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 2006-02 地面沉降监测技术要求.pdf
《DD 2006-02 地面沉降监测技术要求.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D 2006-02 地面沉降监测技术要求.pdf(4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 DD2006 - 02 地面沉降监测技术要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 2006 年 7 月 I 目 次 前言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总则3 4.1 地面沉降监测的必要条件 3 4.2 地面沉降监测技术设计 3 4.3 地面沉降监测的主要目的 3 4.4 地面沉降监测的主要任务 3 5 地面沉降现状调查4 5.1 主要任务 4 5.2 调查范围 4 5.3 调查内容 4 5.4 资料收集与分析 5 6 地面沉降监测网的布设5 6.1 地面沉降水准监测网 5 6.2 地面沉降 GPS 监测网7 6.3 地面沉降地下水位(水量)动态监测网
2、9 6.4 地面沉降 InSAR 监测 9 7 地面沉降监测的内容及要求 9 7.1 监测内容 9 7.2 水准网的监测 要求10 7.3 GPS 网的监测要求13 7.4 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的监测要求13 7.5 土体样品实验分析13 8 外业成果的记录与整理计算 14 8.1 地面沉降水准网 14 8.2 GPS 监 测网 14 8.3 地下水动态监测网 15 8.4 数据的统计整理15 9 地面沉降趋势预测评价16 9.1 预测评价目的和任务 16 9.2 预测评价依据16 9.3 预测评价方法 16 9.4 地面沉降预测预报原则17 10 地面沉降区地裂缝长期监测17 10.1 监测任务
3、 17 10.2 监测方法 17 10.3 监测要求 18 11 资料整理与成果编制18 II 11.1 一般要求18 11.2 建立地面沉降监测资料数据库18 11.3 报告编写要求19 附录 A 水准标石类型符号表( 规范性附录 )20 附录 B 一等水准点之记 (资料性附录)21 附录 C 准网结点接测图( 资料性附录 )22 附录 D 水准标志图(资料性附录)23 附录 E 水准标石类型图 (资料性附录)24 附录 F GPS 测量野外基本情况表( 资料性附录)27 附录 G 标石类型图 (资料性附录 )30 附录 H 监测成果统计表( 资料性附录 )32 附录 I 地面沉降土体专门性
4、试验( 资料性附录 )34 附录 J 地面沉降监测数据分析方法(资料性附录)38 附录 K 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报告内容( 资料性附录)42 III 前 言 本标准参照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7-2001)、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8-2001)、 地面沉降水准测量规范(DZ/T 0154-1995)、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1)、 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 0133-1994 )等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编制而成。 由于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工作涉及的工作环节和工作内容较多,专业性较强,除了地学知识外,涉及到大量与测量学和仪
5、器使用有关的专业知识,在使用过程中本技术要求未及部分可照相关的技术标准执行。 本标准的附录 A 为规范性附录,附录 B、附录 C、附录 D、附录 E、附录 F、附录 G、附录 H、附录 I、附录 J、附录 K 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何庆成、叶晓滨、钟立勋、李志明、刘文波、李采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 1 地面沉降监测技术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面沉降现状调查、监测网布设、监测内容及方法、外业成果纪录与整理计算、地面沉降趋势预测评价、地面沉降区地裂缝长期监测、资料整理与成果编制等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
6、各种自然和人为原因引起的地面沉降灾害的专门调查与监测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2897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 12898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 14158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 GB/T 18314 全球定位系统(GPS) 测量规范 CJJ 73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
7、术规程 CH/T 1004-2001 测绘技术设计规定 DZ/T0097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25000150000) DZ/T0133 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 DZ/T0154 地面沉降水准测量规范 SL-237-019-1999 孔隙水压力消散试验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地面沉降 land subsidence 因地层压密或变形而引起的地面标高降低。 3. 2 GPS 测量 GPS surveying 应用 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技术测量地面沉降量。 3.2.1 观测时段 observation session
8、测站上开始接受卫星信号到停止接收连续观测的时间间隔称为观测时段,简称时段。 3.2.2 同步观测 simultaneous observation 两台或两台以上接收机同时对同一组卫星进行的观测。 3.2.3 同步观测环 simultaneous observation loop 三台或三台以上接收机同步观测所获得的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 3.2.4 独立观测环 independent observation loop 由非同步观测获得的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 3.2.5 数据剔除率 percentage of data rejection 同一时段中,删除的观测值个数与获取的观测值总数的比值
9、。 2 3.2.6 天线高 antenna height 观测时接收机天线相位中心至测站中心标志面的高度。 3.2.7 参考站 reference station 在一定的观测时间内,一台或几台接收机分别固定在一个或几个测站上,一直保持跟踪观测卫星,其余接收机在这些测站的一定范围内流动设站作业,这些固定测站就称为参考站。 3.2.8 流动站 roving station 在参考站的一定范围内流动作业的接收机所设立的站。 3.2.9 观测单元 observation unit 快速静态定位测量时,参考站从开始至停止接收卫星信号连续观测的时间段。 3.2.10 GPS 静态定位测量 static
10、GPS posioning 通过在多个测站上进行若干时段同步观测,确定测站之间相对位置的 GPS 定位测量。 3.2.11 GPS 快速静态定位测量 rapid static positioning 利用快速整周期模糊度算法原理所进行的 GPS 静态定位测量。 3.2.12 固定站 permanent tracking station 长期连续跟踪接收卫星信号的永久性地面观测站。 3.2.13 单基线解 single baseline solution 从 m(m3)台 GPS 接收机同步观测值中,由 m1 条独立基线构成观测方程,统一结算出 m1 条基线向量。 3.3 水准测量 leveli
11、ng 应用水准测量技术测量地面沉降量。 3.3.1 地面沉降 land subsidence 因地层压密或变形而引起的地面标高降低。 3.3.2 结点 node 水准网中至少连接三条水准测线的水准点。 3.3.3 水准路线 leveling route 同级水准网中两相邻结点间的水准测线。 3.3.4 测段 leveling interval 两相邻水准点间的水准测线。 3.3.5 连测 inclusive leveling 将水准点或其它高程点包含于水准路线中的观测。 3.3.6 支测 branch leveling 自路线中任一水准点起,测至三角点、导线点水准测站。 3.3.7 接测 jo
12、int leveling 新设水准路线中任一点连接其他路线上水准点的观测。 3.3.8 检测 checking 检查已测高差的变化是否超过规定而进行的观测。 3.3.9 重测 re-leveling 因成果质量不合格而重新进行的观测。 3.3.10 复测 repeated leveling 每隔一定的时间对已测水准路线进行的测量。 3.3.11 基岩标 benchmark on bedrock 穿过松软岩层,埋在坚硬岩石(基岩)上的地面水准观测标志。 3.3.12 分层标 borehole extensometer 埋设在不同深度松软土层或含水砂层中的地面水准观测标志。 3 3.3.13 剖面
13、线 cross-section route 沿地面沉降勘察地质剖面敷设的水准测量路线。 3.4 基岩标、分层标部件 3.4.1 保护管 protector tube 隔离周围土层摩阻与水动力、水化学环境及其动态变化,使引测标杆不受干扰的保护装置。 3.4.2 标杆 beacon pole 从完整基岩或被监测地层引伸至地面的引测装置。 3.4.3 扶正器 centralizer 安设在保护管与标杆间隙内,用以扶正标杆、增加其稳定性的导正装置。 3.4.4 标底 bottom pole 与基岩或被监测土层固成一体的底部标杆,是地层沉降信息向上传递的主要部件。 3.4.5 滑筒 sliding sl
14、eeve 安装在保护管底部,是控制保护管与标底相对滑动间距的装置。 3.4.6 主标头 master head 由标底引至地面的测点。基岩标的主标点是标组的高程测量的起算点,分层标的主标点是监测某一土层沉降量的测点。 3.4.7 副标头 assistant head 安装在保护管顶端,用以监测保护管沉降量的测点。 3.5 地面沉降监测 subsidence monitoring 一般是指在发生、发现地面沉降的地区内布设统一的区域性的地面沉降水准网、GPS网和地下水监测网。通过定期的重复观测,为研究和控制地面沉降提供准确、可靠的资料。 4 总则 4.1 地面沉降监测的必要条件 开展地面沉降监测前
15、必须收集、分析已有地面沉降监测成果和资料,根据监测要求和监测条件,采用适合的方法和技术。 4.2 地面沉降监测技术设计 地面沉降监测实施前,必须进行技术设计,以保证监测成果符合技术标准和有关部门的要求。 4.3 地面沉降监测的目的 4.3.1 查明和研究地面沉降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为进行地面沉降理论研究和灾害评价提供基础资料和数据; 4.3.2 对开采地下液态资源引发的地面沉降区进行重点监测,预测预报地面沉降的发展趋势,为政府部门控制或防治地面沉降,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资源提供规划和决策依据; 4.3.3 向全社会提供地面沉降监测的信息服务,为国家减轻地面沉降灾害提供技术支撑。 4.4 地
16、面沉降监测的任务 4.4.1 在查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过量开采地下水或地下液态资源的广大区域和城市范围布设地下水监测网点,以浅层地下水(潜水微承压水)及主要开采段的深层地下水(承压水)为重点,进行地下水动态监测; 4.4.2 在查明环境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在地面沉降严重区域布设监测网,通过定期的反复测量,观测地面沉降区沉降量的大小; 4.4.3 及时完成地下水监测数据和地面沉降监测数据的整理和入库工作; 4.4.4 通过对该区地下水水位变化、地面沉降量、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的分析,查明该区地面沉降形成机理、成灾条件和发展趋势,为进一步防御和控制地面沉降提供必要的科学依 4 据。 5
17、 地面沉降现状调查 5.1 主要任务 5.1.1 了解地面沉降灾害区的地质背景(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特征等); 5.1.2 查明或基本查明地面沉降灾害的分布范围、分布规律、危害程度;开展航片和卫片的地面沉降解译,实地验证航片、卫片的解译情况; 5.1.3 分析地面沉降灾害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 形成条件及其成因机理。 5.2 调查范围 依据地质环境条件、地下液态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规划、地面沉降灾害发育程度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重要程度等综合因素,确定地面沉降调查范围。 5.2.1 对发生过如井口抬升、桥洞净空减少、房屋开裂等地面沉降现象较集中的区域展开重点调查; 5.2
18、.2 要根据工作的需要,适当地扩大到已知地面沉降范围以外的区域。 5.2.3 在有采矿活动、农田灌溉活动、大量抽汲地下水的地段,必须在现场通过访问、调查,查明是否曾经发生过地面沉降现象,并详细记录,标记在图上。 5.3 调查内容 5.3.1 地面沉降区地下水动态调查 调查与监测的内容包括地下水水位、水量资料;与地下水有密切联系的地表水体的观测资料;重点调查地下水水位下降漏斗的形成特点、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及其对已有建筑物的影响。 5.3.2 建筑物破坏情况调查 首先查看地下水开采量强度大、地下水位降深幅度也大的地段的开采井泵房(地面、墙壁有无裂缝、井管较地面有无上升、房屋有无变形等), 然后逐渐
19、向四周扩展,查看地面建筑物有无损坏,并调查建筑物年限。 5.3.3 地下管道破裂调查 对供水管线应查看地面是否潮湿、冒水;冬季是否常年结冰;煤气管道破裂调查用感官嗅其气味是否正常,调查居民用气量是否充足。 5.3.4 雨季淹没调查 调查淹没损失、淹没设施名称、淹没面积、淹没水深,对比分析本次降水量大小及历史同等降水量淹没情况和相应的地面变形情况(有无阻水建筑物修建)。 若在相同的降水、风力、风向及排水条件下出现洼地积水,河水越堤、海水淹没码头、工厂等,应属于地面沉降所致。 5.3.5 风暴潮调查 在发生过风暴潮的地区开展风暴潮的频率、潮位和经济损失调查,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经济损失评估;开展河堤
20、、桥梁等的变化调查。 5.3.6 相关调查与资料分析 调查第四纪松散堆积物的岩性、厚度和埋藏条件, 收集和分析不同地区地下水埋藏深度和承压性,各含水层之间及其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资料。 5.3.7 地面沉降灾害和对环境的影响调查 采用现场踏勘和访问的方法,对建筑设施的变形、倾斜、裂缝的发生时间和发展过程及规模程度等详细记录,同时了解被破坏建筑设施附近水源井的分布、抽水量及地面沉降的情况。 5.3.8 调查记录 每次调查均应有详细记录。 5 5.4 资料收集与分析 在开展调查与监测的过程中应进行有关资料的收集,包括城市 1:10000 或 1:50000 比例尺交通图和地形图、沉降区水文地质工
21、程地质勘查资料、水资源管理方面的资料、市政规划现状及远景资料、沉降区内国家水准网点资料、城市测量网点资料、井、泉点的历史记录及历史水准点资料、研究沉降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历年水资源开采情况、已有的监测情况、地面沉降类型及沉降程度。分析地面沉降的原因、沉降机制,估算地面沉降的速率,划分出沉降范围及沉降中心,尽可能编制出地面沉降现状图。作为监测网点布设的原则依据。 在资料相对缺乏的沉降区,可布置适当的调查与勘查工作量,以达到布设监测网络的要求为准则。 6 地面沉降监测网的布设 地面沉降监测网络由地面沉降监测水准网、地面沉降监测 GPS 监测网、地面沉降监测地下水位(水量)动态监测网组成,有条件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D 2006 02 地面沉降 监测 技术 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