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辉县市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doc
《河南省辉县市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辉县市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doc(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辉县市一中 20182019 学年上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高一历史试卷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时间 90 分钟,满分 100 分。第 I 卷(选择题,共 6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史料记载,商王断定大事,要综合考虑五个方面的意见,即王本身、卿士、庶民(人) 、卜(龟)和筮。如若王、卿士和庶民一致同意,而龟筮反对,则以不动为好,动则不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商朝 A商王完全垄断决策权 B政治带有迷信色彩 C商王权力受到很大制约 D已形成早期民主制2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
2、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 ;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 ;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上述材料表明分封 A进一步扩大周王室统治区域 B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直接控制C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统治体系 D使王位世袭制进一步发展完善3考古资料表明,西周时期,一些异姓诸侯国虽然远离王畿地区,但是其青铜器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也都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这主要说明当时 A礼乐制度日渐受各诸侯的冲击 B工官制实现了礼器标准化生产C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 D华夷观念推动民族间文化交流4下表反映的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对其解读正确的是等级 乐队 乐舞王 四面 八佾诸侯 三面(缺北面
3、) 六佾卿大夫 二面(缺北和东) 四佾士 一面(只有南面) 二佾A反映了分封制度与宗法体制互为表里 B以礼乐形式规范贵族内部的等级关系C说明周王重视宫廷乐舞的差别化管理 D通过礼乐等级形成了权力的高度集中5有学者认为:“(春秋时期)国家像一个放大了的家庭。君主统而不治;大夫们很重要,不是因为其职位,而是因为他们是君主的亲戚,或是显赫家庭的家长。 ”这主要反映了A宗法观念的延续 B分封体制的完善 C君主权力的式微 D官僚政治的建立6春秋初期诸侯遍行采邑(封地) ,中后期始行县郡制度, “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战国时边地繁荣,始于郡下设县,形成郡县两级制。这一历史现象 A造成分封制彻底崩溃 B
4、说明官僚政治已完全取代贵族政治C强化了君主专制独裁 D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集权趋势7 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拍板裁决。这一做法使 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 D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8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秦朝建立后,面对空前扩大的统治区域,却采用了郡县制。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A行政区域划分的变化 B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C官员任用原则的变化 D保证了专制皇权的强化9汉初刘邦分封同姓九王后,全国 54 郡,中央直辖者不过 15 郡,诸侯王国就占近 40 郡;全国 1300
5、 余万人,中央政府控制编户 97 万,人口 450 余万(数据采用自刘国石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安史之乱之比较 ) 。这说明 A王国势力庞大,已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B汉初实行分封制后人口增长迅速C分封诸王使汉政权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D分封制的实施使汉政权扩充了疆域,州郡数量大增10加官是汉武帝发明的官制。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多至数十人。虽无职掌,谓之宿卫(近在皇帝身边),讲议朝政,奉诏治事。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下列对于该机构权力的理解准确的是 A以中御外,加强皇权 B参与机要, 取代相权C位高权重,掌控决策 D废除丞相, 皇权独揽11范文澜先生曾考证,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制度有
6、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考察封国国王,有罪状便奏闻。不法的国王因此受到惩罚。据此推知,汉武帝设置刺史A旨在削弱国王势力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重在整肃地方吏治 D使监察制度趋于完善12 颜氏家训载:南北朝时,梁朝的士大夫“出则车舆,入则扶侍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 ,在仓促变乱中坐以待毙。该记载可用于说明南北朝时期 A叛乱寥寥无几 B气候反常恶劣C人民体质羸弱 D选官存在弊端13唐太宗时期,大臣封德彝建议将征兵年龄从 21 岁提前到 18 岁,虽然相关诰敕经皇帝签署并下发到门下省,但给事中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最终诰敕没有颁行。材料反映出唐代 A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B三
7、省体制有利于科学的决策C给事中负有起草诰敕的职责 D门下省权力远远超越中书省14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号为参知机务、参议得失等,也是宰相。此时,决定政事之权已不全由三省长官,其后又有以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名的他官参政。这表明A唐朝三省议事已名存实亡 B新设官职逐渐融入三省六部C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削弱 D唐朝时官僚制度还不成熟15唐 朝 初 年 , “道 ”仅 是 一 种 监 察 区 划 , 唐 睿 宗 时 把 节 度 使 制 度 引 入 “道 ”, 将 军 事 建 制 变成 正 式 的 地 方 行 政 建 制 , 到 玄 宗 时 “道 ”发
8、 展 为 地 方 最 高 一 级 行 政 区 划 。 唐 代 “道 ”的 职能 变 化A使中央集权渐被削弱 B完善了地方行政机构C增强了中央军事力量 D密切了各地经济交往16 宋太宗初年,西北边境上的州郡大都以文官充任,在官衔前加上“权知”二字,如“权知州事” ,以表示其“名若不正” , “任若不久” ,并规定“三岁一易” 。这表明 A地方武将拥兵自重现象普遍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趋加强C西北边患的威胁得到了缓解 D事权分割导致冗官现象严重17 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 枢密院主兵, 三司主财, 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意味着 3A宰相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B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C相权对君权的制约加强
9、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18有学者统计,北宋载入宋史的官员中 46.1%来自寒门,从南宋两个年份的进士题名录来看,非官员家庭出身的进士一个占 56.3%,一个占 57.9%。这说明两宋时期的科举制 A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 B从根本上结束了贵族政治C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 D选拔官员更注重公平公正19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 。 ”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 B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南省 辉县市 一中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第一次 阶段性 考试 试题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