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夏津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
《山东省夏津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夏津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2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山东省夏津一中 2018-2019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7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 “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 (白居易) ,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欧阳修) 。那么, “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
2、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 、枝挺,绝无柳的“依依” “袅袅”之态。 “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 。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 “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 “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
3、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 :“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 “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 “
4、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 。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 ”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2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 ,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 ,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柳”作为文学意象最早出现于
5、诗经 ,但其意象所蕴含的涵义更丰富和深刻,则是自唐代开始。B. “柳”又作“杨柳” ,称名不同,其实所指相同,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并未影响到诗意的准确表达。C. 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了丰富的意蕴,如慕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D. 古人常借柳表达对离人的相思和对家园的思念,是因为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层次清晰,论述了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之后,进而对古诗词中“柳”这个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B.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在增强说服力的同时,也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C.
6、文章最后三段从初春写起,然后按照朝代的顺序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柳”这一意象的丰富含义。D. 文中引用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的诗句,意在证明“柳”在古代具有乡思的意象内涵。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区分较大,古人在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合称“杨柳”的做法确实不妥。B. 如果没有冯延巳、刘禹锡和刘昚虚等人笔下的“柳”的诗句,就没有柳这一意象在古诗中的丰富的情感意蕴。C. 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即指柳3的证据。D. 柳在古代诗歌中可作为隐者的象征,与陶渊明辞官归隐,种柳于屋旁,自号“五柳先
7、生”不无关系。【答案】1. D 2. C 3. D【解析】【1 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D 项, “是因为古人喜欢种柳”曲解文意。从文中看,对人相思的原因应该是“柳与留谐音, 丝与思谐音” 。故选 D 项。【2 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答题前,
8、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C 项, “按照朝代的顺序”错。语境中先写了隋炀帝时代,后写了秦朝时,不是按照朝代顺序。故选 C 项。【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找到文本相对应的内容,加以比较,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A 项, “古人在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合称杨柳的做法确实不妥”说法错误,文章是说以今天植物学分类观点来看, “杨柳”合称确实不妥。B 项, “如果
9、没有就没有”逻辑推导错误。文中说“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 ,冯延巳、刘禹锡和刘昚虚等人是借“柳”表达了其他的含义。C 项,逻辑关系错误,文中有“即使此传说确凿故此据不足为证” ,据此可知,是因为“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所以才不能把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当作“杨柳”皆指柳的证据。故选 D 项。【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
10、会。4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二)散文阅读(15 分)阅读下面的散文选段, 完成各题。江南的冬景郁达夫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
11、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象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
12、,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
13、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5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潮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
14、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 ,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
15、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有几年,在江南,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后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去年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太冷的日子,将在一九三六年的二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是七八天的样子。像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作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得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去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
16、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本文与故都的秋相比,描写的主要内容不同,但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和真诚的热爱。B. 文中写闽粤的冬天,突出了暖和的特点。一方面和江南的冬天形成了对比,另一方面也6给“江南”界定了范围。C. 作者望见江南雪景的时候,说自己笔力愚劣,并多次引用古诗名句,很巧妙地赞美了江南的美景,又使文章显得韵味丰淳。D. 江南的冬天偶尔也会有寒冷的旱冬,容易让以得病,但它不影响作者对江南冬天的喜爱之情。E. 故都的秋饱含一种悲凉、清静之美;本文描写江南的冬天也隐含着这
17、种情调,但近乎荒凉的风景掩盖不住精神的奢华。5. 文章的开头为什么写北方的冬天?运用了什么手法?这种手法在文中多处使用,请在文中再找出两处。6. 文中说:“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请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合理,表达简洁。“对于这种利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 ”(郁达夫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答案】4. CE 5. 文章的开头写北方的冬天,是为了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运用对比的手法。比如:北国冬天与江南冬天的比较、江南秋天与江南冬
18、天的比较、北方夏夜与江南冬天的比较、闽粤地区与江南地区冬天的比较、德国寒郊散步与江南寒郊散步的比较等等,将一幅幅江南冬景美图呈现出来,突出江南的冬景晴和清朗。 6. 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深深喜爱,以及自然景物对人的影响:能让人胸襟开阔,超越世俗,摆脱功利,旷达洒脱,使人进入一种美好的心灵境界。正因如此,山水自然就是那些利欲熏心者的一服清凉散。在郁达夫眼中,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冬景,能让人与自然合一,忘却得失,不问死生。走进自然,欣赏美景,对人生境界是一种提升。【解析】【4 题详解】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理解散文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散文主旨等各个方面
19、。做此类题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C 项, “望见江南雪景”分析有误,此段为想象中的雪景;E项, “隐含这种情调” 、 “近乎荒凉的风景”分析有误,本文的情调是明朗、闲适,风景也是7充满了生机。故选 CE 两项。【5 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技巧。答题前,先通读文章的内容,整体理解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先后写了哪些人和事或景,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本题要求分析文章的开头为什么写北方的冬天?运用了什么手法?并在文中再找出两处使用这种手法的内容。第一问,
20、分析为什么写冬天,先概括内容,然原来分析该内容与主体写作内容之间的关系。从内容上分析,开头写的是北方的冬天的寒冷,而文章着力写的是江南的冬天,写北方的冬天是为了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运用的写作手法是对比,拿北国冬和江南冬天进行对比。文中这种对比手法有多处,比如,第二节中,江南的秋天是读书写字的“最惠节季“,而江南的冬天则“抵得过北方夏夜“,是对比;三、四两节拿闽粤地区与江南地区冬天的比较。【6 题详解】该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本题要求学生理解文中一句话的含义,并结合题干中提供的郁达夫的另一句话来理解。考生可
21、先理解提供的另一句话, “对于这种利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强调,自然山水可以治利欲熏心的人,大自然的山水美景能影响人的心情,让人心胸开阔,不局限于名利之中,能淡泊名利。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然后再理解文中的那句话“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是作者描写江南微雨图时内心的悠闲之感,面对江南冬天如画的美景所体味到的如画般的美感。在作者看来,如画的江南冬景,能让人忘记生死,不计得失,也表达了大自然的美景能陶冶人的性情,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点睛】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可以从下几方面去分析:表达方式。一般涉及到描写的角度
22、,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叙述顺序的安排手法的运用及作用。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人物形象或内容更加充实丰满,与上文或下文对比照应;人物前后变化的对比照应。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 , (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
23、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8描写的特点白描、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 ;特别注意,如果是对景物的描写,要注意:A 抓住事物的特点来描写;B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描写角度;C 常见技巧的使用。表现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
24、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以及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从结构安排角度。看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三)小说阅读(13 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各题。第二章优胜记略阿 Q 不独是姓名籍贯有些渺茫,连他先前的“行状”也渺茫。因为未庄的人们之于阿 Q,只要他帮忙,只拿他玩笑,从来没有留心他的“行状”的。而阿 Q 自己也不说,独有和别人口角的时候,间或瞪着眼睛道:“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阿 Q 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夏津 一中 2018 _2019 年高 语文 上学 期末考试 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