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模块二经济成长历程第8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第18讲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doc
《海南省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模块二经济成长历程第8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第18讲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省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模块二经济成长历程第8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第18讲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18 讲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考点 1 凯歌进行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年)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2成果:1952 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531956 年)1 “一五”计划(19531957 年)(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2)任务: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3)结果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
2、车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到 1956 年底,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2三大改造(19531956 年)(1)内容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和平赎买政策。(2)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3)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轻巧识记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概念阐释 过渡时期过渡时期指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 1956 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
3、会主义制度建立。所谓“过渡”是指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2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理解史料研习归纳史料一 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是发展国家的重工业,以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上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侮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了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建设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史料二 在国民收入中,1957 年同 1952 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
4、比重由 19%提高到 33%,合作社经济由 1.5%提高到 56%,公私合营经济由 0.7%提高到 8%,个体经济则由 71.8%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 7%降低到 0.1%以下。史料解读(1)史料一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这适应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2)史料二主要是反映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绝对优势。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提示 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
5、验。(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大改造完成的历史意义。提示 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史论归纳“一五”计划的特点和实质(1)特点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3渐进性和长期性。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辅相成。(2)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
6、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阅读下表信息,据此解读正确的是( )工业投资金额 基本建设投资项目数行业 比例(%) 投资主体 比例(%) 金额(亿元)重工业 85 中央 81.8 481.15轻工业 15 地方 18.2 107.3219531957 年间我国工业与基本建设投资情况统计A地方政府资源调控能力不足B凸显了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C该时期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D “一五”期间工业发展迅速C 材料中地方的投资比例小是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贫困,地方无法进行投资,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以排除 B 项,市场经济体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提出的,故 B 项错误;通过表格中对
7、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投资比例可以看出重工业是投资的重点,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工业发展速度方面的信息,故 D 项错误。2(2017商丘高三模拟)“一五”期间, “优先保证工业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 ,大部分的工厂“建在非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 。这说明“一五”计划( )A有利于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B完全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C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D有效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A 据材料“优先保证工业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 ,大部分的工厂建在非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 ”可知,这些地方都是过
8、去工业非常落后的地方,由此可见这种布局有利于使各地区的经济均衡发展,故 A 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看出是否形成完全合理的布局,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所布局工业的种类,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信息,故 D 项错误。3(2017泉州高三适应性练习)1957 年,全国农业总产值 536.7 亿元,比 1952 年的 417亿元增长了 24.8%,平均每年递增 4.5%。粮食总产量 19 505 万吨,比 1952 年的 16 392 万吨增长 19%,平均每年递增 3.5%。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4【导学号:02990072】A国家优先发展农业 B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C农民
9、生产自主权扩大 D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D 19531957 年的“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故 A 项错误;1956 年底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土地由私有变为公有,故 B 项错误;农业合作化走的是集体化道路,农民生产自主权减弱,故 C 项错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 D 项正确。4(2017衡水高三模拟)下图为我国 19521956 年底主要经济成分的变化:这种经济成分变化最主要的意义是( )A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B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D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改造后,公有制经济逐步占
10、主导地位,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故 A 项正确;1956 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才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 B 项错误;“一五”计划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故 C 项错误;D项不是最主要的意义,故 D 项错误。考点 2 “岁月峥嵘”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曲折历程|(对应学生用书第 146 页)识记基础知识梳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曲折历程1成功的开端:中共八大(1956 年)(1)背景:三大改造完成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2)内容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意义:
11、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2探索中的失误(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内容:1958 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影响:片面追求“多”与“快” ,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5(2)“大跃进”运动原因:急于求成,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时间:1958 年。内容: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评价: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3)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的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时间:1958 年。内容: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
12、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评价: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4)“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易误辨析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区别“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都是“左”倾错误的表现,但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大跃进”属于社会生产力发展范畴,错误的根源在于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变革生产关系的范畴,根源在于生产关系变革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3政策调整(1)1960 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2)1971 年,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1973 年出现复苏局面。(3)19
13、75 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回升状态。教材补遗_新中国的城市化问题19501957 年,伴随着“一五”计划的顺利进行,大量农民进入城镇就业,推动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19581960 年,由于“大跃进”的发动,全民大炼钢铁, “以钢为纲” ,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在脱离农业基础上超常规畸形发展。19611965 年,国家进行工业调整,精简工业和城市人口,两千多万城市人口下放回乡,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逆城市化时期。19661977 年,由于“文化大革命”及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失误,大批干部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城市化进程停滞不前。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6理解史料
14、研习归纳史料一 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说从去年的五百三十五万吨钢跃增至一千零七十万吨。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全力保证钢产量翻一番,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立即行动起来,完成把钢产量翻一番的伟大任务人民日报(1958 年 9 月 1 日)史料二 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进一步提高了五亿农民的共产主义觉悟;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缝衣组、理发室、公共浴堂、幸福院、农业中学、红专学校等,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进一步培养和锻炼着农民群众的集体主义理想。人民日报社论(1958 年 4 月 3 日)史料三 在 19561966
15、 年“文化大革命”前夕这十年的最初探索中,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发挥了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对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缺乏足够的思想和理论准备,以及党在指导方针上存在着正确的、比较正确的和错误的两个趋向,社会主义建设一开始就经历着曲折的发展过程。一方面,这个时期党和国家的指导方针在大部分时间里基本上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就并积累了重要的经验,这是主要的;另一方面,从 1957 年起, “左”倾错误日益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反复和徘徊的局面。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下卷)史料解读(1)史料一主要体现了“大跃进”运动的出现。其中“跃增至”一方面说明钢产量超越常规,另一方
16、面也说明钢产量的增幅已经脱离社会实际。史料二体现了人民公社化的特点:扩大公有化、集体化的规模,军事化形式管理,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2)史料三中作者描述了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两个发展趋向: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发挥了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并积累了重要的经验,这是主要的。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对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缺乏足够的思想和理论准备,因此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反复和徘徊的局面。史料运用(1)史料一表明“大跃进”运动的核心是什么?反映了“大跃进”运动的什么特点及有何影响?提示 核心:大炼钢铁。特点: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影响:不仅造成高指标、瞎指挥、
17、浮夸风、 “共产风” ,而且对自然环境也造成了破坏。(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史料二是针对哪一事件发表的社论。该事件有何特点?提示 事件:人民公社化运动。7特点:一大二公(3)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出现失误的主观原因。提示 党缺乏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照搬苏联模式。对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认识不足,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建设的一般规律,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左”倾错误,长期以来,缺乏对“左”倾错误的认识和警惕,致使政治上的“左”倾错误蔓延到经济领域,并恶性膨胀。史论归纳19561976 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1)核心问题社会
18、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2)失误的原因历史传统的影响。受封建专制主义遗毒的影响,人们民主法制观念淡薄。急于求成心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落后状况。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3)经验教训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国模式。社
19、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反对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可以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认清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2017南充高三适应性考试)陈云在中共“八大”会议上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提出了“主体补充”思想,也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应该允许私有制经济存在。同时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互为补充的,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手段。 ”材料表明( )A经济体制改革开始
20、推行B社会主义建设两种经济可以并存8C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完善D经济建设仍受”左”倾思想的影响B 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进行,故 A 项错误;材料中社会主义建设允许私有制的存在说明两种经济可以并存以实现中国现代化,故 B 项正确;中共“八大”召开时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故 C 项错误;中共“八大”正确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故 D 项错误。2(2017潍坊高三模拟)1958 年,国家出台了户口登记条例 ,严格限制农村户口人员迁往城市。不久,禁止从农村招工的政策又突然发生了变化,国家决定放宽对招收新工人的审批权,大批农村人口得以迁入城市。这一变化( )A导致农业集体化运动严重受阻B适应“大跃进
21、”的需要C有利于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推行D导致城乡差别缩小B 根据材料可得出,农村人口迁往城市的政策从“严格限制”到“放宽” 。材料未涉及农业集体化运动,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1958 年” “国家决定放宽对招收新工人的审批权,大批农村人口得以迁入城市”可得出城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是为了适应“大跃进”的需要,故 B 项正确;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是一项控制粮食资源的计划经济政策,农村人口迁往城市对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推行不利,故 C 项错误;仅从城市人口的增加不能推出城乡差别的缩小,故 D 项错误。3 “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 ”这是 1958年流行的一首
22、诗歌,这首诗反映出( ) 【导学号:02990073】A当时人们对人民公社的衷心拥护和赞美B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的直线发展历程C小农经济是阻碍新中国经济发展的落后生产方式D生产关系的变革逐渐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脱离D 材料中提到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三大改造”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这些史实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1958 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当时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故 A 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故 B 项错误;小农经济是阻碍新中国经济发展的落后生产方式的表述要看具体的历史条件,新中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海南省 2019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模块 经济 成长 历程 单元 现代 中国 经济发展 18 新中国 经济建设 发展 曲折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84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