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件新人教版201901184198.pptx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件新人教版201901184198.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件新人教版201901184198.pptx(5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点分层突破命题多维研析,第2讲,考纲要求,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中央集权的发展 (1)西汉 问题:汉初郡县、封国并存,造成封国与朝廷对抗的局面。 解决: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 问题: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 ,其长官拥有地方政治、经济和军事实权,发展成为割据势力。 影响: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推恩令,考点一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回扣,节度使,(3)宋朝(4)元朝行省制度 内容: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
2、族地区设 进行管理。,积贫积弱,藩镇割据,地方开支,通判,宣慰司,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 (1)西汉: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 (2)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3)隋唐:确立并完善了 的管理体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一分为三。 (4)宋:设立 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设 作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3、三省六部,中书门下,中书省,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实行察举制, 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 实行九品中正制,选用官吏重 不重才能。 后期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这一制度已无法继续下去。 (3)隋至明清:科举制。 形成: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 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作用: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 ;为历代所沿用,影响深远。,孝廉,门第,隋炀帝,中央集权,【图析概念】 “推恩令”“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归郡管
4、辖,王国越分越小。,【构图解史】 三省六部制的运行程序示意图,【教材补遗】 外戚干政现象 外戚亦称外家,指封建社会中君主的母族、妻族,即君主母亲或妻妾娘家的人。外戚干政是古代皇帝的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而把持朝政的现象,外戚干政现象是君主专制下皇权专制的结果,反映了宗法观念的延续,往往会造成政治黑暗或朝廷内部矛盾斗争激烈。,【构图解史】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迁,史料一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
5、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核心探究,命题点一 汉至元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史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熹朱子语类,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主要阐述了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史实。主要反映了“推恩令”的主要内容。 (2)史料二主要说明了北宋初吸取前代藩镇割据的教训,将地方军政、财权收归中央,但导致北宋末年无力抵抗少数民族的进攻。主要阐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和结果。 (3)史料三主要论述了元朝行省制的主要特征和优点。主要阐述了行省制的特征;主要说
6、明了行省制的优点。,史料三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答案】 特征: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 史料运用 1依据史料三,指出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答案】趋势:地方自主性(地方权力)被削弱,权力集中于中央。,2综合上述史料,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趋势。, 史论归纳 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
7、点、影响 (1)特点 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 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郡县制州郡县三级制行省制)。,(2)影响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维护地方治安和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保证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 中央集权过度强化,造成了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自主权,也难以发挥管理的实效
8、。,史料一 汉武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构,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其长官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钱穆国史大纲,命题点二 汉至元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史料二 (宋代)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廷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宋史, 史料解读 (1)
9、史料一阐述了从西汉至唐朝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主要说明了汉武帝设内朝以限制相权。说明唐代三省的职能和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分散和削弱相权。 (2)史料二主要反映了宋代二府三司分权的史实。说明宋代决策权归属中书门下与主管军事的枢密院,财权集中于三司,反映出北宋通过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答案】方式:(另设机构)转移相权;分割相权(相互牵制)。, 史料运用 综合以上史料,概括指出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皇帝“独揽事权”的方式主要有哪几种。, 史论归纳 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 (1)皇帝通过不断压制、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逐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 (2)内朝
10、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 (4)宰相权力不断被分化。宰相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解决分权导致的效率低下的弊端。,史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命题点三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史料二
11、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其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主要论述了科举制的积极意义。反映了科举制克服了之前的选官制度徇私舞弊的弊端,具有进步之处。 (2)史料二主要阐述了科举制的创新之处和积极意义。说明了科举制的创新之处,指出了科举制的积极意义。,【答案】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进步性:
12、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位的特权;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史料运用 1据史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答案】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正理念;人才激励机制。,2综合上述史料,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史论归纳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演变的影响 (1)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选官制度的变化,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使国家掌握了人事任免权,既树立起中央权威,又保
13、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3)制度化的选官标准,提供了高素质的官员队伍,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1.宰相制度的废除 (1)背景:明太祖认为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2)措施:裁撤中书省,废除 ,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内阁的出现 (1)背景:废除丞相后,明太祖政务繁多。 (2)过程 明太祖设置 ,但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决策,“内阁”出现。,丞相,考点二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知识回扣,殿阁大学士,后来,内阁地
14、位提高,大学士拥有 。 张居正任首辅时,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3)特点: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 。 3.军机处的设立 (1)清朝初年设内阁、六部,内阁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 定夺,皇权受到限制。 (2)康熙时期:设 参与机要事务,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 (3)雍正时期设军机处 背景: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处。 职责: 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 影响: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巩固。,票拟权,内侍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大臣,【图画证史】 明代“票拟”
15、与“批红注:“票拟”是阁臣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票拟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教材补遗】 密折制度 密折是将奏章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加特制皮匣的奏折,外人无从得知。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晚年,完备于雍正时期。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密折制度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使得朝政进一步黑箱化,增添皇权的神秘感;二是起到了使官员,尤其是同僚相互告密的作用。,史料一 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大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中国传统政治,命题点一 明清时期
16、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史料二 军机处撰拟的谕旨诏令不经过内阁,而直接由军机处密封,经驿马递送给各地方督抚,称为“廷寄”,直接交给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各地方的奏折也不经内阁而直接交军机处。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核心探究,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主要阐述了明朝内阁制的特点。说明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说明了明朝实行内阁制的最终结果是加强了皇权。 (2)史料二主要说明了清朝中央行政体制的特点。和说明清朝中央行政绕过内阁,内阁职权被军机处所取代,而军机处又无决策权,只是秉承皇帝旨意,传达皇帝命令。,【答案】唐以前的宰相位高权重,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明代内阁
17、的主要职责是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将大臣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这说明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 史料运用 1据史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内阁的职责与唐以前的宰相有何不同。,【答案】职权:负责撰拟皇帝的谕旨诏令;将皇帝的诏令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政府;负责保管地方奏折。 说明: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2据史料二,概括军机处的职权。其本质上说明了什么?, 史论归纳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 (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 (2)内容详尽而全面。其内
18、容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 (3)以强化君权为核心,程度空前。主要体现在废除丞相、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 (4)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史料 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元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士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年高 历史 一轮 复习 单元 古代 中国 政治制度 至元 演变 明清 君主专制 加强 课件 新人 201901184198 PPTX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965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