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郴州市湘南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
《湖南省郴州市湘南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郴州市湘南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湖南省郴州市湘南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一、现代文(论述类)阅读(6 分,每小题 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重阳节是“吉日”,由历朝历代沿革至今,遂成“敬老节”。殊不知,汉代之前,先民一直视农历九月九日为“恶日”,佩戴茱萸、喝菊花酒、郊外登高等都是为了消解灾祸。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卷九“季秋纪”曰:“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重阳之名源于古人对数字阴阳属性的神秘解释,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为阳数之极,九月初九为两阳重合,意味阳气已达极盛,
2、凡事盛极而衰,是不祥的征兆。为避开所谓“恶日”,古人除了开展盛大的祭祀活动,就是通过佩戴消灾除邪中草药或登高野宴等方式消灾避邪。为“重阳”正名并使其成为“吉日”的第一人是三国时的魏文帝曹丕。曹丕九日与钟繇书对“九”这个数字作了全新的注释:“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他以“九九”寓意“久久”,将农历九月九日主要内容由“避祸,消灾”改为“祈寿、祈福”。到了唐朝,可能是唐太宗李世民钦定重阳为正式节日。旧唐书卷二“本纪第二”载:“九月丙午,诏曰:尚齿重旧,先王以之垂范。”也就是说,九月丙午,唐太宗李世民发布诏令,尊崇老年人,看重旧臣,先代的圣
3、王以此为后人留下了榜样。而武则天选在公元 690 年的重阳节这天废睿宗李旦、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以 67 岁的高龄君临天下,看重的恐怕就是重九的“久久”寓意。自从重阳节成为“吉日”,文人墨客不断用诗文歌赋为其注入文化元素的同时,老百姓则将流传下来的重阳节俗发扬光大。于是,作为重阳节最重要的节俗之物“辟邪翁”茱萸和“延寿客”菊花迎来新辉煌。茱萸是一种常绿带香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是著名的中药。晋周处风土记谓:“茱萸九月初九日,气烈成熟,折茱萸插在头上,可以辟恶气、御初寒。故而,人们不仅把茱萸插在头上,还佩茱萸于臂、悬茱萸于屋,并将茱萸栽于居所、水井等周围。到了经济繁荣、社
4、会安定的北宋,重阳“延寿客”菊花的风头很快盖过茱萸。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介绍了当时开封重阳节盛况首先说:九月重阳,京城人观赏的菊花有数种:其中黄白色的花蕊像莲房似的叫“万龄菊”,粉红色花蕊的叫“桃花菊”,白色花瓣而浅红色花心的叫“木香菊”酒店皆“以菊花缚成洞户”,“都人多出郊外登高”。而南宋的重- 2 -阳节已发展成大喜节日。南宋文学家周密史料笔记武林旧事卷三“重九”曰:“禁中例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于庆瑞殿分列万菊,灿然眩眼,且点菊灯,略如元夕都人是月饮新酒,泛萸(以茱萸浮于酒面饮之),簪菊。且各以菊糕为馈,以糖肉秫面(黏米做的面粉)。杂糅为之,上缕肉丝鸭饼,缀以榴颗,标以彩旗。”至于人们缘何
5、重阳节赏菊、咏菊、采菊、饮菊花茶、喝菊花酒,除了取其谐音近似“九”,菊花也是道家仙方中的“不死草”和一剂中药。(摘编自赵柒斤重阳涵义的演变,有删改)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 分)A.重阳节成为“吉日”后,“辟邪翁”茱萸和“延寿客”菊花迎来了新辉煌,北宋时人们对菊花的喜爱很快就超过了茱萸。B.武林旧事卷三“重九”记述了皇宫里重阳节的盛况:按惯例八日准备,习俗有点菊灯,饮新酒,头插菊花等。C.东京梦华录介绍了开封重阳节盛况,酒店皆以“以菊花缚成洞户”,“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可见重阳节已向着大喜节日转变。D.曹丕、唐太宗、武则天的倡导,使农历九月九日变为“吉日”重阳节,文
6、人墨客又以诗词歌赋不断向其注入文化元素,百姓也不断传承发扬光大。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 分)A本文论证了重阳节由“恶日”到“吉日”再到“老年节”的演变过程。B文章引用了史料,运用事实分析论证了不同历史时期重阳节的演变。C文章在分析重阳节的演变时作者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组织材料的。D文章第四段分析论述了“茱萸”“菊花”迎来新的辉煌,与本文论述中心关系不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A.依吕氏春秋季秋纪记载,人们一般把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安排在农作物丰收之时的农历九月九日进行。B.唐太宗诏令中“尚此重阳,先王以之垂
7、范”的提法,为重阳节纳入尊老、重老的新内容,使其含义更丰富。C.菊花作为重阳节最重要的节俗之物之一,到北宋更受欢迎,因为它有消灾避邪、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功能。D.重阳节经历由“恶日”到“吉日”再到“老年节”的演变过程,显现出我们民族对生存、健康、幸福、长寿的美好愿望及追求。- 3 -二、文言文阅读(12 分。选择题 8 分,每小题 2 分,翻译题 4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 48 题。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8、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
9、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 分)A.荆轲顾笑武阳 顾:回头看B.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把:抓住C.秦王惊,自引而起 引:伸直身子D.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提:用手提起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相同的一项是:( ) ( 2 分 )例:而乃以手共搏之A.以次进 B.以故荆轲逐秦王C.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D.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6.对下列句中加点通假字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 分)A.秦武阳色变振恐 振:通“赈”B.群臣惊愕,卒起不意 卒:通“猝”C.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D.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
10、现”- 4 -7.下列对情节、人物及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A.选文描写了荆轲刺秦王过程中“顾笑武阳” “图穷匕见” “倚柱笑骂”等惊心动魄的场面。B.写荆轲“笑”“顾”“前”三个动作,衬托出秦武阳的胆怯和秦王的威严。C.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从侧面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D.选文最后写荆轲事败之后“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从正面刻画了荆轲的英雄形象。8.翻译下列句子。 (4 分)(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2 分)(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 分)三、诗文默写和古代诗歌鉴赏。 (10 分)9默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 (任选三题,每
11、空 1 分,共 6 分)(1)恰同学少年, ; ,挥斥方遒。(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但我不能放歌, ;夏虫也为我沉默, 。 (徐志摩再别康桥 )(3) (荆轲)又上前唱起:“ , !” (荆轲刺秦王 )(4)复为慷慨羽声, , 。 (荆轲刺秦王 )10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每空 2 分,共 4 分)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梅”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来抒怀的意象。这首词是“咏梅”的杰作,它意在言外,成功地运用了 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词人 的品格。四、现代文(文学类)阅读 (15 分)阅读下面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南省 郴州市 南中 2018 _2019 年高 语文 上学 期期 试题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