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西华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竞赛选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河南省西华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竞赛选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西华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竞赛选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西华一高 2018-2019 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竞赛考试历史试题(全卷满分:100 分 时间:90 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 30 个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1.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期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度和法律控制,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A. 礼仪与政治分离B. 从人治到法治C. 国家管理制度化D. 为民主政治奠基【答案】C【解析】秦朝时期礼仪与政治没有分离,故 A 项错误;秦朝仍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仍然是人治,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郡
2、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可知,国家管理的制度化,故 C 项正确;秦朝建立的制度体现的仍然是专制,故 D 项错误。2.公元前 4 世纪中叶,秦国颁行“分异令” ,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即分家)者,倍其赋” 。也就是说, “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 ,实行“诸子有份” 。此规定A. 是分封制影响的产物B. 推动了郡县制的建立C. 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制D. 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和“诸子有份”等信息说明, “分异”不仅要分家而且还要分割家产,这与传统宗法制下由嫡长子继承家庭中的政治地位(贵族家庭)和主 要财产相悖,
3、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制;A 项与题干无关,分封制是地方制度,而材料体现的是家庭- 2 -问题;B 项不符合史实;D 项错误,君主专制是秦统一后,确立了皇帝制后出现的。3.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措施中,常以内侍、贵戚监督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以下机构体现这种方式的是A. 中书门下内阁军机处B. 中朝内阁军机处C. 中朝中书门下内阁D. 尚书台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所示应该反映的是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其发展趋势应该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汉朝的中朝制度是为了削弱外朝三公九卿的权力;明朝内阁制是废丞相,皇权专制
4、得到进一步加强;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专制皇权达到顶峰。故本题应该选择 B。4.论语卫灵公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 ”以下践行了孔子这种人生选择的是A. 王位世袭制B. 世卿世禄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意思,孔子说:君子用心力于学术,不用心力于衣食。耕田,也常常饿着肚皮;学习,常常得到俸禄。结合选项分析,践行了这种因读书而得到俸禄的,只有 D科举制。故,正确答案选 D;其余 ABC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考点:
5、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大选官制度科举制5. 宋朝有一条规矩, “官员不入酒肆” ,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 3 -A. 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B. 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C. 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D. 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官员在酒店吃喝重则轻则” “王公贵族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等信息表明:宋朝采取种种措施来防止官员为了挥霍而对百姓搜刮,即防止官员权力的滥用,故 D 项正确;材料中仅
6、从禁止官员酒店吃喝和王公贵族“取食味于四方”两方面内容,不能得出“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故 ABC 排除。6.北京大学教授张传玺认为,中国历史上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当时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也反证了我们的先人在两千余年前选择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道路是正确的。下列理由中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 维护小农经济的需要B. 巩固贵族统治的需要C. 管辖辽阔疆域的需要D. 巩固统一国家的需要【答案】B【解析】秦朝郡县制确立后,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因此中央集权制度不是巩固贵族政治的需要
7、,B 项说法不正确,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B 项。中国历史上的中央集权制度自秦朝确立,这种制度是维护小农经济的需要,对巩固国家统一、管辖辽阔疆域起到重要作用。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ACD 项。点睛: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 “无” “没有” “不正确”等词语。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干意思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本题要求选择“不能”的选项,可以首先确定符合对材料评价的选项,最后确定不符合对此评价
8、的选项7.“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巨相见,无论宣寺不得参,即承旨诸臣亦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这一一现象主要是清代- 4 -A. 政治体制不断强化的产物B. 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C. 提高办事效率的必然选择D. 弥补废丞相弊端的结果【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清朝军机大臣只能承旨办事,没有决策权,这是君主专制体制不断强化的产物,故 A 正确;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只是军机处设立的直接原因,故 B 错误;提高办事效率也不是设军机处的主要目的,故 C 错误;军机处和废丞相都是加强皇权的产物,故 D 错误。故选 A。8. 中英虎门条约(南京条约附约)中的“领事
9、裁判权”规定英人华民交涉词讼对英人如何科罪,应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当时作为清朝谈判大臣的耆英得意洋洋地认为,这一条款的订立, “杜绝衅端,永远息争相好起见,两无偏枯,亦两无窒碍” 。此材料突出反映了A. 领事裁判权是近代中国司法主权半殖民地化的一个标志B. 当时统治者严重缺乏近代法权观念C. 耆英试图维护传统的朝贡礼仪外交体制D. 领事裁判权的实施促进了国人法律意识的转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中“清朝谈判大臣的耆英得意洋洋地认为,这一条款的订立, 杜绝衅端 ,永远息争相好起见,两无偏枯,亦两无窒碍 ”表明,当时统治者严重缺乏近代法权观念,故 B 项正确。领事
10、裁判权是近代中国司法主权半殖民地化的一个标志;耆英试图维护传统的朝贡礼仪外交体制;领事裁判权的实施促进了国人法律意识的转变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 A,C,D 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西方列强的入侵与民族危机鸦片战争影响9.“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 ”这里的“社会革命”是指A. 推翻清政府专制统治- 5 -B. 承担起反封建反侵略任务C. 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D. 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答案】C【解析】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推翻清王朝统治,排除 A;反封建反侵略是政治革命范畴,排除 B;资政
11、新编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排除 D;天朝田亩制度是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为中心的革命纲领, “社会革命”是指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故选 C。10.从太平天国的反封建反侵略到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反映出A. 农民阶级的反封建革命性渐趋衰弱B. 小农经济决定农民阶级易受封建统治者蒙蔽C. 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上升D. 农民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最具反抗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太平天国爆发于 19 世纪 50 年代,主要由阶级矛盾激化导致;19 世纪末的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 “灭洋”排在第一位,说明此时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演变为最主要矛盾。故选 C。A 项明显错误;B
12、 项错误,不符合太平天国运动;D 项错误,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能提出科学的救国方案。考点: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点评: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农民阶级不是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发展的方向,不能提出科学的指导思想和革命纲领,最终都无法实施;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发动的救亡图存的运动,义和团运动常考的知识点就两个:一个是失败的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对外国侵略者的认识和充满着迷信色彩;另一个是对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口号的的理解,体现的民族矛盾上升为第一位的矛盾。11.1912 年 2 月 12 日, 清帝退位诏书颁布后,宣统帝正式退位。有学者将清帝退位诏书说成是
13、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下列说法能作为其论据的是A. 两场革命都推翻了专制统治,重新建立了政权B. 中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由此确立并不断完善C. 中英两国都由此结束了帝制- 6 -D. 都为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帝退位诏书和英国的光荣革命均推翻了专制统治,也均重新建立了政权,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B 不适合中国,不符合题意,排除;英国仍然保留了帝制,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D 不适合中国,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对中英两国革命的异同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特别是一定要知道英
14、国的君主立宪制在形式上仍然是君主制、帝制。12.“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有进无退,为国效忠;实行主义,牺牲个人;丹心碧血,革命精神。 ”在这一誓词激励下掀起的革命运动A. 使清朝统治土崩瓦解B.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C. 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D. 取得了近代史上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 ”可知,其中蕴含着明显的反对军阀、反对帝国主义的意思。故 C 正确。再联系史实分析 A辛亥革命反清;D解放战争反
15、对国民党;D抗日战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只有 A北伐战争既反帝又反封建。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大革命13.“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来分作两次去做。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政体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是革命” 。孙中山这段话强调的是A. 驱逐满人B. 汉人掌权C. 建立民国- 7 -D. 平均地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驱除鞑虏”只是推翻满洲政府,反对满洲贵族统治,不能体现材料中的“政治革命” ,A 项错误;“恢复中华”停留在民族主义层面,也没有涉及政治体制的变动
16、,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意思,B 项错误;材料的意思是在推翻满洲贵族统治完成民族革命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废除君主专制政体,实质上表达了对民主共和的向往,C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出现关于土地的信息,故 D 项错误。所以选 C点睛:本题关键是理解题眼“民族革命” “政治革命”等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可知无论是“民族革命” “政治革命” ,最终目的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4.下面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工人、农民所占比例示意图。这一现象反映了A. 工人阶级已失去领导地位B. 农民的政治觉悟全面提高C. 农村革命根据地普遍建立D. 中共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从
17、两张图表中就能够看出中国共产党在发展党员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的变化,由原来的工人为主到后来的农业为主,这种转变实质上就是工作重心的改变,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在工作重心上转移到农村,因此本题选择 D 选项。A选项说法错误,工人阶级一直都是领导阶级;B 选项是表面含义;C 选项材料体现不出。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工作重心的改变- 8 -15.日本防卫厅战史室著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中提到:“这样,在 1940 年 6 月中旬以后约一个月的期间,曾经是事变行将解决,日中两国最接近的一刹那,中共察觉到日中进行和谈的危机,突然发动了百团大战 。蒋介石不得不将对日妥协的行动停相下来8 月下旬,日本首相近
18、卫又写了亲笔信建议继续会谈,遭到蒋方拒绝。 ”这段材料A. 说明百团大战是中华民族抗战的转折点B. 凸显了百团大战在中华民族抗战全局中的意义C. 强调共产党敌后战场是全民族抗日的主战场D. 表明共产党领导军民在正面战场取得重大胜利【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突然发动了百团大战 。蒋介石不得不将对日妥协的行动停相下来8 月下旬,日本首相近卫又写了亲笔信建议继续会谈,遭到蒋方拒绝。 ”可以判断出是百团大战的重要性,故本题选择 B 项;A 中转折点夸大作用;没有体现主战场作用;中正面战场错误。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
19、日战争16.台湾经济研究院董事长江丙坤表示, “九二共识”不仅是两岸和平的基础,也是台湾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石。台湾同胞应该深刻认识到九二共识的重要性,共同为两岸和平做出贡献。 “九二共识”是指海峡两岸均A.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B. 认同社会主义制度C. 承诺实现和平统一D. 认可“一国两制”【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 “九二共识”是指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A 项正确;“九二共识”没有涉及台湾方面认同社会主义制度,排除 B;“九二共识”没有涉及承诺实现和平统一、认可“一国两制” ,排除 CD。所以选 A17.习近平在回顾新中国外交成就中的某项外交原则时说:“这是国际关系史上
20、的重大创举,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 ”最主要是因为该原则- 9 -A. 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B.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C. 发展了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D. 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可以判断出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举措超越了意识形态限制,故本题选择项
21、;其他选项均不是从材料主旨出发,都不符合题意。考点:现代中国外交新中国初期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8.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 ”下列外交事件中,明显地体现了毛泽东上述外交思想的是A. 实行“一边倒”政策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C.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D. 反帝反修“两个拳头出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寻求共同利益” 、 “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南省 西华县 第一 高级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期末 竞赛 选拔 考试 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