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统一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四川省成都市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统一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成都市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统一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2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成都市 2018-2019 学年度上期期末统一调研考试高一语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比较文字学主要比较各种文字的历史演变、应用功能、形体和结构、传播和发展。比较的目的,不仅是了解相互之间的差异性,更重要的是了解相互之间的共同性。西亚的丁头字,诞生于五千五百年前,经过三千多年,到公元的前夜消亡了。北非的圣书字,诞生略晚于丁头字,经过四千年,到公元后第五世纪消亡了。汉字诞生于三千三百年前,比丁头字和圣书字晚两千年,现在有十几亿中国人在应用。以楷书为主的汉字,在手工业时代使用了两千年,并未感觉有什么不方便。科技的迅猛发展,要求文字做出同步适应。于是日本和中国掀起了文字改革运动,尝试改进
2、汉字的应用功能。最终解决了汉字电脑输入的困难,但这是电脑技术的进步,不是汉字本身的变化。文字经过最初的图形符号时期之后,由于书写频繁,发生形体的“笔画化” ,从任意线条弯曲变成有规范的线条格式。原来变化无定的线条,经过同化成为数目不同的同类笔画,同时文字的形体发生继续不断的简化。文字发展到成熟时期,基本符号从“无定型”演变成为“有定型” ,又由“单体符号”演变成为“复体符号” 。复体符号的结合方式,汉字和丁头字或圣书字不同。汉字把单体符号和复体符号写成同样大小的一个方块。丁头字和圣书字把复体符号散开排列,成为一串并列的单体符号,可长可短。 “六书”是汉字造字和用字的原则,也可以用来解说与汉字形
3、体相近的其他文字。 “六书”有普遍适应性是比较文字学的一项发现。西方流传一个说法“文字跟着宗教走” ,实际是“文字跟着文化走” ,代表较高文化的文字,永远向文化较低的民族传播。文字的传播和发展,一般经历四个阶段:学习阶段、借鉴阶段、仿造阶段和创造阶段。这在汉字身上最为明显。文字的重大变化都是在文字传播到异族以后才发生的。在原民族中间虽然经常发生形体量变,可是不容易发生结构的质变。传播到异族中间以后,矛盾大,成见小,由此引起新的创造。新的创造,特别是从意音制度变成表音制度,初期很难得到当地权威阶层的承认,只有文化低下的妇女们使用,被轻蔑的称为“妇女字” 。可是新的创造简单易用,经过地下传播,最终
4、从民间文字上升为正式文字。(摘编自周有光语文通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 -A. 西亚的丁头字、北非的圣书字,诞生时间均早于汉字,但使用时间都不及汉字长。B. 随着科技的发展,中日两国掀起了文字改革运动,共同解决了汉字电脑输入的困难。C. 汉字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简化,单体符号和复体符号散开排列,形成了一个个方块字。D. 汉字经历了学习、借鉴、仿造和创造四个阶段,体现了“文字跟着文化走”的特点。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一段概述了比较文字学的比较内容和比较目的,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B. 文章将汉字、丁头字、圣书字进行了分析比较,介绍了这
5、些文字的异同。C. 文章列举实例,对文字形体演变中“笔画化”的内涵及变化方式加以解说。D. 文章从历史演变、形体结构等不同角度对比较文字学加以阐述,层次分明。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判断文字是否发展到成熟阶段,需要考察其基本符号是否由“单体符号”演变成为了“复体符号” 。B. 比较文字学注重研究不同文字间的共同性,研究者认为“六书”也可解说与汉字形体相近的其他文字。C. 文字传播到异族中常会发生重大的变化,是因为巨大的民族矛盾导致异族对该文字进行了创新改造。D. 民间文字简单易用,常在文化低下的人群中使用,经过一定时间的地下传播,才被认定为正式文字。【答案】1. D 2
6、. C 3. C【解析】【1 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A 项, “使用时间都不及汉字长”分析错误。圣书字使用了四千年,长于汉字。B 项, “共同解决了”分析错误,原文无相关信息,无中生有。C 项, “单体符号和复体符号散开排列”理解不当,这是丁头字和圣书字的演变方式。故选
7、 D 项。【2 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 3 -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C 项, “文章列举实例”分析有误。文中未“列举实例”加以解说。故选 C 项。【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C 项, “是因为巨大的民族矛盾导致异族对该文字进行了
8、创新改造”分析错误。文中是说“传播到异族中间以后,矛盾大,成见小,由此引起新的创造。 ”故选 C 项。【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梁启超:饮冰不凉热血魏宏运从 1873 年第一声啼哭到 12 岁外出游学,梁启超一直生活在家风“质朴端凝”的大家庭中。梁启超从小在品德修养上深
9、受祖父的影响。每年上元佳节,祖父都要携诸孙到当地一座庙宇,对着庙内绘有忠臣孝子的图画指点而示之。这些历史人物深深地激励着童年时代的梁启超。清末民初,从政治到社会,从生活到心态,从思想到学术,都显现出一种半新半旧、亦新亦旧又互渗互动的状态。在这个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梁启超,日后却远超父辈“文死谏,武死战”的忠君思想。在封建王朝的尾声,他以雏新思想为基础,写下了新民说 少年中国说 中国不亡论等名篇,在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心中,描绘出一个改天换地的强国之梦。胡适对梁启超崇敬之至,他曾讲:“使无梁氏之笔,虽有百十孙中山、黄克强,岂能成功(指辛亥革命)如此之速耶?”毛泽东每当在新民丛报上看到梁启超的文章,都要反
10、复地阅读。那个时代的年青知识分子,几乎无一不受梁启超思想的洗礼。在满清政府病入膏盲之时,社会上出现了两种主张变革的力量:一是由孙中山领导,主张从下层社会着手实施变革;一是由康有为、梁启超领导,主张从上层社会着手实施改良。- 4 -1898 年 4 月,康有为同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了由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组成的保国会,在他们的积极推动下,光绪皇帝于 6 月 11 日颁布明定国是诏诏书,宣布变法。康、梁为之奋斗的事业,总算有了成果。梁启超活跃非凡,为变法事业鞠躬尽瘁,显示了卓越的宣传和组织才能。然而,慈禧太后在光绪皇帝宣布变法的第五天,就控制了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9 月 21 日慈禧太后发
11、动政变,历时 103 天的变法失败,光绪帝被因,六君子遇难。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亡命日本等地。他在去国行一诗中表达当时的心境:“呜呼!济艰乏才兮,儒冠容容。佞头不斩兮,侠剑无功。君恩友仇两未报,死于贼手毋乃非英雄。割慈忍泪出国门,掉头不顾吾其东”在国外的游历和对西方各国的学习让梁启超的思想有了巨大的跃进,民权、民主、科学、自由等概念已深深扎根在他的心里。回国后,面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野心,梁启超写出一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旗帜鲜明地反对复辟帝制。袁世凯得到消息,贿以“二十万元,令勿印行” ,遭到梁启超的拒绝。袁继之又派人威胁:“君亡命已十余年,此中况味亦既饱尝,何必更自苦!”梁启超则以蔑视愤
12、慨的语气说:“余诚老于亡命之经验家也。余宁乐此,不愿苟活于此浊恶空气中也。 ”晚年梁启超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热衷讲学,把精力放在培养“新民”上。从 1921 年底至 1923 年初,他像一台开足马力的机车,劲头十足,有时一周每天都有演讲。梁启超的讲学是极为认真的,称得上是诲人不倦。他的每篇讲稿都认真准备,绝不马虎。凡已定好的演讲,即便遇到自己身体状况不佳,亦绝不停讲或改变日期。有一个时期他心脏不好,医嘱多休息,但他并未依医生的话行事,继续大讲特讲。还有一次,他坐马车,车撞坏了,人马俱倒在地上,他的头部和腿部均负有轻伤。但当天他仍在南开讲演。一旦因病误了学生的功课,他便惴惴然,觉得对不住学生们。
13、梁启超自号“饮冰” ,取的是庄子内热饮冰之意。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梁启超的满腔热血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浇灭的。一直以来,他都希望国家富强,走向振兴,这也是他一生从事政治、从事学术最深情的理由。(摘编自梁启超对近代中国的影响等资料)【相关链接】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凡人?(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在那家国受欺的艰难岁月,他的政治主张虽然屡屡因时而变,但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始终未变。他讲是非,明大义,轻名利,重感情,严于律己,坦诚待人。光明磊落。 (郭世- 5 -佑走近伤痕累累的梁启超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
14、确的一项是A. 历史上的忠臣孝子故事,深深地激励着童年时代的梁启超,这也是他后来选择维新变法的根本原因。B. 在新旧交织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梁启超,超越了先辈的忠君思想,为青年描绘着改天换地的强国之梦。C. 变法失败之后,梁启超虽然很想报恩报仇,但他认为徒然死于贼手并非大丈夫作为,于是流亡日本。D. 晚年的梁启超不谈政治,专心学术,热衷讲学,诲人不倦,即便身体状况不佳,他也绝不敷衍应付。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胡适受到梁启超思想的影响,对他极为崇敬,胡适甚至认为,如果没有梁启超,辛亥革命难以成功。B. 面对危难深重的时局,康、梁主张从上层社会着手实施变革,而孙中山主
15、张从下层社会着手实施改良。C. 梁启超流亡期间接受了民权、民主等思想,归国后面对袁世凯的威胁拒不合作,培养“新民”与之对抗。D. 梁启超的政治主张虽因时而变,但他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却始终未变,他赤诚的爱国之心也始终未改。6. 梁启超“饮冰不凉热血” ,他的满腔“热血”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答案】4. A 5. D 6. 积极宣传维新思想,影响青年人。投身戊戌变法,为变法事业鞠躬尽瘁。不受威逼利诱,旗帜鲜明地反对复辟帝制。致力教育事业,培养青年学子。【解析】【4 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
16、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A 项, “根本原因”无中生有。文中只是说“对着庙内绘有忠臣孝子- 6 -的图画指点而示之。这些历史人物深深地激励着童年时代的梁启超。 ”表达这些忠臣孝子的图画对梁启超的影响比较大,但并不是后来选择维新变法的根本原因。故选 A 项。【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
17、,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A 项, “辛亥革命难以成功”错误;胡适是说“使无梁氏之笔,虽有百十孙中山、黄克强,岂能成功(指辛亥革命)如此之速耶?”意思是说,假如没有梁启超的笔(指他写的文章) ,即使有百十个孙中山、黄克强,又怎么能够使革命成功如此之快?并非是说“如果没有梁启超,辛亥革命难以成功。 ”B 项, “康、梁主张从上层社会着手实施变革,而孙中山主张从下层社会着手实施改良”曲解文意。对康、梁与孙中山的主张理解有误。文中是说“康有为、梁启超领导,主张从上层社会着手实施改良”“孙中山领导,主张从下层社会着手实施变革” 。C 项, “培养
18、新民与之对抗”无中生有。文中是说“把精力放在培养新民上” ,但并不是为了与之对抗。故选 D 项。【6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归纳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该题要求简要说明梁启超“饮冰不凉热血” ,他的满腔“热血”的具体体现。第二节中“那个时代的年青知识分子,几乎无一不受梁启超思想的洗礼。 ”“他以雏新思想为基础,写下了新民说 少年中国说中国不亡论等名篇,在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心中,描绘出一个改天换地的强国之梦。 ”可以总结出,
19、他积极宣传维新思想,影响青年人。第三节中“梁启超活跃非凡,为变法事业鞠躬尽瘁,显示了卓越的宣传和组织才能。 ”可总结出,他投身戊戌变法,为变法事业鞠躬尽瘁。第四节中“面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野心,梁启超写出一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旗帜鲜明地反对复辟帝制。袁世凯得到消息,贿以“二十万元,令勿印行” ,遭到梁启超的拒绝。 ”可总结出,他不受威逼利诱,旗帜鲜明地反对复辟帝制。倒数第二节中“晚年梁启超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热衷讲学,把精力放在培养“新民”上。 ”可总结出,他致力教育事业,培养青年学子。【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
20、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 7 -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哭佩弦郑振铎从抗战以来,接连的有好几位少年时候的朋友去世了。哭地山、哭六逸、哭济之,想不到如今又哭佩弦了。在朋友们中,佩弦的身体算是很结实的。矮矮的个子,方而微圆的脸,不怎么肥胖,但也决不瘦。一眼望过去,便是结结实实的一位学者。说话的声音,徐缓而有力。不多说废话,从不开玩笑;纯然是忠厚而笃实的君子。他教了三十多年的书,从来不肯马马虎虎的教
21、过去。每上一堂课,在他是一件大事。尽管教得很熟的教材,但他在上课之前,还须仔细的预备着。象这样负责的教员,恐怕是不多见的。他写文章时,也是以这样的态度来写。我上半年为文艺复兴的“中国文学研究”号向他要稿子,他寄了一篇好与巧来;这是一篇结实而用力之作。但过了几天,他又来了一封快信,说,还要修改一下,要我把原稿寄回给他。我寄了回去。不久,修改的稿子来了,增加了不少有力的例证。他就是那末不肯马马虎虎的过下去的!他的主张,向来是老成持重的。有一天,在燕京大学一位友人处晚餐,我们热烈的辩论着“中国字”是不是艺术的问题。向来总是“书画”同称,我却反对这个传统的观念。大家提出了许多意见。有的说,艺术是有个性
22、的;中国字有个性,所以是艺术。又有的说,中国字有组织,有变化,极富于美术的标准。我却极力的反对着他们的主张。我说,中国字有个性,难道别国的字便表现不出个性了么?要说写得美,那末,梵文和蒙古文写得也是十分匀美的。当时,有十二个人在座。九个人都反对我的意见,只有冯芝生和我意见全同。佩弦一声也不言语。我问道:“佩弦,你的主张怎么样呢?”他郑重的说道:“我算是半个赞成的吧。说起来,字的确是不应该成为美术。不过,中国的书法,也有他长久的传统的历史。 ”这场辩论,我至今还鲜明的在眼前。但老成持重,一半和我同调的佩弦却已不在人间,不能再参加那末热烈的争论了。这样的一位结结实实的人,怎么会刚过五十便去世了昵?
23、我说“结结实实” ,这是我十多年前的印象。在抗战中,我们便没有见过。在抗战中,他从北平随了学校撤退到后方。- 8 -他跟着学生徒步跑,跑到长沙,又跑到昆明。还照料着学校图书馆里搬出来的几千箱的书籍。这一次的长征,也许使他结结实实的身体开始受了伤。在昆明联大的时候,他的生活很苦。他的夫人和孩子们都不能在身边,为了经济的拮据,只能让他们住在成都。听说,食米的恶劣,使他开始有了胃病。他是一位有名的衣履不周的教授之一。冬天,没有大衣,把马伕用的毡子裹在身上,就作为大衣;而在夜里,这一条毡子便又作为棉被用。有人来说,佩弦瘦了,头上也有了白发。我没有想象到佩弦瘦到什么样子;我的印象中,他始终是一位结结实实
24、的矮个子。胜利以后,在北平,他还是过得很苦。他并没有松下一口气来。暑假后,是他应该休假的一年。我们都盼望他能够到南边来游一趟。谁知道在假期里他便一瞑不视了呢?我永远不会再有机会见到瘦了后的佩弦了!佩弦虽然在胜利三年后去世,其实他是为抗战而牺牲者之一。那末结结实实的身体,如果不经过抗战的这一个阶段的至窘极苦的生活,他怎么会瘦弱了下去而死了呢?尽管有许多人发了国难财,胜利财,乃至汉奸们也发了财而逍遥法外,许多瘦子都变成了肥头大脸的胖子,但象佩弦那样的文人、学者与教授,却只是天天的瘦下去,以至于病倒而死。就在胜利后,他们过的还是那末苦难的日子,与可悲愤的生活。在这个悲愤苦难的时代,连老成持重的佩弦,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川省 成都市 2018 _2019 年高 语文 上学 期期 统一 调研 考试 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