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红色七校2019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doc
《江西省红色七校2019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红色七校2019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doc(2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江西省红色七校 201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科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渊源和特点。认清中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才能认清中西文化的差别,从而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保持应有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走自己的文化道路。中国汉字的最早起源与祭祀、巫术、占卜有关,代表了人与天、地、祢灵的沟通。一画开天,二分阴阳,三为天、地、人,汉字体现的这种神圣性,实际是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的汉字文化一脉相承。汉字从甲骨文、金文、演变到楮书、宋体,前后相继又特色鲜明从李斯的小篆到许慎的说文解字,从毕的雕版印刷到淸代的康熙字典,中国文字文化的演变有非常清晰的传承谱系。中
2、国汉字成千上万,它的发生与发展有自身的規律性。汉字虽以象形造字开始,但绝大多数是形声字,既表音又表义;汉字构有左右、上下、内外之分,但都有一个中心,都是一个四四方方的方块字。同时,作为书写性文化,汉字最能体现中国人的艺术个性与审美情趣。真、草、隶、篆、行,五体变化,气韵生动。书法家的一笔一画,结构章法,都有情感和个性因素在里边。中国汉字还具有地域性特点。一方面各地方言百花齐放,多姿多彩;另一方面它又基于共同的文字表述获得了多样的统一性,这种方言和汉字加强了人们的交往,促进了人们的感情。然而,近一百年来,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一些人迷失了自己的文化方向,丧失了应有的文化自信和理性认知,他们认为中国
3、文化落后于西方,应该废除汉字走拼音化道路。从 20世紀20年代开始,就有人过渡地主张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倡导文字改革,即推行简化字、推广汉语拼音方案。人们出发点是好的,但事实上,这两项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中国汉字是否非要走西方拼音化的道路?笔者认为,汉字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个性。与西方的拼音文字相比,它主要是一种“以形表意”的文字,集形、音、义三位一体,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简明、最形象、最丰富的一种文字体系。况且,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历史,历来注重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这种吸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而是通过翻译融入中国文化,实现外来
4、文化的中国化。如我们的许多日常用语,如世界、平等、相对、清规戒律等都来自佛教用语。正是基于上述道理汉字与西方的拼音文字不是谁优谁劣、谁取代谁的问题,而是各自在保持文化个性和文化特点的同时,相互学习、借鉴和共同发展的问题。正如礼记中庸讲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 2 -不悖”,论语子路讲的“君子和而不同” 。(节选自汪振军汉字传承与国家文化安全)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 中国汉字因为方言而多姿多彩因为共同的文字表述获得了多样的统一性。B. 汉字最早起源于祭祀、巫术、占卜,因而具有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C. 在作者看来,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倡导两项文字改革的
5、效果都并不理想。D. 结尾提及礼记 论语中的名言,意在说明汉字不必走西方拼音化道路。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祈,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首先总述自已的观点,然后以“汉字文化”为例,逐层深入地展开论证。B. 文章在论证中列举了人们迷失文化方向的一些错误认识,矛头直指外来文化C. 文章具体阐述汉字的渊源和特点,为下文同西方拼音文字进行对比做好铺垫。D. 文章结尾与开篇紧密呼应,并具体阐述了汉字走白己文化道路的原因和策略。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汉字有左右、上下、内外之分,但都有一个中心,可见汉字具有对称、平衡等特点。B. 汉字可被称为世界最简明、形象、丰富的文字
6、体系,其主要压素是形声字占绝大部分。C. 如果认清了本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就能在文化全球化过中走自己的文化道路。D. 中国文化可以向西方文化学习、借鉴,但是要以保持本国文化个性和特点为前提。【答案】1. D 2. B 3. C【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 项, “中国汉字因为方言而多姿多彩”概括不准确,文章认为,汉字具有地域性有两个原因,一为方言的多姿多彩,一为共同的文字表述使方言能获得多样的统一性
7、,这样使汉字因为融入了方言而具有地域性特点。B 项, “汉字最早起源于祭祀、巫术、占卜”概述不准确, “因而”强加因果。C 项, “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并未实行,所以也谈不上“不理想” 。故选 D。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 3 -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
8、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 项, “矛头直指外来文化”概述错误。文章第三段论及“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一些人迷失了自己的文化方向,丧失了应有的文化自信和理性认知”,可见矛头指向的是“在外来文化冲击中送失自己文化方向的人” 。故选 B。【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C 项,表述不合逻辑,根据文中第一段
9、内容“认清中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才能认清中西文化的差别” “从而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保持应有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走自己的文化道路”分析可知, “认清中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并非“走自己的文化道路”的唯一条件。故选 C。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永不掉队谢志强1947年冬,秦山第一次听见方歌唱歌。团长命令:“我们的两条腿要跑过敌人的汽车轮子。 ”秦山穿草鞋,把脚磨破了。渐渐地落在急行军的队伍后边。于是,他听见了那支歌:“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方歌站在路边的一个小土坡上,齐耳短发,她旁边还站着两个女兵,是师文工团的团员.秦山踏着歌声,赶上了队伍。部队准时到达了指定的地点,堵住了敌人的退路
10、,激战三天。秦山身负重伤,被送到野战医院。方歌所在的文工团来医院慰问伤病员。秦山在昏迷之中,仿佛又掉了队。他听见方歌的歌声,苏醒过来。歌声飞进了他的里,他像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医生对方歌说:你把这个英雄唱醒了。秦山家境穷困,爹娘却供他上学,念到初中,日本鬼子来扫荡,他就参了军。他受过五次伤,- 4 -这一次伤得最重。他说:一颗炮弹把我炸飞了。方歌说:我见过你,看不出,你还是个英雄!1948年,秦山调进了王震所在的部队,当了独立旅某连的连长。挺进西北,开赴新疆-新疆和平解放翻过祁连山,秦山第三次听见了方歌唱歌。方歌所在的文工团跟秦山的连队在一起宿营。女兵很惹眼。秦山看见了方歌,风撩着齐耳短发
11、,像水边的垂柳。秦山的心里奏起旋律。茫茫戈壁荒漠,一眼望不到尽头。方歌突然唱起了歌:向前向前向前秦山站起来,走过去,说:你咋知道我在唱我一点也没唱出声音呀。方歌说:我似乎听见了一个旋律,有谁起了个头。部队来到了南疆重镇阿克苏驻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开始垦荒。秦山第四次遇见方歌,是在团部。他乐了,说:是要来慰问一下我们了,戈壁荒滩听了你们的歌声都会开花呢。方歌说:这一回,是调到你们这儿了。1952年春,秦山独自骑马,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进入了沙漢。他打算建立一个新的连队,开垦一个新的荒原。按他的说法是,大口啃一块沙漢。起了大沙暴。沙漠似乎要作弄一下英雄。两天里,风沙铺天盖地,仿佛真的要叫他进
12、去出不来。风一停,沙一落,像是什么事都没发生,沙漠异常美丽,移动过的沙丘,那纹路,如同水的波纹。沙漠总是将进入它上边的物体含而不露地收藏起来。幸亏有一棵枯死的胡杨树。找到秦山的时候,他搂着树千,沙子已埋到他的腰。胡杨树仿佛缩短了一截。秦山的嘴里灌满了沙粒,几乎没了脉搏。打电话给团部。方歌带了团部的两个女兵赶来,其中一位是女医生秦山像胡杨树一样,一动不动。方歌和女兵含泪唱歌,唱沂蒙山小调。秦山是山东籍。但他对家乡的歌也没反应。女医生听不见秦山的心脏跳动了,就用一块白布裹住秦山。教导员拿来了军旗,盖到秦山的身上。方歌扑过来,揭掉军旗,打开白布,向秦山嘁;我们早就讲好了,来,让我给你唱歌。地窝子里一
13、片宁静。- 5 -歌声响起: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渐渐地,所有的人都跟着方歌唱了起来。阳光从地窝子上边的天窗照进来,沙尘像音符,在阳光中飞舞。秦山的嘴唇居然动了。多年后,我了解到了各种版本的秦山和方歌的爱情故事。其中一个讲述者是秦平沙,他是秦山和方歌的儿子,我们都是军垦第二代(节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 年第 10期)。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 秦山负伤醒来之后,“他像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这一细节写成了一个战斗英雄坚定、乐观的情怀。B. 翻过祁连山,“秦山心里奏起旋律”,“方歌突然唱起歌来”,说明两个人内心已经有了难以言说的默契C. 作
14、者通过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方歌在面对生命“湮灭”的秦山时内心的悲痛,写得极富感染力。D. 文章结尾为闲笔,虽对前文做了补充交代,但对主旨帮助不大,可删除。5. 小说以“秦山听方歌唱歌”谋篇布局,这样安排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说明。6. 这篇小说洋溢着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答案】4. B 5. 从情节上,以歌声为线索,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 从形象上,展示了人物献身革命事业、追求爱情的美好形象。从主旨上,歌声多次出现,一步步强化主旨。从效果上,增添了故事的传奇色彩,具有可读性。 6. 英雄主义。不惧牺牲,战争时期,用双腿跑过汽车轮子,五次受伤;勇于奉献,新中国建设时期,垦荒中
15、,不畏恶劣条件,独自深入沙漠。 浪漫主义。歌声唤回生命,秦山受重伤时,方歌用歌声唤醒了他;歌声催生爱情,在共同的革命理想中,通过歌声他们产生了爱情。【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6 -A项,写出“坚定、乐观”错,理解拔高;C 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可知,还有语言描写。D项,既是对前文的补充交待,同时通过写后人难以忘怀的追忆,表达了对前辈的崇敬,深化了主旨,不能删
16、除。故选 B。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 (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 (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 (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答题一般先答出结构上的特征,然后分析效果。效果一般从情节的推进、人物形象的塑造和
17、主旨表达等角度分析。此题分析的重点是文中谋篇布局的特征,从情节上看,以歌声为线索,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结合文本内容“方歌扑过来,揭掉军旗,打开白布,向秦山嘁;我们早就讲好了,来,让我给你唱歌。地窝子里一片宁静沙尘像音符,在阳光中飞舞。秦山的嘴唇居然动了。多年后,我了解到了各种版本的秦山和方歌的爱情故事”分析可知,展示了人物献身革命事业、追求爱情的美好形象。结合“于是,他听见了那支歌: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秦山在昏迷之中,仿佛又掉了队。他听见方歌的歌声,苏醒过来。歌声飞进了他的里,他像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 “方歌突然唱起了歌:向前向前向前” “歌声响起: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
18、队伍向太阳渐渐地,所有的人都跟着方歌唱了起来。阳光从地窝子上边的天窗照进来,沙尘像音符,在阳光中飞舞”等内容分析,歌声多次出现,一步步强化主旨;增添了故事的传奇色彩。【6 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探究的对象是文中的“英雄主义” “浪漫主义” ,答题时要具体指出在文中的体现,注意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不能脱离文本内容。如结合文本内容“我们的两条腿要跑过敌人的汽车轮子。 秦山穿草鞋,把脚磨破了部队准时到达了指定的地点,堵住了敌人的退路,激战三天” “他受过五次伤,这一次伤得最重”分析可知,不惧牺牲;结合“他打算建立一个新的连队,开垦一个新的荒原。按他的说
19、法是,大口啃一块沙漠” “找到秦山的时候,他搂着树千,沙子已埋到他的腰。胡杨树仿佛缩短了一截。秦山的嘴里灌满了沙粒,几乎没了脉搏”分析,勇于奉献。都体现- 7 -英雄主义的一面。结合文本内容“秦山在昏迷之中,仿佛又掉了队。他听见方歌的歌声,苏醒过来。歌声飞进了他的里,他像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医生对方歌说:你把这个英雄唱醒了” “秦山的嘴唇居然动了。多年后,我了解到了各种版本的秦山和方歌的爱情故事。其中一个讲述者是秦平沙,他是秦山和方歌的儿子,我们都是军垦第二代”分析可知,歌声唤回生命,通过歌声他们产生了爱情,体现浪漫主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近日,教有部公布了第二批 1035
20、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以下简称“传承学校”),我市又有宁强县天津高级中学、南郑区城关小学、洋县青年路小学 3所学校入选。至此,我市已有 5所中小学获“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称号。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承学校创建活动,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参与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的过程中,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信。第二批传承学校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实现了 31个省(区、市)全覆盖,实现了城区、镇区和乡村学校的全覆盖。二是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各地各校依托当地
21、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培育传承项目,形成“一校一品” “一校多品” 。传承项目包括戏曲、书法(篆刻)、民族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民族民间音乐、民族民间舞蹈等多种类型,各级非物质文化遣产项目占比近 55%。三是凸显育人特质。传承学校以教育教学为基础,积极探索开发校本课程。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聘请社会艺术工作者、民间艺人、非遣传承人进校园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以辐射带动为拓展,既要带动周边学校,又要辐射社区文化建设。以成果展示为助推,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摘自 2018年 2月
2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有删改)材料二:某杂志社进行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 8 -材料三: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然而,传统文化进校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轰轰烈烈的活动之后,不少学校发现,师资、涵养浅,碎片化、不系统,兴趣淡、重知识,课时紧、难安排,有活动、不持久,家校分、不整合成为实践中几乎所有学校都要面对的问题。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基础。 “教师本身的素养、人文价值,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非常重要。仅从这三个方面来说,我
23、们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仍很欠缺。 ”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袁济喜看来,教师数量不足、内涵不够使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难以展开。“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以一种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有益补充,应该充分肯定这种进步。 ”在表济喜看来,当下主要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要与现在的西式教育体系融合还需要一个过程。摘自 2016年 12月 17日中国教育报,有删节材料四:传坑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震陶和感染,学生的体会和感悟是最重要的,而学生精神层- 9 -面要想有大收获,就需要结合文化进校园来总结反思。基础教育是普及教育,也是普惠性教育,校园文化要有活动设计方案,采纳
24、师生中的“金点子”,扩大师生参与度。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不是比赛拿奖,少数特长生参加的活动虽然有“看点”,但受众面不广,要提供给更多学生锻炼成长的机会和平台。从学理上而言,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 “道”是理念,是文化的内核、本质“术”是形式、方法。两者同属文化的一部分,而“道”承載的是价值观体系,关乎世道人心。抽去“道”,文化将成为没有生命的空壳。两者孰轻孰重,毋庸赘言。因此,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堆积”,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层面,而要不断挖掘校园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入心入脑来内化。校园文化其实也是一种和谐文化,师生爱校如家,学生才能爱护校园花草树木,不浪费水电;师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西省 红色 2019 届高三 语文 第一次 联考 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