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阶段测试卷五(第一_十二单元)(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
《广西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阶段测试卷五(第一_十二单元)(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阶段测试卷五(第一_十二单元)(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阶段测试卷五(第一-十二单元)(时间:90 分钟,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1.下列有关生物体中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腺苷是构成 ATP、RNA 和 DNA 的基本成分B.抗体、受体、限制酶都是具有识别作用的物质C.蛋白质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而淀粉、脂肪是储能物质D.组成酶的单体是氨基酸或脱氧核糖核苷酸答案 B解析 腺苷由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腺嘌呤组成,是构成 ATP 和 RNA 的基本成分,但不是构成 DNA 的成分,A 项错误;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可以识别信号分子,抗体识别抗原,限制酶可以识别双链DNA 分子上特定的
2、核苷酸序列,B 项正确;蛋白质是细胞的主要结构物质,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而淀粉、脂肪是储能物质,C 项错误;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 RNA,组成酶的单体是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D 项错误。2.(2018 江苏溧水测试)右图为某同学画的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处于分裂间期时的模式图,根据此图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A.图中出现了两处明显的错误,体现在结构和上B.被称为脂质合成“车间”的结构是C.在细胞分裂末期,的活动会增强,合成结构D.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结构只有答案 D2解析 图中依次是液泡、细胞核、内质网、叶绿体、高尔基体、细胞壁和线粒体。在核糖体上也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3.下列有关
3、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RNA 聚合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催化的反应物是 RNAB.酶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C.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一般不以过氧化氢为底物D.将酶分子经高温环境处理后,酶会因为肽键断裂而失活,用双缩脲试剂处理后不再出现紫色答案 C解析 RNA 聚合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催化的反应物是核糖核苷酸,A 项错误;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B 项错误;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温度是自变量,而加热会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所以一般不以过氧化氢为底物,C 项正确;酶分子经高温处理后,会因空间结构遭到破坏而失活,但仍然有肽键存
4、在,用双缩脲试剂处理后会出现紫色,D 项错误。4.下图表示大气温度及氧浓度对植物组织内产生 CO2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从图甲可知细胞呼吸最旺盛的温度为 B 点所对应的温度B.图甲曲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温度影响与细胞呼吸有关的酶的活性C.图乙中 DE 段有氧呼吸逐渐减弱, EF 段有氧呼吸逐渐增强D.和 D、 F 点相比,图乙中 E 点对应的氧浓度更有利于储藏水果和蔬菜答案 C解析 B 点所对应的温度下,细胞呼吸最旺盛,A 项正确;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B 项正确;随氧气浓度的增加,有氧呼吸逐渐加强,无氧呼吸逐渐减弱,C 项错误;在 E 点时细胞呼吸消耗的有机物最少,因此在该氧气
5、浓度下更有利于储藏水果和蔬菜,D 项正确。35.正常情况下,甲胎蛋白(AFP)主要来自胚胎的肝细胞,胎儿出生后约两周 AFP 从血液中消失,但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细胞再生时,AFP 会升高,尤其当肝细胞发生癌变时,AFP 会持续性异常升高,所以当血液中该指标超过正常值时,需要进一步检查以确认体内是否出现了癌细胞。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可以推测当肝细胞的分裂周期变长时,AFP 合成会增加B.肝细胞中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会参与 AFP 的加工与运输C.指导合成 AFP 的基因属于原癌基因,发生突变后才表达D.肝细胞发生癌变后,因细胞膜上糖蛋白增多而容易发生扩散答案 B解析 由题意“当肝细
6、胞发生癌变时,AFP 会持续性异常升高”可知,当肝细胞癌变、分裂周期变短时,AFP 合成会增加,A 项错误;甲胎蛋白(AFP)属于分泌蛋白,其加工与运输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参与,B 项正确;指导合成 AFP 的基因不属于人体细胞中的原癌基因,肝细胞等癌变时,指导合成AFP 的基因会大量表达,不需发生突变,C 项错误;肝细胞发生癌变后,因细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质减少而容易发生扩散,D 项错误。6.果蝇的体色中灰身对黑身为显性,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 B/b 基因控制,只含其中一个基因的个体无法发育。下图为果蝇培育和杂交实验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乙属于易位得到的染色体变异个体B.筛选可用光
7、学显微镜,筛选可不用C.F1中有 1/2 果蝇的细胞含有异常染色体D.F1中雌雄个体的体色理论上均为灰色答案 C4解析 乙属于易位得到的染色体结构变异个体,A 项正确;是筛选染色体结构变异,可用光学显微镜,是筛选基因重组产生的子代,不能用光学显微镜,B 项正确;因为 F1中雌蝇都含有异常染色体 X,雄蝇一半正常,一半含有异常染色体(bOXY,不能发育),故 F1中有 2/3 果蝇的细胞含有异常染色体,C 项错误;F 1中雌蝇为 BbXBX 和 bOXBX,都是灰色,雄蝇为 BbXY,也是灰色,D 项正确。7.普通小麦中有高秆抗病(TTRR)和矮秆易感病(ttrr)两个品种,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分
8、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实验小组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如下三组实验:A 组 B 组 C 组P 高秆抗病矮秆易感病F1 高秆抗病F2 矮秆抗病 P 高秆抗病矮秆易感病F1 高秆抗病矮秆抗病 P 高秆抗病矮秆抗病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A 组和 B 组都利用杂交的方法,目的是一致的B.A 组 F2中的矮秆抗病植株可以直接用于生产C.B 组育种过程中,必须用到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秋水仙素等物质5D.C 组育种过程中,必须用 射线处理大量的高秆抗病植株,才有可能获得矮秆抗病植株答案 B解析 育种过程中直接用于生产的品种一般是纯合子,在杂交育种过程中 F2矮秆抗病植株有两种基因型,其中纯合
9、子只占 1/3,杂合子占 2/3,不能直接用于生产。8.下图是 A、B 两种不同遗传病的家系图,调查发现,人群中患 B 病的女性远远多于男性。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 病是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B.控制 A、B 两种遗传病的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如果第代的 3 号个体与一患 B 病的男性结婚,最好生女孩D.若第代的 6 号个体与 9 号个体结婚,生下一个患 B 病不患 A 病孩子的概率是 1/6答案 D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4 号、5 号都患 A 病,而子女 7 号和 8 号都正常,且 8 号为女性,说明 A 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 项错误;由于调查发现,人群中患
10、 B 病的女性远远多于男性,说明 B病为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控制 A、B 两种遗传病的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 项错误;设 A 病由 A 基因控制,B 病由 B 基因控制,如果第代的 3 号个体(AaXBXb)与一患 B 病男性(aaX BY)结婚,女孩都患 B 病,C 项错误;若第代的 6 号个体(aaX BXb)与 9 号个体(1/3AAX bY、2/3AaX bY)结婚,生下一个患 B 病不患 A 病孩子的概率是 1/6,D 项正确。9.下列有关生物的变异与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害虫种群对杀虫剂的抗药性增强是杀虫剂对害虫种群中抗药性强的
11、个体定向选择的结果B.检测某基因型为 AaBb 的父本体细胞时,发现其基因型变为 AaB,此种变异为基因突变C.基因重组包含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和非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6D.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 Aa 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经过连续 n 次自交,获得的子代中,Aa 的频率为(1/2)n,AA、aa 的频率均为 1/21-(1/2)n,说明种群发生了进化答案 A解析 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杀虫剂对害虫种群中抗药性强的个体进行了定向选择,A 项正确;检测某基因型为 AaBb 的父本体细胞时,发现其基因型变为 AaB,说明 b 基因丢失了,为染色
12、体变异,B 项错误;基因重组包含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和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C 项错误;Aa 连续自交 n 代以后,A 和 a 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所以没有进化,D 项错误。10.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A.a 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b 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C.c 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D.d 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答案 C解析 图中 a 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A 项错误;b表示生殖隔离的形成,是新物种
13、形成的标志,B 项错误;c 是新物种的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C 项正确;d 表示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地理隔离不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 项错误。11.(2018 北京四中模拟)右图是激素分级调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下丘脑可受多种激素的反馈调节7B.分级调节是分层控制的方式,反馈调节是一种系统自我调节的方式C.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低时会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D.TSH 特异性地运输到下丘脑和腺体并发挥生理效应答案 D解析 从图中可看出,下丘脑受 TRH、TSH 和功能激素的反馈调节;分级调节是分层控制的方式,反馈调节是一种系统自我调节的方式
14、;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低时会通过反馈调节解除抑制,使下丘脑分泌 TRH,垂体分泌 TSH;激素随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12.某高级中学迁入新建校园 14 年,校园中鸟纲鹎科动物白头鹎在 14 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下表所示。据表分析可知( )时 间第 2年第 4年第 6年第 8年第 10年第 12年第 14年增长速率0.66 1.52 2.83 3.69 2.91 1.20 0.03A.这 14 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B.第 12 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C.研究时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经计算得出上表中的数据D.白头鹎在该中学的环境
15、容纳量约为第 8 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答案 D解析 由表格数据可知,增长速率先增加后下降,应呈“S”型增长,A 项错误;第 12 年增长速率比第8 年下降,但只要增长速率大于 0 种群数量就仍在增长,属于增长型,B 项错误;白头鹎活动范围较广,活动能力强,调查其种群密度应用标志重捕法,C 项错误;白头鹎在第 8 年时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是K/2,环境容纳量是 K,应是第 8 年时的 2 倍,D 项正确。813.(2017 海南卷)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 A 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甲、乙生长良好,害虫 A 的爆发也受到
16、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 A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 AC.乙的出现使害虫 A 的环境容纳量下降D.乙和害虫 A 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答案 D解析 由题干信息知,由单一种植农作物甲改为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不仅两种农作物长得好,害虫 A 也被抑制,显然新的种间关系和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 A,并使害虫 A 的环境容纳量下降;“乙生长良好,害虫 A 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显示乙和害虫 A 不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14.北美奇瓦瓦沙漠中的啮齿动物和蚂蚁均以植物种子为食,啮齿动物喜食大粒植物的种子,蚂蚁喜食小粒植物的种子。1974197
17、7 年间连续研究两种动物的关系,结果如下图所示。分析研究结果,不合理的是( )A.啮齿动物和蚂蚁间存在竞争关系B.大粒植物与小粒植物间存在竞争关系C.啮齿动物可通过植物间竞争影响蚂蚁种群数量D.移除啮齿动物后蚂蚁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答案 D9解析 沙漠中的啮齿动物和蚂蚁都以植物种子为食,移除啮齿动物后,蚂蚁种群增加,说明蚂蚁也可以吃大粒植物种子,二者存在竞争关系,A 项正确;大粒植物与小粒植物竞争阳光,二者存在竞争关系,B项正确;分析题干可知,啮齿动物与蚂蚁没有捕食关系,二者的相互影响是通过植物间的竞争实现的,C项正确;“S”型增长显示种群数量先增加最后达到 K 值稳定,而题图信息显示,移除
18、啮齿动物后,蚂蚁种群数量增加后又降低到原来数量,D 项错误。15.下表为三个稳定的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草原类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植物总种数/种 160 100 80平均种数/(种m -2) 20 18 10平均产量/(kg干重hm -2) 2 000 900 200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 25.0 49.0 78.0据表可以确认的是( )A.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B.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C.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D.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答案 D解析 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要注意随机取样,而不是在植物丰富的区域取样,A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西 2020 高考 生物 一轮 复习 阶段 测试 第一 十二 单元 解析 新人 DOC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