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
《2018_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_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14 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2.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3.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目标导航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理解近代以来我国在社会生活习俗领域的变化。3认识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因素。2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鸦片战争前:物质
2、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2鸦片战争后(1)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衣鸦片战争后 “洋布” “洋装”进入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 孙中山设计了中山装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服装五花八门,有西服、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和裙子等食: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住: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社会风俗戊戌变法时 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 “废止缠足” ,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 “断发易服”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 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改为简约文明(2)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农民过着贫穷的生活,传统的风俗习惯仍
3、在沿袭。思维点拨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渐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2中国近现代,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人们的社会生活近代化程度较高,但在偏远农村和3内陆地区却变化不大。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受西方外来文明影响深刻,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化色彩。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20 世纪 5070 年代)(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2)表现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社会风尚的主流。物质生活: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2改革开放后(1978 年以来)(1)背景:改革开放的实行,
4、党和政府重视改善民生。(2)表现领域 主要变化衣 服装颜色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化,时尚食到 1987 年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 ,丰富百姓餐桌住城市人均居住面积逐年增加;农民纷纷兴建新房;1995 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 ,城镇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社会风尚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休闲娱乐方式多样化;逐步形成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知识点拨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实质上就是中国近代化的历程。随着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明走向了近代化,中国的社会生活也逐渐走向文明化、民
5、主化。图解识记 近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4主题一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史料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 “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史料解读表明社会生活变迁的时代背景。说明社会生活方式的西化。问题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提示 原因: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2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史料一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鸦
6、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长袍马褂 中山装、西装等中餐 西餐马车、轿子 人力车、火车、电车、汽车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自由恋爱、新式婚礼史料二 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 ,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5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史料解读对表格左右内容进行比较,可以直观看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具体变化。说明近代中国建筑风格受到西方外来因素的影响。问题思考根据史料一、二,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指出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并指
7、出导致变化的外部因素。提示 变化方面:服饰、建筑、饮食、交通、婚礼习俗。特点: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既保存传统,又吸收西方优点。外部因素:受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及特点(1)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不断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同时,客观上也带来了近代西方文明,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政府政策的影响:在各种因素的刺激下,清政府、民国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使中国的社会生活进一步发生变化。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都冲击着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推动: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逐
8、步建立,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2)特点从地域上看,由通商口岸、沿海城市推向内地,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从过程上看,由西方传入,有较强的殖民色彩,且中西合璧、新旧并存。从程度上看,沿海地区和大城市的变化大,内地和广大农村的变化小,城乡社会生活变化不均衡。从动力上看,社会运动的开展、部分上层人物的倡导、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生产与生活6方式向中国的渗透都是重要的推动因素。主题二 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的变迁史料 “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 “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 、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
9、种时尚。20 世纪 80 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史料解读表明服饰单一化。表明服饰多元化。问题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国民众的服饰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变化的主要因素。提示 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思想观念变化;外来文化影响。2社会习俗的变迁史料一 农业社会那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由散漫的无规律生活方式,被工业社会的快节奏规律化制式化的作息方式所逐步取代,都市人开始习惯于上下班制,星期
10、日和固定节假休息制。严昌洪20 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史料二 为政者对社会风气起着率先垂范的引领作用,就目前来看,通过涵养崇清尚俭、不慕虚荣的党风政风来带动社会风气转向,恐怕才是政府形塑社会风气的合理方式。人民时评:政府该如何“移风易俗”史料解读两段史料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作息方式、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党风政风的变化对社会风气转向产生重要影响。问题思考依据史料一说明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转变?依据史料二分析当今党风政风的转变有何意义?提示 (1)国人接受了工业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节假日休息制形成。(2)内涵:清廉节俭,不慕虚荣。7意义:引领社会风尚,推动社会新习俗。现代中国
11、社会生活与习俗变迁的特征及原因(1)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特征:人民当家作主,生活日益改善,但仍未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原因:新中国的成立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使人们获得了自由和平等地位;改革开放前,生产力低下、人口多、极“左”思潮的影响。(2)改革开放后特征:在 20 世纪末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因:经济的发展是推动社会生活发生巨变的根本原因,直接推动了物质生活的变化;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实施;农村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迅速发展的结果;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物质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而且直接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近代中国社会
12、生活变迁的社会影响和认识1社会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2认识(1)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2)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和阻碍,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特别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3)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色彩。811859 年,英国人呤俐在广州街头散步, “看到很
13、多中国姑娘的足上穿着欧式鞋,头上包着曼彻斯特式的头巾,作手帕形,对角折叠,在颏下打了一个结子,两角整整齐齐地向两边伸出” 。这反映了( )A习俗变迁实现女性解放B西方文明影响生活习俗C政府明令废止女子缠足D习俗变迁促进经济发展【考点】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题点】近代社会风俗的变化答案 B解析 根据材料所描述的现象可知西方文明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习俗,故 B 项正确;A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D 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2 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说:“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庚子(1900 年)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这反映了( )A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B社会启蒙与进步
14、知难行易C妇女缠足之风气日趋衰颓D近代女鞋制造工艺删繁就简【考点】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题点】近代社会风俗的变化答案 A解析 材料表明清末北京的汉族妇女缠足之风仍很盛行,因此穿弓形鞋的人极为普遍,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故 A 项正确。3.(2017北京海淀期末)如图描绘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场景。画面能够明确、充分体现的是( )9A经济发展导致妇女地位提高B社会政治运动带来男女平等C社交方式和社交礼仪的变化D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考点】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题点】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答案 D解析 经济发展导致妇女地位提高,画面无法明确充分体现,故 A 项错误;男女平等画面无法体现,故
15、B 项错误;从图中无法看出社交方式和礼仪的变化,故 C 项错误;女性走出家庭,集体聚会是受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故 D 项正确。4.(2017四川学业水平测试)如图所示是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妇女最时尚的着装列宁装。这反映出当时女性的着装( )A款式多样B受西方服饰影响C受苏联影响D注重个性【考点】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题点】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答案 C解析 20 世纪 50 年代,中苏关系友好,妇女的着装因而也受到了苏联的影响,故选 C。5(2017云南学业水平考试)下图分别展示了 20 世纪 70 到 90 年代我国流行服饰的变化情况,导致这种变化的政策因素是( )A外来文化的影响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 _2019 学年度 高中历史 第五 单元 中国 现代 社会生活 变迁 14 交通 通讯 工具 进步 新人 必修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25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