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
《山东省聊城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聊城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2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聊城一中 2016 级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中国的户口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诸国征战,人口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赋税、夫役、兵丁皆出于人口。秦国在商鞅的主持下,率先建立了严密的户口登记制度, “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 禁止民众自由迁徙, “废逆旅” “使民无得擅徙” ,人们不得已外出住店,必须持有官方开具的介绍信,否则,客人和店家一起治罪。秦国由此获得了强大的财税汲取能力和全民动员能力,在争霸中胜出。秦末,刘邦的军队攻进咸阳,诸将忙着抢金银财宝,萧何则抢先收缴了秦王朝
2、的户籍档案。 “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也,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 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全国的地主、自耕农、雇民、佣工、商人,全部编入国家的户籍,叫做“编户齐民” 。国家要求各县在每年的仲秋,都要进行“案比” ,更造户籍。户籍的登记信息包括户主姓名、性别、年龄、身份、籍贯,家庭成员的数量、性别及与户主的关系,财产(包括奴婢数目)等等,然后县衙将各户户籍造册上报郡国,郡国汇总又上报朝廷,朝廷则设立“计相”与“户曹” ,管辖全国户籍。从法律意义上说,所谓“编户齐民” ,是指所有编入户籍的大汉居民,不论东西南北,不分男女老幼,都是国家的公民。 “公民”一词早
3、在先秦时就已出现,与隶属贵族的“私民”相对,意为国家的人。公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其中最重要的义务就是向国家提供赋税与徭役。汉代实行过按家赀多少“算赀”的财产税,但主要还是征收人头税,包括向 15至 56 岁男子征收的“算赋”和按户征收的“户赋” 。另外,每一个成年男丁还必须为国家服“正卒”役二年,戍边一年,并在本县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汉代也限制自由迁徙,人户要迁移户籍,需经“乡啬夫”批准。脱籍流亡是触犯法律的。“编户齐民”的出现,乃是中国自封建制进入郡县制的一大嬗变。在西周封建制下,是不存在全国性户籍制度的,全民登记户口,既不必要,也不可能。因为周天子除了保留王畿的土地,其余的大部分土地与
4、人口,都分给无数的诸侯国。而诸侯也是只保留一小块封邑,将其余土地分封给各个大夫。也就是说,周天子能够直接控制的土地,只有狭小的2王畿。虽然周朝设有“司民”之官, “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 ,但这里“书于版” (计入户籍)的人口,显然只是生活于王畿的臣民而已。至于各诸侯国的人口,诸侯也是管不着的。这样,经典封建制下的人口,分属于不同层次的贵族(周天子、诸侯与大夫) , 他们是各级责族的“私民” ,而不是国家的公民,这样的社会,也是一个多层次的塔状社会。先秦封建制瓦解之后,社会结构变得扁平化,不再有贵族,因而也不再有“私民” ,全体臣民都成了国家的“编户齐民” 。这可以看成是时代的进
5、步,因为“编户齐民”意味着将国民从隶属于贵族的人生依附状态中解放出来。但同时这也可能是一个历史的陷阱,因为失去了贵族这个中间阶层,国家直接统辖无数的“编户齐民” ,极容易造成国家对国民的奴役和国民对国家的依附。(摘自户籍上的中国 ,作者吴钩)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秦国通过废旅店的方式来禁止百姓擅自迁徙,百姓若不得已外出,需要持介绍信住店,店家如果让没有户籍的人住店,双方都要被治罪。B. 西周和汉代都存在着全国性的户籍制度,都设有专门管理户籍和人口的官员,只是相比较而言,西周管理的人口数量比汉代少。C. 在刘邦的大军攻进咸阳时,萧何抢先收缴了秦王朝的户籍档案
6、资料,这体现了他过人的政治远见。D. “编户齐民”尽管将国民从贵族隶属中解放出来,但造成了国家对国民的奴役和国民对国家的依附,所以也是一个历史的陷阱。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谈及秦国、汉朝的户籍管理,并与西周封建制进行对比,西周没必要也不可能进行全民户口登记。B. 文章首段重点谈论秦国户籍管理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引经据典进行论证,而且摆事实进行论证。C. 文章第二、三段论述汉代户口登记制度,内容详实,户籍每年进行核査,而且登记的信息包括户主姓名、性别等。D. 文章末尾对社会结构进行探讨,从深层进行挖掘,先秦贵族阶层的消失,社会瓦解,贵族和私民都成为公民。
7、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A.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最先建立了严格周密的户籍登记制度,要求国内无论男女老少,都需要登记,出生要及时注册,死亡要及时销户。B. 秦国在诸侯争霸中胜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实行了户口登记制度,获得了全民动员的能力和丰厚的财力,其中商鞅变法功不可没。C. 汉代的“编户齐民”制度是对秦朝全民户口登记制度的继承和完善,在逐级加强户籍管理的基础上,汉代还设立了专门管理户籍的官员。D. 西周封建社会是一个区别于秦汉扁平化社会结构的多层塔状社会,比如:各诸侯国的人口受诸侯节制,不受周天子管辖。【答案】1. C 2. B 3. D【解析】【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
8、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 项, “店家如果让没有户籍的人住店,双方都要被治罪”错误,选项的理解曲解文意,文章第一段说的是“人们不得已外出住店,必须持有官方开具的介绍信,否则,客人和店家一起治罪” ,选项中“没有户籍”这一说法属于无中生有。B 项, “西周和汉代都存在着全国性的户籍制度”错误,文章第四段说的是“在西周封建制下,不存在全国性户籍制度的” 。D 项, “所以也是一个历史的陷阱”错误,选项
9、的说法过于绝对会,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可能是一个历史的陷阱” 。故选 C 项。【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B 项, “文章首段重点谈论秦国户籍管理的承上启下的作用,”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首段重点谈及的是秦国的户籍管理制度,而非其承上启下的作用。故选 B 项。【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
10、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4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D 项, “各诸侯国的人口受诸侯节制,不受周天子管辖”错误,从文中来看,第四段说的是“各诸侯国的人口,诸侯也是管不着的” ,选项中“各诸侯国的人口受诸侯节制”错误。故选 D 项。【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
11、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 “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
12、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 “所有” “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 “大概” “必定” “可能” “似乎” “已经” “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
13、,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 “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5柳先生的正骨膏刘玲海邾镇
14、东大街新开张的药铺叫汉春堂,坐堂的先生姓柳,人称柳先生,从东北躲战乱来到邾镇。柳先生擅长骨科,跌打损伤脱臼骨折手到病除,据说,他熬制的外敷膏药正骨膏更是神奇,无论多严重的骨折,经柳先生手法复位后,贴上正骨膏再用竹片固定,少则十日多则一月,断骨愈好如初。日本人攻打邾镇的那天,一颗炮弹落在颜老爷的家里,三间大堂屋成了废墟,颜老爷正在前厅伺候他的花树,震得昏了过去。半日后醒来,他看到养在莲花缸里的那株花树,如小臂粗的树干被炸断,仅连接着一部分树皮,颜老爷两眼一黑又昏过去。那株树是儿子带回来的,儿子的喜好,颜老爷视为珍宝。儿子和他的部队在台儿庄与日本人决战时,壮烈殉国,老人把儿子的一捧骨灰埋在树根下,
15、更是视树为生命。现在,儿子的树被日本人毁了,颜老爷像被挖了心一样。他失魂落魄地在院子的残垣断壁间转圈,不知如何是好。许久,他一下子想起柳先生,救人的命和救树的命都是救命,也是心急乱求医,柳先生成了他救命的稻草,一路跌跌撞撞来到柳先生的药铺,全不顾大街上枪弹横飞,见到柳先生颜老爷扑通一声就跪下了。柳先生来到花树前,小心地扶起来,把断茬对齐捏实贴上正骨膏,周匝固定木棍。三日后,树叶竟振作起来,十日后,树叶重新泛绿,一月后,树干断处长好了。颜老爷一脸泪痕,紧抓着柳先生的手说:“你救了我儿子,也救了我啊!”邾镇沦陷后,病人挤满了柳先生的药铺,断胳膊断腿的病人很多。这天,柳先生在药铺里配药,心里默念着药
16、方,川续断十钱,右手去药匣抓药,放进左手的戥子里一称,正好。继续一味味抓药,骨碎补十钱、藏红花十钱汉春堂的大门咣当一声开了,听声音不是手推开的,是脚踢开的。一群日本兵涌进来,后边还抬着一个嗷嗷乱叫的军官,候诊的病人吓得四处躲藏。翻译官提着手枪走近柳先生,说:“听说你医术高明,请你为少佐先生治伤,伤愈后重赏。 ”说着指指乱叫的日本人, “少佐先生率兵进山剿匪,被八路的地雷炸伤,两条腿骨头断了。 ”柳先生一怔,然后缓步上前,看看担架上那张被疼痛扭曲的脸,认识。邾镇沦陷后,这个日本人牵着一条凶犬,在大街上咬死咬伤的人不计其数。柳先生指点把病人放到诊床上,然后双手在断腿上拿捏,病人忽然疼得又叫起来,日
17、本兵哗哗地拉枪栓,黑洞洞的枪口一齐对着柳先生。柳先生好像没看见,继续接骨,修正6碎骨后外敷正骨膏再竹片固定。一条腿整好换另一条腿,有条不紊。“好了,隔日过来换膏药。 ”柳先生说着直起身去洗手,不再说话。翻译官放下大把银元,日本兵抬着少佐走了。隔日,翻译官抬着那个日本少佐来换膏药,又放下大把银元。又隔日,那个日本少佐被抬过来换膏药,翻译官再放下大把银元。这些日子,柳先生药铺里来治病的人越来越少,以致门可罗雀。半月后,日本少佐是拄着拐杖来的,两个日本兵扶着,见了柳先生露出一脸笑,不住地说:“你的,良民大大的!”柳先生也笑,只是不多说话。日本少佐换完药走了,当然还留下许多银元。柳先生听到大门口哗啦一
18、声响,出门看,是颜老爷把他的莲花缸摔碎在柳先生的门口,还把莲花缸里的花树嘎吱一下当腰折断,丢在地上愤愤而去,街上好多围观的人,恨恨地吐下唾沫,转身散去。柳先生一脸淡然。一个月后,是日本少佐自己走着来的,翻译官跟在后面抱着一坛酒。柳先生和日本少佐已成了熟人,最后一次换完药开始喝酒,喝酒的时候,推杯换盏很是热闹,一坛酒喝光还没尽兴,柳先生提议翻译官再去拿一坛酒来。翻译官抱着酒坛子回来时,日本少佐躺在地上已经死了,面目狰狞,胸口插着一把刀,刀柄深入,污血满地。柳先生在院里正给颜老爷的那棵花树换药,莲花缸换了新的,缸里的花树折断处周匝固定着木棍,花树枝青叶绿,一派盎然。刑场上,翻译官问柳先生:“你当初
19、为什么给少佐先生医伤?”“我是医病的先生,不能坏了先生的名声。 ”柳先生说。“那你干嘛又杀死他?”翻译官追问。“我是中国人,不能坏了中国人的名声!”柳先生脱口而答。(选自小说月刊2018 年第 4 期,有改动)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柳先生最初尽自己的努力治好了日本军官的腿伤,最后却在伤好后亲手杀了他,反映了柳先生内心的纠结和挣扎。B. 逐渐康复的日本军官“露出一脸笑” ,说“你的,良民大大的” ,这是在肯定柳先生的医术和他对日本人合作的态度。7C. 以前病人挤满药铺,后来药铺里病人变少,表明老百姓不理解柳先生医治日本人的行为,表达了老百姓对日本
20、人的恨。D. 小说通过诸多细节描写,准确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叙事语言流畅自然,朴实无华,却能打动人心。5. 小说中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 文中多次提到颜老爷的花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4. A 5. 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智慧勇敢。有爱国情怀。忍辱负重。6. (1)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借花树的来历交待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2)推动情节发展:柳先生救活花树,颜老爷折断花树,柳先生再救花树,情节步步推进,前后呼应。(3)凸显柳先生的人物形象:救活这棵抗日烈士留下的花树既见其医术高明,又见其爱国情怀,强化了爱国的主题。【解析】【4 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
21、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 ,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A 项, “柳先生反映了柳先生内心的纠结和挣扎”错误,从文中来看,柳先生内心并没有纠结和挣扎,最初医治日本人是出于医生的本职,而他杀日本人是出于爱国正义。故选 A 项。【5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小说中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然后要到小说中圈
22、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本题中,考生可以根据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的表现来概括人物特点,从柳先生治病来看, “柳先生擅长骨科,跌打损伤脱臼骨折手到病除,据说,他熬制的外敷膏药正骨膏更是神奇,无论多严重的骨折,经柳先生手法复位后,贴上正骨膏再用竹片固定,少则十日多则一月,断骨愈好如初” “柳先生来到花树前,小心地扶起来,把断茬对齐捏实贴上正骨膏,周匝固定木棍。三日后,树叶竟振作起来,十日后,树叶重新泛绿,一月后,8树干断处长好了” ,这些表现出人物的医术高明;如柳先生给少佐治病的原因来看, “我是医病的先生,不能坏了先生的名
23、声” ,这表现出人物的高尚的医德;从柳先生杀少佐的做法来看, “最后一次换完药开始喝酒,喝酒的时候,推杯换盏很是热闹,一坛酒喝光还没尽兴,柳先生提议翻译官再去拿一坛酒来。翻译官抱着酒坛子回来时,日本少佐躺在地上已经死了,面目狰狞,胸口插着一把刀,刀柄深入,污血满地” ,这表现出人物的勇敢和智慧;从柳先生杀少佐的原因来看, “我是中国人,不能坏了中国人的名声” ,这表现出人物的爱国情怀;当众人不理解柳先生给少佐治伤的行为时,柳先生表现出“淡然” ,这表现出人物的“忍辱负重” 。考生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概括即可。【6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
24、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中多次提到颜老爷的花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然后要到文中圈出写“颜老爷花树”的文字,再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旨等方面分析作用。如“颜老爷正在前厅伺候他的花树,震得昏了过去。半日后醒来,他看到养在莲花缸里的那株花树,如小臂粗的树干被炸断,仅连接着一部分树皮,颜老爷两眼一黑又昏过去。那株树是儿子带回来的,儿子的喜好,颜老爷视为珍宝。儿子和他的部队在台儿庄与日本人决战时,壮烈殉国,老人把儿子的一捧骨灰埋在树根下,更是视树为生命” ,小说一开始讲述“花树”的来历,由此可知故事发生的背景,即发生再抗日战争时期;如“三日后,树叶竟振作起来,十日后,树叶重新泛绿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聊城市 第一 中学 2019 届高三 语文 上学 期期 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