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感市七校教学联盟2016_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
《湖北省孝感市七校教学联盟2016_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孝感市七校教学联盟2016_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湖北省孝感市七校教学联盟 2016-2017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1、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中国传统美学所讲的“意象说”主张“美在意象”:美在“象”外之“意” ,言外之情。任何一件美的文艺作品,其本身或为声色,或为言词,都是有“象”的(“在场的东西” ) 。能体悟到“象外之意” “词外之情” ,就是一种美感。此种美不是低层次的感性美,而是深层次的意境美、精神美。“意象说”突破了美在声色之类的局限性,深刻地揭示了美之为美的本质内涵,不仅值得中国美学继承和弘扬,而且也值得世界美学借鉴。但为什么要深入到象外,才能达
2、到此种美的境界呢?“意象说”没有做论证。我根据“万有相通”的哲学本体论认为,原因就在于,任何一件美的作品,都是作者凝聚了作品背后无尽的联系之网的结晶。这背后无尽的联系之网,说得通俗具体一点,就是指形成作品本身的背后的人、事物和社会历史背景等。我们对一件作品的欣赏,不过是把凝聚在作品这一点“在场的东西”中无尽的内涵(“不在场的东西” )展现在想象中,点点滴滴地加以玩味;不过是回归到形成作品的母源,从母源中,我们对作品获得了一种“原来如此”的醒悟,从而产生了一种满足感。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美的愉悦” “美的享受” 。这种愉悦和享受不是感官的娱乐或感性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满足,思想上的满足。杜甫
3、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为什么能引起美感?“山河在”是一点在场的东西,但形成此“在”之背后的东西,则是什么都“不在” 。正是这什么都“不在”构成这“在”的内涵(此即司马光的解读:“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 。我们欣赏这诗句时,就回归到这“在”的母源什么都“不在” ,自然倍感凄凉。但这里的凄凉绝非现实生活中的凄凉可以比拟,它是审美意义下的凄凉,它超越了现实生活中凄凉的现实性,给欣赏者引发了一种对“在”的内涵的醒悟,这种醒悟就是审美的愉悦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梵高的画农鞋 ,为什么能引起人的美感?海德格尔做了生动的说明:是农鞋这点“在场的东西”引发观赏者回归到了其
4、背后一系列“不在场的东西” 。一农夫为了面包而日日夜夜地在崎岖的道路上奔波,一年四季风风雨雨对农夫的摧残,以至社会的贫穷、落后、不公,等等,这些都是构成农鞋上几个破洞的母源。观赏者正是从这一2回归中获得了某种醒悟,从而也得到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满足。我们经常爱用“玩味无穷”这样的字眼来形容我们对一件优秀作品的欣赏。 “玩味”之所以能达到“无穷”的地步,其根源就在于隐藏在作品背后“不在场的东西”是“无穷的” 。中国传统文化重含蓄之美,其实就是把作者的情或意隐藏在作品的表面形象或言词背后,让鉴赏者自己去领会、体悟,从而获得一种醒悟的满足感。(摘编自张世英美是“玩味无穷”的精神愉悦 )1下列关于原文
5、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说” ,在今天仍然有价值,突破了当前“美在声色”的局限,不仅值得中国美学继承和弘扬,而且值得世界美学借鉴。B文艺作品的作者运用“万有相通”的理论,把形成作品本身背后的人、事物和社会历史背景等凝聚成结晶,创作出美的作品来。C“在场的东西”就是美的作品中的“象” , “不在场的东西”就是美的作品中的“象”外之“意” ,言外之情。D如果隐藏在作品背后的“不在场的东西”不是“无穷的” ,那么这个作品就不是优秀的作品。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欣赏一件美的作品,通常是展开想象,把凝聚在作品背后无尽的内涵,一点一滴地进行仔细体味
6、,从而回归到形成作品的母源,从而产生满足感,即审美体验。B.欣赏作品时,能够获得一种“原来如此”的醒悟,这“原来如此”就是指发现作品的“象”外之“意” 。C 杜甫诗句中的“山河在”是作品中的“象” ,这“象”的内涵,就是司马光的解读:“山河在,明无余物矣” 。D 农鞋画里的农鞋上的几个破洞,之所以能使观赏者得到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满足,是因为“象”外有“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美学之所以谈美的本质,轻视声色之美这类低层次的感性美,重视意境美、精神美这类深层次的美,是因为中国文化重含蓄之美。B深入到美的作品的“象”外之“意”中,才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思想上
7、的满足,即感受到 “美的愉悦” “美的享受” 。3C 有些美的作品中的凄凉与现实生活中的凄凉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前者具有审美意义,使欣赏者产生审美的愉悦感。D把“不在场的东西”隐藏在表面形象或言词背后的作品具有含蓄之美,领会到作品中的情或意,是一种深层次的欣赏。(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秋瑾:单纯中的高贵吴先宁1907 年 7 月 15 日清晨,秋瑾走出仅关了她三天的山阴县署牢房,走向刑场轩亭口。她的脚上了铁镣,两手反绑,身后是几个士兵端枪警戒,两旁还有山阴县都戎府、省派练军、山阴与会稽两县巡警弹压。与官府戒备森严、高度紧张的状态相比,秋瑾则显得平静而从容
8、她身穿玄色生纱长衫,足蹬皮鞋,就像平时在街头漫步。她没有喊激昂的口号、发临终的血誓,也没有绝望或伤感,有的只是平静和从容,以及在这种平静而从容之中透出的难以言表的尊严和高贵。秋瑾的革命之路,与许多男性革命者不同。最初的激发,来自于对自己婚姻的不满。1903 年的北京之行是秋瑾人生的分水岭。那一年,她的丈夫王廷钧用钱捐了个小京官,带着秋瑾去北京赴任。他们的邻居是一位颇有文名且思想进步的女子吴芝瑛。秋瑾与吴芝瑛一见如故,义结金兰。通过吴芝瑛,秋瑾经常看到当时出版的一些新书报,接触到一些新思想。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神州大地危象丛生,秋瑾读了陈天华的警世钟 猛回头以后,深受感动,她称陈天华是为自己“启
9、蒙开智”的人。她赋诗言志:“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以后,秋瑾就穿起男装,表示永不再穿清朝女服。秋瑾的思想发生了飞跃,与整天热衷于官场应酬的丈夫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多。 “知己不逢归俗子,终身长恨咽深闺。 ”这是秋瑾对自己婚姻的感叹。1904 年,秋瑾不顾王廷钧的反对,冲破封建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1905 年 8 月,孙中山在日本成立同盟会。秋瑾所在的学校恰好与同盟会举行筹备会议的地方在同一条街上,秋瑾就是这时结识了孙中山,她对孙中山的革命方略非常信服。此后,秋瑾的思想受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影响颇多。这年12 月 8 日,陈天华投海自尽。秋瑾受到很大震动,决定立即回国,直接参加反清斗争
10、。秋瑾与徐锡麟一起谋划“皖浙起义” 。徐锡麟在安庆率先起事而败露后,秋瑾本来是有充裕的时间和许多机会可以脱身的。7 月 12 日早晨,潜伏在杭州武备学堂的光复会员的密信就到了,告知浙江常备军两队官兵已经出发来绍。此时,大通学堂的学生中有人提出即4时起义;秋瑾的副手王金发则极力劝说秋瑾急速逃走,到嵊县山区躲避,以图改期举事。但这些建议均为秋瑾所否决。她以“谋为日后之应援”为由,命令大通学堂的党人学生全部撤离,又严词催促不愿离去的王金发赶快逃走。7 月 12 日晚上,秋瑾像往常一样回家。这天是秋家祭祖的日子,全家人举行了祭祖仪式,又一起吃了晚饭,饭后,秋瑾还和家人聊了一会天。然后,秋瑾将哥哥秋誉章
11、叫到旁边的房间,告知他一切,并要他带家人逃走,接着烧毁了有关信札、文件、书籍。13 日下午四时左右,来抓她的士兵在大通学堂的前门胡乱鸣枪,而后门并无人包抄和把守。在这个时候,还有不忍离去、坚决要陪伴秋瑾的学生劝她从后门乘船逃走。但是,秋瑾平静而从容地坐在办公室里,纹丝不动。秋瑾确实是要以她自己的方式独自承当这一切,不管是出于献身的庄严,还是要用鲜血唤醒昏睡的同胞。秋瑾的决定绝非一时的冲动。早在 1906 年 10 月,秋瑾、徐锡麟等光复会党人在杭州密商起义计划的时候,就已经做了必死的打算,相约埋骨西子湖畔。1907 年 5 月,秋瑾再赴石门向她的盟姐徐自华募集起义经费。此前,两人同游西湖时已订
12、下著名的“西泠埋骨之盟” 。这次临分手时,秋瑾告诉徐自华,自己“已作牺牲之准备,埋骨西泠之约千万不可失信” ,徐自华慨然应允。可见秋瑾为死后的埋骨之地也已作了托付。早在 7 月 10 日,秋瑾得知徐锡麟起义失败身死的消息后,不禁失声痛哭。她长时间把自己关在办公室,不见人、不吃饭、不说话,没有人知道她在做什么、想什么。其实,在她当天写的绝命词中可以看出端倪:“痛同胞之醉梦犹昏,悲祖国之陆沉谁挽?日暮途穷,徒下新亭之泪;残山剩水,谁招志士之魂?不须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净土;好持一杯鲁酒,他年共唱摆仑注歌。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 ”这首词
13、集中表达了秋瑾关于革命的理想图景。(摘编自 2015 年 11 月 24 日作家文摘 ,有改动)【注】摆仑:即英国杰出诗人拜伦。拜伦曾投身于希腊的民族解放斗争,写下许多充满革命理想的诗篇。相关链接秋瑾( 1875 1907),浙江绍兴人,别号竞雄,自号鉴湖女侠。自幼随兄在家塾读书,学习经史、诗词。15 岁时跟表兄学会骑马击剑,有豪侠之气,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等巾帼英雄自励。 (秋瑾史料 )行至轩亭口,秋瑾不作一声,惟注视两旁诸人一周,即俯首就刑。观者如堵。 (秋瑾史料 )5秋瑾被害之后,各地民间媒体开始连续不断地追踪报道,将秋瑾死事的每一细节公诸报端,全国各地掀起声讨凶手的浪
14、潮。更为重要的是,秋瑾的遇害激起了革命者更加高昂的反清斗志。从这个意义上说,秋瑾以她孤独的革命先驱者的失败,成功地进行了革命的启蒙。 (张晨怡秋瑾:夜夜龙泉壁上鸣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A秋瑾自幼跟随兄长在家塾读书,学习经史、诗词,材料中引用多篇诗作,除了用来说明秋瑾的革命思想外,还表现了她过人的文学才华。B官府抓捕秋瑾后就匆忙将她杀害,行刑时面对秋瑾这样一个手无寸铁的女性,官府高度紧张,戒备森严,这些均表现了当局者内心的虚弱和对革命的恐惧。C徐锡麟起事失败的消息传来,秋瑾痛哭失声,不语不食。她命令王金发和党人学生全部撤离,而自已留下来“谋为日后
15、之应援” 。D秋瑾就义时从容镇定,她没有呼喊口号,也没有留下遗言,只是默默地看了看两边围观的群众,然后慷慨赴死,这表明她的愿望已实现,心中没有遗憾。E秋瑾在被捕之前做了周密安排,她不动声色地与家人告别,并交待哥哥带家人逃走,还及时销毁了有关信札、文件、书籍。5.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早年的成长经历奠定了她反对封建礼法、追求男女平等的思想基础;时代风云的激荡和对婚姻的失望,催生了她个性中豪侠刚烈的一面。B通过吴芝瑛,秋瑾经常看到当时出版的一些新书报,接触到一些新思想,陈天华投海自尽使秋瑾决定立即回国,直接参加反清斗争。C秋瑾留学日本,结识孙中山,信服孙中山的革命方略和同盟会政治
16、纲领,最后义无反顾地走上排满反清的革命之路。D秋瑾在绝命词中表达了她希望同胞以流血牺牲为己任,前仆后继,用革命的风暴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理想图景” 。6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秋瑾的“单纯”和“高贵” 。 (5 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6桥边的老人美 海明威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扳着轮辐在帮着推车。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我的任务是过
17、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你从哪儿来?”我问他。“从圣卡洛斯来, ”他说着,露出笑容。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那时我在看管动物, ”他对我解释。“噢, ”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唔, ”他又说, “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象牧羊的,也不象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 “什么动物?”“各种各样, ”他摇着头说, “唉,只得把它们抛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
18、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什么动物?”我又问道。“一共三种,“他说, “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抛下它们了?”我问。“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没家, ”老人说, “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7“政治跟我不相干, ”他说,
19、 “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我想我现在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 “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 ”他说, “卡车往哪儿开?”“巴塞罗那。 ”我告诉他。“那边我没有熟人, ”他说, “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 “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当然。 ”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20、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 ”他说。“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 ”我催他。 “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 ”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那时我在照看动物, ”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托尔托萨:西班牙塔拉戈纳省城市。巴塞罗那:西班牙最大的港市。埃布罗河:西班牙境内最长的一条河。(选自
21、海明威短篇小说选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8A.在战争中,人人自危,只求自保,又何必去考虑动物的安危,而这位老人却对动物的安危反复惦念,借此表达人性的善良,人与动物相互依存的主题。B.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可知我对老人的情况有一定了 解,所以老人反复对我提及他的动物们。C. 小说对话设计很具张力,我的“劝离”和老人的“不动”构成两极, “我”两次劝老人离开,但他始终没有挪动,内在原因是对家园的留恋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迷茫。D. 小说写了一位在炮火中不但失去了家园,也失去了最后几位可依靠的伴侣的一无所有的老人,作者主要通过
22、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E. “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暗示了我对老人命运的担心:没赶上去巴塞罗拉的卡车就等于要留在战场上了。 “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实际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8.桥边的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4 分)9.“我”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 分)二、古诗文阅读(33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戚继光,字元敬,世登州卫指挥佥事。父景通,历官都指挥,署大宁都司,入为神机坐营,有操行。继光幼倜傥负奇气。家贫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北省 孝感市 教学 联盟 2016 _2017 年高 语文 下学 期期 试题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