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2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上饶县中学 2018 届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时间:90 分钟 总分 10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48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面分别是商周疆域简图。该图表明当时A. 中央集权统治不断完善B. 早期华夏文化核心区形成C. 君主专制制度得以强化D. 西北少数民族封建化加快【答案】B【解析】从公元前 21 世纪以后,我国相继出现了夏、商、西周几个王朝,使黄河流域及附近地区不同部落经过交往、斗争,不断融合,形成华夏文化的核心区,故 B 正确;夏、商、周时期中央权力尚未达到高度集中,A、C 错误;商周时期
2、是我国的奴隶社会,西北少数民族不可能出现封建化,排除 D。2.“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出自论语尧曰 。下列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没有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 楚B. 宋C. 陈D. 晋【答案】D- 2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分封灭亡之国,承继绝祀的世族,提拔隐逸的人才,天下百姓就会真心归服。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对古代帝王后代进行分封。楚是西周对颛顼后代熊绎分封形成的诸侯国,陈是是西周对舜的后代妫满进行分封形成的诸候国,宋是西周对殷商后代微子进行分封形成的诸候国,所以 ABC 都符合材料的意思。晋是西周对成王弟叔虞进行分封而形成的诸侯国,D 项不符合这一思想,故选 D。3.管子大匡载:“赋
3、禄以粟,案田而税,二岁而税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岁饥不税。 ”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B. 赋与税都是以田为征收对象C. 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D. 改革赋税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赋禄以粟,案田而税,二岁而税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岁饥不税。 ”材料反映按照田亩多少交税,不同的年景交税不同。其实质是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A 是商鞅变法的影响。B 是现象,D 与题意无关,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特点古代中国经济政策土地私有制4.据战国策记载,赵国地处中央,成为“杂民之所居” ,而宋国更加富庶,也是“邻民之
4、所处” 。战国时人口流动的主要意义在于A. 加速了部族血缘关系的瓦解 B. 使兼并战争的进程加速C. 有利于中央集权国家的崛起 D. 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答案】A【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加快,逐渐打破了以宗法血缘关系为主的部族制度,故 A 选项正确;兼并战争的进程主要与诸侯国的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加有关,故 B 选项错误;中央集权国家的崛起在秦朝开始,故 C 选项错误;人口流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但这不是战国时期人口流动的主要意义,故 D 选项错误。故选 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和重大事件,
5、战国时期,处于奴- 3 -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渐瓦解,血缘部落的社会形态逐渐消失,其中人口流动的现象加速了这一变化的进程,据此即可正确判断。5. 史学家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指出:“中国自秦以下,传统政治,论位则君最高,论职则百官分治,论权则各有所掌,各自斟酌。如汉代之选举,唐代以下之考试,皆有职司,其权不操于君。 ”在这里,作者认为自秦以下传统政治的特点是A. 皇帝地位高而大权独揽 B. 体现一定的分权原则C.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 君臣共治,皇权削弱【答案】B【解析】A 与材料“其权不操于君”的意思不符,排除 A;材料认为皇帝和百官各司其职,君主并非大权独揽,百官也
6、掌握一定的权力,这体现了一定的分权思想,故选 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以秦朝实行郡县制度为标志,排除 C;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未出现君臣共治的特点,排除 D。6.田庄是汉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考古发现的陶风车、陶水井、短辕一牛挽犁画像石、曲柄锄石刻、水利灌溉模型等都出土于东汉豪强地主的墓中。这主要说明A. 豪强威胁到个体经济的发展B. 汉代土地兼并日益严重C. 当时厚葬风气逐渐盛行D. 田庄经济有一定的进步性【答案】D【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田庄是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并且在豪强地主的墓中发现了很多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这说明田庄经济有它的进步性,故 D 正确。豪强威胁到个体经济
7、的发展以及汉代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在题中均没有反映,故 A、B 错误;豪强地主的墓中随丧的大都是陶器、模型等,这不能反映厚葬之风,故 C 错误7.资治通鉴载唐僖宗乾符五年“诏以东都军储不足,贷商旅富人钱谷以供数月之费,仍赐空名殿中侍御史告身(委住状)五通(五份) ,监察御史告身十通有能出家则助国梢多者赐之” 。材料反映了唐代A. 商人的经济地位远比一般平民优越B. 商人在法律和政治上不再受到歧视- 4 -C. 政府开辟商人谋取官位的特殊渠道D. 政府意在推行打击富商大贾的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政府为了解决“军储不足” ,向商人贷钱谷,以官职回报商人,材料没有涉及平民的经济地位,因此无
8、法比较,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政府的做法只是应急之举,并不意味着政府改变重农抑商的政策,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政府开辟商人以钱谷作为交换,谋取官位的特殊渠道,故 C 项正确;材料反映出政府在经济上倚重而非打击富商大贾的,故 D 项错误。8.我国南方原来在农历六月过小年,东汉时政府安排在冬季,唐代才逐渐固定在腊月二十四日。材料中南方小年曾在农历六月的原因最可能是A. 历代封建政府的不断强制B. 南方农作物大多是一年两熟C. 人们盼望美好生活的愿望D. 尽可能减少了对农时的影响【答案】B【解析】我们要明确小年这个节日是在农闲时候才有的,所以从年节的时间的变迁可以看出南方农历六月是农闲时节,也就是说
9、南方农作物大多是一年两熟,本题选择 B 选项。A 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含义;C 选项与时间改变无直接关系;D 选项说法没错,但不是最可能的因素。点睛:解答本题要明确节日产生的原因。中国的节日受到小农经济的影响都具有明显的农耕文明的特征。因此我们要从农业生产情况来分析春节的文化意义,由此得出其现实依据,这样本题就容易回答了。9.唐中宗任命品级较低的豆卢钦望为尚书省长官,故意不加“同三品”的头衔,观察他的反应。豆卢钦望果然徘徊在宰相集体议事的政事堂外而不敢进入。后来加了“平章军国重事”衔,豆卢钦望才真正参议政事。材料主要表明三省六部制A. 提高了唐朝中央的行政效率B. 降低了三省长官的行政级别C.
10、是行政权力高度集中的表现D. 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的体系- 5 -【答案】D【解析】材料无法体现“提高了唐朝中央的行政效率” “行政权力高度集中” ,排除 A、C;B 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材料表明只有“同三品”的头衔三省官员才能参加宰相集体议事的政事堂参议政事,说明三省六部制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的体系,故 D 正确。10.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古代女子列入“闺节” 、 “闺烈”的烈女节妇,唐朝为 51 人,宋期为 267 人,明代为 36000 人。这种变化趋势表明A. 礼教束缚渐趋强大B. 君主专制逐渐强化C.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 夫权社会基本形成【答案】A【解析】据材料“烈女节妇,唐朝为 51
11、人,宋期为 267 人,明代为 36000 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以后,理学的影响巨大,礼教束缚渐趋强大,故出现以上现象,故 A 项正确;烈女节妇与君主专制逐渐强化没有直接关系,故 B 项错误;烈女节妇增加与中央集权无关,故 C 项错误;夫权社会早已形成,故 D 项错误。故选 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烈女节妇大量增加” ,学生再结合所学知识从理学的封建束缚的角度入手,即可逐一分析选项,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1.陈旭麓说“自从有了民主政治的理想之后,官僚政治就一直成为人们憎恶的抨击的对象。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从历史角度看,官僚政治的出现也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
12、理性。 ”下列历史现象符合以上观点的是A.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B. 九品中正制代替察举制C. 内阁制代替丞相制D. 土地私有制代替井田制【答案】A【解析】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维护国家统一,故 A 选项正确;九品中正制替代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 6 -官制度的变迁,故排除 B 选项;内阁制代替丞相制是中国古代官制的变化,排除 C 选项;土地私有制替代井田制是土地制度的变革,排除 D 选项。12.宋代用人,大率以文词进, “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天下转运司,文士也;知州,文士也。 ”据此可推知宋
13、代A. 政治源于立国传统B. 官员均是文臣出身C. 地方基本没有自主权D. 冗官源于文官制度【答案】A【解析】据材料“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天下转运司,文士也;知州,文士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立国之初确立了重文轻武的传统,故宋代用人以文人为主,这体现了宋代政治源于立国传统,故 A 项正确;“官员均是文臣出身”说法过于绝对,故 B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地方基本没有自主权,故 C 项错误;冗官源于宋代过度分权以集权的制度,故 D 项错误。故选 A。13.中国古代的国家政权往往默许或公开承认宗族的司法权,宗族具有初级裁判权和一般惩罚权,族人不得不经宗族径自向官府投诉
14、。这说明了A. 宗族是司法审判的第一审级B. 宗族内部司法等级严密C. 宗族司法高于国家地方司法D. 宗族审判效率高于国家【答案】A【解析】据题干“宗族具有初级裁判权和一般惩罚权,族人不得不经宗族径自向官府投诉”可得出族人必须在经过宗族裁判后,再向官府投诉,由此可得出宗族是司法审判的第一审级,故 A 项正确;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宗族审判, “宗族内部司法等级严密”在材料中无体现,故 B 项排除;由材料“中国古代的国家政权往往默许或公开承认宗族的司法权”可得出宗族司法需在国家地方司法的领导下存在,故 C 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宗族审判效率进行阐释,故 D 项排除。14.- 7 -记述 出处戊戌,克安
15、庆。壬寅,次湖口,败友谅于九江,克其城,友谅奔武昌 明太祖纪友谅兵复陷安庆,太祖(朱元璋)欲自将讨之,以问(刘)基。 (刘)基力赞,遂出师攻安庆。自旦及暮不下, (刘)基请迳趋江州,捣友谅巢穴。遂悉军西上。友谅出不意,帅妻子奔武昌,江州降刘基传明年,友谅遣兵复陷安庆。太祖自将伐之,复安庆,长驱至江州。友谅战败,夜挈妻子奔武昌。其将吴宏以饶降,王溥以建昌降,胡廷瑞以龙兴降陈友谅传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朝初期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材料反映的历史事实是A. 陈友谅兵败投降B. 朱元璋讨伐陈友谅C. 刘基智取安庆城D. 朱元璋兵败安庆城【答案】B【解析】阅读材料信息可知,三则材料中都记载了由于陈友谅攻陷安
16、庆,朱元璋亲自讨伐陈友谅的史实,故 B 正确。材料中只是叙述了陈友谅兵败,并未说他投降,故 A 项错误;刘基极力赞成朱元璋攻安庆,而不是他智取安庆,故 C 项错误;朱元璋攻取了安庆,而不是兵败安庆,故D 项错误。点睛:文字材料型选择题的解答,读懂材料是关键。需要考生提取材料的关键词或主旨信息,例如本题的材料就是很长,如果材料很长就不一定要读完,可以用划分层次、简化材料的办法提取主旨信息。15.易白沙“早岁读梨洲、船山、亭林遗书,于是有革命之志” ,民国初年著帝国春秋 ,揭露历代帝王荒淫腐朽、残暴害民的罪恶。孙中山为这部书题写书名,章太炎称誉此书“神采有异”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明清之际反专
17、制思想成为革命党的理论旗帜B. “梨洲、船山、亭林”等人具有近代民权意识- 8 -C. 推翻君主专制在 19 世纪末己成为大众共识D. 明清之际思想成为近代社会进步思想的先声【答案】D【解析】【详解】革命党的理论旗帜是三民主义,而非明清之际反专制思想,故 A 项错误;“梨洲、船山、亭林”等人思想突出满汉民族矛盾,具有民族意识,而非近代民权意识,故 B 项错误;材料只介绍孙中山、章太炎要求推翻君主专制,不能代表大众共识,故 C 项错误;材料以孙中山、章太炎为例,体现出明清之际反专制思想成为革命党的影响,由此可见它是近代社会进步思想的先声,故 D 项正确。16.明清时期,流入中国的日本白银约 2
18、亿两,流入的美洲白银约 4 亿两,其中经由马尼拉流入的及经由欧洲和美国流入的各约 2 亿两。当时大量白银的流动A. 造成了中国小农经济的破产B. 促成了亚洲的资本原始积累C. 冲击着中国政府的对外政策D. 有力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扩展【答案】D【解析】白银在世界各地的流动,使得各地的经贸联系更加紧密,有力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扩展。故答案为 D 项。中国小农经济的破产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 A 项;B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中国政府依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没有改变,排除 D 项。17.雍正七年广东继浙江、福建等省先后设观风整俗使,其职责为“化导训饬,令风俗人心,渐归醇厚” 。雍正八年,广东观风整俗使焦祈年“恶
19、其教乱民,引福建例,凡有天主教堂,严示驱逐,其屋拆毁” 。据此可知观风整俗使的设立是A. 辅助海禁强化管理的结果B. 防范农民运动的产物C. 整顿吏治端正世风的表现D. 西学东渐中外冲突的产物【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化导训饬,令风俗人心,渐归醇厚” “凡有天主教堂,严示驱逐,其屋- 9 -拆毁”可知,观风整俗使主要负责对外来文化引发的矛盾进行处理,故 D 项正确;材料没有具体说明海禁的事例, “辅助海禁”的说法牵强附会,故 A 项错误;材料的目的是整顿吏治,并不是防范农民运动,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最主要的是整顿民风,不是吏治,故 C 项错误。18.五代时期,后汉将领史弘肇曾公然宣
20、称:“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至如毛锥子,焉足用哉!”此类主张在当时很有市场。北宋建立后,为扭转这种状况A. 实行分割事权的制度设计B. 改变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C. 确立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D. “和平收买”功臣大将兵权【答案】C【解析】北宋政府实行分割事权的制度设计,主要针对和防范的是相权而并不是材料中所提及的武将擅权现象,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涉及的是武将擅权而非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故 B 项错误;针对材料中那种武将擅权和拥兵自重的现象,北宋政府采取了“重文轻武”和“文人治国”的基本国策,故 C 项正确;“和平收买功臣大将兵权”这里讲的杯酒释兵权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未从根本上触及武
21、将擅权的现象,故 D 项错误。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至如毛锥子,焉足用哉”的分析理解,结合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背景即可得出答案。19.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南宋宁宗时,已快亡国,皇帝时时下手条,当时称为“御札” ,这激起群臣愤慨,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 ”这从本质上说明A. 群臣对即将亡国的不满B. 南宋末期君主专制加强C. 宋代相权仍有传统地位D. 群臣对宁宗专制的不满【答案】C【解析】据材料“皇帝时时下手条激起群臣愤慨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不经过中书而直接下诏令,被视为乱政,这说明中书的地位仍然受到重视,宋代
22、中书是宰相,故 C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群臣对皇帝不经过中书而直接下诏令的不满,不是对- 10 -即将亡国的不满,故 A 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反映君主专制加强,故 B 项错误;群臣对宁宗专制的不满,属于现象,不是本质,故 D 项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 ,学生应该正确理解中书指宰相,这说明相权地位仍然受重视,据此即可正确判断,注意区分现象与本质的问题。20.清代,南方各地佃农对地主土地拥有永佃权,即佃户对土地具有长期佃作的权利,甚至部分佃户可以转让其永佃权。永佃权A. 强化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B. 损害了地主所有权的利益C. 增强了佃农经济
23、的独立性D. 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答案】C【解析】据材料“佃农对地主土地拥有永佃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永佃权保证了佃农的土地使用权,增强了佃农经济的独立性,故 C 项正确;永佃权弱化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故 A 项错误;永佃权属于土地使用权,没有损害地主所有权的利益,故 B 项错误;佃农和地主不是资本主义雇佣关系,不能促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故 D 项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永佃权”的含义和特点、作用,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角度理解,据此即可得出“佃农经济的独立性增加”的结论,从而正确判断。21.清廷从政治标准出发,多次颁布法令,对民间戏曲进行
24、干预,禁唱词曲;同时,清政府尤其是乾隆后期又召集民间不同的戏班进宫演唱,供他享乐。清廷的上述做法A. 使京剧艺术带有强烈的阶级性B. 使京剧在当时具有雅俗共赏性C. 客观上为京剧产生提供了空间D. 改变了戏曲的教化和娱乐功能【答案】C【解析】据所学可知乾隆后期,京剧并未形成,且京剧艺术并不具有强烈的阶级性,故 A 项排除;使京剧在当时具有雅俗共赏性,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来,故 B 项排除;据材料“清廷从政治标准- 11 -出发,多次颁布法令,对民间戏曲进行干预,禁唱词曲;同时,清政府尤其是乾隆后期又召集民间不同的戏班进宫演唱”可得出清廷的上述做法客观上为京剧的产生提供了空间,故 C项正确;改变了戏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西省 上饶县 中学 2018 届高三 历史上 学期 第三次 月考 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