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红色七校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doc
《江西省红色七校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红色七校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江西省红色七校 2019 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科试题(分宜中学、会昌中学、莲花中学、南城一中、永新中学、瑞金一中、遂川中学)考试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第|卷选择题一、本卷共 24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先秦到秦汉之际的史籍对早期华夏史的书写形成一种普遍的倾向,即将传说的古帝王及其他一些有来历或无来历的部族人物,都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编制谱系,特别是大量追本于黄帝,以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这表明了当时A. 儒家思想影响史书记载B. 华夏统一的意识逐渐形成C. 宗法制维系统治集团稳定D. 皇位世
2、袭权力不可转移【答案】B【解析】【详解】从题干中“对早期华夏史的书写形成一种普遍的倾向” “大量追本于黄帝,以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可以看出,当时都“追本于黄帝” ,表明华夏统一的意识逐渐形成。故 B 项正确;重视血缘关系与儒家思想无关,排除 A;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宗法制对政权稳定的作用,故 C 项排除;皇位世袭权力没有体现,故 D 项错误。2.西周铜器铭文中常有卿大夫、王之近臣在前王死后,由新王重新任命其继续旧职的记载,如辅师嫠簋铭文说:隹王九月既生霸甲寅,王才周康宫,即位,荣伯入佑辅师,王乎乍册尹册命嫠,曰:更乃祖考司辅,哉赐汝缁钹,素衡、銮,今余增乃命,赐汝玄衣、黹纯、赤祓、
3、朱衡、戈彤綾瑞口、旗五日,用事。 ”这说明西周时期A. 奴隶主贵族的官爵世代相传B. 宗法制有利于王权的稳定性C. 世袭制与分封制有一定矛盾D. 权位继承主要遵从先王祖训【答案】A【解析】- 2 -【详解】材料“常有卿大夫、王之近臣在前王死后,由新王重新任命其继续旧职” ,反映的是西周时期贵族官职是世袭的,不会因为周王的变化而丧失官爵,故 A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宗法制,排除 B 项;分封制下官职和爵位本身就是世袭的,二者并不矛盾,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提到官爵继承由新王重新任命而非遵从先王,排除 D 项。3.每年高考后,一个省一个分数线和“本地化”特色高考录取制度总会成为吐槽主题。其实这种
4、类似技“分地而取”的原则,可以追溯到唐代之后,那时由于南北政治,经济差距拉大,导致科举结果南北中试者人数失衡。为此统治者在科举制中开始实行“南北卷” ,南北分开录取。南北卷的做法:A. 体现了科举制的客观公正性B. 典型体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专制性C. 维护北方衰落士族的地位D. 其合理性在于能促进民族融合和维护国家统一【答案】D【解析】【详解】 “分地而取”的办法有助于不同地区的考生,在科举考试中取得的结果能达到南北平衡的状态,从而维护南北政治的平衡与全国的稳定,维护国家统一,也能够促进民族间的整合,故 D 项正确;材料的做法与公平公正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A 项;“南北卷”的做法无法体现专制性
5、,B 项错误;士族门阀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唐代之后士族门阀制度逐渐消亡,因此该做法并不是为了维护北方衰落士族的地位,排除 C 项。4.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 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 70%左右。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 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B.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C. 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D. 土地兼并现象被有效抑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使得土地买卖频繁,从而导致土地分散,故 A 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与“明清出现土地所有
6、权分- 3 -散化的趋势”不符,故 B 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说法错误,明朝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土地兼并被有效抑制” ,故 D 项错误。5.赵世瑜市镇权力关系与江南社会变迁里写到:开窗见河,出门过桥”的江南水乡双林镇,元明以来,史载“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阂、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五月载银而至,委积如瓦砾:” “吾镇之乡村无不栽桑” , “近锁数村,以织绢为业,男子或从事绞线,常出市买丝卖绢” 。外来商人形成规模,出现了泾县会馆,宁绍会馆等。随着外来定居的商人通过家族繁衍和科举考试成为本地的缙绅,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都较前大为减淡。从上述材料中我们
7、可以得出双林镇:农业、手工业的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高:商帮、会馆对促进市镇发展作用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外来商人融入当地社会,基层社会关系变动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项,根据“吾镇之乡村无不栽桑” “近镇数村,以织绢为业,男子或从事绞线,常出市买丝卖绢”可知,双林镇农业和手工业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高。故项正确。项,根据“外来商人形成规模,出现了泾县会馆、宁绍会馆等” ,可知商帮、会馆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市镇发展。故项正确。项, 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出现雇佣关系,材料没有体现。故项错误。项,根据“随着外来定居的商人通过家族繁衍和科举考试成为本地的缙绅,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都较
8、前大为减淡”可知外来商人融入当地社会,基层社会关系发生变动。故项正确。综上所述,正确,错误,故 D 项正确,排除 ABC 三项。6.朱之瑜(16001682)称:“宋儀辨析毫厘,终不曾做得一事。 ”颜元(16351704)认为:“程朱派头始终与尧舜孔孟无干,分毫无益于社稷生民,分亳无功于疆场天地。两人的本质意图是A. 抨击程朱理学的空疏学风B. 宜扬儒家以民为本的思想- 4 -C. 对先秦儒家思想的扬弃D. 倡导经世致用的社会风气【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宋儀辨析毫厘,终不曾做得一事。 ”“程朱派头始终与尧舜孔孟无干”可知,两人都认为理学不务实,对社会的作用不大,其本质意图是倡导经世致用
9、的社会风气,故 D项正确;两人观点的本质是要表达自己倡导经世致用的观点,而非要抨击程朱理学,故 A 项错误;材料主旨是反映程朱理学的不务实,主张经世致用,BC 两项与主旨不符。7.有学者认为,秦汉时“民之反,多农与士结合,易成;至宋、明民之反,农而已,士稍也,易败。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市民阶层的发展B. 监察制度的完善C. 封建统治基础的扩大D. 阶级矛盾的消除【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看出,宋明时,读书人参与农民起义反对政府的人在减少,主要受到科举制的影响,而科举制让中下层的地主阶级有了通过读书考取功名获得向上的机会,因而反对政府的意愿在减弱,故 C 项正确;市民阶层不
10、一定是士人,排除 A 项;材料主旨与监察无关,排除 B 项;阶级矛盾不可能消除,D 项错误。8.爱日斋丛抄中记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术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现此可知A. 活字印刷术在唐末开始使用B. 唐朝四川地区印刷术最发达C. 雕版印刷术推动了文化发展D. 造纸技术出现了重大的改进【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可知,由于雕版印刷的出现,印制了大量的典籍,使其在战乱的时候不至于消失,从而推动文化的传播发展,故 C 项正确;- 5 -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宋朝,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对各地区的印刷术
11、进行比较,故无法得出四川地区最发达,排除 B 项;材料强调印刷术,而不是造纸术,排除 D 项。9.胡适说:“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他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那个名词就是科学,直到民国八九年间梁启超先生发表他的欧游心影录 ,科学方才在中国文字里正式受了“破产的宣告。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 新文化运动传播的科学与理性主义宣告破产B. 梁启超受到西方一战后反现代化思潮的影响C. 胡适赞同梁启超的观点D. 梁启超反对新文化运动【答案】B【解析】【详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传播了“民主” 、 “科学”的思想,启迪了中国的民众,
12、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却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中国人对西方国家的自由、民主、科学、文明的印象。材料中提到的“科学的破产”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在一战后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反思,并非真正是科学与理性主义的破产,故 B 正确,A 错误;材料中并未提及胡适对梁启超观点的态度,故排除 C 项;梁启超是新文化运动的支持者和新思想的传播者,并非反对新文化运动,故 D 错误。10.这一年(1992 年) ,作家张贤亮高调发表文化型商人宜言:“中国的文化人只有参与了经济生活才能干预社会生活我们应该相信自己是强有力的,我们的手腕将会强壮起来,我们要把中国的市场骑在胯下,在上面展并优美的托马斯全旋” ”由此可知张贤亮主张A.
13、 社会文化要凌驾于经济之上B. 商人应加强自身文化修养C. 社会生活应经、义、体并重D. 文化人应积极下海经商【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张贤亮倡导文化人参与经济生活,用“把中国的市场骑在胯下”作为比喻,结合材料时间可知,此时邓小平南方谈话及中共十四大强调市场经济的作用,对中国人包括文化人产生的积极影响,故 D 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没有强调社会文化要凌驾于经济之上,也- 6 -没有体现社会生活应经、义、体并重,而是文化人也要参与经济生活,排除 AC 两项;材料强调文化人对经济生活的参与,而不是强调商人加强自身文化修养,排除 B 项。11.1898 年,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相继上奏请开湖南岳州
14、、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1904 年,北洋大臣袁世凯、山东巡抚周馥等奏请将山东济南、潍县、周村一并自行开为商埠,经外务部议复,亦获得朝廷谕准。清末自开商埠A. 符合了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B. 主要是受清政府洋务运动的诱导C. 反映了列强经济侵略的不断加深D. 反映了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表明,清朝末年国家对奏请开埠通商十分的认可,这与清末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转型有一定的关系,故 A 项正确;此时的洋务运动已经失败,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内部自身的需求,故 C 项错误;D 项是辛丑条约的签订,故排除 D 项。12.1950
15、1965 年中国农业税征收情况表(税额单位:细粮亿公斤)实征农业税 农业税占实际产量%时段 农业实产量合计 正税 附加 合计 其中:正税经济恢复时期 380605 49454 44388 5066 1300 1170一五时期 801780 93321 84745 8576 1160 1060二五时期 698320 83332 74566 8766 1190 10701963-1965 500450 37442 33342 4060 750 670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阅读上表,对此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 ”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需要农业支持B. 19501965 年中国实征农业税始终呈现下降趋
16、势C. “二五”时期农业发展使实征农业税有一定提高- 7 -D. 19631965 年农业实产量下降反映国民经济混乱【答案】A【解析】A 项与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计划时期不符;B 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但是需要农业为其提供资金和原料等,所以经济恢复时期到一五计划时期农业税大增;C 项中农业发展错误,二五计划时期我国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农业经济凋敝;D项对应的应该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名师点睛】此题是图表型选择题,解题关键是提取表格中的数据信息,解读中要注意从纵横两个方向进行提取比较,分析过程中要结合所给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13.皖系军阀徐树铮访问法国期间,在巴
17、黎宴请宾客,席间徐树铮致辞:“今晚所备菜肴皆菲薄粗鄙,不堪招待”酒店经理听后认为徐树铮是对酒店的侮辱,蓄意损害其名誉,于是提起诉讼。这一事件从本质上反映了A. 近代中国国际地位低下B. 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C. 中西方在饮食方面的区别明显D. 守旧势力对外部世界茫然无知【答案】B【解析】【详解】皖系军阀徐树铮是客套话,但无意损害了酒店名誉,可见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故选 B;材料无关近代中国国际地位,排除 A;材料没有对中西方的饮食进行比较,排除 C;材料不能确定皖系军阀徐树铮是守旧派的代表,排除 D。14.1943 年美、英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他们的一切权利。国民政府要求机关学校
18、放假三天, “以资庆祝” ;而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眼中,不过是“以夷制夷”的一种策略罢了。该变化体现出A. 中国外交体制走向近代化B. 主权观念和国家地位变化C. 国民党利用英美抵制日本D. 中国成为列强争夺的重点【答案】B【解析】- 8 -【详解】依据题干中“国民政府要求机关学校放假三天” “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眼中,不过是以夷制夷的一种策略罢了”等信息可得出当时国人主权观念意识的增强和国家地位的变化,故 B 项正确;依据材料中“1943 年”可得出这一时期正处于中华民族扩展时期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期,据所学可知,促进中国外交体制走向近代化应该是总理衙门的设置,故 A 项排除;材料中
19、阐释的是英美放弃在中国的治外法权,与“国民党利用英美抵制日本”无关,故 C 项排除;结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背景,可知“中国成为列强争夺的重点”的表述不合史实,故 D 项排除。15.1959 年台湾外交部发文:今后凡对外提及大陆时,改“红色中国” “共产党中国”为“中共政权”提及自己时,将“自由中国”改称“中华民国” 。这一变化反映出A. 对“一国两制”原则的认同B. “一个中国”的政治理念C. 放弃了敌视大陆的立场D. 释放出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红色中国改为中共政权,说明台湾当局认为大陆的中共政权只是中华民国里面的政权之一,这实际上体现了其“一个中国”
20、的理念,故 B 项正确;一国两制 80 年代才提出,排除 A 项;1959 年,当时台湾当局与大陆关系紧张,没有放弃敌视大陆的立场,也没有释放出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故 CD 项错误。16.梭伦看到国家经常处在党争状态,而有的公民竞然漠不关心国事,听任自然,因此他制定一种特别法律对付他们,规定任何人当发生内争之时,袖手不前,不加入任何一方者,将丧失公民权利,而不成为国家的一份子。据此可知,古代雅典A. 立法过程具有主观随意性B. 城邦利益高于个人自由C. 党争不断孕育直接民主D. 公民意识得到法律的肯定【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因此他制定一种特别法律对付他们,规定任何人当发生内争之时,
21、袖手不前,不加入任何一方者,将丧失公民权利,而不成为国家的一份子”可知,梭伦通过制定- 9 -法律来强化公民的意识,以保证城邦的政治稳定,故 D 项正确;梭伦制定法律是有所依据的,并不随意,故 A 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个人自由的问题,故 B 项错误;党争不是直接民主产生的原因,故 C 项错误。17.学者时股弘认为,美苏冷战在很大程度上孕育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苏关系之中。学者王玮认为,冷战源于美国一直坚持的门户开放原则与苏联从沙皇时代继承来的势力范围原则之间的根本性对立和冲突。对材料中有关冷战原因分析最为准确的是A. 苏联沙文主义与美国的扩张是冷战爆发的主要原因B. 美国推行的门户开
22、放政策推动了冷战时代的到来C. 冷战源于意识形态对立与地缘政治环境中的利益之争D. 美苏冷战孕育于二战前一个较为漫长的历史时期【答案】C【解析】【详解】 “学者时殷弘认为美苏冷战在很大程度上孕育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苏关系之中” ,这是因为十月革命后,苏联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产生冲突,这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对立。而学者王玮提及的门户开放原则与势力范围原则之间的对立属于地缘政治环境中的利益之争。故 C 项正确;A 项只体现了地缘政治环境中的利益之争,未解读学者时殷弘的看法。故 A 项错误;B 项未提及苏联的影响,故排除 B 项;D项的表述只是对学者时殷弘看法的简单概
23、括,不能反映材料主旨,故 D 项错误。18.1991 年 12 月 21 日,俄罗斯等 11 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 ,苏联完全解体, “二战”后存在了四十多年的两极格局崩溃。构成这段文字的是A. 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B. 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C. 历史事实和历史解释D. 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答案】C【解析】【详解】历史事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者事件的客观叙述,不带任何功能性定位, “1991 年 12月 21 日,俄罗斯等 11 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 ,苏联完全解体”这是历史事实。历史解释必须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做出较准确的功能性定位“二战后存在了四十多年的两极格局崩溃”是历史解释,故 C 项正确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西省 红色 2019 届高三 历史 第一次 联考 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