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第一节散文技法提分点13全面概括突破要点把握形象作用20181230259.doc
《浙江专用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第一节散文技法提分点13全面概括突破要点把握形象作用20181230259.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专用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第一节散文技法提分点13全面概括突破要点把握形象作用20181230259.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技法提分点 13 全面概括,突破要点,把握形象作用三指向赏析散文物象作用读文支招依托双线读文有些散文较难理清主线,可以依据多点、多线分别概括,如文中以“我”和母亲两个人分别作为线索,概括二人经历感受,最后辨明关系,理清脉络,明确中心。1.理清脉络双线概括我 母亲喜闻喜吃 守药铺爱看药名 吃中药尤爱甘草 栽中药惋惜药铺不在 撤销回家 2.明确中心母亲这味“中药” ,为“我”抵御世间的伤害,她的爱与美德,是“我”无价的精神财富。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真挚情感。典题文本(2012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母亲的中药铺2甘典江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除了新华书店,就是母亲的中药铺,因为我那些中
2、药的味道, 苦甜苦甜的甘草。喜 欢 嗅 闻 特 别 是 爱 咀 嚼 几 片母亲当过赤脚医生。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进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站。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一间开处方和打针,另一间是药铺。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还有三个阿姨。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抓药,打针,织毛衣。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无止的聊天。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个字交待几句,递给别人。只要一走进药铺,我就被一股浓重的药香包裹得严严实实,有点喘不过气来。我望着那些
3、神秘莫测的抽屉, :什么“半夏、黄精” ,什么瞅 着 那 些 贴 着 标 签 的 药 名 , 兴 奋 不 已“益母草、白芨” ,都是曼妙的植物。当然,也有的是矿物和其他异类,比如“朱砂、雄黄、海马” ,不由得使我产生了相关的联想:这朱砂,肯定就是国画中传统的红色颜料吧?李可染曾用顶级朱砂绘过四张毛主席诗意图万山红遍 ,已成画史上的经典。至于雄黄,不就是许仙曾意气用事的东西吗?所谓的海马,只是相当于一条小鱼而已。其中,我 。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甘草,望文生义,就是最 喜 欢 的 药 草 , 是 甘 草“甘甜之草” 。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再加上,我自己就姓“甘” ,与这甘草
4、,是家门,五百劫前,应是同根而生之族。最早,是母亲教我嚼的甘草,一是因为它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代,任何甜味都是奢侈品。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她营养不足,严重贫血。人参太贵,吃不起。还有金银花和枸杞,母亲用来泡茶喝。自然,我也跟着全部享受到了。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三七。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盖成了一面翠绿的毯子,像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极其养眼。可惜,后来拆迁,毁于一旦,使我失去了这一片翠绿。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收藏好。她说,三七可以治妇科恶疾,以及跌打损伤。九十年代的某一天
5、,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回到家,母亲专职做她的家庭主妇。赚钱的任务,彻底由父亲负责。那个中药铺,被别人买去,改作了服装店。从此,街上流行的药店,大多是连锁的西药店。在我的印象中,传统的中药是文化,望闻问切的中医大夫,近似于诗人。相反,我害怕西药,因为这些东西是实验室配制合成出来的,至少没有一个在阳光之下生长的过程,没有温度、湿度, 。我实在难以想象, “阿莫更 无 个 性 与 灵 魂西林”比母亲的“金银花”会更让我亲近与依赖。甚至,当我感冒受寒,母亲亲手煎熬的一罐红糖姜开水,也会比昂贵的感冒药更能帮我发汗,助我痊愈,让我心暖。3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
6、种菜。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担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正常吗?不正证明了人生活着?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于我而言, ,为我清热解毒,母 亲 就 是 我 人 生 一 味 无 价 的 中 药为我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本文有删改)对点解题1.文中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写“甘草”?答: 解题指导指向人物主题写甘草是为了写“我” 。写“我”对它的感情,写“我”曾经“奢侈”而满足的生活。指向情节结构“我”与甘草的关系, “我”姓甘。指向深刻内涵
7、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 “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 。答案 “我”的姓氏关联着甘草,与甘草有渊源。“我”嚼着甘草长大,对甘草有特殊的感情。甘草具有“甜味” ,是处于那个年代的“我”充实、幸福的写照。甘草使“我”悟出了人生的真谛。2.简析第段中的“抓药”细节。答: 解析 题目考查了人物形象塑造中的动作描写,整个“抓药”的细节只用了几个传神的动作就刻画出她们抓药的娴熟。纯白描,语言质朴。答案 用白描手法,通过“瞟” “抓” “称” “添” “减” “包” “扎”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她们娴熟的抓药技艺与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用质朴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人物及相关场景。3.第段中作者写由药名引发的联想
8、,有何用意?4答: 解析 引发的联想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我”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联想,缘于好奇、喜欢;在讲中药的同时,讲述与传统相关的内容,使文章内容更丰富。答案 点明药名与传统文化的联系。表现“我”对中药的好奇心与亲近感。丰富文章的内容。4.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答: 解析 先看修辞手法,三组“是”构成排比句, “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暗喻;再分析,排比要表明的意思是万物皆可入药,暗喻的本体是将一个人比喻为另一个人的灵丹妙药、无价财富。答案 运用排比、比喻手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世间万物皆可入药,丰富了“中药”的含义。点明万物皆有其性、各具其用的哲理。用“灵芝”设喻,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升
9、华为不可或缺的依存关系。5.作者在文末说“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 ,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 解析 抓关键词句“清热解毒,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 ;抓句子比喻义,中药能治愈人的身体,母亲能治愈“我”心灵;联系全文,理解“我”这句话的感情;抓位置,此句位于文章末尾,呼应标题。答案 母亲这味“中药” ,为“我”抵御世间的伤害。如同中药的药理,母亲的爱与美德,慰藉“我”的心灵,成为“我”无价的精神财富。形象地表达“我”对母亲的真挚情感。呼应标题,深化题旨。(2018浙江温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留在窑洞安 宁在白大路村的窑洞里,遇到祖孙两代人。村民都已搬迁到山下明亮
10、的砖瓦房里了,只有两位老人,因为习惯了杏林掩映下的窑洞,便一直留了下来。尽管窑洞有些旧了,但是他们又粉刷了墙面,并将依山而建、没有院墙的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从山下开车上来,大约要十几分钟。汽车在曲折的山间小路上兜兜转转,忽然间就驶入这片开阔平坦的庭院,便很有闯入世外桃源般的“豁然开朗” 。尽管庭院遗世独立般地隐匿在杏林之中,但因有二十多只鸡,一只健硕的大狗,一头5哼哼唧唧的母猪,飞来飞去的鸟儿,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和一对六十多岁的老夫妇,便显得生机勃勃了。每年寒暑假,少年都会来山里陪爷爷奶奶度过。见我们来,少年有些羞涩,打了招呼,便转身不知去向。十几分钟后,他拎了一大袋黄杏进屋。那杏都是纯天
11、然的,没有打药,所以许多掰开来,会看到小小的虫子,我小心地将虫子剔掉,咬一口,酸甜可口,美味极了。而更多的杏,因为来不及采摘,或者被鸟啄食,被虫啃噬,纷纷坠落在地,他们便捡了,堆在粗陶大瓮里任其腐烂后,再将杏仁挑拣出来,积攒多了,拿去山下卖掉。在我们跟老人聊天的时候,男孩更多的是蹲在墙根下,看着对面绿意葱茏的大山发呆。我猜想那时的他,什么也不想,关于高考,关于镇上边打工边陪读的父亲,关于做村官的母亲,关于手机里喧哗的微信,或者网上年轻人追逐的明星八卦,他统统都不关心。天空蓝得像无边无际的海洋,云朵是大片大片的,他就像某一片自由舒展的云,在难得的暑假,飘回到这片世外桃源中,安静幸福地发一会儿呆。
12、至于我们这些路人,当然更与他无关。所以我们聊些什么,都不在他的关注视线。甚至我问他成绩如何,明年是否有信心考入大学,他也只是羞涩地笑笑,回复我一句“还行” ,就不再多言。其实我也很想像他一样,蹲在阳光盛烈的墙根下,看看面前千百年来都亘古不变的山林,而后慵懒地融进这纯粹深邃的蓝色绿色白色和金色之中。男孩的爷爷是村里的小学老师,在这山村里教了一辈子书,老了,依然哪儿也不想去,还是守着这一片日渐茂密起来的大山,日复一日地安静过着。日常生活在这里,犹如深蓝天空下的云朵,有亘古不变的白,和永恒不逝的美。一切似乎都是千篇一律的,人生中的起伏,犹如一滴水,落入广袤的大地,什么也没有留下,便消失不见。可恰恰是
13、这样单调的咏叹调一样的重复,才保持着人生中可贵的静寂。外界再怎样喧哗骚动,甚至男孩的父亲在镇上挣了多少钱,有着怎样与他们不同的热闹生活,都与他们这一代老去的人无关。他们只想守着这一片树木繁茂的大山,守着这几十年住过的旧窑洞,就像一枚秋天的山杏,即使是腐烂坠落,也要投入大地的怀抱。遥想冬天大雪封路的窑洞生活,他们肯定会在秋末就早早地准备好越冬的充足的柴火和各种食物,然后在天寒地冻的日子里靠炕火取暖,足不出户地度过漫长的“蛰居”生活,自然也很少会有人来打扰他们。在万籁俱寂的夜晚,他们有的是天地间唯我三人的豪迈感还是万物萧瑟的凄凉感?他们感到的是孤独还是富足?像这样的人家,在鄂尔多斯高原上准格尔旗大
14、大小小的村庄里,似乎正在慢慢地变少,但又体现出不一般的顽强,他们就像一棵棵质朴、蓬勃的杏树,生生不息地停驻在这片因煤炭闻名的大地上。他们在蜂拥进城市的人群中,选择像父辈们一样,后退,留守在村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于远离城市喧哗的田园中,安静地守候。听着车外不时传来的汽车急促的不耐烦的喇叭声,在车灯到处闪烁的疲惫、烦躁且拥堵不堪的入城路上,我又想,那样的窑洞,如果老人们不在,大概是留不住那位少年的6吧。那它能留得住未来老去的少年的父亲、老去的少年吗?那它还能留得住美味极了的有小虫子的杏果吗?(选自散文2017 年第 2 期留在村庄里的人们 ,有改动)1.概括窑洞的生活环境特点。答: 解析 从文
15、章第段“习惯了杏林掩映下的窑洞” “显得生机勃勃了” “世外桃源般的豁然开朗 ”“依山而建、没有院墙的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等语句,概括出“安静” “有生机” “与自然相融”等特点。答案 杏林掩映,破旧但干净,庭院开阔平坦。安静,遗世独立,如世外桃源一般。富有生机。与自然融为一体。2.第段画线部分,作者没有让少年“自述” ,而是从“我”的视角“猜想”少年相关情况、心理状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 解析 文章主要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此处用“我”保持叙述角度一致;“我猜想”宕开一笔,增加容量,且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结合下文中“至于我们这些路人,当然更与他无关”及作者最后的感慨可见,此处也暗示城
16、市乡村两种生活有隔膜。答案 用“我”的视角,使全文叙述角度保持一致,行文显得更为自然、流畅;“猜想”的视角比“自述”更为自由、宽广,可涉及更多内容,增加文章容量;“我猜想”便于表达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情感、态度;用“我猜想”而不用少年“自述” ,传递出“过路人”与“留守者”两类人之间、 “城市”与“山村”两种生活之间的天然“隔膜” ,暗示文章主题。3.简析“杏”在文中的作用。答: 解析 指向人物主题,表现的是留守村庄中的人们的生活状态。指向情节结构,不时出现,串起全文线索。指向深刻内涵,先概括物象本身特点, “杏”展示出的是乡野气息;再指深层内涵,具有象征意义,依次概括杏的特点,据此对应分析人的特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 专用 2019 高考 语文 二轮 第二 部分 现代文 阅读 专题 第一节 散文 技法 分点 13 全面 概括 突破 要点 把握 形象 作用 20181230259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950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