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青铜峡市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2019030501176.doc
《宁夏青铜峡市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2019030501176.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青铜峡市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2019030501176.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宁夏青铜峡市高级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我们读经典,要有人文情境参与其中。人文情境,是指阅读经典或认知传统文化精髓所必备的、人同其心又同其情的“情境” 。下面谈“学术情境”和“艺术情境”两点。学术情境就是用求真的心态去认知经典。如何理解与营造阅读经典的学术情境,传统智慧依然启迪无穷,可从如下学术关系来考察。一是“博与精” 。学习要博览群书,拓展视野,人们说“开卷有益” “世事洞明皆学问”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读诗经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
2、逑” ,再结合诗经衡门 “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妻,必宋之子” ,其学术背景是古老文化的生殖崇拜。博,才能“通” ,通,才能达到“大方无隅”的境界。与博对应的是精,杜甫对作诗的要求是“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 ,可谓精益求精。这种专心致志丝毫不苟且的精品意识,是我们学习经典时应汲取的精神力量。二是“渐与顿” 。古代经典示求实、求知、求真之法,分渐悟与顿悟两类。孔子授学以“时习之”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均是渐习而求知。与渐习对应的是顿悟。据坛经记载,禅宗五祖弘忍传法,弟子神秀最为优秀,作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 ,柴房小僧惠能以为不佳,复作偈语“菩提本无树
3、,明镜亦非台,原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前者明“渐” ,后则倡“顿” ,由此而被弘忍激赏,传衣钵予惠能,成为六祖。顿悟启迪智慧,激发主观能动性,揭示了一种在求知求实之上的精神超越。三谈“得与失” 。学习经典,获得容易,舍得难,舍得就是舍去获得,即“失” 。老子是大智慧者,他曾说“圣人为腹不为目” 。林语堂有一句情人节的话:你如果爱一个人,不要给她九十九朵玫瑰,而给她喜欢吃的饱饱吃一顿。这或许是故意歪曲老子原意,但这种求“失” ,与孔子的“安贫乐道” 、孟子的“舍利取义”思想是默契的。用审美的心态去认识经典、理解经典,在阅读经典时得到审美的趣味,这种互为,是艺术情境。有人借用古代的“秋水蒹葭”
4、 “人面桃花” “红叶题诗”谈诗学中的执着、感逝与向往,非常形象而精彩。这三段故事也能借助阅读经典而达致艺术情境的进阶程序: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本是一首情诗,但其所2表现的对美好事物之永恒追求,却对我们认识经典并付之实践,以倡扬不懈努力的奉献精神,是有所启迪的。唐代诗人崔护的人面桃花写了一段情事,表现出一种对和美世界的回忆与反思,同样可以引喻为某种反省精神。 北梦琐言记载一名宫女题写在红叶上的诗:“流水何太急,宫中尽日闲。殷情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原来这诗表现对外部世界的向往与对人身自由的追求,而古人又将此加以演化,成为人生于困顿中振发的精神力量。艺术情
5、境与学术情境的不同,在于创“形象”为“象征” 。例如诗经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喻指一位戍卒背井离乡的情境。 “杨柳”已由一种植物形象化成“别情”的象征。(节选自许结经典阅读与人文情境 )1下列有关“学术情境” “艺术情境”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学术情境”和“艺术情境”是指阅读古典作品或认知传统文化精髓时所具有的人同其心其情的人文情境。B “学术情境”侧重于阅读时所获得的求真认知,而“艺术情境”侧重于阅读时所获得的审美趣味。C 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此即艺术情境。D艺术情境不同于学术情境的特点是创造“
6、形象”为“象征” ,如“红叶题诗”由表现对人身自由的追求演化为人生于困顿中振发的精神力量。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说“圣人为腹不为目” ,林语堂故意歪曲老子原意所说的情人节的话,是为了表明阅读经典要敢于舍去获得。B阅读要博览群书,拓展视野。博才能“通” ,通才能达到“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的境界。C我们学习经典汲取的精神力量是阅读经典时应具有的精益求精、专心致志丝毫不苟且的精品意识。D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和“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妻,必宋之子” ,反映了古老文化的生殖崇拜,有着共同的学术背景。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7、 )A “开卷有益” “世事洞明皆学问”强调阅读经典要“博” , “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体现了作者的精品意识。3B人们在用审美心态阅读经典时,可以获得“秋水蒹葭” “人面桃花” “红叶题诗”所表现出的审美趣味。C渐习积累知识,增进学养;顿悟启迪智慧,激发主观能动性。惠能替代神秀被传衣钵,说明顿悟比渐习更可贵。D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的“杨柳”已成为“别情”的象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孙犁的风骨 江南鹤那年,我到天津总医院探望孙犁先生。他躺在病床上,两只眼睛是白色的。我
8、看到大吃一惊,站在旁边的一位阿姨说,他的眼睛得了白内障。孙犁先生发现有人来,眨了眨眼,大声说:“去忙去吧,忙去吧。 ”旁边那个阿姨又说:“你别往心里去,谁来了,孙先生都这么说。 ”我站在孙犁先生面前,背了他写的书的书名,那些书是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陋巷集 晚华集 老荒集 如云集等。孙犁先生听了,点了点头。我转身离开了病房。不久,我从天津日报上看到,作家铁凝来天津领奖,特意到总医院看望孙犁先生。当听了铁凝的自我介绍之后,孙犁说了一句:“我们好久没有见面了。 ”说罢,便流下眼泪。铁凝也是泪眼汪汪。报纸上还特意配发了一张这两位作家见面时的照片孙犁先生侧身躺在病床上,注视着铁凝。又过了不久,孙犁先生
9、便去世了。我再次从书架上翻出孙犁先生的如云集 晚华集 老荒集等十本书。这十本书除个别篇章外,大部分写于 1976 年至 1995 年。读完这十本书后,我内心产生强烈的震撼,十本书里没有一句是废话,没有一句是空话。作为一个年轻的写作人,我从中受益良多。这些文字是孙犁先生饱经沧桑后血和泪的结晶,从这近百万字的作品里我提炼出两个字:风骨!孙犁先生的风骨!风骨,我个人理解是文章的风格、做人的骨气。而作为文人,还要有一颗文心和一根文骨。孙犁先生的文章,清纯雅致、朴素自然,似山溪汩汩流淌,像春风拂人衣袂。而在做人上,孙犁先生宁静淡泊,志存高远。他的作品语言十分古朴,句中时有点睛之语。 “凡能厚着脸皮批判别
10、人的人,他在接受别人对他的批评时,脸皮也很厚。 ”(见风烛庵杂记 )“对我来说,人在青春,才能有爱情,中年以后,有的只是情欲。 ”(见陋巷集之太湖 )4作家贾平凹在其散文孙犁论里说:“孙犁一生有野心,不在官场,也不往热闹地去,却没有仙风道骨气,还是一个儒,一个大儒。这样的一个人物,出现在时下的中国,尤其天津大码头上,真是不可思议孙犁虽然未大红大紫过,作品却始终被人学习,且活到老,写到老,笔力未曾丝毫减弱,可见他创作的能量多大到了晚年,他的文章越发老辣得没有几人能够匹敌。举一个例子,舞台上有人演诸葛,演得惟妙惟肖,可以称得活诸葛 ,但活诸葛毕竟不是真正的诸葛。明白了要做活诸葛和诸葛本身就是诸葛的
11、含义,也就明白了孙犁的道行和价值所在。 ”孙犁先生曾手书秦少游论文一帧,赠作家铁凝。后来,铁凝撰文回忆说:“我想,这是孙犁先生欣赏的古人古文,是他坚守的为文为人的准则孙犁先生对前人的借鉴沉着而又长久,他却在同时孤傲地发掘出独属于自己的文学表达。他于平淡之中迸发的人生激情,他于精微之中昭示的文章骨气,尽在其中了。大师就是这样诞生的吧。 ”孙犁先生曾说过:“凡是伟大的作家,都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毫无例外的,他们是富于人情的,富于理想的。他们的作品,反映了他们对现实生活的这种态度。把人道主义从文学中拉出去,那文学就没有什么东西了。我们的作家,要忠诚于我们的时代,忠诚于我们的人民,这样求得作品的艺术性
12、,反过来作用于时代。 ”我想,孙犁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家。作家金梅说:“但凡堪称读书人者,多系不慕富贵,远离官场,甘于寂寞,潜心学问(包括写作) ,刚正不阿,清风亮节之士。孙犁当此称谓而无愧。 ”让我们神闲气定地阅读孙犁先生的作品吧。 (有删改)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贾平凹对孙犁的评价极高,认为孙犁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他活到老,写到老,文章越来越老辣,没有谁能与之匹敌。B作者在文章第二段中写自己重读了孙犁所著的十本书,这样写的目的是感谢孙犁让自己在阅读中受益良多,并引出孙犁的“风骨”这个话题。C孙犁推崇人道主义精神,他认为作家要忠诚于
13、时代和人民,凡是伟大的作家,都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都是富于人情、富于理想的。D文章用第一人称这个视角叙事写人,使内容更具有真实感,同时方便作者叙事抒情和随时发表自己的评价、看法。5这篇散文在选材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这样选材的作用。6标题“孙犁的风骨”有哪些内涵?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5(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7-9 题。平凡之人 非凡之学季羡林 1911 年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0 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 年作为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在德旧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1941 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第二次
14、世界大战爆发,季羡林归国无路,只得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讲师,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此期间发表了多篇重要学术论文,奠定了其在印度古代语言研究领域的地位。1946 年 7 月回国,经陈寅恪推荐,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言文学系并担任系主任,开创了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东方学研究。在东语系迎新会上,作为系主任的季美林没有一点名教授“派头” ,他穿着既非西装革履,也非潇洒长衫,而是一身半旧的蓝咔叽布中山装。瘦高身材,感眉善目。讲话声音不高,语速不快,他说:“一个大学生需要十二个农民来养活,你们的同龄人一百人才有一个能上大学” ,期望新生能够珍惜学习机会,刻苦学习,学成报国。季美林 10 岁
15、开始学习英文,水平极高,他备课仍一丝不苟。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域的人对同一个英语单词有不同的读音,甚至含义也有差别。他为了把这些细微的差别讲清楚,请教了当时能我到的所有外教。讲翻译技巧时,他在黑板上画了两个部分重合的圆圈,说:“汉语和外语含义并非一一对应,仅重合部分可以相通,要从上下文的意思辨析词义” ,同学们一目了然,戏称为“季羡林大饼” ;印度学是他的专长,但印度学浩如烟海,当时没有教材,季羡林利用有限的时间,提纲挈领,把印度主要历史时期、人物和历史事件以及民族、宗教、社会现状讲得一清二楚。他讲课旁征博引、炒语连珠,同学们每周都盼着听他的课。在“文革”时期,季羡林不顾个人安危,仗义执言,被抓进
16、牛棚。1969 年秋天,经一年多炼狱般的折磨,九死一生的季美林被下放改造。在寒冷的旷野里,年近六旬的他顶着凛冽的北风,穿一件单薄的旧棉袄,脸冻得铁青,胡子茬和眉毛上结满白霜,和学生一起顶着星星出早操,挖防空洞,往麦子地里挑粪,蹲在场院里啃窝窝头、喝稀粥。就这样的冬天,仍常常听见先生低声吟诵雪菜的诗句:“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1985 年季羡林主持敦煌吐鲁番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他高屋建瓴地阐迷了人类四大文化体系,赢得国内外学者的普遍赞誉。有学者宣称:“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 ”季羡林针锋相对:“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 ”并在会上形成了共识, “让外国学者也跟折我6们走” ,这是他的
17、志向,也是他对新一代学人的殷切期望。他重视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不仅为古籍整理付出了大量心血,还发起抢救家书活动。他支持档案事业,认为保管好档案、维护历史的真实面目是利在当代、惠及子孙的功业。当他得知国家启动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时,他积极支持,还为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题写了书名。2001 年 11 月,学生张保胜在大钟寺现场讲解永乐大钟上铭刻的梵文陀罗尼,90 岁高龄的季先生不顾众人劝阻,坚持坐在寒风里,认真听了两个多小时。事后他的学生问他:“就是为张保胜站脚助威,也没有必要在那里冻两个多小时呀。 ”先生回答说:“有必要。因为他讲的有些新东西,有的我还不了解。 ”在他的指导下,张保胜教授坐
18、了十年“冷板凳”,终于将大钟上的梵字铭文考释得一清二楚。季羡林在北大从教 60 余载,几代学子都受到恩泽。晚年似风光,各种不虞之誉夹杂求全之毁如同潮水般涌来的时候,他著文坚辞三顶桂冠;他还郑重申明:“我七十岁以前不是圣人,今天不是圣人,将来也不会成为圣人。我不想到孔庙里去陪着吃冷猪肉。我把自己活脱脱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季羡林数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他既是学界泰斗,又是世人楷模。可是先生本人却说,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没有什么英雄业绩。 “麟凤”也好,平凡也罢,季老就是一个集非凡与平凡于一身的人。 (节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季羡林先生是北大著名的教授,
19、东方语言文学系系主任,他衣着朴素,语气平和,对新生充满关爱并寄予厚望。B季羡林早年在德国学习的经历,奠定了其在印度古代语言研究领域的地位,为其开创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东方学研究奠定基础。C季羡林先生治学严谨,一丝不苟,虚心向外教请教英文单词的细微差别;教学生动形象,善于借助画图辅助教学。D手羡林重视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教和保护,在古籍整理、抢救家书、支持国家启动档案文献遗产工程等方面贡献了自己的力量。8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A季羡林学识渊博,功力深厚,在没有教材、知识繁多的情况下,他把印度的历史、人物、民族、宗教,社会方面讲解得清晰明了。B “文革”时期,季羡林仗义执言,惹祸上身
20、,受到折磨,他在恶劣的环境中仍吟诗,鼓7励在困境中的学生积极乐观。C季羡林针对有的学者提出“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 “让外国学者也跟着我们走”的观点赢得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赞誉。D90 岁高龄的季羡林仍坚持在寒风中听完学生张保胜的讲解,对学生的支持和帮助,对学问的执着与热忱,实在令人感动。9季羡林的“非凡之学”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 ”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 ”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
21、愿借兵以救魏。 ”赵王曰:“寡人不能。 ”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 ”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 ”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
22、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将有大变也。 ”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秦攻魏未能克之也,而台已燔,游已夺矣。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 ”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选自战国策 ,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宁夏 青铜峡市 高级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语文 学期 开学 考试 试题 2019030501176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