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化第26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新人教版201901184167.pptx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化第26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新人教版201901184167.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化第26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新人教版201901184167.pptx(4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点分层突破命题多维研析,第26讲,考纲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百家争鸣” (1)背景 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起来并受到重用。 思想文化:出现 ,形成一些思想流派。 (2)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3)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私人讲学,思想解放,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识回扣,2.早期儒学,以德治民,仁政,仁义,3.其他思想流派,道,相对,无为而治,【图解历史】“百家争鸣”,【图解历史】孔子的思想体系,
2、【误区警示】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 二者的范围不同。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仍然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前者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了小生产者的利益。,【易混辨析】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史料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核心探究,命题点一 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史料二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孟子, 史料解读 (1)史料一反映了孔子的治国主张。表明孔子主张“为政以德”。 (2
3、)史料二体现了孟子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表明孟子主张让农民得到土地,勿夺农时,轻徭薄赋,减轻刑罚。 (3)史料三反映了荀子的民本思想。 表明了人民是国家兴亡的关键,得百姓、兴天下的观点。,史料三 “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荀子王霸,【答案】积极性:儒家的“仁”“仁政”“民本”的思想,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的作用,其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时代同步的精神,但其“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在春秋战国的社会转型时期是无法真正实现的。 保守性:儒家的“礼”等思想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思想的消
4、极性,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 史料运用 综合三则史料,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说明孔子等人的儒家治国理念的积极性与保守性。, 史论归纳 先秦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思想的比较,史料一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命题点二 诸子百家的治国理念,史料二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墨子, 史料解读 (1)史料一反映了道家老子的主张。表明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主张。 (2)史料二阐述了墨家的思想主张。反映了墨家主张“兼爱”的治国理念。 (3)史料三说明了法家的思想主张。
5、反映了法家认为历史向前发展和主张社会变革。表明了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史料三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废先王之教”,而实行变革,“以法为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答案】道家的治国主张在制约统治者的暴政,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社会环境下,难以实现,是一种消极应对社会变革的治国思想。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代表了小生产者分享利益、安定社会的愿望,但在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是无法适应当时社会变革要求的。法家的治国主张,不仅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
6、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理论借鉴。, 史料运用 据史料,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认识上述史料反映的三种治国主张?, 史论归纳 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 (1)在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而庄子主张“顺其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5)在处理与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
7、”“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1.董仲舒的新儒学 (1)背景 经济:汉武帝时期,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奠定了物质基础。 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 的需要。 (2)特点:把道家、 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中央集权,考点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知识回扣,法家,(3)内容 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 ”和“ ”的主张。 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 ”学说。 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 ”等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2.儒学独尊地位的确
8、立 (1)汉武帝的措施 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政治:起用 参与国家大政。 教育:将 规定为教科书,兴办 和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 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儒学家,儒家经典,太学,正统,主流,【图解历史】 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背景,【教材补遗】 法律的儒家化 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
9、,影响深远。,【构图解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史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董仲舒春秋繁露,核心探究,命题点一 董仲舒新儒学的主张及特点,史料二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基义, 史料解读 (1)史料一阐述了君权的来源。说明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反映了董仲舒“天人感应”的主张。 (2)史料二为为人处世提供了道德标准。反映了董仲舒“三纲”的处世标准。 (3)史料三反映了董仲舒为了维护国家统一提出了“大一统”思想。反映了董仲舒认为国家统一是自古就有的天地之常理。,史料三
10、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答案】继承与发展了先秦儒学;重视“君权神授”;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儒学从先秦时期的民间学说上升为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说。, 史料运用 依据上述史料中董仲舒的观点,概括指出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特征。, 史论归纳 多角度理解董仲舒新儒学呈现的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4
11、)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史料一 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时之务、习先圣之术者。诏曰:“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汉书武帝纪,命题点二 董仲舒新儒学的深远影响,史料二 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对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
12、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田昌五、安作璋秦汉史,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主要说明汉武帝大力提倡儒学教育。表明汉武帝设五经博士,专门传授儒家经典;表明汉武帝兴办太学,为博士广招弟子。 (2)史料二主要阐述了董仲舒新儒学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说明儒学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说明儒学思想巩固了政治统治,促进了中华民族心理特征的形成。 (3)史料三叙述了董仲舒新儒学对中华民族及个人性格的消极影响。表明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使得封闭自我、盲目守旧的消极民族性格形成。,史料三 董仲舒是西汉时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
13、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答案】汉武帝的全面尊儒举措,使教育为儒学垄断,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史料运用 1据史料一,分析汉代儒学地位有何重要变化。,【答案】 史料二说明董仲舒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正统思想;董仲舒思想对中华民族心理特征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史料三反映了董仲舒新儒学具有禁锢、封闭人们思想的消极影响。,2据史料二、三,分析董仲舒思想的影响。, 史论归纳 1.董仲舒新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1)形势需要:汉武帝时期,西
14、汉国力强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商贾膨胀、匈奴威胁、王国问题等;汉初的“无为而治”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统治政策急需从“无为”向“有为”转变。 (2)与时俱进:董仲舒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需要,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凝聚人心和维护国家统一;“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主张给封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2.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使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国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年高 历史 一轮 复习 12 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 思想 演变 科技 文化 26 百家争鸣 罢黜百家 独尊 儒术 课件 新人 201901184167 PPTX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965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