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第二模块阅读第6部分课外文言文阅读6.2课件.pptx
《广东省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第二模块阅读第6部分课外文言文阅读6.2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第二模块阅读第6部分课外文言文阅读6.2课件.pptx(6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第二讲 课外文言文阅读,-2-,-3-,-4-,一、(2018广东) 初,敦之举兵也,刘隗劝帝尽除诸王,王导率群从诣阙请罪,值顗y(字伯仁)将入,导呼顗谓曰:“伯仁,以百口累卿!”顗直入不顾。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帝纳其言。顗喜饮酒,致醉而出。导犹在门,又呼顗。顗不与言,顾左右曰:“今年杀诸贼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既出,又上表明导,言甚切至。导不知救己,而甚衔之。敦既得志,问导曰:“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当登三司,无所疑也。”导不答。又曰:“若不三司,便应令仆邪?”又不答。敦曰:“若不尔,正当诛尔。”导又无言。导后料检中书故事,见顗表救己,殷勤款至。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 1.下列各项中,
2、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3分),-5-,2.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3分) 既 见 帝 言 导 忠 诚 申 救 甚 至 帝 纳 其 言 参考答案: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帝纳其言 3.结合选文,说说王导为什么“悲不自胜”?(3分) 参考答案:王导因为当年误以为周顗见死不救,(1分)在王敦要诛杀周顗时没有开口相救。(1分)后来才得知周顗尽力相救的真相,强烈的负罪感使他悲不自胜。(1分),-6-,二、(2017广东) 狄武襄公青初以散直为延州指使。是时西边用兵,公以才勇知略,频立战功。常被发面铜具,驰突贼围,敌人畏慑,无敢当者。公识度宏远,士大夫翕然称之,而尤为韩魏公、
3、范文正公所深知,称为国器。文正以春秋汉书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之勇,不足尚也。”公于是博览书史,通究古今,已而立大功,登辅弼书史策配享宗庙为宋名将,天下称其贤。 (节选自渑水燕谈录),-7-,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登辅弼书史策配享宗庙为宋名将 参考答案:登辅弼/书史策/配享宗庙/为宋名将 3.结合选文,说说狄青为什么能够被天下称贤。 参考答案:因为狄青作战骁勇(频立战功);博古通今(通究古今);辅佐朝政。,-8-,三、(2016广东) 亭林先生 晋文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呼
4、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9-,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参考答案: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3.根据选文,概括亭林先生“所诣渊涵博大”的原因。 参考答案:(1)勤奋好学;(2)注重实地考察;(3)治学严谨;(4)学习专注(答对3点即可),-10-,四、(2015广东) 晋文公攻原 晋文公攻
5、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注释】原:原国。卫:卫国。,-1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参考答案: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12-,3.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 参
6、考答案:(1)赞成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 (2)反对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错在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不能随机而变)。因为“原三日即下矣”(或“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如果他一鼓作气,就能攻下原国。 (3)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这样做有利有弊。利在讲信用,“攻原”得卫;弊在墨守成规,功亏一篑。或者:利在讲信用,得人心;弊在墨守成规,错失时机(得到原国,实属侥幸)。,-13-,一、近五年课外文言文阅读考查明细表,-14-,二、考查情况分析 (一)考试题型 从这五年广东中考试题来看,课外文言文阅读的分值为9分,题型以词语解
7、释、断句、内容理解为主。所选文段较为复杂,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整体感知能力,其难度比课内文言文大,大部分考生丢分现象较严重。这就要求考生充分运用课内所学知识,迁移到课外文段中。近五年词语解释从单纯解释变为难度更大的比较理解;没有考查句子翻译,但加入了断句题。题型变化表明,万变不离其宗,课外文言文的文意理解是关键,全面掌握课内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是答好课外文言文阅读的基础。,-15-,(二)选文特点 1.选文。中考课外文言文的选文篇幅短小,难度适中。且选文大多为叙事类小故事,这类故事通常能给人以启示或告诉读者某个道理。出处不定。 2.字数。2015年120字左右,2016年120字左右,2
8、017年130字左右,2018年200字左右。从所选篇目字数来看,呈现字数逐年递增的趋势。因此考生平时在训练课外文言文时,所选篇目字数不要太少,在120字到200字之间比较合适。 3.考点。虽然课外文言文的选文来自课外,但遵循的却是“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课外文言文考题主要考查的是同学们阅读文言篇章的能力,这能力从何而来?当然是从课内来。所以,同学们要掌握好课内文言文的相关知识。,-16-,三、复习备考策略 1.词语解释题。 这是典型的“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题目。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理解等等,而这些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
9、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理解。,-17-,可运用组词法。简单地说,组词法就是尝试着给不懂的文言实词用现代汉语组词,看看能否通顺地放在句子中。如果上下文意贯通,那组词后的词语就是这个文言实词的解释。如果组词后大概意思是对的,但放到句子中有些别扭时,就要回到原文看这个词在句中是什么词性,根据词性再进行适当调整,变换成合适的近义词,一般就可以使句子前后顺畅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运用组词法时,首先要注意原词的词性,组成词语后的词要保持词性不变。有时候组词解释不通,可联想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词类活用等。,-18-,2.断句题。 断
10、句有三个步骤:先读,后断,再检查。具体方法如下: (1)读懂是关键,词汇、语法要掌握。 熟读课内文言文以及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掌握课内文言文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 (2)利用虚词,帮助断句。 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例如,语气词“乎”“也”“矣”等常在句末,“盖”“夫”“凡”等常在句首,“于”“以”“而”等常在句中。 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 “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
11、或逗(,)表情形,各个位置要记牢。,-19-,(3)观察句式,准确断句。 文言文中常用整句,如对偶句、排比句,骈文中的四六句等,关注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正确断句。 (4)先找出动词或者形容词谓语,往往会句意自现。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者形容词谓语为中心。 (5)利用上下文内容的关联、呼应断句。 给叙事的文段断句,一定要先把握事件的梗概:有哪些人,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事件的中心环节是什么,有怎样的发展过程。议论性的文段,要注意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尤其是一些关联词语。问句和引语是很容易看出的,这样有助于正确地断句。 (6)通读一遍,检查断句是否合理。可以用翻译和语法分析的方法或凭借语感来检验断句
12、是否正确合理。,-20-,3.句子翻译题。 翻译原则:一是“信”,即翻译准确无误,忠于原文;二是“达”,即翻译通顺畅达,无语病;三是“雅”,即翻译自然生动,富于表现力。 文言翻译“七妙法”: (1)“留”。即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人名、地名、物名、职称、器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及专业术语等,照录不译。 保留国号、帝号、年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等专有名词。如: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其中“公输盘”“楚”“云梯”等词就可以保留。 保留文言文中一部分沿用至今的实词。如: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游褒禅山记)其中“山”“五”“六”“里”“有”等词可以保留。,-21-,(2)“补”。
13、即翻译时补出翻译成分,增补语句。文言文中,有的句与句之间跳跃很大,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增补一定的语句,使意思通畅、完美。 把文言文中为行文简洁而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出来。 补出判断句中的判断词“是”。 补出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直接修饰名词或直接用在动词前面,翻译时要把量词补出来。如:陈涉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两尉”译成“两个军官”。,-22-,(3)“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如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 删除无意义的虚词。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其中“夫”是个句首助词,可以删掉。再如: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其中助词“之”,只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以删去。 有的表敬
14、意的副词可以删去。如:张良曰:“谨诺。”译成:张良说:“遵命。”删去了“谨”。 (4)“换”。即把古词包括一些特殊的习惯用语(如“谪”“迁”等)换成现代词。 把文言文的某些词,换成与它相当的现代汉语的某些词。 用本字换通假字。,-23-,(5)“调”。即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调整前置宾语、后置宾语、后置状语的语序等。 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调整使动、意动等动宾关系的语序。 调整互文见义的语序。 (6)“并”。在文言文的一些单句或对偶、排比的复句中有“变文”(互文同义)的用法,几个同义词配合使用
15、,翻译时可以合并。 上面介绍的基本上是直译的方法,无法直译的,也不能逐字逐句地硬译,那就要在传达原文精神的前提下采用意译的方法。,-24-,(7)“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如: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听起来很别扭,不如意译为: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这样听起来容易让人理解、接受。总之,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要求翻译的句子中,往往有一些关键的词,这些词往往是一些实词,它们影响着句子的含义。所以,在老师阅卷时,这些关键的词就成
16、了评分的“得分点”。比如中考课外文言文的句子翻译题,考的是“白者频来顾视之”,要翻译这个句子,关键要将“频”“顾”“视”这几个词翻译出来,于是又回到了“词语解释”上来了。,-25-,4.内容理解题。 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一般而言,采用第一、第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会比较高。 5.整体感知文章,并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要认真阅读,在读懂的基础上,加强对文章基本内容的把握。特别要注意文中的一些关键性的句子,如主旨句、总结句等。 考查题型主要有:(1)感知文章的内容。(2)理解文章的主旨。(
17、3)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些问题不仅考查对课文的理解能力,而且考查了学生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解答这类题,应努力做到把问题放在语段与课文整体之中,紧扣文章主题、内容及表现手法综合考虑,然后用简洁概括的语言组织答案,反复推敲,最后作答。,-26-,6.开放性理解题的解题方法。 第一类:说说对文中人物的评价、观点或看法的解题方法。解题时,首先应该读懂文章,弄清文中的人物究竟是怎样的人,作者对他的基本态度是什么,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赏还是批评等。 第二类:结合自身或现实,谈谈读后的启示或收获的解题方法。在中考中,重点是考查从作品中获得人生观、世界观、美好品德、某种精神方面的启示或收获。解题时,第一步是读原
18、文,看文章是赞美或宣扬哪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品质、精神;第二步是作判断,分析这些思想或行为在当今社会是否值得提倡,如果不值得,我们又该如何去改正或抵制。,-27-,一、湖之鱼 (清)林纾 林子啜茗于湖滨之肆,丛柳蔽窗,湖水皆黯碧如染,小鱼百数来会其下。 戏嚼豆脯唾之,群鱼争喋。然随喋随逝,继而存者,三四鱼焉。再唾之,坠缀葑草之上,不食矣。始谓鱼之逝者皆饱也。寻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 余方悟:钓者之将下钩,必先投食以引之。鱼图食而并吞钩。久乃知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然则名利之薮独无钩乎?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选自小刻本畏庐文集) 【注释】林子:林纾(sh)自称,
19、中国近代文学家、翻译家。肆:指茶馆。,-28-,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D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久乃知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然则名利之薮独无钩乎 参考答案:久乃知/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然则名利之薮/独无钩乎 3.文章由观鱼喋食而引发人生感悟,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其蕴含的深刻哲理。 参考答案:告诫世人,莫为名利所诱惑而吞下钓钩,而成为他人盘中之物。或:要拒绝诱惑,淡泊名利,才有真正的美好自由。,-29-,二、观月记 (宋)张孝祥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
20、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选自于湖居士文集有删改) 【注释】金沙堆:在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是由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尽却:全部退去。童隶:书童仆役。正黄:纯黄。,-30-,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参考答案: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
21、于是为备。 3.第2段中的哪句话是具体描写中秋金沙堆的景色的? 参考答案: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31-,三、褚公于章安 (南朝宋)刘义庆 褚公于章安令迁太尉记室参军,名字已显而位微,人未多识。公东出,乘估客船,送故吏数人投钱唐亭住。尔时,吴兴沈充为县令,当送客过浙江。客出,亭吏驱公移牛屋下。潮水至,沈令起彷徨,问:“牛屋下是何物?”吏云:“昨有一伧父来寄亭中,有尊贵客,权移之。”令有酒色,因遥问:“伧父欲食饼不?姓何等?可共语。”褚因举手答曰:“河南褚季野。”远近久承公名,令于是大遽,不敢移公,便于牛屋下修刺诣公。更宰杀为馔,具于公前,鞭挞亭吏,欲以
22、谢惭。公与之酌宴言色无异状如不觉令送公至界。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注释】伧父:晋时南方人对北方人的轻蔑称呼。遽:惶恐。刺:名片。,-3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公与之酌宴言色无异状如不觉令送公至界 参考答案:公与之酌宴/言色无异/状如不觉/令送公至界 3.选文中哪些地方可见褚季野的“雅量”? 参考答案:褚季野的“雅量”从三处可见:一是投宿钱唐亭时,被亭吏赶出来移至牛屋中竟然一点也不生气;二是面对醉醺醺的县令不礼貌的询问,竟然能很有礼貌地回应;三是和县令对饮,言谈、脸色没有什么异样表现。,-33-,四、读书佐酒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省 2019 年中 语文 复习 第二 模块 阅读 部分 课外 文言文 62 课件 PPT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