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辛集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河北省辛集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辛集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2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河北省辛集中学 2017-2018 学年高二历史 6 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卷共 5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中国古代为监察和约束官员而设计出了相应的制度。以下官职的设置能体现此目的的是A. 秦朝丞相汉朝中书令B. 秦朝太尉唐朝节度使C. 秦朝御史大夫宋朝通判D. 宋朝枢密使明朝殿阁大学士【答案】C【解析】秦朝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宋朝的通判负责监督地方官员,故答案为 C 项。秦朝的丞相是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汉朝中书令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排除 A项;秦朝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唐朝的节度使是拥有
2、军权和行政权的地方长官,排除 B项;宋朝的枢密使掌握军权,明朝的殿阁大学士是皇帝的侍从顾问,排除 D 项。点睛: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秦朝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明代设东厂西厂锦衣卫等都是加强监察机制的表现。2. 秦至汉初,以功勋、能力为选官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官越来越注重品行;曹操“唯才是举” ;北朝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个人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这反映出汉唐时期的选官制度A.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日益深入B
3、. 以能力作为主要的选拔标准C. 以考试作为主要的选拔形式D. 不利于建设高素质官吏队伍【答案】A【解析】 “德行优先、以德优先”等字眼体现了儒家思想对汉唐时期的选官制度的影响力,所以材料反映出汉唐时期的选官制度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日益深入,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以德作为主要的选拔标准,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汉代时还未以考试作为主要的选拔形式,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汉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是利于建设高素质官吏队伍,2选项 D 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史实的备选项。3. 元史记载:元朝的行
4、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且一改以前主要以“山川形便” 、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较高来划分行政区的做法,采取“犬牙交错”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元代这样做的目的是A. 以地方分权加强中央集权B. 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加强中央集权C. 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以利于管理D. 行省辖区广阔,发展了前代的政治制度【答案】B【解析】材料中“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 ”说明了设置行省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地理因素来强化中央集权,B 正确;A、C和 D 不符合题意。4. 对内阁的认识,明代人有两种
5、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另一种观点认为“虽无相名,实有相职” 。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 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冲击B. 阁臣拥有“批红”权力C. 阁臣职权因时因人而变D. 明太祖以内阁取代宰相【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故 A 项是错误的;阁臣拥有的是“票拟”权,而非“批红”权力,故可排除 B;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而非中央一级法定机构或行政机构,其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由皇帝的旨意而定,所以就出现了阁臣职权因时因人而变的情况,故选 C;内阁正式出现是在明成祖时期,故D 项说法是错误的。5. 明初,废行省设三司,简称布政使
6、司、布政司、藩司,不称“行省” 。清朝沿袭明制,但布政使司辖区直接通称为“行省” ,并在各省布政使之上设置固定制的总督、巡抚掌管全省军民事务。布政使成为巡抚属官,专管一省或数个府的民政、财政、田土、户籍、钱粮、3官员考核、沟通督抚与各府县。这反映了明清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 政治制度不断成熟D. 地方机构办事高效【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不难得知,中央派遣专职官员掌管地方军政事务,使得地方的权力削弱,故 A 项错误;中央政府通过直接派遣的地方大员,直接掌控地方权力,表明中央集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故 B 项正确;中央派遣地方专职要员并不代表政治制度的不断成熟,故C 项
7、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地方机构办事效率的相关提及,故 D 项错误。6. 清朝名臣张廷玉居官五十年,兢兢业业、廉洁奉公,深受器重,是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曾任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等职。在担任首席军机大臣期间,他可以A. 监察地方各级官员B. 协助皇帝上传下达C. 独立处理军国大事D. 直接掌管中央六部【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职能是“跪受笔录” “上传下达” ,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故 B 项正确,C 项错误;军机处没有监察职能,故 A 项错误;军机处不能直接掌管中央六部,故 D 项错误。7. 1896 年,李鸿章曾受命出使欧美,其公开所奉的训令为:“一、
8、代表中国皇帝参加沙皇加冕典礼。二、为俄、德、法出面干涉,因而收回辽东,向他们正式道谢。三、向维多利亚女王和美国总统递送问候信。四、向西方列强呼吁修订关税税则。 ”实际上在每个国家都探讨了税则改革的问题。据此可知李鸿章此次出访的主要背景是A. 联络俄英法等钳制日本B.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C. 清帝国的财政陷入困境D. 各国面临贸易壁垒提升的风险【答案】C4【解析】由材料“实际上在每个国家都探讨了税则改革的问题”可知税则修改,提高关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才是其出行的主要目的,究其原因在于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清政府财政问题日益严重,C 符合题意;ABD 均与材料无关。点睛:解答本
9、题的关键是要注意题干的时间信息,以此确定所处的背景,在此基础上结合材料进一步理解其出行的目的,依托材料和选项加以回答,不能凭空想象,材料所述内容课本上基本没有涉及,因此理解材料及所处的背景是解题的关键。8. 陈旭麓指出:“由传统意识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在震荡中的解体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显著变化之一。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这一论述A. 表明了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的态度B. 表现了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朝的反应C. 反映了辛丑条约签订后的现实D. 揭示了武昌起义爆发后政府的心态【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清朝
10、皇帝是道光帝,故 A 项错误;甲午战后,慈禧太后没有体现出“奴颜和谀态” ,民族抵抗意识也没有全部丧失,故 B 项错误;武昌起义时,慈禧太后已经去世,故 D 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反映出奴颜和谀态,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民族抵抗意识也全部丧失,故 C 项正确。9. 19 世纪末,义和团面对侵略喊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二十一条”签订后,上海企业家穆藕初号召勿忘“五九国耻”得到积极响应;五四运动中,爱国学生打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旗号。这一系列变化主要反映了A. 反帝反封建斗争成为民众共识B. 近代国家观念逐渐形成C. 反帝斗争推动了民族工业发
11、展D.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答案】B【解析】由“扶清灭洋“到“五九国耻“再到“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呈现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矛盾不断激化,中国人不断觉醒,爱国思想不断深入发展,国家观念不断形成,B 正确;题干突出的是反侵略,没有涉及反封建,故 A 错误;选项 C 与题干主旨不符,排5除;材料也看不出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D 项错误。10. 19 世纪末,俄、德、法、日等国企图通过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英国对此持反对态度。1898 年,英国国会通过“维护中国的完整和独立”的决议,声称英国只坚持维护它在条约上的权利,主张在中国全境无限制的贸易。此举体现了英国A. 主张与中国平等外交B. 维
12、护其在华侵略权益C. 坚持公平贸易的原则D. 丧失了殖民霸主地位【答案】B【解析】由材料“声称英国只坚持维护它在条约上的权利, 主张在中国全境无限制的贸易”可以得出,英国旨在维护其在华的既得利益,B 符合题意;AC 说法与史实不符;十九世纪末英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D 不正确。11. 武昌起义发生后,最早用“革命”来称谓并且连续密集报道的是民立报 。1911 年10 月 13 日, 申报开始持续报道辛亥革命,此后,各地报刊纷纷刊载相关消息。事发一个月后,即有专论此事的中国革命史出版,提出:“此次革命甫越数星期,响应人数已非一处。 ”以上史实说明A. 革命产生广泛社会影响B. 革命促进近
13、代报刊兴起C. 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D. 民国政府注重舆论宣传【答案】A【解析】由材料“1911 年 10 月 13 日, 申报开始持续报道辛亥革命,此后,各地报刊纷纷刊载相关消息。事发一个月后,即有专论此事的中国革命史出版”可以得出各地纷纷报道辛亥革命,反映了辛亥革命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加,A 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报刊对革命的报道,不是革命促进报刊的产生,B 不正确;C 夸大了材料主旨;材料没有体现政府态度和行为,D 不正确。12. 表中变化发生的原因是时段 流行话题五四运动前 孔教、文学改革、国语统一、女子解放、贞操、礼教、教育改6良、婚姻、父子、戏剧改良五四运动后 平民、劳工、劳动、阶级
14、A. 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B. 反封建的启蒙任务已完成C. 无产阶级取得了政治权利D.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答案】D【解析】1915 年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主张女子解放、婚姻自由、反封建礼教等冲击了封建传统文化,A 错误;B 表述绝对,错误;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为争取政治权利开始新民主主义革命,C 错误;结合所学,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平民、劳工、劳动、阶级成为流行话语,D 正确。点睛:抓住关键信息“五四运动” ,联系所学新文化运动的前期和后期的主要内容分析解答。13. 1936 年,国民
15、政府国防计划大纲将四川定为作战总根据地,将长江以南的南京、南昌、武昌及长江以北的太原、郑州、洛阳、西安定为作战根据地。这反映了国民政府A. 加强对国内各要地的控制B. 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C. 全力封锁农村革命根据地D. 开始筹划对日持久作战战略【答案】D【解析】从材料“1936 年” “将四川定为作战总根据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民族矛盾的上升,国民政府开始筹划对日持久作战的计划,故 D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对各要地的控制,故 A 项排除;“攘外必先安内”是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提出的,随着局部抗战向全面抗战形势的转化,双方的这种选择逐渐演变为国共合作抗日的过程,故 B 项错误;1
16、936 年 10 月长征胜利结束,中共的斗争重心转移到北方,故 C 项错误。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36 年” “将四川定为作战总根据地” 。714. 辛亥革命二十七周年之际,中国共产党在辛亥北伐与抗战中指出:“辛亥革命前,孙先生联合了当时革命团体,如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组成了同盟会,并联合会党,联合当时咨议局立宪派中的革命分子,于是有辛亥革命的成功。 ”中共如此解读辛亥革命,旨在A. 推动国民大革命B. 完成土地革命C. 维护国共合作D. 实现人民民主专政【答案】C【解析】辛亥革命 27 年是 1938 年,此时属于抗战时期,中共提出“并联合会党,联合当时咨议局立宪派中的革命分子,于
17、是有辛亥革命的成功”主要是维护当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C 正确;A 是 1924-1927 年;B 是 1927-1937 年;D 是新中国成立之后。15. 以下所示摘选自危机应对: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的对策一书的目录。它反映出作者的主要观点是第三章国民政府的外交对策第 1 节 开展对日交涉,谋求和平解决第 2 节 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争取国际同情与支持第四章国民政府政治、经济政策的调整第 1 节 国民政府政治上的变动第 2 节 国民政府战时经济政策的调整A. 七七事变后政府开始调整与中共政策B. 国民政府在全面抗战爆发后继续妥协C. 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全面应对危机D. 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倡导
18、全面抗战【答案】C8【解析】试题分析:A 不对,七七事变前,如西安事变后国民党就调整与中共政策;B 不对,国民政府在全面抗战爆发后与中共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日;D 不对,七七事变后倡导全面抗战的是中共,主张广泛发动民众抗日,因此选 C.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抗日战争全民族的抗战 。16.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的最高统帅蒋介石与李宗仁、汤恩伯等前线将领不同的是,他在具体战役上既要考虑“战略” ,更要考虑“政略” 。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决定开辟淞沪战场的重要“政略”依据是因为上海是一个国际市场。这说明蒋介石实行该“政略”的主要意图是A. 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
19、划B. 确保上海在国际市场上的重要地位C. 为中国争取外交上的主动权和树立国际形象D. 希望美国出兵以迅速打败日本【答案】C【解析】 “蒋介石决定开辟淞沪战场的重要“政略”依据是因为上海是一个国际市场”说明蒋介石的作战主要是从外交上考虑,C 正确;A 是淞沪会战的意义;B 中确保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 中西方国家不会出兵。17. 抗日战争胜利 40 周年时,邮政总局发行邮票 2 枚:“卢沟桥抗日” “战斗在长城内外” ;抗日战争胜利 50 周年时邮政总局发行邮票 8 枚:“七七战火” “台儿庄大捷” “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 “芒友会师” “华侨捐献” “台湾光复” “伟大胜利” 。两套邮
20、票相比,后者A. 突出中共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B. 强调了美苏两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C. 肯定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历史作用D. 呈现了抗战中不同侧面的历史地位【答案】D【解析】后者的邮票不仅体现出国民党抗战,还体现出中国远征军的入缅作战以及华侨华人的贡献,这些邮票呈现出不同阶层的抗战地位,故 D 项正确;前者主要是中共抗战,故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美苏对中国抗战的支持,故 B 项错误;后者只是提到国民党抗战,还有其他方面的抗战史实,故 C 项错误。18. 1941 年 12 月 3 日,日本大本营在大陆命第 575 号中规定,日本中国派遣军的总目标是在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同时“迅速处理中国事变
21、” 。总任务是在占领区“迅速恢复治安”9。日本制定这一任务主要是因为A. 国共两党的冲突日益激烈B. 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C. 敌后战场作用越来越突出D. 正面战场发挥了巨大作用【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1 年初的皖南事变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冲突激烈的表现,此后国共的摩擦相对减少,所以 A 项的说法是违背史实的,故可排除 A;百团大战发生在 1940 年下半年,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可排除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中共的敌后战场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使得日本在沦陷区的统治并不稳定,所以才出现了材料中的“总任务是在占领区迅速恢复治安 ”的现象,这就反映了敌后战场作用越来越
22、突出,故选 C;在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正面战场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有限,所以 D 项的说法是违背史实的,故排除 D。19. 1935 年 12 月,毛泽东在陕北作了题为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报告批评了党内那种否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的错误观点,指出现阶段依然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一论断A. 是对中共一大纲领的传承与发展B. 确立了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任务C. 意味着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开始D. 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答案】D【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意在团结资产阶级进行抗日战争,所以这一论断是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选 D 是符合题意的,
23、正确;这一论断和中共一大纲领无关联,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B 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独立领导中国革命是早已经开始了,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20. 1942 年 2 月 23 日,罗斯福在“炉边谈话”中指出,中国“在将近五年的时间里,顶住了日本的进攻,歼灭了几十万日本军人,消耗了大量的日本军需。我们必须帮助中国进行现在的卓越抵抗和以后必然到来的反攻一因为这是最后打败日本的一个重要因素” 。材料反映了10A. 中国外交取得了预期的效果B. 中国抗战推动世界反法西斯进程C. 国际局势变化影响中国抗战D. 美国支援是打败日本的重要因素【答案】B【解析
24、】结合史实并依据材料可得,中国抗战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阻止了日本帝国主义的进一步扩张,故中国抗战推动世界反法西斯进程,故选 B;抗日战争的胜利最根本原因还是中国人民的抗争,排除 D,其他选项皆可排除。21. 商人与共产革命,19191927一书指出,中国共产党以打倒资产阶级为目标,但是在发展工人运动和 T 人革命的过程中,却注重和商人建立联合战线。这主要是因为A. 商人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一而B. 团结商人有利于提高经济实力C. 中国共产党和商人的革命目标一致D. 商人掌握革命统一战线领导权【答案】A【解析】近代中国商人主要属于中小资产阶级,他们往往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迫,具有反帝反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省 辛集 中学 2017 _2018 年高 历史 月月 考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