一击,一下就被弄权者拉下马来,完全没有机会去实现他的理想。理想主义者要有品格,才能不被权力腐化;理想主义者要有能力,才能将理想转化为实践。可是理想主义者兼具品格及能力者,几希。曾经相信过爱情,后来知道,原来爱情必须转化为亲情才可能持久,但是转化为亲情的爱情,犹如化入
13、杯水中的冰块它还是冰块吗?曾经相信过海枯石烂作为永恒不灭的表征,后来知道,原来海其实很容易枯,石,原来很容易烂。雨水,很可能不再来,沧海,不会再成桑田。原来,自己脚下所踩的地球,很容易被毁灭。海枯石烂的永恒,原来不存在。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有些其实到今天也还相信。- 5 -譬如史也许不能信,但是对于真相的追求可以无止尽。譬如文明也许脆弱不堪,但是除文明外我们其实别无依靠。譬如正义也许极为可疑,但是在乎正义比不在乎要安全。譬如理想主义者也许成就不了大事大业,但是没有他们社会一定不一样。譬如爱情总是幻灭的多,但是萤火虫在夜里发光从来就不是为了保持光。譬如海枯石烂的永恒也许不存在,但是如果一粒
14、沙里有一个无穷的宇宙,一刹那里想必也有一个不变不移的时间。 那么,有没有什么,是我二十岁前不相信的,现在却信了呢? 有的,不过都是些最平凡的老生常谈。曾经不相信“性格决定命运” ,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色即是空” ,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 ,现在有点信了。曾经不相信无法实证的事情,现在也还没准备相信,但是,有些无关实证的感觉,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圆寂前最后的手书:“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 相信与不相信之间,彷佛还有令人沉吟的深度。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相信与不相信这
15、篇散文结构灵活随意,但它却散而有序,散而有凝,龙应台先生信笔所至的内容都贯穿于精深的情感的红线上。B. 作者曾经相信过理想主义者,后来发现理想主义者要经受住诸如权力的考验,理想主义者要有品格及能力才能坚持自我。C. 作者认为爱情与海誓山盟只是过眼云烟,如萤火虫的微光短暂,且无法海枯石烂,爱情转化为亲情就可以持久,就像冰块一样保鲜。D. 文章第九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既与上文内容呼应,比如对于历史、文明、正义、爱情等的理解,又引发后文的议论。5. 结合全文谈谈第 1自然段、第 8自然段、第 10自然段这三段的作用。6. 有人认为龙应台的笔总能触及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哀而不怨,于惆怅中抱有一种独
16、孤面对、素颜修行的积极和坚定。请结合文本,尤其是李叔同圆寂前最后的手书,谈谈你的理解。【答案】4. C 5. 第一段引出下文,照应标题。指出二十岁之前相信很多东西。 第八段承上启下,指出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有些其实到今天也还相信。第十自然段启示下文,与下文形成设问,辩证地反思不相信与相信的变化。这三段先总说,再分别论述起到了概括段意的作用,又把这篇散文自然连接,使得行文散而有度。 6. 本文的确哀而不怨,惆怅中看出积极与坚定。作者面对时间的无言,面对生命的思- 6 -考,面对野蛮的侵蚀,面对理想的缺失,面对爱情短暂的无奈,表现出植入人心的伤感,曾经的相信加入了人生的质疑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
17、,阅历的增加,这些人生的思考又可以辩证的看待,没有任何事情是绝对的,让我们看到人生的坚定。君子之间的交往如水一般纯净,不带杂质。如果只看朋友交往的表面现象,好像看到了真实情况,实际上差得远了。问我将到哪里去安身呢,前路广阔,我无言以对。只见春满花开,皓月当空,一片宁静安详,那就是我的归处啊。我们的阅历和静心的思维,让我们发现了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让我们体味出世界的真实。作者引用这段话正是哀而不怨,辩证后的坚定的体现。【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 ABC项考核文章的内容,D
18、 项考核手法,其中 C项,作者后来转变了想法, “就像冰块一样保鲜”不对,根据原文第六自然段“但是转化为亲情的爱情,犹如化入水中的冰块它还是冰块吗?”的质疑可以推知,这样的爱情已经不是真正的爱情了。故本题选 C项。【5 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语段的作用的题目,注意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首先答出段落的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的关系,第一段从内容上看“指出二十岁之前相信很多东西” ,从结构上“引出下文,照应标题” ;第八段从内容上“指出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有些其实到今天也还相信” ,从结构上“承上启下” ;第十自然段从内容看“辩证地反思不相信与相信的变化” ,从结构上看“启示下文,与
19、下文形成设问” 。然后总体分析这三段先总说,再分别论述起到了概括段意的作用,又把这篇散文自然连接,使得行文散而有度。【6 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探究的内容是对“龙应台的笔总能触及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哀而不怨,于惆怅中抱有一种独孤面对,素颜修行的积极和坚定”的理解,要求结合“李叔同圆寂前最后的手书”作答,首先明确观点“的确哀而不怨,惆怅中看出积极与坚定”,然后结合“李叔同圆寂前最后的手书”具体分析“哀” “不伤” “惆怅中看出积极与坚定”的具体表现,如“作者面对时间的无言,面对生命的思考,面对野蛮的侵蚀,面对理想的缺失,面对爱情短暂的无奈,表现出植入人心的伤感”体现“哀”和“惆怅
20、” ;“曾经的相信加入了人生的质疑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阅历的增加,这些人生的思考又可以辩证的看待,没有任何事情是绝对的,让我们看到人生的坚定” 。- 7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
21、” ,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任继愈:大师风范,空谷幽兰2016年 4月 2日,春日里的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已有 15年历史的“文津讲坛” ,在这里第 815次开讲。像以往的 800多个周末一样,读者从四面八方会聚到临琼楼二层的报告厅,聆听名家高论,享受文化的滋养。只是,最近的七年间,人群中少了那位拄着拐杖的敦厚长者任继愈。任继愈出生于山东省平原县望族,他的名字包含了“继承韩愈”之意。“七七事变”爆发,正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的他随校南迁,参加了“湘黔滇旅行团” ,这次历时 68天、徒步 1300多公里的“长征” ,让他目睹中国的现实并叹服于这个
22、伟大民族的坚韧:农村破败,旧屋紧闭。轿夫们吸得起鸦片戒不起买盒鸦片 1毛钱,戒烟一个月不能工作,没饭吃。他的人生理想和学术方向由此转变, “我深信研究高深的学问,不能离开哺育我的这块灾难深重的中国土地。从此,我带着一种沉重的心情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 。任继愈师承汤用彤、贺麟、熊十力等名家,长期在北大哲学系任教,创办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学术研究卓有成就,但他最大的功绩,是竭力保存中华文化的薪火。在生命的最后 30年,他却把学术工作一压再压,投入到古籍文献的整理出版工作之中。他认为,中华文化是有生命力的、活着的文化,它支撑着中华民族几千年间屹立不倒。文化的再次繁荣不是等来的,
23、要靠长期的积累。本着这种文化自觉,他组织和主持了中华大藏经 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 中华大典和“二十四史”点校本及清史稿修订等一系列国家大型文化工程。这些多是绵延十几年难以完成的浩大工程,每一项,他都会亲力亲为,从不做挂名主编:点将选人、选题、写提纲、审阅点校,动辄写六七百字的编辑意见。拿中华大典来说,这是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文化出版工程,1990 年国务院批准,至今尚未完成。它参照现代- 8 -图书分类方法,对先秦至 1911年中国优秀文化典籍进行梳理汇编,共分 24典,含 110余分典,收书 2万多部,总字数 8亿,规模是永乐大典的两倍。任继愈不仅担任总编辑,还兼任哲学典和宗教典的主编。19
24、87年 5月,任继愈就任北京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馆长。国家图书馆就此恢复了知名学者担任馆长的传统,任继愈也开启了守护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程。任继愈清楚地知道,图书馆收藏的目的是为了流通。他大事着眼,小事用功设置专藏阅览室,关注图书编目工作,收集名家手稿,开创文献缩微事业发现大量普通公众进入国图仅仅是借阅普通书籍,他敏锐意识到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不平衡,遂在当选为人大代表期间不断呼吁和建议发展社区公共图书馆。2002 年,国图出版社将镇馆之宝永乐大典劫余卷帙 161册仿真再版;2005 年,他又呼吁将馆藏文津阁四库全书影印出版,嘉惠学林。任继愈力主开设“文津讲坛” ,不但自己亲自登台,还以 90高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黑龙江省 牡丹江市 第一 高级中学 2017 _2018 年高 语文 学期 月月 考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