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安平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河北省安平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安平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2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河北安平中学 2018-2019 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第卷(选择题共 60 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40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计 60 分)1.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对此叙述正确的是百家争鸣,指的是不同文化风格、不同学术主张的派别之间相互竞争,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形势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儒家和法家是这个时代的两座文化高峰这些学派的思想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A. B. C. D. 【答案】D【解析】百家争鸣时期
2、并没有哪个思想占据主导,都属于争鸣的思想,故错误,其他三项均符合百家争鸣时期思想表现和影响,故本题选择 D 项正确。2.“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孔子这一主张的根本意图是A. 以礼约束人们的言行以达到仁B. 重建周礼的权威以纠正时弊C. 以礼为工具打击诸侯D. 利用礼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答案】B【解析】材料“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礼”的目的为了重建周2礼,故 B 项正确;材料“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说明 A 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维护西周的政治制度,故 CD 项错误。点睛:材料“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
3、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是解题的关键。3. 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曰:“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 ”由此可知,三者都( )A. 体现了蔑视天地的无畏精神B. 认为自然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 认为自然是可以被人认识的D. 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意,孔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影响四季万物,老子用道解释万事万物,道是客观规律,天也就是自然规律,韩非子认为天是永恒的,不会消亡,三者都表现出对自然的尊
4、崇,符合题意的是D 项,A 项中的“蔑视”错误,BC 项表述的是其中的一个方面。4.寓言邯郸学步讲的是一个燕国人不遵从自然,到赵国的国都邯郸学邯郸人走路,可这个人不仅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反而把自己原来的走路方法也给忘了,最后只好一步一步爬回了燕国。此寓言反映的思想应属于A. 儒家B. 法家C. 道家D. 墨家【答案】C【解析】道家思想主张不按照自然规律做事,崇尚逍遥自得,材料中“不遵从自然”说明是道家思想;A 讲究秩序和规律;B 注重法制,依法治国;D 主张兼爱非攻等思想。【点睛】诸子思想特点学派代表 主张 特点3道家(老子) “道” 、无为、小国寡民没落奴隶主贵族消极情绪与应世的态度墨家(墨
5、子) “兼爱” “非攻” “尚贤”小生产者要求分享利益、渴望社会安定法家(韩非子)主张改革、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法治新兴地主阶级主张改革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愿望5.“说一说来道一道,成由勤俭败由奢,紧紧手年年有,一粥一饭精细算,旧物易主贵如宝,不摆谱来不比阔,勤俭兴家福绵长。 ”这是央视的一则公益广告宣传词。下列哪一位先贤的主张与之吻合A. 老子B. 庄子C. 韩非子D. 墨子【答案】D【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是“精细算” “不摆谱来不比阔” “勤俭兴家” ,可知是勤俭节约思想。墨子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故 D 正确。6. “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
6、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郭沫若的这一说法( )A. 正确评价了百家争鸣的影响B. 揭示了独尊儒术的消极后果C. 批判了文化专制主义政策D. 本末倒置,没有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信息“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一句分析,郭沫若的这一说法批判了焚书和思想专制。故选 C。A 项错误,材4料主要是体现了对秦朝焚书等政策的反对;B 项错误,独尊儒术是在西汉以后了,并未出现焚书的情况;D 项错误,材料明确说明影响不在于烧书,而是钳制了思想。考点:焚书坑儒点评:秦统一中国后,为了巩固统一,维护统治,实行愚民政策,焚烧诗书,只是保留
7、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思想。这是对春秋战国以来独立思考的精神的一次沉重的打击。秦朝的这一做法并未巩固自己的统治,秦的暴政,激起了人民的反抗,以至于短命而亡。7.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孟子认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汉代,董仲舒强调“委身致命” 、 “善皆归君,恶皆归于臣” 。这种对君臣关系认识的变化表明,汉代儒学( )A. 比先秦儒学更加哲学化 B. 与先秦儒学有着本质的区别C. 植根于先秦儒学的传统 D. 是对先秦儒学的取舍与创新【答案】D【解析】先秦时期,孔子对于君主是“事君” ,孟对于君主态度是“民贵君轻” ,而董仲舒对于君主是绝对服从。可见,汉代儒学
8、思想是对先秦儒学进行了取舍和创新,故 D 项正确;哲学化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A 项错误;儒学不管是汉代和先秦时期本质相同,故 B 项错误;汉代儒学是对传统儒学的发展,故 C 项错误。8.儒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与创新的过程。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是A. 强调制度与秩序B. 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C. 重视道德与人伦D. 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答案】B【解析】从孔孟儒学开始,强调“礼” ,讲究的是社会秩序,是其相同点,故 A 项不符合题意。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是汉代儒学的特点,不属于孔孟儒学,故 B 项是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符合题意,B 项正确。孔孟儒学提倡“仁” “仁政” ,汉
9、代儒学讲究三纲五常的纲常伦理,重视道德与人伦是二者相同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C 项。孔孟儒学提倡“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 ,汉代儒学提倡“五常之道”作为人伦道德的标准,故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是二者的相同点,故排除 D 项。59.公元前 124 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建议兴太学,正式弟子五十名,又增设无定额的旁听生,由郡国选择“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的少年充当。正式弟子和旁听生均每年考试一次,合格的按等第任用。这表明当时A. 儒家思想发展成为官方哲学B. 官员选拔标准更侧重考试成绩C. 学校教育与用人选官相结合D. 打破了贵族子弟世代为官的局面【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从
10、材料中兴太学,讲授四书五经,和太学生每年考试一次,合格的按等第任用,可以看出是将学校教育与用人选官相结合,故答案为 C。儒家思想发展成为官方哲学是统治者多种措施综合作用的结果,与材料所述现象的因果关系不能颠倒,排除 A;B 项片面,不能反映材料主题;D 项材料不能反映。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10.秦始皇“坑儒”运用赤裸裸的暴力,而汉武帝“尊儒”则采用隐蔽的手段,实质上都表明统治者A. 打击或扶植儒家思想B. 为选拔知识分子扫清障碍C. 打击思想领域内的敌对势力D. 加强君主专制和思想控制【答案】D【解析】秦始皇“坑儒” 、汉武帝“尊儒”都是为了加强君
11、主专制和思想控制,都是巩固统治的需要,故 D 正确;AC 不是材料反应的实质;B 与材料无关。【名师点睛】统治阶级推行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统治,秦始皇“坑儒” 、汉武帝“尊儒”都是统治阶级巩固统治的需要。11.韩愈依据公羊春秋的“尊王攘夷”斥佛教为“夷狄之教” ,提出拆毁寺观为民居并让僧尼还俗的主张,但皇帝并未采纳。后韩愈因反对“迎佛骨”而被贬谪。据此推断,当时6A. 崇佛抑儒成为国策B. 儒学复兴运动兴起C. 儒释交融不断增强D. 佛教世俗化的完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皇帝并未采纳” 、 “后韩愈因反对迎佛骨而被贬谪”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统治者并不接受韩愈的反佛教主张,反映了
12、儒释交融不断增强,C 项正确。汉武帝以后,儒学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且材料没有体现崇佛抑儒成为国策,排除 A。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但材料中“皇帝并未采纳” “被贬谪”不能表明复兴运动兴起,排除 B。佛教世俗化的完成与材料中“提出拆毁寺观为民居并让僧尼还俗的主张”不符,排除 D。12. 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其说要表达的核心意思是A. “理”是世界构成的本原 B. 三纲五常是先天存在的衡量标准C. “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D. “
13、理”在社会实践中就是三纲五常【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朱熹是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从材料中“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可以看出朱熹认为三纲五常就是“理” ,是“理”在人类社会实践中的体现。故答案为 D。ABC 不符合核心意思的要求,程朱理学是用来维护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的学说,是为现实社会服务的,通过“三纲五常就是天理”的说教强化人们对道德伦理规范的遵守,排除 AB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程朱理学朱熹的思想主张13.孔子编写春秋 ,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孟子称:“孔子成春秋 ,乱臣贼子惧。”朱熹则说:“圣人作春秋 ,不过直书其事,善恶自见。
14、”这反映出A. 仁政观念日益深入人心B. 历史评判会影响政治行为C. 儒家干政成为治国秘诀7D. 重史传统促成了社会凝聚【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评判的问题。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对历史的褒贬、对历史的评判,而没涉及仁政观念、儒家干政、重史传统等方面的信息,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A 错在不涉及仁政观念,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儒家干政,儒家干政本身也是不合史实的,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重史传统方面的信息,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14.英国学者李约瑟曾指出:“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宋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
15、 , “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 。李约瑟高度评价朱熹主要是侧重于A. 理学集大成的历史地位B. 格物致知的方法论C. 促成海外朱子学派建立D. 求科学之真的精神【答案】B【解析】材料“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万事万物来达到“贯通明理”的目的,这与自然科学的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故 B 项正确;ACD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来。15.论语在汉代不受重视,只被看作辅助读物, 孟子在北宋之前连经书都不算,南宋朱熹对论语 孟子加以解释后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经典。这表明A. “四书”为阐发孔孟思想而作B. 魏晋战乱使儒学传统断绝C.
16、理学是儒释道三教融合的产物D. 传统儒学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答案】D【解析】由论语 孟子由作辅助读物到核心经典的变化,说明经过南宋理学思想家朱熹对论8语 孟子的解释,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故 D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四书,排除 A;B项不符合史实,儒学传统没有断绝;C 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16.古代某学者说:“我今说个,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该学者和填入材料中“”里的文字最有可能是A. 董仲舒:天人感应B. 朱熹:格物致知C. 王阳明:知行合一D. 顾炎武:经世致用【答案】C【解析】“
17、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说明是心学,王阳明是心学集大成,主张知行合一,故 C 正确;A 强调神化儒学;B 主张理学,外在探究;D 是批判儒学思想家。17.“无农则无食,无工则无用,无商则不给,三者缺一,则人莫能生也。 ”中国古代持此观点的思想家是A. 孔子B. 董仲舒C. 朱熹D. 黄宗羲【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末清初思想活跃的局面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题目可以看出,此思想家注重农业、手工业、商业,即工商皆重,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的基本经济政策,是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开始的,孔子是春秋时期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并没有农商皆重的主张,
18、故 A 项错误;董仲舒重新改造儒学,使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主张重农抑商,故 B 项错误;朱熹是南宋时期继孔孟之后的一代大儒,为巩固封建统治,把儒学发展到理学,依然主张重农抑商,故 C 项错误;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主张“工商皆本” ,故 D 项正确。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思想活跃的局面黄宗羲918.明代思想家李贽说, “读孔子之书,而不拘泥于其书,敢批评其书,说其未说之话” “学仲尼之精神而不仿其形态” 。这表明李贽A. 提倡独立思考B. 痛斥儒家的虚伪C. 喜欢标新立异D. 反对尊敬孔子【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表明李贽主张既要读儒学经典
19、,又要有敢于质疑的精神,故 A 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没有体现出李贽痛斥儒家的虚伪,排除 B 项;敢于质疑,并不是标新立异,故 C 项错误;主张读儒学经典,是对孔子的尊重,故 D 项错误。【点睛】明清之际,封建制度日趋衰落。而经济领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些都冲击了作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宋明理学。李贽在继承了传统的儒学思想体系的同时,对儒学也进行了一定的批判。李贽主张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提倡独立思考。19.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在百度搜索框里,用以下几个关键词来搜索信息:“明末清初” “武装抗清” “孤秦陋宋” “唯物主义” ,那么他最有可能找到的人物是A
20、. 李贽B. 王夫之C. 顾炎武D. 黄宗羲【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明末清初” 、 “武装抗清” 、 “孤秦陋宋” 、 “唯物主义”等信息可知王夫之的主张,他参加过抗清斗争,是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在理气关系问题上,坚持“理在气中” ,驳斥了程朱理学以理为本的观点,B 项正确。李贽的思想主要是反对理学的虚伪,反传统、反教条,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A。顾炎武主张为学应求务实,提倡经世致用,与材料不符,排除 C。黄宗羲反对专制暴君政治,鼓吹早期民主思想,与材料不符,排除 D。20. 某中学举行历史辩论会,在对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的思想进行评价时,有四位同学发10表了以下观点,你
21、认为最确切的是A. 甲:动摇了封建传统思想在中国的统治地位B. 乙: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C. 丙:是“西学东渐”学习西方新思潮的萌发D. 丁: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对传统的儒家思想进行了冲击,但并未形成动摇之势,A 项错误。B、C 发生较晚,D 是其作用,体现了时代特色。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评价【名师点睛】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主要表现在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三大进步思想家的学说和主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
22、的理论和设想;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指出工商业和农业一样,都是“民生之本”,应受到保护和鼓励;思想上,还批判程朱理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躬自实践的积极思想,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以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比整体评价是:他们继承了晚明进步的思想传统,在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中促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不仅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而且具有了向近代转化的意味。我们不能因为看到他们的新思想和对维护封建统治的宋明理学的批判,而将他们划出儒家思想的行列之外,在他们的思想里,我们能够看到孔子、
23、孟子和荀子的思想踪影。21. 随着社会的变迁,儒家文化自身也在不断地充实和发展,下列各项能够体现儒家思想与时俱进精神内涵的是汉代董仲舒将“春秋大一统”融入儒家思想宋代儒学家将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明清时期的儒学家将儒学神圣化当今为建立和谐社会充分发掘儒家思想的深层内涵A. B. 11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儒学的发展变化。汉代的时候,适应大一统的需要,董仲舒将儒学发展到新阶段,提出“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宋代的时候,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儒学家吸收道佛思想,将儒学发展到理学的阶段;儒家的“和为贵”的思想符合当今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对儒学进行批判,提出了一些进步
24、思想。故错误,符合题意,所以应选 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学的发展儒学的发展变化22. 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 “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下列哪项属于其反思后的主张A. “天人感应”B. “工、商皆民生之本”C. “存天理,灭人欲”D. “以法为本” 、 “法不阿贵”【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天人感应”为汉代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故 A 项错误;“工、商皆民生之本”为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故 B 项正确;“存天理,灭人欲”为宋明时期理学家的主张,故 C 项错误;“以法为本”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省 安平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