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安平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实验部,含解析).doc
《河北省安平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实验部,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安平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实验部,含解析).doc(2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安平中学 2018-2019 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实验部高二历史试题时间:90 分钟 分值:10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1.5 分,共 60 分)1.孔子说“学而优则仕” ,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这表明儒家A. 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B.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C. 以“仁”为思想核心D. 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材料“学而优则仕”未强调学养的重要性, “士不可以不弘毅不亦远乎?”一定程度体现个人修养,A 项排除;材料“学而优则仕”体现儒家认为学习好并有余力的人应当做官、为百姓服务, “士不可
2、以不弘毅不亦远乎?”体现了儒家把践行仁义道德作为毕生的宏愿,B 项正确;材料“仁以为己任”不能体现“仁”的思想核心,C 项排除;材料强调士应当为社会服务,而非官本位,D 项排除。故选 B。2.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A. 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B. “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C. 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D. 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儒家学派虽产生于春秋末期,但儒学思想则有更为久远的历史传统。正如尚书等五部经典一样,其内容多涉及“三代”史事。故而由孔子及其
3、再传弟子记录整理的论语时间上已不符合“三代”范畴,不在“五经”之列,故 A 项正确。结合所学2知识, “五经”里记载了儒家奉为典范的古代圣王的言行等内容,虽然系孔子所编订,但五经并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其大多在孔子之前就已存在,故 B 项错误。如材料所述,汉代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 “五经”属于儒家经典,所以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表述错误,故 C 项错误。汉朝儒学成为官方正统,可见儒学传统并没有断绝,故D 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考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儒学以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为基本文献,这六部书也被称为“六经” ,其中的乐后来亡佚了,故而有了“五经” 。论语是由孔子的学生
4、及其再传学生记录整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3.战国时期,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B. 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C. 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D. 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答案】D【解析】据材料“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将孔子法家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思想界百家争鸣,不是统一趋势,故 A 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当时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故 B 项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故 C
5、 项错误;各派将孔子任意塑造,说明当时思想比较自由,故 D 项正确。故选 D。4.战国时期有人认为:“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 ”由此,他主张治国应该A. 民贵君轻B. 无为而治C. 兼爱、非攻D. 严刑峻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严刑峻法主张,属于法家思想,故 D 正确。民贵君轻属于儒家思想,故 A 排除。无为而治属于道家3思想,故 B 排除。兼爱非攻属于墨家思想,故 C 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法家思想5. 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争锋,儒墨争雄,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
6、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这种“争”从根本上讲是( )A. 对国家统治权的争夺 B. 对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争C. 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D. 学术思想与智慧的创新【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在各国竞相改革的潮流中,不同阶层、派别的代表人物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对社会中的不同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故 B 项正确。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背景6. 西汉文景时期的淮南子认为:法能诛杀不孝的人,但不能使人人成为孔子曾子;法能处罚窃盗者,但不能使人人拥有伯夷那样高尚的道德。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
7、. 秦亡是由于未贯彻法家的思想B. 儒家学说成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C. 秦朝治国的法家思想受到质疑D. 法家学说无益于国家的有效治理【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作者认为仅仅运用法律是无法治理好国家的,C 项符合题意。西汉文景时期儒学还不是正统思想,B 项错误。A、D 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秦汉时期思想法家思想受到质疑7.先秦儒家在社会道德伦理层面强调的父子关系应是“父慈子孝” ;但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成了一种法定义务。这种变化A. 吸取了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B. 体现了道家休养生息政策C. 反
8、映了家庭伦理关系的紧张D. 使儒学独尊地位得以确立4【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先秦儒学强调父子关系是父慈子孝,而到了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可知汉代儒学糅合了法家思想,加强了中央集权,因而社会伦理道德也受此影响,故 A 项正确;汉朝初年采用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实行与民休养生息政策,但与材料信息不合,故 B项排除;“家庭伦理关系的紧张”在材料中无体现,故 C 项排除;儒家独尊地位的确立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理论的提出,与题旨不符,故 D 项排除。点晴:通过父子关系的演变,结合汉朝的时代背景以及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分析归纳即可。8.先秦时期儒家父子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父慈子孝,体现在道德方面。汉代以
9、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为了义务。这种变化主要说明当时A. 儒家伦理上升为政治法统B. 生产方式影响到家庭关系C. 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D. 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为了义务”可知,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儒家伦理道德,迎合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儒家伦理上升为政治法统,A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讲到“生产方式” ,B 项错误;“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恰恰与材料的意思相反,C项错误;“开始依附于政治”表述错误,D 项错误。所以选 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三纲五常9.当初,刘邦是一个拿儒生的帽子当撒尿便器的市井之徒,后
10、来却成为第一位尊崇孔子的皇帝。他晚年路过曲阜时,用最隆重的太牢大礼祭拜孔子。这是因为A. 儒学已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B. 士人政府的确立C. “礼”有助于上下尊卑秩序的确立D. 儒学信仰体系的重建稳定了统治秩序【答案】C【解析】据材料“刘邦第一位尊崇孔子的皇帝用最隆重的太牢大礼祭拜孔子”并结合所学5知识可知,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不是汉高祖时期,故 A 项错误;士人政府的确立也在汉武帝之后,故 B 项错误;孔子的“礼”的思想主张上下尊卑秩序,有利于巩固皇权,故 C 项正确;儒学信仰体系的重建也是在汉武帝时期,故 D 项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
11、“刘邦第一位尊崇孔子的皇帝” ,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的时间是汉武帝时期,据此就容易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0.清代的赵翼认为:“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 ”出现“儒者气象”的原因是A. 孔子“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思想的影响B. 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思想的作用C. 荀子“制天命而用之”观点的启蒙D. 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结果【答案】D【解析】据材料“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故“诸
12、将帅皆有儒者气象” ,故 D 项正确;孔子“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思想属于教育方面,不符合题意,故A 项错误;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思想属于道德品质方面,不符合题意,故 B 项错误;荀子“制天命而用之”观点属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也不符合题意,故 C 项错误。故选 D。11.赵鼎新在中国大一统的历史根源中写道:“在这一政治体制中,皇帝被神圣化为天子 ,而天命的解释权则掌握在从知识精英中选任的儒士型科层官僚手中。 ”材料反映的是A. 孟子的民本思想B. 荀子的政治思想C. 董仲舒的新儒家D. 孔子的德治思想【答案】C【解析】6试题分析:据材料“皇帝被神圣化为天子 ,而天命的
13、解释权则掌握在从知识精英中选任的儒士型科层官僚手中。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董仲舒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思想特点,故 C 正确。孟子的民本思想未涉及君主为天子,故 A 排除。荀子主张王道和仁义,与材料无关,故 B 排除。孔子主张以德治国,故 D 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思想12.无论“焚书坑儒” ,还是“罢黜百家,表彰六经” ,其本质都是A. 为加强中央集权制造理论B. 剔除不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思想C. 为削弱诸侯势力提供理论依据D. 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思想。依据所学可知,无论“焚书坑儒”还是“罢
14、黜百家”都是思想专制的体现,只是具体的方式不同而已,故 D 项正确;A 项包含在 D 项之中;B 项错误;C 项不符合“焚书坑儒” 。所以应选 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的演变13.著名元曲西厢记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女主莺莺已经许配给了他人,但是她与张生相爱,并且不顾老夫人反对,私下幽会。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之下,最终老夫人同意婚事,有情人终成眷属。 西厢记的流行说明了A. 元代中央集权的空前加强B. 人们对婚姻家庭制度的不满C. 元代商品经济的空前发达D. 人们对摆脱理学束缚的渴望【答案】D【解析】宋明理学为本题主要考查点。元代中央集权的空前加强与材料无关
15、,故 A 项错误;依据材料“女主莺莺已经许配给了他人,但是她与张生相爱,并且不顾老夫人反对,私下幽会”可知,这不是对家庭制度不满,而是对礼教不满,故 B 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元代商品经济的状况,故 C 项错误;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这体现了人们渴望摆脱理学束缚,故 D 项正确。714. 宋代学者研究儒家经典,往往撇开旧注,自抒新意,有很大胆的见解,虽经典本身,也有人怀疑。这一现象表明A. 商品经济勃兴带动文化繁荣B. 私学教育发展培养思辨精神C. 民族矛盾尖锐影响学术风气D. 程朱理学推动儒学实现复兴【答案】B【解析】商品经济发展,更多体现的是市民文化的繁荣,故 A 项错误;根据
16、材料“撇开旧注,自抒新意” 、 “经典本身,也有人怀疑”可知,宋代重文轻武,理学兴起,格物致知、发明本心,致良知等一系列探究“理”的方法,培养了文人的思辨精神,故 B 项正确;民族矛盾,与材料无明显关联,故 C 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宋代学者怀疑精神与自抒新意,而不是儒学复兴,故 D 项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内容及影响15.某历史学家说:“唐人考试,本分经义与诗赋两项,然明经出身远不如进士。进士考诗赋,则时人之视诗文学犹占儒学之上。唐人又崇老子,与汉人不同。 ”该历史学家意在说明唐代A. 科举注重真才实学反对死记硬背B. 诗文的繁荣与考试制度密切相关C. 儒学并
17、没有获得特殊尊崇的地位D. 科举考试内容存在着不完善之处【答案】C【解析】“进士考诗赋,则时人之视诗文学犹占儒学之上”说明唐代诗歌文学等的地位超过了儒学,而“唐人又崇老子,与汉人不同”这说明老子的思想和地位也远在儒学之上,据此可以得出 C 符合题意;AB 只能分别说明材料的一部分,不能完整概括整个材料,故排除;D 与材料原意不符,故排除。点睛:“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 ,这是历史学习最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在选择题里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我们很容易被题目中的某个信息所左右,就先入为主的认为这就是正确选项,但很有可能这只说到了材料中的一部分信息;殊不知,看全题干所反映的信息在对照8答案进行比对,完全与
18、材料原意相符的选项才是正确答案。所以做选择题时,一定注意材料所要表达的意思,尊重材料的原意,而不是先入为主。16.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两方面。 ”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A. “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B. 通过“格物”获得知识C. “三纲五常”是道德的价值内涵D. “正君心”才能天下平【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 ” ACD 不对,这三项体现的是伦理道德方面;B 符合,体现了朱熹的认识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 “格物致知”强调通过读书、学习、考察等方法探究理,体现
19、了认识方法上有一定的科学性。故选 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的思想17.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称朱熹是“新儒学”的代表。这个“新”在思想上具体表现在( )A. “天人感应”和“大一统” B.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C. “民为贵君为轻” D. 把天理与人性有机结合【答案】D【解析】【详解】 “天人感应”和“大一统” ,是汉代董仲舒的观点,故 A 项错误;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为战国时期荀子所述,故项错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战国时期孟子所说,故 C 错误;把天理人性有机结合,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的主张,故选 D 项正确。18.儒家学说提倡“为仁由己”和“修
20、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这强调的是人人都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知识、美、善的修养都要靠“己”由个体到群体去建立和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个人的社会责任感9A. B. C. D. 【答案】D【解析】“为仁由己”是说“为仁”靠的是自己的追求,并不是说人人都可以达到“仁”的境界,故错误,其他三项均符合题意,故 D 项正确。19.理学排斥私心,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以此来压抑个性,压抑人性。李贽则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无私则无心矣。 ”对李贽这一思想认识正确的是A. 宣扬私心为以权谋私者张目B. 肯定私心的合理性以宣扬个人自由C. 承认私欲膨胀的合理合法性D. 否定公心以
21、彰显反传统的叛逆精神【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题目中“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无私则无心矣”可知李贽借由肯定私心来宣扬个人自由,并非为权,故 B 项正确,A 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提到私欲膨胀,与题意不符,故 C 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提到“公心”或者并未指出天理即是“公心” ,故 D 项错误。所以答案选 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20.为纪念某历史人物, 光明日报曾发表评论:“在全面批判君主专制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社会改革理想特别是他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重要政治命题。 ”他是A. 李贽B. 黄宗羲C. 顾
22、炎武D. 王夫之【答案】B10【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他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重要政治命题” , “他”应当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故答案为 B 项。李贽的思想表现在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以及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排除 A 项;顾炎武的思想主要表现在经世致用,排除 C 项;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排除 D 项。点睛: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1. 李贽在焚书一书中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李贽的这一思想( )A. 建立起较为完整
23、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系B. 从根本上否定了陈腐的伦理纲常C. 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D. 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伦理观念和要求【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 项是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排除。B 项“从根本上否定了”不符合李贽的思想主张,具有片面性,排除。C 项是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排除。D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故答案选 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批判思潮明末李贽的思想主张22.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 、 “陋宋” 。上述思想A. 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24、B. 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C. 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D. 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答案】A【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批判君主专制制度,起到了早期思想启蒙的作用,对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和实践有一定的影响,A 选项“走向近代化的先声”就是这种作用的表现,故 A 选项正确;明清之际儒家思想仍然占主流地位,故 B 选项11错误;明清之际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故 C 选项错误;黄宗羲等人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与发展,但不是新理学思想体系,故 D 选项错误。故选 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明清之际进步的儒家思想,学生需要明确明清之际进步的儒家思想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省 安平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试题 实验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