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四选考部分第14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docx
《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四选考部分第14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四选考部分第14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14 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纲要求(1)商鞅变法;(2)北魏孝文帝改革;(3)王安石变法;(4)俄国农奴制改革;(5)明治维新;(6)戊戌变法。一、商鞅变法1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井田制瓦解和宗法分封制的崩溃,社会处于转型期。(2)春秋时期的改革针对经济基础,承认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改革针对上层建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3)秦国相对落后,秦孝公坚决支持商鞅变法。2内容(1)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编制什伍组织。(2)经济: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3)政治: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 ;制定秦律。(4)风俗:塞私门之请
2、;推行分异令。3性质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4评价(1)积极: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消极: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激化了阶级矛盾。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439 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2)北魏面临危机:经济落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3)掌握实权的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推动北魏改革。2措施(1)推行均田制;(2)设立三长制,加强中央集权;2(3)整顿吏治;(4)迁都洛阳;(5)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
3、3性质少数民族学习中原先进文化,促进自身封建化的改革。4评价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1)北宋中期,出现“三冗”(冗官、冗兵、冗费)“两积”(积贫、积弱)现象,阶级矛盾尖锐,边境危机严重。(2)庆历新政失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2措施(1)理财措施: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减轻了农民的负担,限制了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国家的收入。(2)整顿军队: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节省了军费开支,设军器监,提高了武器质量,使军队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3)
4、改革科举:改考经义策论,为变法造就人才;改革选官制度,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3性质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4评价(1)取得一定成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2)变法的局限性:由于用人不当,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3)新法的变质:成为党争和聚敛钱财的工具,变法的精神被完全改变。四、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1)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2)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俄国农奴制的落后。(3)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群体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2内容(1)“二一九法令”: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农奴得到一块须高价赎买的份地;农民仍受“村社”的管理。(2)司法改革和地
5、方自治,促进俄国司法体系和地方行政体系的近代化。33评价(1)进步性: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2)局限性:采用自上而下的形式,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3)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五、明治维新1背景(1)国内危机:幕府专制、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导致阶级矛盾尖锐。(2)民族危机:黑船来航,民族危机加深。(3)独立改革派的形成;武装倒幕的成功;成立明治新政府。2措施(1)政治:废藩置县;“四民平等” ;加强中央集权;建立近代天皇体制。(2)经济: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3)文化:推行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社会习俗推进西化。(4)军
6、事:建立现代化军队并辅以武士道教育。3评价(1)进步性:逐渐摆脱不平等条约,成为亚洲的强国;为其他国家提供重要的启迪和经验。(2)局限性:自上而下的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六、戊戌变法1背景(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2)经济根源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想的直接影响。(4)维新派的准备:创办学堂,聚徒讲学;著书立说,力倡维新;公车上书,恳请变法;创办报刊,传播维新;成立团体,组织力量;展开论战,挑战顽固。2内容(1)政治:允许官绅士民参政,精简机构等
7、。(2)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3)军事:改革军制,精练陆海军,按新法练兵。(4)文化教育:促进西学传播,废除八股。3结果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4评价(1)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2)政治上: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4(3)思想上: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4)社会生活上: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考向一 中国古代的经济改革(1)经济改革的原因旧的经济政策阻碍社会发展。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如商鞅变法。统治面临危机,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如王安石变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和社会发展趋势,如北魏孝文帝改
8、革。(2)经济改革的内容制度方面: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经济管理政策。金融方面:货币、金融体系。其他方面: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生产方式的改革。(3)经济改革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统治阶级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改变了社会形态,如商鞅变法,促使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清除了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1命题点:唐代币制改革(2015课标全国,45)材料 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 “重如其文” ,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 “千钱初
9、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 。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 ,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 “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 ,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 “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 ,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 “光绪元宝”等。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5指导语可从材料中概括得出,从名称、样式、重量等
10、角度解答。试答:(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指导语从材料中可以得出币制统一、范式固定,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试答:答案 (1)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2)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通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考向二 确立法律儒家化的法制改革(1)古代法律儒家化的过程儒家化的启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引礼入法” 。儒家化的发展:魏晋南北朝, “纳礼入律” 。儒家化的成熟:隋唐时期, “礼法合一” 。(2)古代法律
11、儒家化的意义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使“礼”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制定法律的依据。在中国封建社会,国家的各项法律制度都是依据“礼”的原则制定的。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使“德治”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国家法律的正统。在法律儒家化的过程中,对于以纲常礼教为核心的封建伦理制度的维护不断强化,对于维护封建统治有根本作用。2命题点:隋代法律制度改革(2017课标全国,44)材料 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 “凡二十五篇” ,制罪“二十五等” ,定罪 1 537 条, “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 。宣帝“更峻其法” ,导致“上下愁怨” “内外离心” 。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 ,史
12、谓开皇律 。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 “法令明审,科条简要” ,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 ,成文“十二卷” 。新律制罪二十等,6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 “以轻代重,化死为生” ;定罪 500 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 81 条、流放刑 154 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据隋书(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指导语据材料信息“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 以轻代重,化死为生 ”可概括其特点是改变前代严刑峻法,减轻刑罚;据材料信息“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
13、衷”可概括其特点是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据材料信息“删繁就简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可概括其特点是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试答:(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指导语结合材料实行新法的背景,从法律的演变,法律对国家经济、人民生活的影响和对整个法律进程的作用等角度组织答案。试答:答案 (1)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2)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考向三 关乎政权稳定的廉政改革(1)中国古代“吏治”成败得失及其原因中国古代“吏治
14、”的许多做法,如科举、考核、监察等制度和诸多惩贪律法的建立,在整个中国历史、在世界范围内几乎都是首创,影响深远,并对后世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中国古代“吏治”成功的原因皇帝重视“吏治” 。重视官员教育和培养、重用贤能良臣。有完善、严密的制度律法和严格的实施程序、方法。全面“考核”保提拔,严格“问责”法律化。中国古代“吏治”失败的原因立法严而执法宽,渐不克终。皇权至上, “天下之法”沦为维护皇权的工具。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官本位思想强化。7(2)中国古代“吏治”对当今反腐的启示树立“法律至上”的治国理念强化廉政法律最高权威,树立“法贵责上”观念。刑罚不避权贵,平等执法,树立法律无等级
15、观念。有相当完备、严密的制度保障健全惩贪法律法规,建立严密法网。严格规范执法司法程序,重典治贪。加强“刑法监督” ,完善监察立法,坚固最后一道拒腐防线。必须强化“官德”教育选任官员重视道德品行,促进其奉公守法,勤政爱民。加强官德修养教育,促进其修身节欲,严以律己。3命题点:清朝养廉银制度(2015课标全国,45)材料 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 180 两,正七品知县 45 两,正九品官员 33 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 “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考 历史 二轮 专题 复习 四选考 部分 14 历史上 重大 改革 回眸 教学 DOC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