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丰中学2019届高三化学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江西省宜丰中学2019届高三化学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宜丰中学2019届高三化学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江西省宜丰中学 2019 届高三化学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N:14 O:16 F :19Na:23 Fe:56 Cu:64 S :321.下列家庭小实验不合理的是A. 用灼烧并闻气味的方法检验真皮衣料B. 用淀粉和水检验食盐中的碘元素C. 用食用碱(Na 2CO3)溶液洗涤餐具上的油污D. 用食醋区别小苏打和食盐【答案】B【解析】A. 真皮衣料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故 A 合理;B. 食盐中加入的是碘酸钾,没有碘单质,无法用淀粉和水检验食盐中的碘元素,故 B 不合理;C. 碳酸钠溶液水解,溶液显碱性,油脂在碱性
2、溶液中水解程度大,生成易溶于水的物质,故 C 合理;D. 醋酸与小苏打反应生成气体,与食盐不反应,故 D 合理;故选 B。2.设 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向含有 FeI2的溶液中通入适量氯气,当有 1molFe2+被氧化时,该反应转移电子数目为 3NAB. 40gCuO 和 Cu2S 混合物中所含铜原子的数目不等于 0.5 NAC. 含 0.1molNH4HSO4的溶液中,阳离子数目略小于 0.2NAD. C3H8分子中的 2 个 H 原子分别被 1 个NH 2和 1 个OH 取代,1mol 此有机物所含共用电子对数目为 13NA【答案】D【解析】A向含有 Fe
3、I2的溶液中通入适量氯气,氯气先氧化 I-,当有 1molFe2+被氧化时转移 NA个电子,同时至少 2mol I-被氧化时转移 2NA个电子,该反应转移电子的数目至少为 3NA,故 A 错误;B.CuO 和 Cu2S 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同,40gCuO 和 Cu2S 的混合物中含有铜元素的质量为:40g =32g,含有的铜的物质的量为 0.5mol,含有铜原子数一定为 0.5NA,故 B 错误;C. NH4HSO4在溶液中完全电离出 NH4+和 H+,故 C 错误;D每个 C3H8分子中含有 10 个共用电子,分子中 2 个 H 原子分别被 1 个NH 2和 1 个OH 取代后增加 3 个
4、共价键,则 1mol 此有机物所含共用电子对数目为 13NA,故 D 正确;答案为 D。- 2 -3.下列气体的制备和性质实验中,由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A向二氧化锰固体中加入浓盐酸后加热,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淀粉碘化钾溶液液溶液变蓝 Cl2具有氧化性B向亚硫酸钠固体中加入浓硫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溴水溴水褪色 SO2具漂白性C向蔗糖溶液中加稀硫酸,水浴加热后,加入新制氢氧化铜,加热溶液变蓝蔗糖水解产物没有还原性D无水乙醇与浓硫酸共热 170 ,将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溶液褪色乙烯可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A. A B. B C. C D. D【答案】A【解析】A氯气有强氧化
5、性,能使淀粉碘化钾溶液变蓝,故 A 正确;BSO 2有强还原性,能使溴水褪色,故 B 错误;C向蔗糖溶液中加稀硫酸,水浴加热后,应加入 NaOH 中和酸,使溶液碱化,再加入新制氢氧化铜,加热来检验蔗糖是否水解,故 C 错误;D乙烯中混有挥发出的乙醇,而乙醇也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 D 错误;答案为 A。4.X、Y、Z、R、W 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五种短周期元素。Y 和 R 同主族,可组成共价化合物 RY2,Y 和 Z 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与 W 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25时,0.1mol/L X 和 W 形成化合物的水溶液 pH=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Z 与 Y、Z 与 W 形成的化合物的
6、化学键完全相同B. X 与 Y 组成的简单氢化物的沸点高于 X 与 R 组成的简单氢化物的沸点,是因为非金属性YRC. 简单离子的半径:ZRWYD. Y、Z、W 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水溶液可能显碱性【答案】D- 3 -【解析】X、Y、Z、R、W 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五种短周期元素。Y 和 R 同主族,Y 处于第二周期,R处于第三周期,可组成共价化合物 RY2,则 Y 为氧元素,R 为硫元素,RY 2为 SO2,W 的原子序数大于硫元素,故 W 为 Cl 元素,Y 和 Z 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与 W 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则 Z 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7-6=1,处于第A 族,原子序数大于氧元素,故 Z
7、 为 Na 元素,25时0.1molL-1X 和 W 形成化合物的水溶液 pH 为 1,属于强酸,则 X 为氢元素。AZ 与 Y 可以形成 Na2O、Na 2O2,前者含有离子键、后者含有离子键、共价键,而 Z 与 W 形成的化合物为NaCl,只含有离子键,故 A 错误;BX 与 Y 组成化合物为 H2O、H 2O2,X 与 R 组成的化合物H2S,前者分子间存在氢键,沸点高于硫化氢,与元素的非金属性无关,故 B 错误,CY、Z、R、W 的简单离子分别为 O2-、Na +、S 2-、Cl -、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电子层越多离子半径越大,故离子半径:S 2-Cl -O 2-N
8、a +,故 C 错误;DY、Z、W 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有 NaClO 等,NaClO 溶液中次氯酸根水解,溶液显碱性,故 D 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考查位置结构性质关系,难度中等,推断元素是解题的关键, “Y、R 元素的位置及二者形成的共价化合物 RY2”是推断的突破口,注意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5.用一种阴、阳离子双隔膜三室电解槽处理废水中的 NH4+,模拟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阳极室溶液由无色变成棕黄色B. 电解一段时间后,阴极室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是(NH 4)3PO4C. 电解一段时间后,阴极室溶液中的 pH 升高D. 当电路中通过 1mol 电子的电量时,阴
9、极有 0.25mol 的 O2生成【答案】C【解析】- 4 -Fe 为阳极,阳极上 Fe 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 Fe2+,所以溶液由浅绿色,故 A 错误;电解时,溶液中 NH4+向阴极室移动,H +放电生成 H2,所以阴极室中溶质为(NH 4) 3PO4或NH4HPO4、 (NH 4) 2HPO4,故 B 错误;电解时,阴极上 H+放电生成 H2,溶液中 c(OH )增大,溶液中 pH 增大,故 C 正确; 阴极生成氢气,故 D 错误。6.用下列装置进行的实验, 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A. 用装置配制一定浓度的硫酸溶液B. 用装置分离溶解在 CCl4中的 I 2C. 用装置制备和收集少量 N
10、H 3D. 用装置验证 FeCl3 对 H 2O2分解有催化作用【答案】C【解析】A、不能用容量瓶稀释浓硫酸,故 A 错误;B、分离溶解在 CCl4中的 I2要用蒸馏的方法,故B 错误;C、实验室用加热固体的方法制 NH3,故 C 正确;D、对比实验要控制其它变量相同,图中加了 FeCl3溶液,就不能再加热,故 D 错误;故选 C。7.分别用浓度均为 0.5mol/L 的 NH3H2O 和 NaOH 溶液,滴定 20mL0.01mol/L Al2(SO4)3溶液,随滴定溶液体积的增大,溶液的导电能力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曲线 2 代表滴加 NH3H2O 溶液的变化曲线B.
11、b 和 d 点对应的溶液均显碱性C. b 点溶液中 c(NH4+)c(SO42-)c(H+)c(OH-)D. df 段导电能力升高的原因是发生了反应 Al(OH)3+OH-=Al(OH)4- 5 -【答案】C【解析】A一水合氨滴入发生反应:6NH 3H2O+Al2(SO 4) 3=2Al(OH) 3+3(NH 4) 2SO4,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发生的反应为:6NaOH+Al 2(SO 4) 3=2Al(OH) 3+3Na 2SO4 ,Al(OH)3+NaOH=NaAlO2+2H2O,所以曲线 1 为氨水滴入的反应,曲线 2 位氢氧化钠滴入的反应,故 A错误;Bb 点为硫酸铵溶液,铵根水解溶液显酸
12、性,d 点是 NaAlO2溶液,偏铝酸根离子水解溶液显碱性,故 B 错误;Cb 点为硫酸铵溶液,铵根水解溶液显酸性,则 b 点溶液中c(NH4+)c(SO42-)c(H+)c(OH-),故 C 正确;Ddf 段是滴加了过量的 NaOH,导致溶液导电能力升高,故 D 错误;答案为 C。点睛:考查电解质溶液反应前后溶液导电性的分析判断,主要是离子浓度变化决定溶液导电的变化,注意图象变化的实质理解,分别用浓度均为 0.5mol/L NH3H2O 和 NaOH 溶液滴定 20 mL 0.01mol/L Al2(SO 4) 3溶液,一水合氨滴入发生反应:6NH 3H2O+Al2(SO 4) 3=2Al(
13、OH)3+3(NH 4) 2SO4,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发生的反应为:6NaOH+Al 2(SO 4) 3=2Al(OH)3+3Na 2SO4 ,Al(OH) 3+NaOH=NaAlO2+2H2O,所以曲线 1 为氨水滴入的反应,曲线 2 位氢氧化钠滴入的反应,据此分析选项。8.硫酸亚铁铵(NH 4)2Fe(SO4)2是分析化学中的重要试剂,在不同温度下加热分解产物不同。设计如图实验装置(夹持装置略去) ,在 500时隔绝空气加热 A 中的硫酸亚铁铵至分解完全,确定分解产物的成分。(1)B 装置的作用是_。(2)实验中,观察到 C 中无明显现象,D 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可确定产物中一定有_气体产生,
14、写出 D 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若去掉C,能否得出同样结论_(填“是”或“否” ) ,原因是_。(3)A 中固体完全分解后变为红棕色粉末,某同学设计实验验证固体残留物仅为 Fe2O3,而不含 FeO,请帮他完成表中内容。 (试剂,仪器和用品自选)- 6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 结论_ _ 固体残留物仅为 Fe2O3(4)若 E 中收集到的气体只有 N2,其物质的量为 xmol,固体残留物 Fe2O3的物质的量为ymol,D 中沉淀物质的量为 zmol,则 x、y 和 z 应满足的关系为_。(5)结合上述实验现象,完成硫酸亚铁铵在 500时隔绝空气加热完全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答案】 (1).
15、 检验产物中是否有水生成 (2). SO2 (3). SO2+H2O2+Ba2+=BaSO4+2H + (4). 否 (5). 若有 SO3也有白色沉淀生成 (6). 步骤:取少量 A 中残留物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硫酸,充分振荡使其完全溶解;将溶液分成两份,分别滴加高锰酸钾溶液、KSCN 溶液(或:依次滴加 K3Fe(CN)6溶液、KSCN 溶液或其他合理答案) (7). 现象:若高锰酸钾溶液不褪色,加入 KSCN 溶液后变红(或:加入 K3Fe(CN)6溶液无现象,加入 KSCN 溶液后变红,或其他合理答案) (8). 3x+y=z (9). 2(NH4)2Fe(SO4)2 Fe2O3+2
16、NH3+N 2+4SO 2+5H 2O【解析】(1)B 装置中硫酸铜粉末的作用是检验产物中是否有水生成;(2)装置 C 中 BaC12溶液的作用是为了检验分解产物中是否有 SO3气体生成,若含有该气体,会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观察到的观象为溶液变浑浊;现 C 中无明显现象,说明不含有 SO3气体,再结合观察到 D 中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含有 SO2气体;装置 D 中通入二氧化硫和过氧化氢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O2+H2O2+Ba2+=BaSO4+2H +;若去掉 C,不能得出相同的结构,原因是无法排除 SO3的干扰,因若有 SO3也有白色沉淀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西省 宜丰 中学 2019 届高三 化学 学期 第三次 月考 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