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史第5讲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_1927年)教学案.docx
《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史第5讲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_1927年)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史第5讲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_1927年)教学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5 讲 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 年)从中华民国成立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121927 年),主要处于北洋军阀的统治之下,可分为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 年)和军阀割据混战时期(19161927 年)两个阶段。阶段 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 年)政治(1)五四运动:这是一场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这次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 年 7 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3)国民革命开端: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 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
2、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在革命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民革命在全国蓬勃开展起来高潮: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国民党右派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1)背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为民族2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2)表现:19121919 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3)结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文化(1)民主与科学思想
3、:新文化运动前期,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2)社会主义思想:十月革命后,激进民主主义者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3)新三民主义:1924 年,国民党一大接受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作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4)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国民革命时期,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开展社会生活(
4、1)社会习俗服饰更加西化饮食中西结合婚丧仪式进一步变革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交通20 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民国时期陆续修建了一些公路1920 年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时段特征政治上:(1)袁世凯实行独裁专制统治,进而复辟帝制,接受日本“二十一条” ,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发动了一系列革命运动。(2)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混战,国共合作北伐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1928 年东北改旗易帜,北洋军阀退出历史舞台。(3)共产党开展革命斗争,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出现短暂繁荣局面,随后陷入萧条,社会物质、习
5、俗生活快速发展变化。思想文化上: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开展,马克思主义传播并逐步中国化。3考情分析:全国卷考题对本讲内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北洋军阀的统治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18 卷,29;17 卷,41;15 卷,29;12 卷,31;11 卷,302.民国前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及思想理论18 卷,29;18 卷,29;17 卷,41;17 卷,29;14 卷,30;14 卷,29;13 卷,40考向一 北洋军阀的统治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1北洋军阀统治的概况(1)袁世凯实行独裁专制统治,进而复辟帝制。主要事例有:控制内阁,刺杀宋教仁,镇压二次革命,解散议会和国民党,颁布中华民
6、国约法 ,修改总统选举法,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复辟帝制,接受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与俄国签订中俄声明 ,导致外蒙古实际上成为俄国的殖民地。(2)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反对专制复辟,发动一系列革命运动。主要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3)帝国主义趁中国政权交替之际,大肆侵略中国,主要有俄国对外蒙古的侵略、英国对西藏的侵略、日本侵占山东并欲独霸中国。(4)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皖、直、奉三派,交替控制中央政权,出现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5)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反对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斗争,但都以失败告终。如护国运动、两次护法运动以及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发动的新文化运动等。(6)国
7、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通过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2北洋军阀活跃于历史舞台的三大因素(1)根源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2)从国内看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建设一支新式军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4清廷在连年“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把“筹饷练兵”作为救命符,袁世凯及时抓住晚清政府编练新军的时机,发展了北洋军阀的势力。(3)从国际形势看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列强侵华政策发生了改变:由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给袁以有力支持。于是袁世凯依靠外国势力的支持,并运用封建权术,由军而成阀,由军阀而成集团,稳操20 世纪初期中国的政局
8、。3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1)知识精英群体走上中国社会舞台。通过新文化运动和反对巴黎和会出卖中国利益的社会运动,知识精英群体整体地、主动地出现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舞台上,成为一支无法忽视的巨大的力量,这充分展现了他们改造中国的主动意识、集体意识。(2)近代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巴黎和会上列强对于日本侵略中国的要求予以满足的做法使接受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知识群体终于忍无可忍,最终以火山爆发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意识的形成对于后来中国的民族独立起到了巨大的保障作用。(3)对现代化的探索不断深入。五四运动从根本上说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政治运动也是在近代思想文化长期熏陶下自然发酵出来的。五四新文化运
9、动无论是提倡文学革命,还是提倡思想启蒙,无论是提倡社会风俗变革,还是主张个性自由,都触及了西学东渐下的中国文化改造命题。时空观念:本阶段历史可以从多个时空纬度理解。19121927 年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其中,19121927 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是民国前期,19121916 年是袁世凯统治时期;19161927 年是军阀割据混战时期;19191927 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时期;19241927 年是国民大革命时期。1命题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军阀混战(2015课标全国,29)申报 “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
10、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 ”这一时局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抓题眼 题干材料中的“皖直交斗”表明当时皖系军阀和直系军阀正在混战。找错点 申报创刊于 1872 年, “太平天国”时期与题干材料不符;“义和团运动时期”无“分裂”的时局;辛亥革命时期无“皖直交斗” 。答案 D52命题点:孙中山对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反思(2018课标全国,29)1923 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
11、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 ”其意在( )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抓题眼 孙中山吸取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教训,主张效法俄国,强化革命的领导核心。找错点 “走苏俄革命道路”是中共的选择;“资产阶级”共和国仍是孙中山追求的目标;“反封建”是当时国共两党的共同目标。答案 C1命题点:五四运动时期的爱国主义(2018资阳二模,28)1919 年 5 月 7 日晨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国民外交协会宣言的文章,文中指出青岛、山东是“齐鲁名邦” “孔孟之圣迹” “文明吐露之源泉” 。由此可见当时的部分文化精英希望( )A借传统文化深化爱国意识B促使民主思想进一
12、步扩散C重塑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D借文化圣地博得列强的理解答案 A解析 根据材料“齐鲁名邦” “孔孟之圣迹” “文明吐露之源泉” ,强调青岛、山东与中国的历史渊源,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故 A 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民主同专制的斗争与扩散,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1919 年” ,结合所学,中国正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反对传统的儒家文化,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1919 年 5 月 7 日” ,文章写于巴黎和会外交失败,五四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之下,故 D 项错误。2命题点: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对中共的政治影响(2018乌鲁木齐一模,4)1926 年 11 月,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七次扩大会议通过
13、了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案,明确要求中共必须使正在挺进的中国革命“超出资产阶级民权范围” ,发展到工农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联合专政,农村要进行到土地革命,城市要准备没收外国在华大企业,并将铁路、交通等收归国有。这一指示( )6A为国共两党的合作埋下隐患B推动了国民革命向农村发展C使中国革命重心发生了转移D导致了国民大革命直接失败答案 A解析 共产国际指示中国革命“超出资产阶级民权范围”同与国民党合作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主张相矛盾,为国共两党合作埋下隐患,故 A 项正确。考向二 民国前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及思想理论1民国前期中国近代经济法制体系的初步建立(1)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大力提倡发展实
14、业,开始着手经济法制的建设。(2)北洋政府成立后,经济法制体系的建设得到继续。袁世凯当政时期,尽管在政治上倒行逆施,但是在推动民族经济发展方面还是推行了一系列经济发展政策。顺应工商界的要求,制订颁布了一系列经济法规。据不完全统计,北洋政府颁布的主要经济法规有 76 项之多,内容涉及工商矿业、农林牧渔、交通运输、银行金融、权度、税则、经济社团等方面。如著名的公司条例 公司注册规则 矿业条例 森林法等。这些法规体系颁布后成为北洋政府时期经济法制体系的基本框架,虽然未必各项法规条例都得到完全遵照执行,但是毕竟使工商实业的发展有了法律的保护和规范。(3)总体而言,民国成立后的经济法制体系建设适应了经济
15、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在法制管理下的现代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也较多地考虑和保护了资本所有者及从业者的利益诉求。对于当时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经济的发展还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些法规条例有些还为国民党南京国民政府修订沿用。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的新曙光传统观点认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7 年)是我国近代历史上最黑暗最反动的时期,然而这一时期又是新的进步力量孕育发展的时期。(1)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民主革命胜利果实,发动了一系列革命运动,但未能给灾难深重的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出路。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革命转型奠定了阶级基础,国共
16、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2)经济上:北洋军阀政府奖励实业,列强放松侵略等,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为7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奠定了经济基础。(3)思想文化上:辛亥革命后, “民主共和” “实业救国”以及民主科学思潮兴起,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后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3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比较比较项 前期 后期领导力量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者指导思想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马克思列宁主义主要内容追求民主和科学,提倡新文学、新道德等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不同点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运
17、动无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作用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沉重打击,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准备相同点都通过著书立说开展文化宣传,同时都经过了长期激烈的争论;都是当时社会先进思潮的主体成分,都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认识民国前期中国的“传动”性现代化:这一时期外国现代社会因素的注入引起了中国人的学习和效仿。资产阶级学习西方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即是学习和效仿的结果。但中国人民因外国的民族压迫而激起的谋求自强自立的动机更为强烈,从模仿学习外国到引进西方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新文化运动中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从引进民主与科
18、学到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国民大革命的开展反映了这一特点。3命题点:民国初年商品广告中的新思想(2017课标全国,29)1913 年, 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抓题眼 广告要迎合当时社会大众的心理。 申报广告号召“思想日新” ,这反映出追求新思想是当时社会时尚。8找错点 “新文化运动”是 1915 年开始的;题
19、干材料是“精神”不是“社会习俗” ;广告助推的是产品销售而非“文明” 。答案 B4命题点: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的争论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 ,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这场争论(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抓题眼 这场争论让更多的人接受社会主义,为中共成立准备了条件。找错点 当时中共未成立, “道路”也未确定;材料未涉及“欧美社会制度” ;“消除”一词
20、过于绝对化。答案 C3命题点: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社会经济的转型(2018云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31)在近代机器生产和工业品大量输入的冲击下,江南农村部分传统手工业逐渐陷入困境,相关的市镇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或被迫转型。进入20 世纪前期,亦即清末至 20 年代,随着近代工商业进一步向内地扩散,江南市镇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形态变革进一步展开,部分市镇开始由传统乡村经济中心向近代工商业城镇转变。这种变化说明( )A江南经济区域分工加强B近代中国社会经济转型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D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答案 B解析 材料主要阐述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不是区域分工的问题,故 A 项错误;材料中的
21、两个变化属于近代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故 B 项正确;从甲午中日战争到 20 世纪 20 年代,西方列强一直对华资本输出,并且一直在加强,故 C 项错误;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从鸦片战争以后就开始了,与题干的时间不相符,故 D 项错误。4命题点: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的思想解放(2018襄阳高三一模,27)1919 年五四运动前后,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各种社会思潮如雨9后春笋,应运而生,其中有马克思主义、近代中国自由主义、近代中国保守主义、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近代中国民粹主义、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近代中国三民主义、近代中国科学主义、近代中国实用主义、近代中国改良主义。这种现象反映了( )A各种政治
22、势力角逐使中国政局动荡B政党政治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主流C社会主义成为民主革命的必然选择D中国国民的民族国家意识日益觉醒答案 D解析 各种社会思潮出现的背景都是民族危机的加深,各种思潮的着眼点都力争解决当时中国的社会问题,爱国与挽救民族危亡是主旋律,故 D 项正确。全国卷大题命题分析近七年来,全国卷高考对本讲内容一共命制了两道大题:近代中、法两国的民族主义(17 卷,41);20 世纪初期中国的爱因斯坦热(13 卷,40)。本部分虽不是高考大题的高频分布区,但 2019 年备考仍需关注先进中国人在这一时期反侵略、求民主的探索和社会的发展进步等内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由于夏、商、西周
23、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摘编自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材料二 1924 年 11 月,孙中山在日本的演说中国内乱之原因中说:“说到和平统一,是我在数年前发起的主张。不过那些军阀都不赞成,所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考 历史 二轮 专题 复习 中国 古代史 民国 前期 1912 _1927 教学 DOCX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38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