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宁都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十月月考试题(翠微班,含解析).doc
《江西省宁都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十月月考试题(翠微班,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宁都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十月月考试题(翠微班,含解析).doc(2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江西省宁都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十月月考试题(翠微班,含解析)一、选择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计 60 分)1.读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营建陪都洛邑没有起到拱卫都城镐京的作用B. 姬姓诸侯国大体分布在当时的主要农业区C. 分封商代贵族微子启不利于稳定西周政局D. 分封功臣吕尚是为了扩大中原文化的影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营建陪都洛邑起到了拱卫都城的作用,故 A 项错误;分封商代贵族微子启有利于稳定西周政局,故 C 项错误;分封功臣吕尚的目的是为了拱卫王室,故 D 项错误
2、;由图片信息可知,姬姓诸侯国分布大体与当时的主要农业区吻合,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 B 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考古资料显示,商代的青铜器出土主要分布在河南,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出土分布很广,其中以王畿所在的陕西、河南出土最多。诸侯国的铜器也有发现,但多属姬、姜两姓的诸侯国,如燕、鲁、卫等。边远地区如巴蜀、吴越等古国西周时期的铜器,其兵器、工具多保留本地土著的传统,礼器和乐器的形制受中原周器的影响较大。上述材料反映了- 2 -A. 青铜成为维系统治的唯一纽带B. 青铜器只限于王族地区C. 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辐射D. 青铜器的实用功能增加【答案】C【解析】【详解】由
3、材料“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反映了文化的统一性,这是分封制促进周辖区内文化融合的结果,故 C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青铜器是维系统治的唯一纽带,A 错误;就青铜器的分布来看,不限于王畿所在,B 错误;三代时期由材料和工艺的限制,青铜器主要用作礼器和兵器,实用性功能不多,D 错误。3.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夫家有谱、国有史,州有志、其义一也” ,家谱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这说明编修家谱的主要目的是A. 传承家族文化B. 不忘血脉孝道C. 促进家国认同D. 补充史料不足【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4、 “家谱”体现出血缘关系;材料“家谱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说明家谱承载着伦理规范,塑造着人格精神,维系着社会秩序,这体现出家谱的编修主要目的是强化对家国的认同,故 C 项正确;AB 项是家谱对家族的作用,不全面,排除;D 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点睛:明确“家谱”体现出血缘关系;结合“家谱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 ,从中分析出答案。4.成书于春秋晚期的考工记记载,周朝都城采取“左祖右社”的布局, “祖”为宗庙,是供奉周王室祖先的地方, “社”为社稷,是国家举行大典祭祀土地神和谷神的地方。这一布局反映了当时A. “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统治思想B. “天人合一,时空一体”的哲
5、学思想- 3 -C. 森严的宗法等级关系D. “君权神授”思想萌芽【答案】A【解析】材料“祖”为宗庙体现出宗法制思想, “社”为社稷体现出分封制度思想,二者是维系西周政治特征,体现出“家同一体”的思想,A 正确;等级森严不符合材料内涵,B 错误;“天人合一”思想不符合主旨,C 错误;材料体现出管理国家思想,不是君主权力来源,D 错误。5.从血缘意义上说,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这一变化A. 反映了宗法制遭到破坏B. 推动礼乐
6、制度的世俗化C. 有助于华夏民族的发展D. 加速王权与族权的分离【答案】C【解析】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表明对宗法的遵从,故 A 项错误;“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没有涉及到礼乐制度,故 B 项错误;“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有利于形成对华夏祖先的认同,故 C 项正确;“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没有涉及王权与族权的分离和冲突,故 D 项错误。点睛:商周的政治制度是
7、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在复习时把握一个“主体” 、注意两个“角度” 、理解三个“特点” 。一个“主体”: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两个“角度”:一是纵向认识早期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二是横向与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比较,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三个“特点”: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二是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 4 -力的高度集中;三是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6.秦朝时期,御史大夫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代表朝廷起草诏命文书,不仅可以弹劾百官,而且如果丞相位置出现空缺,御史大夫可补其位。由此可见,秦朝设立御史大夫是为了A. 监
8、督各级官员B. 维系内外政治C. 防范丞相专权D. 加强君主专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御史大夫不仅可以监察百官,而且随时可以替代丞相;故可知秦朝设立御史大夫是为了制约相权而加强君主专制,D 项正确。御史大夫可以监察百官,但材料强调秦朝设御史大夫的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御史大夫具有维系内外政治的作用,而是强调秦朝设御史大夫的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排除 B。C 项是秦朝设立御史大夫的直接目的,最终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排除 C。7. 秦朝时期,北京地区的最高长官是A. 燕王 B. 广阳郡守 C. 幽州牧 D. 范阳节度使【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
9、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因此 B 符合秦朝制度内容。A 属于分封诸侯,它符合明朝初年,朱元璋分封后来的明成祖朱棣。C 出现于汉朝。D 指的是节度使,它出现于唐朝中后期。故本题选 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名师点睛】例题:下图是一幅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 5 -A西周B秦朝C汉朝D唐朝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上是由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后代建立的封国,不存在州或郡的行政单位;秦朝实行郡县制,地方行政单位为郡、县;唐朝地方行政单位是道、州、县。根据地图,这一时期地方行政单位有郡、有国,还有州的建制,说明这一时期实
10、行郡国并行制,符合这一历史状况的只能是在西汉时期。本题难度不大,根据示意图所反映的史实,只要知道西汉时实行郡国并行制,即可选出正确答案。8.秦汉时期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这一做法A. 标志着封建制度由此开始B. 有利于减少重大决策的失误C. 强化了察举制的重要地位D. 旨在限制丞相权力【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朝议制度,这一制度有利于减少重大决策失误,不是限制丞相的权力,故 B 正确,D 错误。我国进入封建社会的标志是井田制的瓦解废除,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确立,排除 A;察举制是西汉的选官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 C。故答案选 B。9.秦王扫六
11、合,建立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的时间在下列年代尺的哪一位置?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是在公元前 221 年,因此符合要求的是 C 选项。- 6 -A 选项是商朝建立的时间;B 选项是春秋时期出现的时间;D 选项是西汉建立的时间。点睛:本题考查的就是中国历史上各个王朝所建立的时间。所以要求我们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符合要求的一项,把各个时间点的历史大事分析出来即可。10.许多学者认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 “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点应该是A. 颁布秦律 ,以法治国B. 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C. 丞相掌握大
12、权D.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考查秦朝的郡县制度。秦朝建立后,废分封,行郡县,官员不再世袭,没有封土,把地方官员的任免权收归了中央,故 B 正确。AC 项不是从官员的任命方式上进行分析的;D项只是说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未体现官吏的选拔方式。因此 ACD 均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11.唐朝政事堂一般有十几个人参加,类似于今天的内阁或委员会,在玄宗时代,中书、门下两省的长官总有一个职位空缺,同时尚书省出局,这等于出现了实质上的首相。在张说任首相期间,将政事堂改为了中书门下。据此可知当时A. 机构
13、调整适应战乱动荡B. 相权威胁皇帝独尊地位C. 科举选士推动精英政治D. 权力制衡机制渐趋削弱【答案】D【解析】【详解】原先三省六部制度下三省之间相互牵制,由于尚书省的出局,原先权力制衡的机制逐渐减弱,故 D 项正确;当时机构调整并不是适应战争动乱,故 A 项错误;古代实行君主专制,相权并不会威胁皇权,故 B 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权力分散,并不是科举考试的推动,故 C 项错误。12.唐朝时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宋代民间则流传“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俗语。由唐至宋的这种变化- 7 -A. 是唐朝设置节度使的直接结果B. 导致宰相的职权被严重削弱C. 源于唐朝开创科举制选拔人才D.
14、 与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相关【答案】D【解析】【详解】唐朝设置节度使与题干中的变化无关,故 A 项错误。唐朝和宋朝宰相的权力的削弱与百姓想做什么官无关,故 B 项错误。 隋朝开创科举后,唐朝完善了科举制度,广选人才,但与选拔什么类型的人才无关。故 C 项错误。宋朝重文轻武,所以百姓都想做文官,故 D 项正确。13.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15、【答案】C【解析】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 C,排除 A;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故 B 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排除 D。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对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这一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准确表达的能力,以武则天时代的皇权与相权关系为切入点,考查古代专制制度下,皇权对相权的压制和控制,考生需
16、要对每一个选项逐一排查,发现与题干不一致的地方,然后选择表达最严密和准确的选项。武周时将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二者为政务中枢,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与凤阁、鸾台协商处理政务之意,故意味着参与议政的人员增多,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弱化,而皇权等于得到了强化。- 8 -14.“按照以政治权力、经济财富和文化名望这三种主要社会资源的分配作为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准,尤其是权力分配的标准,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之为世袭社会,即一种和从西周到春秋的世袭社会既属于同一个类型,但又有许多区别的世袭社会。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 ”材料的依据应该是A. 魏晋时的九品中正
17、制和唐朝民主推举官员制度B. 隋朝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C. 魏晋时期的察举制度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D. 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答案】D【解析】据材料“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之为世袭社会,即一种和从西周到春秋的世袭社会既属于同一个类型,但又有许多区别的世袭社会。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向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的演变,故 D 正确。唐朝不是民主推举官员,故 A 排除。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制度,与材料无关,故 C 排除。汉朝的察举制度,不符合“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之为世袭社会” ,故 D 排除
18、。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相关知识。属于高考的重点知识之一。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选拔官吏制度。始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科举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人才选拔制度,他最大限度的为官僚队伍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为寒门贫民提供了走向仕途的途径,这也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秩序。相对于科举,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则限制了人才的出仕,汉末与晋末的衰颓也一定程度上与人才选拔制度有关,而且无论察举制还是九品中正制,他们都造成了官僚小集体,士族代代相传的后果,为官僚腐败无能提供了途径,更能造成地方割据,诸侯征伐不休,引起国家分裂。15.中国古代为监察和约束官员而设计出
19、了相应的制度。以下官职的设置能体现此目的的是A. 秦朝丞相汉朝中书令B. 秦朝太尉唐朝节度使C. 秦朝御史大夫宋朝通判D. 宋朝枢密使明朝殿阁大学士【答案】C【解析】- 9 -秦朝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宋朝的通判负责监督地方官员,故答案为 C 项。秦朝的丞相是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汉朝中书令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排除 A 项;秦朝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唐朝的节度使是拥有军权和行政权的地方长官,排除 B 项;宋朝的枢密使掌握军权,明朝的殿阁大学士是皇帝的侍从顾问,排除 D 项。点睛: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它加强了中央对地
20、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秦朝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明代设东厂西厂锦衣卫等都是加强监察机制的表现。16.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到“布衣卿相,礼贤下士”的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皇帝制瓦解B. 官僚政治形成C. 郡县制瓦解D. 贵族政治形成【答案】B【解析】分封制下根据血缘关系通过世袭形成贵族政治, “布衣卿相,礼贤下士”是指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命调遣,表明官僚政治的形成。故答案为 B 项。皇帝制度和郡县制确立后形成官僚政治,排除 AC 项;材料反映的变化表明贵族政治逐渐瓦解,排除 D 项。17.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
21、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 ,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这表明A. 清朝内阁权利得到加强B. 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C. 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D. 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可知内阁已经名存实亡,不可能权力得到加强,排除A。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B。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大臣品级不高,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本身无决策权,不能等同于宰相,而且早在明朝初期已经废- 10 -除宰相制度,排除 C。结合所学,乾隆从裁撤军机处到恢复军机处,关键在于军机处有利于皇权加
22、强,故选 D。【点睛】清朝军机处设立于雍正帝时,皇帝选派满汉大臣入军机处,只能“跪受笔录” ,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照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然后经皇帝批准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初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限制很大)实权尽失,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考生只要理解军机处设立的作用,再结合题干和选项,不难得出正确答案。18.清代乾隆年间,学者洪亮吉曾言:“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或者日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闲廛未尽居也,然亦不过增一倍而止矣,或增三倍五倍而至矣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西省 宁都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十月 月考 试题 翠微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