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综合检测卷(三)文化发展历程.doc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综合检测卷(三)文化发展历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综合检测卷(三)文化发展历程.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模块综合检测卷(三)文化发展历程基 础 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2018自贡诊断)不同的人与人交谈风格迥异,孔子“不问不答,少问少答,多问多答”,老子不在意别人能否理解自己的意思,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墨子老是追着别人表达自己的观点, “强聒而不舍” 。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个人性格差异 B个人职业不同C个人品德参差 D生活环境差别解析:性格差异只是表象,人与人交谈风格迥异与生活的环境相关,故 A 项错误;个人职业不会产生与人交谈风格的差异,故 B 项错误;个人品德的差异也不会造成交谈风格的不同,故 C 项错误;不同的人与
2、人交谈风格迥异根源于社会生活的不同,故 D 项正确。答案:D2中国古代的赦免制度源远流长,战国时秦国多次颁布赦免令,秦始皇在位期间多年不赦,两汉时期记录在案的大赦达 140 余次。这反映了( )A治国理念发生变化 B君主专制逐步加强C法律制度日益完善 D外儒内法成为主流解析:赦免制度是一种宽恕的制度,秦始皇多年不赦,汉朝大赦达 140 余次,体现了从秦的法家治国到西汉儒家宽容治国的转变,故 A 项正确;战国秦国多次颁布赦免令和汉朝大赦百余次,只有秦始皇多年不赦,不能说明君主专制的加强,故 B 项错误;仅从赦免制度无法看出法律制度的完善,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外儒内法,故 D 项错误。答案
3、:A3 “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指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指陆九渊及兄陆九韶)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朱熹主张探究万物以掌握科学B二陆认为穷理只需反省内心即可C辩论双方对求理截然对立D辩论发生在江西庐山的鹅湖书院解析:朱熹主张探究万物是为了“明道德之善” ,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故 A 项错误;二陆提出“发明人之本心” ,即穷理只需反省内心即可,故 B 项正确;辩论双方只是求理方式上的差异,故 C 项错误;辩论发生在江西上饶的鹅湖书院,故 D 项错误。答案:B- 2 -4(201
4、8南昌模拟)黄宗羲在自序中说:“学问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若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 )A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之权B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C重视社会实际,倡导崇实致用D倡导朴实学风,反对思想一统解析:材料涉及的是学问之道,没有涉及批判古代政治制度的内容,故 A 项错误;从“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 ,可知材料意在强调做学问时每一个人的思想、想法是不可能统一的,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重视实际、经世致用的
5、内容,故 C 项错误;材料反对思想统一,但没有涉及倡导朴实学风,故 D 项错误。答案:B5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把获利视为上帝对于选民的期望。新教伦理不仅鼓励人们通过勤奋劳动获得财富,而且把劳动看作是远离罪恶和堕落的手段之一。新教还宣扬禁欲主义,主张节俭。这些新教思想( )A打破了教会的精神垄断B继承了天主教“因行称义”学说C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D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解析:材料中新教“鼓励人们通过勤奋劳动获得财富” ,与打破教会的精神垄断无关,故 A项错误;新教思想倡导“因信称义” ,反对天主教“因行称义”学说,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新教“鼓励人们通过勤奋劳动获得财富” ,与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
6、无关,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新教强调“鼓励人们通过勤奋劳动获得财富” ,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 D 项正确。答案:D6(2018菏泽模拟)卢梭曾满怀热情地宣传:“每个人都生而自由、平等,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做人的资格。 ”他向往人类原始的自然状态。这反映了卢梭( )A主张建立法制社会 B肯定人的宗教信仰C极端的唯心思想 D推崇天赋人权解析:据材料“卢梭曾满怀热情地宣传:每个人都生而自由、平等,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做人的资格。 他向往人类原始的自然状态”可知卢梭主张天赋人权。卢梭也主张建立法制社会,但不合题意,故 A 项错误;肯定人的宗教信仰材料没有涉及,故 B 项错误;极端的唯心
7、思想也不合题意,故 C 项错误;推崇天赋人权符合题意,故 D 项正确。答案:D7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的徐寿翻译了化学鉴原 、华蘅芳翻译了- 3 -地学浅训 ;甲午战争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 原富 ,马君武翻译了卢梭民约论 。这一变化( )A反映了“中体西用”思想不断发展B说明中国人找到了强国之路C表明对传统文化认识走向理性D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解析:根据材料,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学习西方的实用技术,甲午战争后,学习西方的社会制度,是对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思想的发展,故 A 项正确;中国人近代向西方学习中,经历了器物制度文化,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强国之路,故 B 项错误;材料
8、仅涉及学习西方器物、制度等信息,不涉及传统文化,故 C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不是时代的要求,而是救亡图存的不断深入发展,故 D 项错误。答案:A81916 年,学者杜亚指出:“要结束混乱的局面,以儒家思想来统整,使西洋学说融合于吾固有文明之中,以统整世界之文明,则非特吾人之自身得赖以救济,全世界之救济亦在于是。”这说明( )A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存有分歧B其思想实质上是“中体西用”再现C传统儒家思想顺应了时代潮流D新文化运动动摇儒家正统地位解析:杜亚鼓吹儒家思想的作用,并不属于新文化运动阵营,故 A 项错误;杜亚主张以儒家思想统整世界文明,实际上仍然是固守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作为根基,体现了“中体
9、” ,故B 项正确;杜亚旨在维护传统儒家思想,并非是传统儒家思想顺应了时代潮流,故 C 项错误;材料强调儒家思想的作用,不能体现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正统地位的动摇,故 D 项错误。答案:B9孙中山根据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中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仁”加以糅合、陶铸。他认为, “博爱和我们的民生主义是相通的” ;是“人类宝筏,政治极则” ;是“吾人无穷之希望、最伟大之思想” 。这反映出孙中山心中的“博爱”( )A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矫正B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C目的是赢取更多革命同情D是对大同社会美好设想解析:根据材料“人类宝筏,政治极则” “无穷之希望、最伟大之思想” ,孙中山用儒
10、家思想解释博爱,是对终极的大同社会的美好设想,故 D 项正确。答案:D- 4 -10(2018邵阳联考)明代许仲琳在封神演义中以姜子牙的口吻表达出“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的思想,号召诸侯“吊民伐罪” ,哪吒剔骨还肉、黄飞虎反商归周等强调了“父逼子反” “君逼臣反”而不得不反的精神。这从侧面反映了( )A理学失去了社会约束力B士人对平等自由的渴望C市民阶层追求自由生活D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迅速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明代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是理学思想,失去社会约束力是不正确的,故 A 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父逼子反” “君逼臣反” “而不得不反的精神”得出当时的士人强调打破传统的“三纲五常”
11、 ,追求自由平等,故 B 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市民阶层,故 C 项错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是其原因,并非反映的现象,故 D 项错误。答案:B11(2018黄冈联考)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资本论在说明问题时除运用简单的四则运算外,还大量使用了比例关系、函数关系、不等式及众多的统计图表。这说明社会科学研究( )A近代史学范式精彩纷呈B更新方式手段与时俱进C自然科学决定社会发展D数学成果主宰历史结论解析:材料不足以说明近代史学范式精彩纷呈,故 A 项错误;据材料“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资本论在说明问题时除运用简单的四则运算外,还大量使用了比例关系、函数关系、不等式”可知借助数学工具来研究历史问题和数学问
12、题,故 B 项正确;材料说的是社会科学并非自然科学,故 C 项错误;材料考查的不是数学成果的作用,故 D 项错误。答案:B12当今中国,中小学孔子课堂呈现繁荣发展;各地儿童读经,国学班、德育班等遍地开花;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不断发展。材料现象有利于( )A中国文化的国际化B对儒家经典著作重新解读C增强民族认同感D约束未成年人的个性发展解析:材料中的现象没有涉及中国文化和国际之间的关系,故 A 项错误;材料说明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的热情以及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不断发展,而不是对儒家经典著作重新解读,故 B 项错误;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增强人们的民族认同感,故 C 项正确;这种
13、现象不但不会约束未成年人的个性发展,还有利于未成年人的个性发展,故 D 项错误。- 5 -答案:C二、非选择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清之际的民本思想家所强调的,是人民百姓作为人的权利,由是批判了几千年的封建主义制度是违背人性,压抑民权的制度。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他们不是站在君的立场上调和君民关系,而是站在民的立场批判君民关系的颠倒,他们强调的不是民生与民用,而是民权,并以此批判君主。它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发展的最高阶段。我国近现代思想家的民主思想,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摘编自张祥浩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14、材料二 启蒙思想关于改革提出了许多建议,如在政治上实行“主权在民”的理论,各级官吏都是人民公仆,一旦政府压迫人民,人民就有权利推翻它。这些建议的出发点,便是天赋人权的观念,即每一个人都是自由平等的,自由平等的权利是天赋的,任何人都不能剥夺这些权利。值得注意的是启蒙思想家一般地都是以全人类代言人的姿态出现。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在近代的新发展。(7 分)(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西方民主理念上的异同。(12 分)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方启蒙思想的政治影响。(6 分)解析:(1)根据材料一“站在民的立场批判君民关系的颠倒”
15、“强调的不是民生与民用,而是民权,并以此批判君主”结合所学得出学习西方,主张民主选举;扩大民权,倡导主权在民;主张分权,建立民主政体;向社会主义民主纵深发展。(2)第一小问“异同”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信息归纳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影响” ,结合所学从积极和局限性方面回答其政治影响。答案:(1)发展:学习西方,主张民主选举;扩大民权,倡导主权在民;主张分权,建立民主政体;向社会主义民主纵深发展。(7 分)(2)同: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基本民权。(4 分)异:中国民本思想重在满足人性、推崇伦理政治;强调人的社会价值。西方启蒙思想重在肯定人权、提倡民主政治;宣扬人的个体价值。(8 分)影响:成为西方近
16、代民主革命和政权建设的理论基石;深刻影响近代世界各地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成为近代少数国家政局不断动荡的思想诱因。(6 分)14有学者以“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专业数据库”为基础,对 18901926 年间报刊文献中“革命” “维新、改革、改良”的使用频率进行统计,绘制成下图。- 6 -解读材料,围绕“革命与改革思潮的关系”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 分)解析:第一小问“观点” ,可以从 18901926 年改革和革命整体变化归纳,包括两者的此消彼长、两者最终的发展趋势、两者共同对近代化的作用,也可以从局部归纳,比如从 20
17、世纪初归纳改革与革命是中国社会并存的两大思潮;第二小问“论证” ,需要结合 18901926 年的史实对观点进行论证,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包括:维新变法、清末新政、预备立宪、中国同盟会成立、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等。答案:评分说明: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从 18961926 年“革命与改革思潮的关系”来确立论题(示例 1、2、3);亦可仅就其中某一阶段体现出“革命与改革思潮的关系”进行论述(示例 4)。要求:论题明确,观点合理,4 分;史实准确,阐述充分,6 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 分。参考示例如下:示例 1:改革和革命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2 分)1900 年以前,维新变法思想
18、是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流, “改革”的使用次数明显多于“革命” 。戊戌变法失败后,随着革命思想影响的扩大, “革命”一词的使用出现了两次高潮。1906 年清廷推行预备立宪这一重大改革,遏制了革命思想的传播。1919 年五四运动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及国民大革命的开展,革命取代改革成为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流。(10 分)示例 2:革命最终取代了改革,成为推动近代社会进步的主要方式。(2 分)1900 年前, “革命”一词的使用次数相当少,维新改良仍是主要的新思潮。戊戌变法失败后,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尽管清廷施行新政和预备立宪,试图用改革来抵制革命,但最终还是被辛亥革命所推翻。1919 年五四运动后,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模块 综合 检测 文化 发展 历程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