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2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案.doc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2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2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案.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22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点1 从“理想”到“现实”的实验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人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2)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2措施(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2)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3)商业:取消自由贸易。(4)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分配制。3评价(1)对于粉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保障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2)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
2、束后,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内容(1)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税后余粮可自行支配。(2)工业:解除中小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个别企业以租让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3)商业: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4)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3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轻巧识记 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新经济政策理解史料研习归纳2史料一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农民在
3、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史料二 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
4、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史料解读(1)由史料一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实质和列宁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认识可知,列宁认为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是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发展生产;在国家控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手段。(2)由史料二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可知,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归纳新经济政策的特点。你认为列宁的思想存在什么局限?提示 特点:在无产阶级国家控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生产;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局限:没有摆脱无私有制
5、、无市场经济的传统社会主义思想观念的束缚。(2)如何理解史料二中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提示 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关系发展生产。(3)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上,列宁的指导思想有何变化?提示 由直接过渡到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史论归纳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1)新经济政策是对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新经济政策充分说明利用商品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性。(2)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苏俄政府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得到恢复和发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3)新经济政策是无产阶级国家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和方法,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强
6、工农联盟,最后战胜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3(4)新经济政策反映了在苏俄这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它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保证了苏俄稳步地向社会主义过渡。(5)苏俄政府采取的新经济政策大大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有学者认为俄国的某项政策“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把全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到国家手里,取消商品买卖,取缔市场,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其中“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的是( ) 【导学号:02990085】A
7、余粮收集制 B固定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 D生产合作社A 材料中“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把全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到国家手里,取消商品买卖,取缔市场,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是余粮收集制,故A项正确;固定粮食税是解决不满和坚决反抗的措施,而非引发,故B项错误;农业集体化与材料中“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不符,故C项错误;生产合作社是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出现的,与材料中“俄国的某项政策”不符,故D项错误。2(2018石家庄重点高三摸底)下图根据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的资料整理得出,反映了私营注册工业在国家全部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年度变
8、化情况。此示意图说明( )A私营工业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B新经济政策制约了私营工业发展C非公有制经济受到了排挤和压制D新经济政策的精神已被彻底抛弃C 该示意图显示,新经济政策实施后期,私营注册工业在国家全部产值中所占比重处于下降状态。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可知,这反映了非公有制经济受到了限制,故C项正确。在当时的苏联,私营工业是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要通过发展私营工业以推动社会经济的恢复,而不是制约私营工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3租让制理论是列宁提出的一种国家资本主义的理论。列宁说:“租让这是同先进国家的资本主义的联合”,这是同先进国家中的先进财政资本
9、的经济合作、联合和统一。列宁提出实行“租让制”的主要目的是( )A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B与西方国家友好往来C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D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4A 租让制是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其目的是适应苏俄当时小生产者为主体的生产力水平需要,利用资本主义的私有制经济,促进苏俄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当时苏俄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经济发展困难,新经济政策提出租让制,主要是解决经济问题,不是为了与西方国家往来,故B项错误;租让制与资本主义合作不是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故C项错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斯大林时期的经济目标,故D项错误。4(2017荆州高三调研)1927年,苏俄有45.1%的富
10、裕农民户和富农户进行承租土地活动,出卖劳动力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35.4%,使用雇佣劳动户占农户总数的19.8%。这一现象的主要影响是( )A积累工业建设的必要资金B推动新经济政策的完善C实现向农业合作化的过渡D促进城乡资本主义发展D 根据材料可知,这种形式的经济所产生的利润大部分进入私人财富,故A项错误;至1927年新经济政策已经无法适应苏联工业化的需求,故B项错误;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是向集体化过渡的有效形式,故C项错误;“富裕农民户和富农户进行承租土地活动,出卖劳动力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35.4%,使用雇佣劳动户占农户总数的19.8%”是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表现,故D项正确。考点2 从“剥夺年
11、代”到“减速脱轨”“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改革|(对应学生用书第175页)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斯大林模式”1背景(1)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2)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2表现(1)工业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2)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3)农业政策: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3评价(1)成就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在短期内实现工业化及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
12、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向农民索取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5长期的计划指令,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教材补遗_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通过了开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工业化对粮食的需求增大)。1933年1月,联共(布)中央宣布:“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轨道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1)内容: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形式是生产资料公有的集体农庄。(2)实行农业集体化的原因:国内经济文化落后,资金十分
13、短缺,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满足工业化的需要;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经验可供借鉴,苏联领导人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将全部生产资料收归整个社会所有,把市场经济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而排斥在社会主义之外。(3)成就:使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农业机械化程度有所提高。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和劳动力,有力地配合了工业化。(4)缺点:为追求集体化速度,采用行政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违背了自愿的原则。把农民的住宅、牲畜、家禽等收归公有,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和生产积极性,农牧业产量一度明显下降。对富农实行过“左”的消灭政策,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在相当长时间内忽视农业的投资和发
14、展,对农民剥削过重,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农业发展长期停滞落后。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改革 背景 措施 结果赫鲁晓夫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农业: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工业: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勃列日涅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造成苏联社会混乱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
15、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重点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戈尔巴乔夫改革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严重社会危机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承认市场的调节作用以指导性计划指标代替指令性计划指标调整所有制结构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改革并未取得成功,之后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6斯大林时代社会主义的探索理解史料研习归纳史料一 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并废止1921年签订的英苏贸易协定。英国外交大臣张伯
16、伦发起六国外长会议,提出要“和共产国际作斗争”。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史料二 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也就是到1937年之前,同一时期的西方正陷于经济萧条,苏维埃的机器产量和金属制造业增长了14倍。苏联已在德国和美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大工业强国。以上史料均摘编自皮特N.斯特恩斯等著全球文明史史料解读(1)史料一中斯大林强调了重工业建设的原因。关键信息是苏联面临帝国主义的封锁敌视;苏联的重工业基础薄弱;发展重工
17、业对国防建设的重要性。(2)史料二说明了斯大林时期工业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解读史料时注意数据的变化。苏联成为世界第三大工业国说明苏联制定完备的五年计划,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史料运用(1)史料一指出了斯大林强调重工业建设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苏联为此采取的措施。提示 措施: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优先、片面发展重工业;实行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解决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条件。(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大林时期工业化建设遇到“瓶颈”的原因及其启示。提示 原因:排除市场体制,倚重计划体制;国际形势的变动,如西方经济危机的恢复等。启示:适时调整经济政策与模式;积极
18、利用国际机遇,与世界经济密切联系。史论归纳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和特点7(1)形成原因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基本原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要求,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都是造成权力过分集中的重要的客观因素。封建专制、封建思想残余的存在则是个人迷信盛行及个人专断的社会文化基础。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及理论上的失误、思想方法的绝对化等,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2)特点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片面
19、发展重工业,牺牲农民利益以实现工业化;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史料一 赫鲁晓夫所进行的经济管理体制改组作为战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对后来的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应该承认赫鲁晓夫是一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开拓者。他勇于突破旧的模式,探索新的道路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但是,他毕竟受到历史局限性的束缚,对社会主义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病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还缺乏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因此也就不可能产生成熟的改革理论和
20、思想。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史料二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史料三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认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讽刺戈尔巴乔夫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氏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史料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对赫鲁晓夫改革的全面认识和评价。解读史料注意转折词“但是”的运用。史料肯定了赫鲁8晓夫是一位改革者。但同时承认他是一位失败的改革者。(2)史料二反映了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心在重
21、工业方面,特别是在军事工业方面,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未得到解决。(3)史料三反映了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否定,形象地说明了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史料运用(1)史料一是如何看待赫鲁晓夫改革的?提示 史料一表明,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赫鲁晓夫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改革不会成功。(2)根据史料二,指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什么?结果如何?提示 重点:放在重工业上。结果:导致苏联人民生活水平落后。(3)史料三是如何看待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提示 戈尔巴乔夫剥卷心菜的过程就是其改革的过程,先改革经济,未取得成
22、效后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在政治上,倡导“民主化”“公开性”,实行多党制,最后使问题全都暴露,导致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并没有指向“肿瘤”,“肿瘤”是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体现了戈尔巴乔夫否定了党的领导,否定了社会主义方向,从而造成苏联解体。史论归纳战后苏联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措施“斯大林模式”存在的问题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下放权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经济管理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滞后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先进行经
23、济改革,因困难重重而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劳动者态度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分配制度“大锅饭”现象严重 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2017山西考前质检)下表为19131937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世界的排名。由此可知苏联( ) 【导学号:02990086】项目年份 1913年 1928年 1937年9工业生产总值 5 5 2电力 15 10 3钢 5 5 3A.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B经济持续稳定发展C计划经济取得显著成就 D成为外向型经济国家C 材料不能体现农业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19131928年
24、的数据变化可知,经济并非稳定发展,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1928年实行计划经济后,苏联的工业经济世界排名迅速上升,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苏联工业品内销还是外销,故D项错误。2(2017临沂高三模拟)1957年,赫鲁晓夫把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把中央部所辖企业下放给经济行政区和地方管理;1961年,又把全国分为17个大经济区,设立国民经济工作协调和计划委员会直接领导;1963年,把105个经济行政区合并为47个,设立苏联部长会议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统一领导。由此可见,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A体制改革步子过大操之过急B政府部门机构重叠职责不清C计划管理体制得到一定削弱D缺乏明确思路导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单元 世界 资本主义 经济政策 调整 苏联 社会主义建设 22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37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