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案2论述类文本阅读(二)(含解析).doc
《(全国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案2论述类文本阅读(二)(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案2论述类文本阅读(二)(含解析).doc(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论述类文本阅读(二)一、对点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3 题。中国的人像艺术,和其他几个古老民族比较起来,从目前出土的资料来看,是十分逊色的。在西周以前,少数的人像,如半山彩陶罐上的人首器盖,头上长了角,脸上有文身,下面是蛇身,似乎还介于半人半兽之间。商代铜器中的人面杯、人面器盖、错金铜像,以及西周的玉人,夹杂在多彩多姿的各种动物兽面之中,不仅数量孤单得可怜,在造型上也十分简陋粗略,比例极小,实在不能和埃及巨大威严的人像雕塑相比。西奥多鲍伊说:“人像艺术在西方远比东方要蓬勃发展,主要是源于西方对个人的重视。”如果商周铜器上作为图腾的兽面之说可以成立,我们的确发现,至少在西周以前,中国人是以
2、部族的共同符号(图腾)作为崇拜的对象,而不把“伟大”的概念与个人结合的。人,在死亡以后,统统归回到一个共同的图腾符号上去,是巨大的龙或凤的种族,强调的只是龙的符号,而不是某一个个人。一直到相当晚近的时代,中国人并不喜欢替自己立像,立像留影仿佛是人死后的事,这自然和中国俑的历史有密切的关系。“俑”的起源目前还有争论,有人认为殷商安阳墓中出土的玉石带枷人雕,一男一女,即人俑的起源。但是,一般数据仍以春秋战国前后为中国“俑”的重要发展时期。史记秦本纪记录秦穆公三十九年(前 621)活人陪葬的事:“缪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这件事,诗经黄
3、鸟之中也有反映,表达了春秋时代一般人对这种活人陪葬的反感。这可以说明,文化水平较高于秦的其他中原国家,在春秋时代,恐怕已经普遍以俑来代替活人陪葬了。这个俑的历史构成了中国人像艺术的主流,一直到宋,改木雕、陶塑、金属为纸扎人像,才结束了俑与人像艺术密切的关系。从这一线索思考可知,中国最早的人像艺术是俑,俑是活人陪葬的代替品,活人陪葬在早期大部分是俘虏和地位低卑的奴隶,所以,中国早期的人像艺术,和其他几个民族不同,并不具备“崇拜”或“纪念性”的意义。除了秦始皇墓出土的秦战士俑比较高大外(通常是 180 厘米左右),中国大部分以俑为性质的人像雕塑都十分小,只是代替活人的符号。除了俑以外,春秋以后,中
4、国人像艺术逐渐在器物上代替了商周的兽面,成为新的纹饰;但是,这些人像,仍是“人群”,而不是英雄式的个人。我们在春秋时代的许多镶嵌的铜器表面,看到狩猎、采桑、宴乐、农耕、征战各种生活的主题被表现出来。人,脱离了以兽为符号的图腾时代。人,认识到了自己的能力、生活的尊严,脱离了对自然的神秘的恐惧,完成了西周以来便努力建立的理性的人文精神。但是,这里的人,绝不同于埃及至尊的王,不同于希腊完美的神和城邦贵族,也不同于印度神秘的巫神,中国最早出现的人,的确是“人群”,是延续了远古的部族共存的观念的“人群”。这里并不强调个人的英雄式的威严和奇迹似的能力,而更看重现实生活中最平凡的共同活动的每一个人,采桑、狩
5、猎、征战都是部族的共同生存经验。扬弃了兽的图腾,中国人并没有放弃部族共存的观念,只是把它更理想化、现实化了。落实在最普通不过的生活百态上,肯定了现世中的人。对自然没有畏惧,对神没有向往,是“日出而作,2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的中国人。这种乐观、朴素而现世的美学,在春秋萌芽,体现在最早的人像艺术上。经过战国前后各种地方色彩的激荡,在理性与感性、纪律与浪漫各个极端中摆荡,到了汉代,完成了一种庶民文化的典型。不同于埃及,不同于希腊,不同于印度,是现世而朴素的,是平凡而广泛的,成为中国以后文化符号最重要的基础。(选自蒋勋美的沉思,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
6、一项是( )A.从出土的西周和西周以前的人兽形面夹杂的器物上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人像艺术比起其他民族,还是显得十分落后。B.以木雕、陶塑、金属、纸张为材料制作的俑,构成了中国人像艺术的主流,直到宋朝才结束它与人像艺术的密切关系。C.春秋以后,延续了远古的部族共存的观念的“人群”形象,逐渐在器物上代替了商周的兽面,成为主要的人像艺术。D.中国最早的人像艺术,体现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的乐观、朴素而现世的美学特征。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段通过西周和西周以前具有代表性的少数人像器物的举例,从数量和造型角度比较介绍了中国古代人像艺
7、术与其他古老民族的差距。B.第段先用引用论证,说明西方人像艺术能繁盛的主要原因是重视个人,再谈及中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是以部族的图腾作为崇拜对象。C.第段引出话题“俑”,结合史料,论证了中国俑起源于殷商,发展于春秋战国前后,转型于宋,概括了俑的特征及与人像艺术的关系。D.第段介绍中国人像艺术出现的最早的“人”是“人群”,在发展过程中,部族共存的观念未被放弃,为中国以后的文化符号奠定了基础。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人不喜欢为自己立像,是因为觉得立像仿佛是人死后的事。这和中国俑的历史有密切关系。B.作为中国最早的人像艺术的“俑”,本身不具有“崇拜”或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国 2020 高考 语文 一轮 复习 论述 文本 阅读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