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史第7讲改革开放前的现代中国(1949_1978年)教学案.docx
《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史第7讲改革开放前的现代中国(1949_1978年)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史第7讲改革开放前的现代中国(1949_1978年)教学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7 讲 改革开放前的现代中国(1949-1978 年)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 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有成就,也有教训,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2阶段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19491956 年)政治(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制度建设: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49 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1954 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政治(3)法制建设: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4)外交成就: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提出“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中苏建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 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参加日内瓦会议:为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做出了重要贡献参加万隆会议:1955 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经济(1)经济建设
3、:国民经济恢复:到 1952 年,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工业化建设:1953 年开始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2)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文化(1)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发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2)人民教育的奠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4、重点开展扫盲教育,开办各种补习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积极改革学制,对各级学校进行调整,以服务于国家建设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19561978 年)政治(1)民主政治的挫折“文化大革命”: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社会秩序混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2)外交领域的突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 年,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 年,尼克松访华,签署联合公报 ;1978 年,中美双方同时发表中美建交公报 ;1979 年,中美正式建交中日邦交
5、正常化:1972 年,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中日联合声明 ,中日邦交正常化经济(1)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成功探索:1956 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1960 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失误探索:1958 年,制定“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并随后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左”倾错误发展,造成国民经济困难。1966 年, “文化大革命”爆发,经济领域遭受冲击,国民经济损失严重(2)生活水平: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3)交通事业:
6、铁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公路: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长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4)电视:1958 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文化(1)科技:“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防实力;袁隆平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2)文艺:1956 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艺术、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后期却遭到破坏(3)教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动乱中的教
7、育:1966 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20 世纪 70 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 ,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家对教育工作进行拨乱反正,高考制度得到恢复4时段特征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破坏;外交上,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国际地位大大提高。经济上:通过三大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为大规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做准备;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受“左”倾思想影响,脱离了国情,给经济建设带来负面影响。科教文化上: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文艺发展起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
8、的有益补充;科技建设反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巩固政权的需要。考情分析:全国卷考题对本讲内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1.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政治建设、外交和科教文化18 卷,30;17 卷,31;17 卷,31;16 卷,31;15 卷,31;14 卷,41;13 卷,312.20 世纪 5070 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8 卷,31;18 卷,31;17 卷,41;16 卷,31;15 卷,31;15 卷,31;14 卷,31;14 卷,31;11 卷,33考向一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政治建设、外交和科教文化119491956 年新中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的创造性举措及依据(1)政治
9、方面举措: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实行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依据:三大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民族资产阶级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民主党派在历史上与中国共产党有合作关系。(2)经济方面举措:采用和平方式成功地完成了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过渡。5依据:个体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是落后生产方式的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剥削性,但它是先进的经济成分,并且民族资产阶级拥护社会主义,愿意同共产党合作。(3)民族关系方面举措: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依据:中国是多民族国家,解放前实行民
10、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少数民族地区落后。(4)外交政策方面举措:提出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依据:美国推行“冷战”政策遏制共产主义;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新兴民族国家独立;中国为打破外交孤立,寻求和平发展环境。2国际格局的演变对中国外交战略的影响(1)新中国成立初期,鉴于美苏冷战加剧,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2)20 世纪 70 年代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美苏争霸的态势互换,中国调整对外政策,先后同美国、日本建立起正常的友好关系。(3)随着两极格局的结束,中国出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采取“全方位”不结盟的无敌国外交政策。3中、俄(苏)关系的发展演变(1
11、)从新中国成立初到 50 年代末:友好合作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第一个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50 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给予中国大量的经济、技术上的援助,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中国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务中,坚决地站在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走苏联模式,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2)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至 80 年代中期:对抗和僵持阶段。为与美国争霸,赫鲁晓夫提出要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建议,遭到中国拒绝,中苏关系开始恶化。1960 年,苏联撕毁全部经济技术合作的协议。中苏边境甚至发生武装冲突。从北面构
12、成对中国的威胁。(3)从 80 年代末到现在:开始恢复正常化。1985 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由于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苏联的对外政策从扩张转向收缩,因此,开始同中国关系实现正常化。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稳定发展,形成了一种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为主要原则的新型的国家关系,为世界和平与安全作出了贡献。4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的因素(1)有利因素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科技文化教育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620 世纪中期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支持。广大科技文化教育工作者
13、的辛勤劳动。(2)不利因素“左”倾错误思想对文化战线的长期干扰和破坏,使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失误。历史上轻视文化的观念对人们心理的影响。中国革命胜利后,大批工农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他们有重实践、轻知识的倾向。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家缺乏对世界先进文化的了解与学习。家国情怀: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颁布了 1954 年宪法,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中逐
14、渐形成的。1命题点:新中国的扫盲教育与现实主义艺术(2017课标全国,31)下图为 1954 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 ,这一作品(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抓题眼 “1954 年”创作的婆媳上冬学是新中国初期的扫盲教育的体现,具有现实主义的特点。找错点 “传统文人画”重写意;“同期西方”画派流行现代主义;该画作重写实而非“想象” 。答案 C72命题点:新中国 20 世纪 50 年代的民主法制建设(2018课标全国,30)1956 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
15、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 ”这反映了当时(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抓题眼 1956 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在此背景下,中共八大提出健全法制。找错点 “制度化”在 1956 年之前就已经开始;“新政权”建立于 1949 年;“全面实行”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答案 C1命题点:1972 年上海公报的历史意义(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三上学期阶段测试三,15)1972 年,中美两国发表的上海公报指出:“任何一方都不应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
16、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中方声明“绝不做超级大国,并且反对任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这一公报( )A遏止了苏联的扩张行径 B说明两国结盟维护和平C针对的是崛起中的日本 D显示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答案 D解析 材料中“任何一方”和“中方声明绝不做超级大国 ”反映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上升,有能力称霸而反对称霸,正体现了中国国际地位提升,故 D 项正确。2命题点: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文化“左”倾现象某一时期,国家文化部召开文化行政会议,要求群众文化活动要做到:人人能读书,人人能写会算,人人看电影,人人能唱歌,人人能绘画,人人能舞蹈,人人能表演,人人能创作。这反映了( )A休闲和娱乐
17、成为人们的常态 B “文化大革命”时文艺繁荣的状况C文化领域出现“大跃进”倾向 D国人的文化素养大幅提高8答案 C解析 据材料“人人能读书,人人能写会算,人人看电影,人人能唱歌,人人能绘画,人人能舞蹈,人人能表演,人人能创作”可知文化领域出现“大跃进”倾向,故 C 项正确。考向二 20 世纪 5070 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道路的策略、特点及原因(1)策略: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借鉴苏联的经验,走不同于西方的工业化道路。(2)特点实行五年计划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
18、主义改造同步进行。立足于中国国情。(3)原因国内资金缺乏,只有集中人力、物力进行重工业与工业体系的建设。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遏制和孤立” ;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倒向苏联。中国具有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经历。2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苏联模式的借鉴与创新借鉴 创新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建立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消灭私有制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首创公私合营的模式工业化建设开展五年计划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化体系正确处理好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关注民生问题经济结构与体制变多种所有制为单一的公
19、有制,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注重克服斯大林模式的过度集中的弱点,注意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3.20 世纪 5070 年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1)19501957 年:伴随着“一五”计划的顺利进行,大量农民进入城镇就业推动了中国城9市化的进程。(2)19581960 年:由于“大跃进”的发动,全民大办工业, “以钢为纲” ,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在脱离农业基础上超常规畸形发展。(3)19611965 年:国家进行工业调整,精简工业和城市人口,两千多万城市人口下放回乡,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逆城市化时期。(4)19661977 年:由于“文化大革命”及经
20、济工作指导思想的失误,大批干部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城市化进程停滞不前。4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左”倾错误及其教训事件 特征 影响 原因 教训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多快好省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大跃进”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大二公”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文化大革命” 以阶级斗争为纲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在思想和理论上缺乏深刻认识;受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的影响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盲
21、目求快;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唯物史观:一定时期的生产关系要与一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导致平均主义,无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3命题点:“一五”计划的开展(2018课标全国,31)下图是 1953 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10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抓题眼 题干材料反映出 1953 年大规模经济建设背景下,矿产资源勘探工作的展开。找错点 “初步改变”是在“一五”计划完成后;“
22、开采”始于中国古代;“调整”完成的时间是 1965 年。答案 D4命题点:“一五”计划的特点(2016课标全国,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抓题眼 压缩住宅建设投资和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是为当时的工业化建设积累资金。找错点 当时中国的工业比重偏低,因而“国民经济结构”不“平衡” ;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不等于“基本建设投资” ;“一五”计划期间,国家大力兴办工业, “城市化进程”加快。答案 A3命题点:“一五”计划的
23、成效(2018济宁高三期末,14)下图为 1953 年至 1957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示意图。图中的变化反映出我国( )A人民生活已得到重大改善11B国民经济的比例趋于协调C国家的战略决策富有成效D综合国力已接近发达国家答案 C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 年至 1957 年是我国“一五”计划时期,经济总量的逐年增长正说明了“一五”计划这一国家战略决策富有成效,故 C 项正确。4命题点:“一五”计划的指导思想(2018沈阳一模,8)阅读下表,表中数据主要体现了( )表 “一五”计划主要轻工业产品产量指标产品名称 1952 年产量 1957 年计划产量 增长%棉纱 361.8 万件 5
24、00 万件 138棉布 11 163.4 万匹 16 372.1 万匹 147食用植物油 72.4 万吨 155.2 万吨 214面粉 299 万吨 467 万吨 156盐 346 万吨 593.2 万吨 171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特点B重点建设、兼顾民生的指导思想C已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D农业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完成答案 B解析 根据材料可以得出与民生相关的轻工业在“一五”计划期间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结合所学“一五”计划中除了轻工业发展,重工业也取得显著提升,故 B 项正确。全国卷大题命题分析近七年来,全国卷高考在本讲内容一共命制了一道大题:新中国的矿业政策(17 卷,41)。本讲虽然不是大题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考 历史 二轮 专题 复习 中国 古代史 改革开放 现代 1949 _1978 教学 DOCX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38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