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临川区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考前模拟密卷试题(含解析).doc
《江西省临川区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考前模拟密卷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临川区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考前模拟密卷试题(含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江西省临川区第一中学 2017 届高三考前模拟密卷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老子哲学的一种新定义老子认为, “自然”的状态和趋势就是我们本然存在的态势。这在文中明确地反映出来,如:“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希,言自然” ;“道法自然”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根据这些章句的意思,道、德本身,人和万物所遵循的都是“自然” 。现在要看,自然的恰当内涵是什么?换句话说,自然指的是何种态势?庄子天下篇里说老子思想“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 ,句中的“常”字,历代注疏家
2、很看重,但是意见纷呈。 “常”字乃是老子哲学独立概念之一,应该沿着老子总的哲学思想同时参照老子通书细加辨析。老子中“常”字屡次出现,有重要的独立概念意义的如“常德” 、 “习常” 、 “复命曰常” 、 “知和曰常” 。这里的“常”字一定程度上含有“常理” 、 “律则” 、 “规律”诸种意思,但是从整体上看,释为“正常”则更加贴切,以便沟通古今语境变迁的障碍。基于这样的看法,老子许多思想命题都可以转换为关于可能性、必然性等模态性的哲学表述,老子是在讨论万事万物在整体上的关联状态与转化的态势,并且他试图掌握的是这些态势中正常的态势。在老子眼里,世界是运动的,运动体现为过程,过程有多种可能趋势和状态
3、,不论“变”与“不变” 、存在抑或超越,凡事态都是有“常” 、有“正” ,即有稳恒、平衡、正常态的。也就是说,事物的存在和演变必有最佳状态,这个最佳状态是“道”的规定的实质。与这个最佳状态最接近的,就是具有动态自演化、自组织、自平衡的稳定态,也就是自然常态。自然常态具有自发的秩序生成和修复功能,但是,须知它不等于秩序,在某种程度上它可能是混沌状态,这是后来的规律论的解释者所始料未及的。失去常态,事物就会转向异化、衰亡。所以,老子哲学不但是状态哲学,而且是有关最佳状态,即稳定平衡态的哲学。老子以“道”作为统一“天道”和“人道”对立的范畴,提倡“为无为” 、 “无为而无不为” ,就是为了捍卫正常态
4、势,因为只有这种态势是正面成功最大、创造性成就最高而负面作用最小的态势。2“自然”可以阐释为:事物自身如其自身,即如其自身存在和变化的逻辑,事物保持或恢复自如的态势等,这是指事物对其自身存在与变化的内在逻辑的自我肯定趋势。 庄子中有个“浑沌”的说法,正是老子自然即最佳态势的最好的隐喻性说法。采用我们时代的知识和思维质料来进行阐释的话,从实质性上看,老子“自然”的本意是指常态,而不自然就是不正常、反常、异常等。所谓老子哲学,就是关于事态或态势的哲学,或者称之为掌握变化趋势的哲学。老子的旨趣在于研究万事万物,包括社会历史的可能态势,他的归趋落实在认识最佳态势、绵延稳衡的态势的哲学上。这种最佳态势既
5、是事物变化的最优进化趋势,也是存在的最优条件。 “最佳”指的就是“正常态” ,简言之为“常态” ,常态的本质就是自然态,这是老子“道”的根本意旨所在。老子的“自然”不等于大自然、规律、事物、实体、元素、自然现象等等,而是指这种正常、稳恒、优化、动态平衡的态势,这也是老子“道”论的重要实践价值所在。 “道法自然”的实践导向,就是要求人类捍卫常态的原则。 “自然”即所有可能态势中不可打破的最佳竞争态势。在老子眼里,不论变与不变、存在抑或超越,凡是事态都有“常” 、有“正” 。也就是说,必有最佳状态,与这个最佳状态最接近的,也就是自然常态。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对于庄子“
6、常”字的解读受历代注疏家看重,因为“常”为老子哲学独立概念的重要构成,但注疏家的观点往往有所不同。B. 老子的“常”若释为“正常”则更有利于突破古今语境变迁的障碍,相应可以了解到老子在掌握万事万物中所指出的正常态势。C. 老子的哲学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状态哲学,而是稳定平衡的哲学,以“道”为统一与“天道” “人道”对立的范畴中,捍卫正常的态势。D. 老子“道”的根本意旨说的是,追求事物变化的最优进化的趋势,并进而能因此推导出存在的最优条件所在,亦即能够探究“正常态”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老子对于“自然”状态和趋势的态度,其文中就有明确反映,我们可以从章句意思,推论出
7、“道” 、 “德” 、 “人和万物”与“自然”的关系。B. 老子中“常”字的独立概念意蕴十分的丰富,但大体上含有“常理、律则、规律”的意思,都是对于可能性、必然性等模态性的哲学性表述。C. 老子认为,世界是运动的,运动体现为过程,过程有多种可能趋势和状态,但事物的存3在和演变一定有一个最佳的状态,这种状态也是“道”所规定的实质。D. 老子对于“自然”与“不自然”之间的关系作出了合理的解读,如果要去区分两者,那么关键在于是否指的是“常态” ,若是常态即为自然,反之,则为不自然。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认为老子哲学新的一种定义是,对于自然的内涵解读,以及对于其存在
8、态势的考究。B. 自然常态与最佳状态虽最为接近,但相比而言,最佳状态更具有稳定性,且能避免走向混沌状态。C. “浑沌”是了解老子所述“最佳态势”的重点所在,对于这一隐喻性说法的解读中,能更深的认识“最佳态势” 。D. 老子“道”论的重要实践价值是指对于“自然”中万事万物的“正常、稳恒、优化、动态平衡态势”的合理考量。【答案】1. C 2. B 3. C【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按 照原文“老子哲学不但是状态哲学,而且是有关最佳状态,即稳定平衡态的哲学。意思就是状态哲学”的理解,可知 C 项“老子的哲学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状态哲学”的理解是错误的,就是状态
9、哲学。回答本题主要是在文中找到相应区域进行句意比较,注意作者选用的词语和选项使用词语的区别。点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按照原文表述“一定程度上含有”理解,B 项“大体上含有”的表述是不准确的。另外,原文中“基于这样的看法”中的代词“这” ,代指的是将“常”理解为“正常” ,而不是选项中的“常
10、理、律则、规律”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者认为庄子 “浑沌”的说法,是“老子自然即最佳态势的最好的隐喻性说法” 。C 项曲解了作者的观点,理解为“浑沌”是了解老子所述“最佳态势 ”的重点所在。4(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吴三钱马犇吴鞠通是中医学界避不开的代表性人物,就像曹雪芹不会从文学史中消失一样。当淮城人得知吴氏在京城医界声名鹊起时,很多淮城人入了学习中医的大潮。尤其是孩童,多朝读儒经、暮诵医典,淮城代有名医出,均承继吴氏的理论和医术,该群体史称“山阳医派” 。吴三钱是吴鞠通的后人,他没去京城,甚至从未离开淮城一步,一生救死扶
11、伤。医铺总要有堂号,先人的堂号叫问心堂,问心堂早已毁于兵燹,有人建议吴三钱恢复问心堂,吴三钱婉拒。他为人谦逊,为避免问诊有误砸了先人的牌子,遂另立医铺,名之养心堂。一字之差,其志尽显,他是要尽己所能,养护好自己和病患的心,养护好先人传下来的医术与医道。吴三钱擅长食疗,或单取食材当药,或将食材配上中药为方。止咳,多数人用冰糖雪梨,吴三钱有他方,他会让病人将一个鸡蛋打在瓷碗里,放入数粒冰糖,不搅拌,上锅蒸至固状,吃上两至三次,白天夜里,咳声全无。夏季,淮水泛滥,城区内涝稀松平常,大水过后多有疫情。有一年,水势太大,很多民房被淹,疫情肆虐,东门、南门、西门、北门,皆有人撒手人寰。直觉使然,吴三钱背起
12、药箱,领着徒弟们,自西到南,再由东向北,绕城一圈,一路上救活很多危重病患,连续数夜没睡一个完整觉,吴三钱的鞋、裤脚破了,腿脚也烂了,脚指甲掉了几个。他被徒弟们抬回养心堂,徒弟们替他继续走街串巷,妙手回春。一日,有个病人,任凭徒弟们怎么使药,也不见其效,病者似已昏死,家人已经备好寿衣、棺材等丧葬用品。病者家早年对吴家多有恩惠,徒弟们刚入养心堂就听师傅郑重其事地说过,他们一来不敢怠慢,二来“不试不罢休” ,果断将病者抬至养心堂。吴三钱一瘸一拐地走到病者面前,强睁起极度困倦的双眼,继而闭目思之,拿起毛笔,蘸了蘸墨,颤抖地写好药方。徒弟按方抓药,药量精确到钱。堂有堂规,疫病期间,无论何人求医,分文不收
13、。病者家属刚欲下跪,吴三钱用尽全身的气力示意他们赶紧回去。三天后,病者可下地干活,与常人无二,他做了块称赞吴三钱医术的匾,领着全家送至养心堂。四邻围过来看热闹,有几人自发拿出鼓和唢呐,配合送匾的人给吴三钱致谢。养心堂大门紧闭,仔细听,能听到后院有妇人、小子哭泣,大伙儿忙敲门,一个徒弟5拉开门缝,探出脑袋,请大伙儿安静。原来吴三钱积劳成疾,已先走一步。送匾的人和众街坊大声哭号,欲将匾放在棺材旁,且集体为吴三钱守灵。徒弟们都出来了,他们坚决拒收致谢匾,并谢过街坊,央求他们回家。送匾的一家人大为不解,场面陷入僵局。就在此时,有个小徒弟与那康复的病者耳语,眨眼的工夫,这家人扛匾离去。他们照着小徒弟的指
14、示,在自家户对内侧挪开一块青砖,砖下有封信,信中写道:“我知你此刻已痊愈,请莫谢我,因我开方有误,有一味药多写了三钱,虽结果无碍,但方子有错谬,此病并非我所医好的。致歉。 ”信笺上有血痕。正如小徒弟所述,信是吴三钱回光返照时所写。此事传遍淮城,吴三钱这个称呼是这时诞生的,淮城中医皆以其为楷模,淮城人每有病痛,多会想起这个响亮的名字。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 “吴三钱”这个名字的来历颇具旨趣,且作为标题耐人寻味,既是对于吴三钱事迹的赞扬,又是对于这类人的客观评述。B. 文章开头,以曹雪芹喻吴鞠通的医道盛名,在一定程度上充分调动了读者的联想,并形成人物的最初
15、认识。C. 吴三钱为人至善且不迂腐,在灾难面前甚至牺己利人,走街串巷,以一己之力拯救病危之人,具有医德之心。D. 全文巧设伏笔,以伏笔升华文章主旨,让读者在伏笔的刻画中认识吴三钱这号人的身份特质,且在伏笔而上更具有赞扬之声。5. 简要从不同角度对吴三钱的身份特点进行分析。6. 根据文本内容及提示,试推断出小徒弟与病者耳语的内容,并说明这样安排的用意所在。【答案】4. D 5. 身份:是一个有医德、善心、原则且医术高明的人角度:(从徒弟、同行、病者、自身等分析,一点两分,合理即可。 6. 内容:师傅临走前跟我说,若你已病愈,并极力致谢的话,请你回去找一封压在青砖下的信,那样你便会明白。学#作用:
16、合理衔接下文,提高文章旨趣为下文升华文章主旨作铺垫【解析】4. 试题分析:本题注意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A 项“吴三钱”作为6标题,并无褒贬之意的作用;B 项“并形成人物的最初认识”表意模糊;C 项并非是以一己之力,还有其徒弟。5. 试题分析:本题注意考查人物形象分析。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从不同角度对吴三钱的身份特点进行分析,从徒弟、同行、病者、自身等分析。如身份:是一个有医德、善心、原则且医术高明的人。6.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意分析。推断出小徒弟与病者耳语的内容,并说明作用。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 “他们坚决拒收致谢匾,并谢过街坊,央
17、求他们回家。送匾的一家人大为不解,场面陷入僵局” “在自家户对内侧挪开一块青砖,砖下有封信”等分析,师傅临走前跟我说,若你已病愈,并极力致谢的话,请你回去找一封压在青砖下的信,那样你便会明白。作用分析,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点睛:立足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阅读能力。这类试题的特点往往是要求在阅读中,对作品的内容和写法敢于作出自己的判断。如本题需要结合上下文内容,人物的身份,当时的情景等方面推断。(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著名作家墨白的 138 封退稿信舒晋瑜1981 年初,墨白师范毕业后回到故乡的小学任教。在寂寞的夜空下,他无法面对前途的渺茫与内心的孤独,文学成了表达情感
18、的方式。1982 年 4 月间,墨白和几个爱好文学的青年教师成立了“南地文学社” ,在接下来的两年间,他创作了十几篇小说,写了三十多首诗,同时也开始自己的投稿生涯。“那些幼稚的习作被我一篇接一篇寄出去。在那充满期盼的岁月里,每天下午学校放学之后,我都会到大哥家去,如果大哥外出,即便是天空飘着秋雨或者雪花,在傍晚时刻我也会踏着泥泞到镇上的邮局,去那里拿我们订阅的报刊杂志,而我更盼望得到的是我寄出去的那些稿子的回音。 ”而墨白收到却是一封接一封的退稿。退稿信大多是用钢笔和圆珠笔写的;也有毛笔,像广州文艺的李树政先生的来信,李先生的信不但字写得好,而且布局也十分讲究,简直就是书法艺术;也有铅笔,比如
19、徐光耀先生那封写在印有“河北省文联”十六开稿纸背面的信。在墨白的记忆里,他收到的退稿信大多都落有编辑部的印章,而落款印章的形状各不相同。像清明 、 东海 、 星火 、 四川文学的印章都是圆形的,或许是兵团的缘故,7绿洲的圆章最大,显示出一种霸气;长方形的落款最多, 上海文学 、 北京文学 、山东文学 、 山西文学等等,或许是因了西泠印社, 西湖的印章显得最有“学问” ,那枚呈长方形的没有边际的“西湖月刊小说散文组”印章,是很有功底的隶书篆刻;也有菱形的,像洛神 。印章的内容也不相同,像长安 ,最简单:“长安编辑部” ;或许是产生法律条文的地方, 当代最具体:“当代编辑部处理来信来稿专用” 。他
20、甚至留意到印章的颜色也不同,有红色、有蓝色、有紫色,最有特色的是梁园杂志社,罗锐老师给他的十封退稿信上,除去他的亲笔签名,放在信纸最后一页右下角的印章是绿色的。绿色的印象,在孤独而寂寞的冬日夜间,墨白就着飘忽不定的煤油灯光去辨认那枚印章上的颜色的时候,该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在漫长的期盼里,墨白的小说和诗歌习作又陆陆续续回到他所居住的乡村,在修改之后,他又装进信封重新寄出去,就这样往往复复,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竟收到了 48 种文学期刊的 138 封退稿信。退稿信的数量也大不相同,有的刊物只有一封,像奔流 、 长江文艺 ;编辑个人最多的是百花园的责任编辑王保民给他的退稿信,前后共 11 通;总数量
21、最多的是鸭绿江 ,总共 33 通,那是因为他连续参加了他们在 19821983 年举办的文学函授。第一届他被编在函授班的第 24 组,辅导墨白的那位大学老师给他七通信,信中还给墨白推荐过乡场上 、 大车店一夜这样的小说。这位老师中途因公辞去,接替他的是辽宁大学中文系的武戈先生,武先生有一通信是写在 16 开信纸上,总共五个页码,这是墨白收到的退稿信中最长的。在那些漫长而暗淡的时光里,那些充满鼓励的信给了墨白信心和温暖,这样的情境一直持续到 1983 年最后一个月份。这个月份里,他连续收到了两封用稿通知,一封来自个旧文艺 ,一封来自广州文艺:“来稿画像我已阅。 广州文艺不打算采用了,我推荐给了同
22、属我编辑部的文学双周大报南风 ,他们决定留用,特此通知你。此稿请勿再投别处(如近几个月中其他刊物已采用,望速告之。 )”信是吴幼坚老师写的,后来她曾经出版过一个具有个人自传性质的画册,邀请了国内许多作家、诗人为画册里的每一幅照片配诗。而她信中说到的这篇画像 ,最终发表在 1984 年 1 月 15 日的南风上,这就是墨白的处女作。而那些被他投出去又被退回来的小说习作,后来也都陆续变成了铅字。学%至今还记得大哥写在祝词的话:“疾风知劲草,路遥知马力,文学要靠激情,靠主观努力,坚持五年,定会有收获。那么要坚持 20 年,坚持 30 年呢”30 年,对当年那帮文学青年来说真的是遥不可及,可眼下屈指间
23、一算,30 年已成过去。而现在能证明墨白曾8经存在过的,就是他写下的这些文字了。【相关链接】思想者墨白以叛逆的姿态在二十世纪末期的文学营盘站成了一处独异的风景,而墨白的前行会依然孤独,灵魂的挣扎与思想的独立依然将是他文本的“顽症”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墨白是一只倔强的让人敬佩的文学之狼!(黄轶“形”的执著与“思”的独立)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墨白的内心彷徨与孤寂,促成了其早期的文学探索,最主要表现在“南地文学社”的创立。B. 墨白收到的 138 封退稿信,最大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文学水准,并起到修养身心的重要作用。C. 墨白对于退稿的现实从不屈从,因为文学是自己的兴趣
24、使然,所以退稿与否全然不是那么重要。D. 墨白的文学坚守体现出了当代文化学者的可敬气质,对于理想的追求永远要高于失意的短暂风波。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 墨白初试动笔的回报几乎为零,但自己的投稿生涯并未终止,并在失败与尝试的周而复始中得以提升。B. 墨白对于退稿信的内容及印章有自己的侧重,失意只是伴奏,满足以及从中得到的收获反而成为了主场。C. 退稿信印章构成的差异反映出了时代特点及象征性,不同印章相应代表着各编辑部的不同文学理念与主张。D. 文学函授的举办给予了墨白更多成长历练的机会,虽在此期间,退稿信更多,但他全然不以为意,更加坚定信念。E. 30 多年的倾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西省 临川区 第一 中学 2017 届高三 语文 考前 模拟 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