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新人教版选修3_420190125414.doc
《案新人教版选修3_42019012541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案新人教版选修3_420190125414.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1 课时 光的反射和折射研究选考把握考情考试要求知识内容 光的反射和折射加试 c教学要求1.知道光在反射与折射时光路可逆2.掌握光的反射与折射定律 3.知道折射率的定义和表达式,知道折射率的决定因素说明 不要求引入相对折射率的概念知识点一 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基 础 梳 理1.光的反射及反射定律 (1)光的反射:光从第 1 种介质射到它与第 2 种介质的分界面时,一部分光会返回到第 1 种介质的现象。(2)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处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2.光的折射及折射定律 (1)光的折射:光从第 1 种介质射到它与第 2 种介
2、质的分界面时,一部分光会进入第 2 种介质的现象。(2)入射角、折射角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折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3)折射定律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处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即 n12。sin 1sin 23.与光的反射现象一样,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即 学 即 练关于光的反射与折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A.光发生反射时,光的传播方向一定改变B.光发生反射时,光的传播方向可能偏转 90C.光发生折射时,一定伴随着反射D.光发生折射时,光的传播方向可能偏转 90解析 由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
3、射角等于入射角,不管入射角多大,光发生反射时,光的传播方向都要改变,选项 A 正确;光发生反射时,当入射角等于 45时,光的传播方向偏转 90,选项 B 正确;光从一种介质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时,一定有部分光发生反射,选项 C 正确;光发生折射时,光的传播方向偏转一定小于 90,选项 D 错误。答案 ABC知识点二 折射率基 础 梳 理1.定义:光从真空射入某种介质发生折射时,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叫做这种介质的绝对折射率,简称折射率,用符号 n 表示。2.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某种介质的折射率,等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c 与光在这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v 之比,即 n 。cv3.任何
4、介质的折射率 n 都大于 1。要 点 精 讲要点 1 对折射率的理解(1)折射率是一个反映介质的光学性质的物理量,其大小由介质本身及入射光的频率决定,与入射角、折射角的大小无关。(2)应用 n 计算介质的折射率时,注意 1为真空中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不一定sin 1sin 2为入射角; 2为介质中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也不一定为折射角。【例 1】 关于折射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根据 n12可知,介质的折射率与入射角的正弦成正比sin 1sin 2B.根据 n12可知,介质的折射率与折射角的正弦成反比sin 1sin 2C.根据 n 可知,介质的折射率与光在该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成反比cvD.同
5、一频率的光由真空进入某种介质时,折射率与波长成反比解析 介质的折射率是一个反映介质光学性质的物理量,由介质本身和光的频率共同决定,3与入射角、折射角无关,故选项 A、B 均错;由于真空中的光速是个定值,故 n 与 v 成反比是正确的,这也说明折射率与光在该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有联系的,选项 C 正确;由于v f ,当 f 一定时, v 与 成正比,又 n 与 v 成反比,故 n 与 也成反比,选项 D 正确。答案 CD名师点睛 折射率 n 反映了介质的光学性质,它的大小只由介质本身和入射光的频率决定,与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无关 ,切不可认为 n 与入射角的正弦成正比,与折射角的正弦成反比。【跟踪
6、训练 1】 如图 1 所示,在空气中有一直角棱镜 ABC, A30,一束单色光从 AB边射入棱镜,入射角为 45,垂直于 BC 边射出,则该棱镜的折射率为( )图 1A. B. 22 2C.1.5 D. 3解析 由图中几何关系可知光在 AB 界面的折射角为 30,故其折射率n ,B 正确。sin 45sin 30 2答案 B要点 2 解决光的折射问题的基本思路(1)根据题意画出正确的光路图。(2)利用几何关系确定光路图中的边、角关系,要注意入射角、折射角是入射光线、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3)利用折射定律 n 、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 n 列方程,结合数学三角函数的关sin 1sin 2 cv系进
7、行计算。【例 2】 一半径为 R 的 球体放置在水平面上,球体由折射率为 的透明材料制成。现有14 3一束位于过球心 O 的竖直平面内的光线,平行于桌面射到球体表面上,折射入球体后再从4竖直表面射出,如图 2 所示。已知入射光线与桌面的距离为 R。求出射角 。32图 2解析 设入射光线与 球体的交点为 C,连接 OC, OC 即入14射点的法线。因此,图中的角 为入射角。过 C 点作球体竖直表面的垂线,垂足为 B。依题意, OCB 。又由 OBC 知 sin 32设光线在 C 点的折射角为 ,由折射定律得 sin sin 3由式得 30 由几何关系知,光线在球体的竖直表面上的入射角 为 30。
8、由折射定律得 sin sin 13因此 sin ,解得: 60。32答案 60名师点睛 在解决光的折射问题中正确画出光路图是前提,利用几何关系确定边、角关系是关键。5知识点三 实验:测定玻璃的折射率要 点 精 讲操作指要1.将白纸用图钉固定在绘图板上。2.在白纸上画出一条直线 aa作为界面(线),过 aa上的一点 O 画出界面的法线 NN,并画一条线段 AO 作为入射光线。3.把长方形玻璃砖放在白纸上,使它的长边跟 aa对齐,画出玻璃砖的另一边 bb。4.在直线 AO 上竖直插上两枚大头针 P1、 P2,透过玻璃砖观察大头针 P1、 P2的像,调整视线方向,直到 P2挡住 P1的像。再在观察的
9、这一侧插两枚大头针 P3、 P4,使 P3挡住 P1、 P2的像, P4挡住 P3及 P1、 P2的像,记下 P3、 P4的位置。5.移去大头针和玻璃砖,过 P3、 P4所在处作直线 O B,与 bb交于 O,直线 O B 就代表了沿 AO 方向入射的光线通过玻璃砖后的传播方向。6.连接 OO,入射角 AON,折射角 O ON。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和折射角,从三角函数表中查出它们的正弦值,把这些数据记录在自己设计的表格中。7.用上述方法分别求出入射角分别为 30、45、60时的折射角,查出它们的正弦值,填入表格中。68.算出不同入射角时的比值 ,最后求出在几次实验中所测 的平均值,即为玻sin
10、sin sin sin 璃砖折射率的测量值。【例 3】 (201711 月浙江选考考试,21)在“测定玻璃的折射率”实验时,(1)下列做法正确的是_。A.入射角越大,误差越小B.在白纸上放好玻璃砖后,用铅笔贴着光学面画出界面C.实验时既可用量角器,也可用圆规和直尺等工具进行测量D.判断像与针是否在同一直线时,应该观察大头针的头部(2)小明同学在插针时玻璃砖的位置如图 3 所示,根据插针与纸上已画的界面确定入射点与出射点,依据上述操作所测得的折射率_(填“偏大” “偏小”或“不变”)。图 3(3)小明同学经正确操作后,在纸上留下四枚大头针的位置 P1、 P2、 P3和 P4, AB 和 CD 是
11、描出的玻璃砖的两个边,如图所示,请在答题纸上画出光路图。解析 (1)本实验在应用插针法时,角度不宜过大,否则很难确定折射角,选项 A 错误;在实验前,用铅笔贴着光学面画出玻璃砖的上、下表面,可能会损坏光学面,应该铅笔贴着上、下表面各选两个点,拿走玻璃砖画出界面,选项 B 错误;本实验通过 n ,也可sin isin r7以通过画圆,通过 sin ,sin 2 ,故 n ,将角度的正弦之比转x1r x1r sin 1sin 2 x1x2化为对边之比,所以选项 C 正确;在观察是否在一条直线时,应该观察大头针底部,所以D 错误。(2)如右图,实线部分为插针时玻璃砖所在位置,即真实情况,设此时入射角
12、和折射角分别为 1、 2,折射率真实值为 n,则n ;虚线部分为处理数据时玻璃砖所在位置,设玻璃砖转过sin 1sin 2角度为 ,折射率测量值为 n, n ,故 n n,sin sin( 2 )折射率偏小。(3)光路图如图所示。答案 (1)C (2)偏小 (3)见解析图【跟踪训练 2】 在测定玻璃的折射率的实验中,某同学由于没有量角器,他在完成了光路图后,以 O 点为圆心,10 cm 为半径画圆,分别交线段 OA 于 A 点,交线段 OO的延长线于C 点,过 A 点作法线 NN的垂线 AB 交 NN于 B 点,过 C 点作法线 NN的垂线 CD 交 NN于 D 点,如图 4 所示。用刻度尺量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人 选修 _420190125414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