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二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8讲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__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4~1919年教案20190228318.doc
《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二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8讲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__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4~1919年教案20190228318.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二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8讲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__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4~1919年教案20190228318.doc(2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8 讲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41919 年)通史时空坐标时段特征概览总述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18941919 年)是中国近代化的高峰时期,政治民主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经济工业化(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进一步发展)、思想科学理性化(新文化运动)都有长足的发展政治一方面,列强侵华不断加强,先后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民族危机空前加剧;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经济一方面,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列强侵华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另一方面,民族资本主义在 19 世纪
2、末获得初步发展,在一战期间出现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思想文化资产阶级提出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思想,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社会生活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巨变,服饰、礼仪、交通、通信、大众传媒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考 点 一 甲 午 中 日 战 争 、 民 族 危 机 的 加 深 及 救 亡 图 存 的 探 索 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年)1原因(1)根本原因:日本工业革命后需要在中国抢占商品市场,掠夺生产原料。(2)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2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23影响(1)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民族危机空前严
3、重。(2)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3)中国各阶层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年)1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2)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2结果:1901 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3影响(1)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2)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三、义和团运动1背景:19 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概况: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由山东发展到京津地区,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3作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四、辛亥革命1条件(1)经济
4、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2)思想基础: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指导思想。(3)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1905 年,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4)实践:各地革命党人发动的起义。2过程(1)武昌起义:1911 年 10 月,武昌起义胜利,清朝统治土崩瓦解。(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 年 1 月 1 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3)制定约法:1912 年 3 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4)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 年 2 月,宣统帝下
5、诏退位;3 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3意义(1)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3(2)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1从多角度理解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1)列强侵华方式:列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2)民族危机程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戊戌变法、辛亥革命。(4)救亡图存、革命力量:由学习器物转向学习制度。中华民族新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救亡图存行列。2全面认识清末新政(1)背
6、景:国内义和团运动,外部列强侵略加剧。(2)措施政治:改革官制,裁减冗员;仿西方资本主义各国法律,改大清律例为大清新刑律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刑律。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成立责任内阁等。军事:裁汰旧的经制兵,在各省编练新军;中央设练兵处,专门负责编练新军事宜。经济:设立了商部,颁布商律,试办户部银行;在各省设立商会。这些标志着“推动实业发展”的政策得到实质性落实。教育:设立学部,令各省广设新学堂;选派留学生,留学生归国一律赏给举人、进士出身;1905 年宣布废除科举制度。(3)清末新政的结果:由于各项新政策的落实需要大量资金,其中尤以编练新军所需要的费用最为巨大,致使新政时期清政府
7、苛捐杂税越来越多,导致民众与政府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在这个意义上,清末新政的实施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做了重要铺垫。(4)对清末新政的评价:新政否定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传统的教育制度和伦理观念都朝着积极的方向演变;新军的编练无疑壮大了军事力量,留学生的派遣与新式学堂的建立培养了更多的现代化人才。3东南互保与晚清政府中央集权危机在义和团反帝运动进入高潮和列强组成联军进行武装干涉的历史形势下,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与东南督抚出于各自的利益而达成的一种谅解和承诺。1900 年 6 月,清政府对列强宣战,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拒不执行,并与西方列强达成东南互保章程 ,规定:“上
8、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 ”此后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均对“东南互保”表示支持。该协议保全了西方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也避免了南方社会经济遭到战争破坏。地方督抚势力扩大,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之后 1911 年辛亥革命,各省在武昌起义后相继宣告独立,与地方势力4崛起、中央权力式微关系密切。 4辛亥革命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辛亥革命在武昌起义后不到三个月就以较小的代价和低烈度的震荡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冲突双方以社会共同体为念,以相互宽容为怀,根据共同认可的规则,通过谈判、协商、彼此间利益让渡解决了当时的矛盾
9、和冲突,这种非暴力的社会调节方式,让辛亥革命成为中国式的“光荣革命” 。之所以称其为“光荣革命”是因为:(1)各派力量实力不足 清政府想镇压革命,但国内秩序混乱,清政府统治徒有虚名。 革命派想武力推翻清政府,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共和国,但不具备北伐条件。袁世凯想武力统一全国,彻底消灭革命势力,取清代之,但袁世凯没有把握消灭革命军,也不敢背叛清政府。英国列强为了经济、政治利益,想尽快结束战争,议和统一。(2)妥协有效避免了更大规模刀兵之乱,维护了国家统一辛亥革命是汉族和满族及其他民族之间的妥协与和解。民族矛盾及民族关系得到妥善处理,保证了祖国领土的完整统一。南方革命政权和清朝皇室之间的政治妥协与
10、和解,避免了长时间的社会动荡与流血牺牲。孙中山与袁世凯之间的权力妥协与和解。【典例 1】 (2017新课标全国卷)1904 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 9 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 1 883 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 78%,直隶亦有172 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 351 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题干三看一看时间空间:1904 年,中国的长江流域、东南沿海、直隶、山西、陕西二看关键信息:留日学生数量在中国各地分布不
11、平衡三看答题方向:原因是什么选项排查5选项 判断理由 设障方法 查错补短A()1904 年,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 9 个省份及直隶的留日学生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85%以上,而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占比较小,这从本质上说明了近代中国长江流域、东南沿海地区以及直隶遭受西方列强侵略较早,客观上促使这些地区的开放程度与经济文化水平较高,而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较低B()留日学生不一定是受革命影响而留学,材料亦未体现夸大次要因素的作用因理解不准而误选。留日学生当时学习的内容、代表的阶级及阶层利益并不明确C()材料不能反映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提出与史实不符的因素因基础不
12、牢而误选。清政府在新政期间鼓励学生出国留学,学习西方的科技、文化等D()材料不能反映留日学生受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的影响提出与材料主旨无关的因素因理解不准而误选。留日学生分布的省份较广泛,在材料中有充分的体现历史追问结合上题思考,这一时期清政府曾经大量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其根本目的是什么?有何影响?提示: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影响:有利于学习西方的科技、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许多留学生归国后为中国的建设发挥了重大作用;一部分留学生接受了革命思想,成为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的重要力量;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练习 1 (2018新课标全国卷)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
13、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C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6解析:面对日本的舆论宣传,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说明其对舆论在外交中的作用没有清醒的认识,即清政府并不熟悉近代外交策略,故 C 项正确。从题干材料来看,日本的宣传、欧美的舆论对战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并不能说其左右了战争进程,故排除 A 项;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日本力图变更中
14、国的君主政体” “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故排除B、D 两项。练习 2 (2018北京卷)1903 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 A )A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B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C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D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解析:根据材料时间信息“1903 年”和所学可知, 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
15、略,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林纾通过寓言故事提醒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故 A 项正确。材料反对弱肉强食,B 项错误;材料强调要对列强保持警惕之心,C 项错误;D 项与题意不符。练习 3 (2018江苏卷)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 ”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 B )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材料中四川民谣推理出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是清末收回利权运动中的保路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
16、政府镇压保路运动客观上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条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由此可知 B 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于1851 年,排除 A 项;五四运动发生于 1919 年,国民革命运动发生于 1924 年,C、D 两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 2.3 亿两的赔款。这等于日本4 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 3 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7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
17、样输得很惨。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问题设置】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袁伟时为何认为甲午战争中“没有赢家”?对中国而言:清廷战败,被迫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 ,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对日本而言: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促使它进一步扩军备战,发动了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最终导致了日本的战败投降。自清末“新政”开始,以军机处和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为主干的封建统治机构,被外务部、民政部、度支部、学部、陆军部、海军部、法部、农工商部、邮传部等一套履行近代政治和社会职能的新行政机构所取代。在教育制度方面,科举制度被废除,建立了自蒙养院和小学
18、开始直至中学、大学的近代学制。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近代化进程,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新知识分子等新的社会阶层和政治力量也不断产生,他们的出现使中国人民反对旧制度和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不断迈上新的阶梯。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被推翻。刘芃、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刘芃教授: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员,命题中心主任。刘芃教授非常重视考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把握,突出对重大历史概念的考查,关注考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善于从微观的角度去发现历史的大意。【问题设置】 用所学知识论证清末新政的原因和影响。用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爆发之间的关系。原因: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巩固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19、。影响: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政治、经济、教育、社会等层面的近代化;没有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客观上为辛亥革命准备了条件。关系:政治上:辛亥革命的主力新军,就是清末新政时期大规模编练的;清末新政的预备立宪使立宪派离心,加速了辛亥革命的进程。经济上:新政时期的奖励实业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为辛亥革命准备了物质基础。思想文化上:新政时期派遣留学生出国、建新式学堂等扩大了新思想的宣传,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考点二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1近代前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初步发展8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清政府为扩
20、大税源,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2)“短暂春天”背景: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发展障碍;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表现:19121919 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结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2社会生活与习俗的新变化(1)物质生活的变化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 “废止缠足” ,并改变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时期:辛亥革命前后, “剪辫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交通事业的进步:辛亥
21、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3)通讯工具的变迁:清朝晚期电报、电话开始出现,民国时期通讯事业进一步发展。(4)大众传媒的发展报刊业的发展: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阵营都把报刊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具,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影视事业的发展:1905 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1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特征(1)从企业的产生看,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走过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它不是由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生产,而是在列强入侵,破坏了中国发展的正常秩序,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下,直接从外国输入机器、技术创办起来的。因此,它不是在中国封建社
22、会内部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基础上逐步成长起来的。(2)从工业部门的结构看,产业结构不合理,以纺织业和面粉业等轻工业为主体。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缺乏雄厚的经济基础,本身又不能生产机器,只能从投资少、周转快的轻工业入手。(3)从工业的地区分布看,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其原因是这些城市为列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的据点,便于利用外国的技术、设备,这种畸形布局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质。(4)从设备、技术和经营管理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很落后的,且对外国技术依9赖严重。(5)从企业产生、发展的全过程看,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23、因而发展缓慢。这决定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既有矛盾又有依赖,这正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最重要的特征。2近代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1)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列强的侵略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有利条件。因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持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与力量的源泉。(2)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先天不足:与西方资本主
24、义经济相比,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金、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后天畸形:由于先天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轻工业发达、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工业结构和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且分布不平衡的特点,使民族工业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3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1)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的产生冲击、瓦解着封建自然经济,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民族资本主义代表新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史版 2019 高考 历史 二轮 复习 板块 工业 文明 时代 世界 中国 近代中国 觉醒 探索 _ 甲午 中日战争 1894 1919 教案 20190228318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960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