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ZJG T 38.2-2011 中药饮片与中药方剂编码规则 第2部分:中药方剂.pdf
《SZJG T 38.2-2011 中药饮片与中药方剂编码规则 第2部分:中药方剂.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SZJG T 38.2-2011 中药饮片与中药方剂编码规则 第2部分:中药方剂.pdf(8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SZJG ICS 11.120.10 C 25 深 圳 经 济 特 区 技 术 规 范 SZJG/T 38.2-2011 中药 饮片 与中药 方剂 编码规则 第 2 部分:中药方剂 Coding rules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 pieces and prescrip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art 2: Prescrip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1-03 09 发布 2011 04-01 实施 深圳市 市场监督 管理 局 发
2、布 SZJG/T 38.2-2011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编码原则 . 1 4 中药方剂编码规则 . 2 5 编码维护和管理 . 4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中药方剂代码 . 6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校验码计算 . 85 SZJG/T 38.2-2011 II 前 言 SZJG 38-2011 中药饮片与中药方剂编码规则 分为以下两 个部分: 第部分: 中药饮片 第 2 部分:中药方剂 本部分为 SZJG/T 38-2011 的第 2 部分。 本部分按照 GB/T 1.1-2009给出规则编写。 本部分由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
3、生育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负责起草单位: 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深圳市中医院、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深圳市友和医药有限公司、江西中医学院 。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 廖利平、黎志文、林晓生、刘荣禄、李 顺民、周哲、曾庆明、易炳学、吴宗彬、肖文康、苏巍、张尚斌、张丽芬、刘志承、曾长龙、张颖、孙勇、翁思妹、张若晗、张敖 。 本部分为首次制定。SZJG/T 38.2-2011 1 中药饮片与中药方剂编码规则 第 2 部分: 中药方剂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中药方剂的分类与代码。 本部分适用于中药方剂的临床用药、科研教学、统计和管理等工作的信息处理和信
4、息交换。 中药方剂的收录范围主要是国家规划教材由邓中甲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年出版的方剂学、由周仲英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年出版的中 医内科学、由李日庆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年出版的中医外科学、由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年出版的中医妇科学、由汪受传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年出版的中医儿科学、由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年出版的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由曾庆华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年出版的中医眼科学,深圳市卫生局组织编写的中药处方与调剂规范,由栗德林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年出版的美国针灸中药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指南 (中英文对照 )和 2
5、010年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三级中医医院检查评估专 家手册、 2010年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二级中医医院检查评估专家手册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7635.1 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 GB 12904 商品条码 零售商品编码与条码表示 SZJG/T 38.1-2011 中药饮片与中药方剂编码规则 第部分:中药饮片编码规则 3 编码原则 3.1 唯一性 每一种方剂只对应一个编码,即使某种方剂不再使用,其编码 将作为唯一识别码永久保存
6、不变 。 3.2 科学性 选择中药方剂最稳定的本质属性或特征作为分类的基础和依据 。 3.3 可扩展性 留有足够的扩展空间,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分类进行类目扩充 。 3.4 兼容性 与相关标准协调一致 。 3.5 稳定性 SZJG/T 38.2-2011 2 方剂代码一旦分配,只要方剂的基本属性没有发生变化,就保持不变 。 4 中药 方剂 编码规则 4.1 中药方剂代码结构 中药方剂代码按其“功效”属性分类,“功效”类目划分以国家规划教材由邓中甲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年出版的方剂学为依据,兼容了 GB/T7635.1,对中药方剂进行了分类和编码。中药方剂代码分为 7层 10位纯 数字定长结
7、构。其各代码代表含义 : 图 1 中药方剂代码结构 4.2 中药方剂 代 码分层说明 第 1层:农林渔业中药产品大部类代码:“ 0”。 第 2层:中药产品部类代码:“ 6”。 第 3层:中药方剂代码为“ 0”,在 GB/T 7635.1中,“ 0”为空缺,故用于代表中药方剂。 第 4层:“功用大类”:按其“功效”属性分类。“功效”类目划分以国家规划教材方剂学为依据,分为“解表剂”、“泻下剂”、“和解剂 ”等 20个类目,详见表 1。 第 5层:“功用小类”在其大类目之下又细分为 58个小类目。如“解 表方”中类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表里双解”等 4个小类,详见表 1。 第 6层:
8、中药方剂流水号,用 3位阿拉伯数字表示,从 000至 999,分为 1000个码段。 第 7层:校验码,用 1位阿拉伯数字( 0 9)表示。采用 GB 12904中校验码的计算方法,详见附录 B。 第 7 层:校验码 第 6 层:方剂 流水号 第 5 层:中药方剂功用小类 第 4 层:中药方剂功用大类 第 3 层:中药方剂部类代码 第 2 层:中药类产品代码 第 1 层: 农林渔业中药产品大部类 0 6 X XX X XXX X SZJG/T 38.2-2011 3 表 1 中药方剂功用属性分类类目代码表 功用大类 代码(第 4 层) 功用小类 代码(第 5 层) 解表方 01 辛温解表 1
9、辛凉解表 2 扶正解表 3 表里双解 4 泻下方 02 寒下 1 温下 2 润下 3 逐水 4 攻补兼施 5 和解方 03 和解少阳 1 调和肝脾 2 调和肠胃 3 清热方 04 清气分热 1 清营凉血 2 清热解毒 3 清脏腑热 4 清虚热 5 祛暑方 05 祛暑方 1 温里方 06 温中祛寒 1 回阳救逆 2 温经散寒 3 补益方 07 补气 1 补血 2 气血双补 3 补阴 4 补阳 5 阴阳双补 6 固涩方 08 固表止汗 1 敛肺止咳 2 涩肠固脱 3 涩精止遗 4 固崩止带 5 安神方 09 重镇安神 1 SZJG/T 38.2-2011 4 滋养安神 2 开窍方 10 凉开 1
10、温开 2 理气方 11 行气 1 降气 2 理血方 12 活血祛瘀 1 止血 2 治风方 13 疏散外风 1 平熄内风 2 治燥方 14 轻宣外燥 1 滋阴润燥 2 祛湿方 15 燥湿和胃 1 清热祛湿 2 利水渗湿 3 温化寒湿 4 祛风胜湿 5 祛痰方 16 燥湿化痰 1 清热化痰 2 润燥化痰 3 温化 寒痰 4 化痰熄风 5 消食方 17 消食化滞 1 健脾消食 2 驱虫方 18 驱虫方 1 涌吐方 19 涌吐方 1 治疡方 20 内服 1 外用 2 4.3 中药方剂编码举例 例如:“麻黄汤”分类代码为 0、 6、 0、 01、 1、 001、 7,其中第 1层第 1位数字 0代表农林
11、渔业中药产品大类,第 2层第 2位数字 6代表中药类产品,第 3层第 3位数字 0,表示其为中药方剂,第 4层第 4、 5位数字 01代表为“解表剂”功用大类,第 5层第 6位数字 1代表为“辛温解表”功用小类,第 6层第 7、 8、 9位数字 001代表“辛 温解表类”的第 1个方剂,其余依此类推。第 7层校验码为 7,计算方法见附录 B。 5 编码维护和管理 5.1 编码维护和管理机构 深圳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为中药方剂编码的管理部门,负责以下工作: 拟定方剂编码编制规则、技术标准与方案、使用制度; 组织实施方剂编码的编制、使用、修订、维护等工作; 承担方剂编码的赋码、系统运行和管理等工作
12、。 SZJG/T 38.2-2011 5 5.2 编码的维护和管理 5.2.1 定期修订、发布 编码的正常修订、发布,将根据中药应用、研究发展的实际情况,采用定期方式进行 。 5.2.2 非定期修订、发布 在特定情况下,如由邓中甲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年出版的 方剂学进行修订时,如有必要应即时进行相应的修订、发布 。 5.2.3 建立 中药 方剂分类与代码管理系统 建立中药方剂分类与代码的赋码、查询、应用、管理系统软件,以便于中药方剂分类与代码的应用和推广 。 SZJG/T 38.2-2011 6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中药方剂 代码 表 A.1 中药方剂 代码 一览表 分类 代
13、码 方名 来源 组成 功效 主冶 解表方 辛温解表060011- 0600110017 麻黄汤 伤寒论 麻黄 桂枝 火单 苦杏仁 炙甘草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 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0600110024 桂枝汤 伤寒论 桂枝 白芍 炙甘草 生姜 大枣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 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0600110031 九味羌活汤 张元素方,录自此事知难 羌活 防风 麸炒苍术 细辛 川芎 白芷 地黄 黄芩片 甘草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外感风寒湿邪,恶寒发热,无汗,头痛 项强,肢体痠楚疼痛,口苦而渴者 060
14、0110048 香苏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醋香附 紫苏叶 甘草 陈皮 疏散风寒,理气和中 外感风寒 ,内有气滞,形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 0600110055 小青龙汤 伤寒论 麻黄 白芍 细辛 干姜 甘草 桂枝 姜半夏 五味子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风寒客表,水饮内停,恶寒发热,无汗,咳喘,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溢饮,身体重病,肌肤悉肿 0600110062 止嗽散 医学心悟 桔梗 荆芥 蜜紫菀 蜜百部 蜜白前 炙甘草 陈皮 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止嗽化痰,宣肺解表 0600110079 正柴胡饮 景岳全书 柴胡 防风 陈皮 白芍 炙甘草 生姜 解表散寒,解热止痛 外
15、感风寒,发热恶寒,头疼身痛,痎疟 初起 0600110086 三拗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麻黄 火单 苦杏仁 甘草 宣肺解表 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音不出,或头 痛目眩,咳嗽多痰,胸闷气促 SZJG/T 38.2-2011 7 分类 代码 方名 来源 组成 功效 主冶 0600110093 大青龙汤 伤寒论 麻黄 桂枝 炙甘草 火单苦杏仁 石膏 生姜 大枣 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外感风寒,兼有里热,恶寒发热,身疼痛,无汗烦躁,脉浮紧,亦治溢饮,见上述症状而兼喘咳面浮者 0600110109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伤寒论 桂枝 白芍 生姜 大枣 炙甘草 姜厚朴 火单 苦杏仁 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素患喘病
16、,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 自汗,鼻塞喘咳者 0600110116 葱豉汤 肘后方 葱白 淡豆豉 发汗解表,散寒通阳 外感初起,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 者 辛温解表060011- 0600110123 射干麻黄汤 金匮要略 射干 麻黄 生姜 细辛 紫菀 款冬花 大枣 姜半夏 五味子 宣肺祛痰,下气止咳 外感风寒,痰饮上逆,咳而上气,喉中 有水鸡声 0600110130 荆防四物 汤 医宗金鉴 荆芥 防风 当归 地黄 白芍 川芎 养血和营,祛风解表 真睛破损。伤眼剧痛,羞明难睁,流泪 或流血,视物不清,重者不能见物 0600110147 五虎汤 证治汇补 麻黄 苦杏仁 石膏 甘草 细辛 桑白皮
17、 生姜 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风热壅肺,身热,咳喘痰多者 0600110154 华盖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麻黄 苦杏仁 甘草 桑白皮 茯苓 紫苏子 陈皮 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肺感寒邪,咳嗽上气,胸膈烦满,项背拘急,声重鼻塞,头昏目眩,痰气不利,呀呷 有声 0600110161 金沸草散 南阳活人书 前胡 荆芥 法半夏 赤芍 细辛 甘草 旋覆花 发散风寒,降气化痰 伤寒中脘有痰,令人壮热,头痛,项筋 紧急,时发寒热 0600110178 桂枝麻黄各半汤 伤寒论 桂枝 白芍 生姜 炙甘草 麻黄 大枣 火单 苦杏仁 调和营卫,开表发汗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面色
18、反有热色,无汗,身痒者 0600110185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伤寒论 麻黄 连翘 火单 苦杏仁 赤小豆 大枣 桑白皮 生姜 炙甘草 宣肺利水,清热渗湿 阳黄兼表证,发热恶寒,无汗身痒,周 身黄染如橘色,脉浮滑 0600110192 越婢汤 金匮要略 麻黄 石膏 生姜 大枣 炙甘草 发汗解表,利水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自汗不渴,无大热,脉浮,现用于急慢性肾炎而见上述症状者 SZJG/T 38.2-2011 8 分类 代码 方名 来源 组成 功效 主冶 辛凉解表060012- 0600120016 银翘散 温病条辨 金银花 连翘 荆芥 薄荷 桔梗 淡豆豉 炒牛蒡子 甘草 淡竹叶 辛凉解表,清热解
19、毒 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寒,头痛口渴,咳 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者 0600120023 桑菊饮 温病条辨 桑叶 菊花 连翘 薄荷 桔梗 芦根 火单 苦杏仁 甘草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风温初起,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苔薄白,脉浮数者 0600120030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伤寒论 麻黄 火单 苦杏仁 炙甘草 石膏 辛凉宣肺,清热平喘 肺热喘咳,甚则气急,鼻翼扇动,有汗或无汗,身热不解,口渴,脉滑数,苔薄黄,现用于肺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麻疹,百日咳,慢性鼻窦炎等属邪热闭肺者 0600120047 柴葛解肌汤 伤寒六书 柴胡 葛根 甘草 黄芩片 羌活 白
20、芷 白芍 桔梗 解肌清热 感冒风寒,郁而化热,恶寒发热,头痛肢酸,目疼鼻干,眼眶疼痛,心烦不眠,舌苔薄黄,脉浮微洪者 0600120054 升麻葛根汤 阎氏小儿方论 升麻 白芍 炙甘草 葛根 解肌透疹 感受时气温疫,头痛发热,肢体烦痛,麻疹初起,发而不透 0600120061 越婢加半夏汤 金匮要略 麻黄 石膏 生姜 大枣 甘草 姜半夏 宣肺泄热,降逆化痰 肺胀,咳嗽上气,胸满气喘 ,目如脱状,脉浮大者 辛凉解表060012- 0600120078 越婢加术汤 金匮要略 麻黄 石膏 甘草 大枣 白术 生姜 疏风泄热,发汗利水 皮水,一身面目悉肿,发热恶风,小便 不利,苔白脉沉者 0600120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SZJG 38.2 2011 中药饮片 中药 方剂 编码 规则 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