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余市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江西省新余市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新余市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2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新余四中 2019 届高考年级 9 月份月考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 分钟试卷满分:100 分)第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 34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51 分。在每小题给出酌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当代哲学泰斗冯友兰认为“在中国哲学史各时期中,哲学家派别之众,其所探讨问题之多,范围之广,及其研究兴趣之浓厚,气象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 。子学时代哲学繁盛的原因是A.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B. 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C. 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D. 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革【答案】D【解析】解题时首先判断“子学时代”的具体时期,结合史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子学时
2、代”可知指的是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而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辉煌,其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它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故 D 项正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 “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均在秦朝建立形成,故 AC 项排除;“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是在汉武帝时期,故B 项排除。【点晴】解题关键是从“哲学家派别之众,其所探讨问题之多,范围之广,及其研究兴趣之浓厚,气象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入手,然后联系百家争鸣进行分析理解即可。2.孔子在肯定管仲对国事贡献的同时,也批评他器用排场超过了人臣的限度。孟子认为“君有大过
3、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是人臣的本分。由此可见孔、孟二人A. 宣扬民本思想B. 主张重构秩序C. 追求仁政德治D. 肯定汤武革命【答案】B- 2 -【解析】材料借助孔子与孟子二人评价“国君与人臣”这一对关系来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旧的政治体制的破坏与重建,孔子希望恢复破坏了的稳定的等级秩序,孟子所倡导的思想则主要体现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择明君而行的抱负,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改变周制之下的等级僵化,故 B正确;A、C、D 项材料无法体现,均排除。3.汉代,达官贵人聚居的核心经济区(渭河流域、黄河平原和淮河上游部分地区)较其他地区土地兼并现象更加普遍,却更少发生农民起义。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 土地兼并
4、对农民生计影响有限B. 国家在核心经济区的赋役征调较轻C. 庄园经济有效抑制了社会矛盾D. 核心经济区的经济结构更具多元性【答案】D【解析】核心经济区经济基础好,抗击打能力强,这是由于它们的经济结构的多元性,即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土地兼并对农民生计影响非常大而非有限,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国家在核心经济区的赋役征调很重而非较轻,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庄园经济激化社会矛盾而非有效抑制了社会矛盾,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4.汉代的冀州是燕赵故地,并州为三晋故地,益州为巴蜀故地,荆州为荆楚故地,豫州为中州故地。这种地方区划有利于A. 加强中央政府权威B. 延续汉
5、初地方行政制度C. 增强区域文化认同D. 削弱地方分裂割据势力【答案】C【解析】材料中是把郡县制的设置分封制的设置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并没有体现出延续汉初地方制度的特征,排除 B;汉朝设置的州到汉朝末期形成了地方军阀,不利于加强中央权威,排除A; 州的设置最终导致了国家分裂,威胁中央集权,排除 D。在地方设州与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管理地区相同,主要是为了加强地方的文化认同,排除 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古行政区划的划分,要求学生结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地方官制,- 3 -和分封制的基础知识分析材料。5.下表列举了孔子不同时期的“遭遇” 。下列观点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 “历史就是一家之言”B.
6、“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C. “历史都是思想史”D.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孔子命运” ,这说明各个历史时期根据时代的需要对孔子进行不同的改造,体现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B 项正确。 “历史就是一家之言”没有突出历史的时代性,排除 A。 “历史都是思想史”说法过于片面,且材料强调“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排除 C。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忽视了历史事实的客观性,排除 D。6.黄仁宇说:“过去曾有不少读史者,以光绪帝不能毅然下决心清算慈禧太后为憾。殊不知皇帝之存在,并非因籍之以富国强兵,而是君临天下,作忠臣孝子的表率。要是他放弃了传统的
7、使命,也等于否定了本身所扮演的角色。 ”据此判断制约光绪不能清算慈禧太后的主要因素是A. 宗法观念B. 君主制度C. 内忧外患D. 优柔寡断【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说明光绪帝是忠臣孝子的表率,因此没有“清算”慈禧太后,这是由君主制度- 4 -的内涵决定的,B 项正确。宗法观念强调父系血缘关系,且材料没有涉及宗法观念的影响,而是强调制约光绪不能清算慈禧太后的主要因素是君主制度,排除 A。内忧外患是客观原因,它不是制约光绪不能清算慈禧太后的主要因素,排除 C。优柔寡断是光绪帝的性格特点,不是制约光绪不能清算慈禧太后的主要因素,排除 D。7.下图是某考古资料对秦汉时期的墓葬、村落遗址和冶铁遗址
8、出土的铁制数量/件农具的统计情况。该图客观上反映了秦汉时期A. 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B. 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C. 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D. 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答案】【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体现的是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冶铁业是否以生产农具为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官营手工冶铁业是否发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只是反映铁制农具的问题而未反映出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仅仅是反映农业方面铁器、牛耕的使用,体现的是精耕细作的耕作
9、方式。8.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下表中国历代官民比例表朝代 西汉 东汉 唐 元 明 清比例 1:7945 1:7464 1:2927 1:2613 1:2299 1:911A. 国家机构日益膨胀B. 阶级矛盾日趋尖锐- 5 -C. 行政效率不断下降D. 冗官问题由来已久【答案】A【解析】表格显示从西汉到清朝官员和民众比例是逐渐减小,说明官员的机构逐渐增大,国家机构的日益膨胀,A 正确;表格体现不出阶级矛盾信息,B 错误;行政效率和官民比例信息不符合,C 错误;冗官问题是北宋时期比较明显,不是由来已久,D 错误。点睛:本题是表格类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A、两头看,项间比:两头看: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
10、明: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项间比;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B、察变化、译文字: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C、联教材、掘信息: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9.钱穆在评唐朝的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 ”由此可见,唐朝的政事堂A. 使三省体制走向完备B. 是尚书省的代替机构C. 发挥
11、重要的决策作用D. 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 “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 ,可以看出政事堂在决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故答案为 C 项。A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尚书省仍然存在,排除 B 项;D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0.唐代初年,统治者在文化上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来垄断儒家经典话语的解释权,推- 6 -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该历史现象主要表明A. 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B. 政治需求影响文化政策C. 儒学主流地位空前强化D. 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时
12、期的儒学发展,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阐述用“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可见是指政治需求对文化的影响,正确的选项是 B 项,A 项中的“开始”不能体现,CD 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11.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从脞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上述变化A. 遏制了官员腐败现象的膨胀B. 协调了中央政府各部门的关系C. 强化了对官员的专业化要求D.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答案】C【解析】“遏制了”说法太绝对,排除 A;
13、材料涉及的是中央政府部门职责的变化,不是关系的调整,排除 B; 根据材料“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 、 “在丛脞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得出对官员的专业化要求加强,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排除 D。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高考一般从以下角度考查:历代中央官制的演变;历代中央官制的比较;古代中央官制演变的趋势。12.两宋时,风翔府(今属陕西) 、洪州府(今属江西) 、温州府(今属浙江)均为产纸重地。当地纸户常以纸换钱交纳赋税或直接纳纸代赋,温州府纸户还得以用纸代役。这表明两宋时A.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B. 货币税取代实物
14、税C. 抑商政策略有松弛- 7 -D. 工商业进一步发展【答案】D【解析】“以纸换钱交纳赋税或直接纳纸代赋” “用纸代役”的现象说明当时商品经济较为发达,故D 项正确;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时期,故 A 项错误;材料中仍然是实物代替赋税,故B 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故 C 项错误。13.明清时期,戏曲、小说等文艺图书出现了无书不附图的景象,甚至有的图书版面画图占到了全书的五分之二。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当时A. 文艺图书的市场竞争激烈B. 商品经济促进市民阶层兴起C. 作家注重文艺创作的革新D. 活字印刷技术已经日趋成熟【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图书的
15、发展主要是商品经济促进市民阶层兴起,推动市民文学的发展,要求用通俗易懂的文艺形式给人们以精神享受,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文艺图书的市场竞争激烈的信息,而是强调商品经济促进市民阶层兴起,推动文艺图书的发展,排除 A。文艺图书在明清以前已经存在,不属于文艺创作的革新,排除 C。北宋时期活字印刷技术已经日趋成熟,故 D 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14.有研究表明,在 l842 年前,农村的制度、生产情况决定城市的制度、生活情况,是农村领导城市。1842 年以后,新的生产力、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经济组织等首先在城市发生,然后扩展到农村,形成城市领导农村的局面。1842 年前后城乡经济地位的变化体现的实
16、质问题是A. 城市化水平提高 B. 经济结构的变动C. 农村经济的凋敝 D. 城乡差距的扩大【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1842 年以后,新的生产力、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经济组织” ,表明中国社会的经济机构开始发生变化,由材料“首先在城市发生,然后扩展到农村,形成城市领导农村局面”可以知道变化的推动力是经济因素,步入近代以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自然- 8 -经济逐步解体,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B 正确; 城市化水平高是当时的经济现象,不是实质性问题,排除 A;农村经济的凋敝在材料中看不出来,只能看出城市经济引领和超越农村经济,排除 C;城乡差距的扩大只是当时的表面现象,不是实质问题,
17、排除 D。15.清制督抚有保举权,但对于保举名额和官职上有严格限制。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清廷不断放宽限制,使得各地督抚借军功保举自己的门生、部下等,湘、楚、淮军等政治军事集团在此逐渐形成。该现象反映出当时A. 政府开始出现政治危机B. 集权体制受到冲击C. 地方割据势力迅速膨胀D. 专制制度名存实亡【答案】B【解析】据材料“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清廷不断放宽限制,使得各地督抚借军功保举自己的门生、部下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保举权的放松说明当时清朝中央集权体制的削弱,故 B正确;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出现政治危机,故 A 错误;湘、楚、淮军等政治军事集团还没有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成,故 C 错
18、误;材料无法体现清朝专制制度名存实亡,故 D 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政府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为了镇压太平天国,清朝统治者不得不发送了中央集权,结合材料关键信息可知,保举权的放松说明当时清朝中央集权体制的削弱,据此即可正确判断。16.1878 年,李鸿章主持筹建了上海机器织布局。1893 年,上海机器织布局因失火焚毁后重建,由盛宣怀主持,改名“华盛总厂” 。后经营失当,亏损连年。1901 年以后,盛宣怀通过出售、转租、更改厂名等方式,逐步将其据为己有。上海机器织布局的命运A. 揭示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客观规律B. 体现了洋务派追求自强求富的目标C. 是近代洋
19、务企业发展坎坷的一个缩影D. 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危机逐步加深【答案】C【解析】【详解】A 选项错误,材料只提到上海机器织布局的命运,并不能通过孤例揭示出近代民族- 9 -工业发展的客观规律;B 选项错误,织布局由官办到被私人占有的变化无法体现洋务派自强和求富的目标;C 选项正确,从题意中可以看出织布局坎坷的命运,它是近代洋务企业发展坎坷的一个缩影。D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通过织布局的命运变化体现外来侵略导致民族危机逐渐加深。17.1933 年,国民政府在与西方列强谈判后,经立法院审议通过,正式公布了新的关税修订案,将之前最高 50%的进口税率提高到 80%,实行 5%到 80%共 14 级的累进
20、税率。这次税制改革A. 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B. 树立了独立自主的国际形象C. 收回了海关行政管理权D. 扭转了长期的对外贸易逆差【答案】A【解析】关税的提高将会遏制外国商品进口,从而有利于国内民族工业的发展,A 正确;B 中独立自主说法不符合事实;材料中涉及的是关税降低,并不是收回了海关行政管理权,C 错误;D中扭转说法绝对,排除。18.清末官商合办的电报局,发起时多赖商人踊跃入股。1908 年,政府将其收归官办时,以商人收利已久、应减价报效为由,将股票收购价格从商人提出的每股 290 元,酌定为 150 元。据此可推断A. 清末新政成为洋务运动的翻版B. 产权意识的滞后制约新政成效C. 发
21、展官营企业成为各界的共识D. 政府厉行抑商的政策一以贯之【答案】B【解析】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政府任意干涉商人的利润,体现出新政时期的电报局产权意识不明确,打击了商人投资的积极性,B 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可以看出清末新政在政治体制上比洋务运动有巨大的改进,A 错误;材料主要是讲民营企业的发展,后来受到政府的制约,不是侧重发展官营企业,排除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后期已经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D 错误。- 10 -19.全面抗战时期,日本把夺取武汉作为其解决中国事件的战略决策,倾其全力以摧毁中国军队主力并夺取武汉。然而当时的国际舆论在会战结束后认为:武汉的失陷于中国无重大影响。这反映出A.
22、 武汉会战粉碎了日本的速战速决计划B. 日本进攻武汉是侵华军事行动上的重大失误C. 中国抗战获得了国际舆论的广泛支持D. 中国通过武汉会战实现了原定战略计划【答案】D【解析】武汉会战使日本几乎是倾其全力以摧毁中国军队主力的计划彻底破产,迫使中国屈服的企图化为泡影。中国坚守歼敌为上、守土在次的作战原则,虽然失去了武汉,但却实现了原定战略计划,达到了消耗敌军、掩护战略撤退、粉碎日军攻势能力的目标。当时的国际舆论认为:武汉的失陷于中国抗战无重大影响,武汉会战之后,日军已无力再发动强大攻势,中日双方力量平衡的局面开始出现,中国的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相持。 故 D 正确;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的速战速
23、决计划,A 错;B 不符合材料;材料无法体现国际舆论对中国的广泛支持,排除 D。20.1956 年底,毛泽东说:“现在我国的自由市场,基本性质仍是资本主义的,虽然已经没有资本家上海的地下工厂同合营企业也是对立物。因为社会有需要,就发展起来。最好开私营工厂,同地上的作对,还可以开夫妻店,请工也可以,这叫新经济政策。 ”这表明毛泽东认为A. 要加大对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B. 要借鉴苏联的经验C. 发展自由市场,限制国营经济发展D. 保存私营经济,利于形成竞争机制【答案】D【解析】“因为社会有需要,就发展起来” 、 “ 最好开私营工厂,同地上的作对”这些信息是主要允许私营经济存在,以便与“合作工厂”
24、形成一种竞争和制约关系,促使“合作工厂”提高质量,故选 D。A 项与材料“ 最好开私营工厂”不一致,排除 A 借鉴苏联的经验不是材料的主旨,故 B 项排除。题干中毛泽东的主张是为了让国营经济更好的发展,C 错在了“限制国营- 11 -经济发展” ,故排除 C。点睛:本题容易误选 A 项。要抓住材料的主旨句“ 最好开私营工厂,同地上的作对” 。21.以下不同颜色的柱状图反映了 1952-1970 年间,新中国A. 私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的比例B.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总量的比例C. 农业总产值与工业总产值的比例D. 对美贸易与对苏贸易总值的比例【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53 年我国开始一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西省 新余市 第四 中学 2019 届高三 历史 月月 考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