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 T 1979-2020 地面沉降监测基岩标、分层标建设与验收技术规范.pdf
《DB41 T 1979-2020 地面沉降监测基岩标、分层标建设与验收技术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41 T 1979-2020 地面沉降监测基岩标、分层标建设与验收技术规范.pdf(3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07.060 D 14 DB41 河南省 地方标准 DB41/T 1979 2020 地面沉降监测基岩标、分层标建设与验收 技术规范 2020 - 09 - 11 发布 2020 - 12 - 11 实施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41/T 1979 2020 I 目 次 前言 . II 引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总则 . 2 5 选址与设计 . 2 6 地质勘探孔施工 . 6 7 基岩标施工 . 8 8 分层标施工 . 10 9 附属设施建设 . 11 10 工程质量检验验收 . 13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基
2、岩标、分层标建设用表 (样式) . 19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基岩标、分层标结构示意图 . 21 附录 C(资料性附录) 地质勘探孔施工组织设计编写要求 . 25 附录 D(资料性附录) 基岩标、分层标施工设计书编写要求 . 27 附录 E(资料性附录) 基岩标、分层标工程质量验收表 (样式) . 29 附录 F(资料性附录) 基岩标、分层标工程竣工报告编写要求 . 33 DB41/T 1979 2020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 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南省地质 矿产勘查开发局 提出并归口 。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南省地质矿 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环境调查院、
3、河南省深部探矿工程技术研究 中心、河南省地热能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煤炭地质勘察研究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刚、张晗、景兆凯、于丽、张秋冬、赵建粮、李莹、张梦瑶、 郝学峰 、 燕青、 任胜伟、郑栋材、范志勇、李利彬、杨翼飞、荣富强、杨战士、张予强、汪源典、张俊礼、潘虹宇、 许 一川 、 王盼盼、焦宇洋、张吉波。 DB41/T 1979 2020 III 引 言 2012年 2月,国务院批准了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 2011-2020年),北京、上海、天津、浙江、 河北、河南 、江苏、山东、山西 等地陆续 实施地面沉降监测工作。 河 南省内淮河流域、黄河流域及海河 流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地
4、面沉降现象,年沉降量大于 20 mm的区域超过 1205.5 km2,局部年最大沉降量达 77.2 mm/a。地面沉降对地铁、综合管廊等地下构筑物以及 地表建(构)筑物都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 实施地面沉降监测势在必行 。 基岩标、分层标是地面沉降监测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地面沉降 监测的必要手段。为规范地面沉降监测基岩标、分层标的建设与验收工作,特编制本标准。 DB41/T 1979 2020 1 地面沉降监测基岩标、分层标建设与验收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面沉降监测基岩标、分层标建设与验收的术语 和定义、总则、选址与设计、地质勘 探孔施工、基岩标施工、分层标施工、附属设施建设
5、 及 工程质量检验验收 。 本标准适用于地面沉降监测基岩标、分层标的建设与验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 日期的引用文件,仅 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2897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 18314 全球定位系统( GPS)测量规范 GB/T 50021 岩土工程 勘察规范 GB/T 50027 供水水文地质 勘察规范 DZ/T 0148 水文水井钻探规程 DZ/T 0154 地面沉降水准测量规范 DZ/T 0181 水文测井工作规范 DZ/T 0227 地质
6、岩心钻探规程 DZ/T 0283 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规范 DD 2006-02 地面沉降监测技术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GB/T 12897、 DZ/T 0154、 DZ/T 0283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以 下重复列出了 GB/T 12897、 DZ/T 0154、 DZ/T 0283、 DD 2006-02中的某些术语和定义。 3.1 地 面沉降 因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引发松散地层压缩所导致的地面高程降低的地质现象,包括在其发育过程中 伴生的地裂缝现象。 3.2 地面沉降监测 采取一定技术手段观测和分析地面沉降动态变化的工作。 3.3 地面沉降监测设施 监测地面沉
7、降动态的各类观测标志和设施,包括 水准点、 基岩标、分层标等观测标志和 GNSS、 地下 水监测井等观测设施。 DB41/T 1979 2020 2 3.4 基岩标 固定 在坚硬基岩或稳定地层上的地面水准观测标志。 3.5 分层标 固定 在不同深度松散土层分界面位置的地面水准观测标志。 3.6 保护管 设置在标体外侧用于 隔离周围土层摩阻与水动力、水化学环境及动态变化 ,使引测标标杆不受干扰 的保护 设施。 3.7 标杆 从完整基岩或被监测地层引伸至地面的引测装置。 3.8 扶正器 安装在保护管与标杆间隙内,用于扶正标杆、增加其稳定性的导向装置。 3.9 主控项目 建设与验收过程中对质量和使用
8、功能起决定性作用的项目。 3.10 一般项目 除主控项目以外的检验项目。 4 总则 4.1 基岩标、分层标 建设与验收的内容包括:选址与设计、地质勘探孔施工、 基岩标 施工 、 分层标施 工 及 附属设施建设。 4.2 基岩标、分层标建设应遵循先设计后建设的 原则 ,同一场地应先施工地质勘探孔,再施工基岩标、 分层标。 4.3 设计一经批准,应严格遵照执行。因特 殊情况需要进行设计变更的应 报 原设计审批机构批准。 4.4 基岩标、分层标的 设计与施工应 由 一定 经验 的单位 和技术人员承担 ,并执行监理监督制度 。 4.5 基岩标是地面沉降监测的基准点,应具有牢固性、稳定性 。 4.6 分
9、层标应能够 反应目标土层竖直 方向上的动态变化,具有灵敏性、可靠性、 代表 性 。 4.7 同一场地同时建设基岩标和 分层标时应分别进行设计,并考虑两者施工配合与相互影响。 4.8 基岩标 、分层标 的 设计单位在 施工 前应向施工单位进行 技术交底 ,后期 参加竣工验收 。 4.9 基岩标、分层标建设信息应按照统一格式 进行信息化管理 。基岩标、分层标的基本信息情况 表可 参照附录 A 中表 A.1、 表 A.2 填写。 4.10 地质勘探孔施工宜全孔取心 ,物探测井辅助,以准确鉴别、划分地层,岩土分类 与 描述按 GB 50027 执行。 4.11 基岩标、分层标是进行地面沉降监测的基础性
10、设施,建成后应加强保护,避免被损坏,保证其长 期性、连续性、可靠性。 5 选址与设计 DB41/T 1979 2020 3 5.1 场址确定 5.1.1 选址应符合国家、省、市等各级政府的相关规划 。 5.1.2 选址应在充分收集区域地层结构、地质构造、地震、环境地质、测量控制网等有关资料和野外 踏勘的基础上进行比选,科学论证。基岩标场地应稳定、可靠,分层标 场地应能够代表区域地面沉降特 性 。 5.1.3 选址 应 根据地形地貌、周边环 境、道路交通、通讯、施工要求等条件,选 取方便 施工、 监测和 运行维护的建设场地。 5.1.4 选址应考虑区域内已建和在建的基岩标、分层标和其他监测 网情
11、况综合确定,合理布置,避免 重复建设, 用于特定项目或有特殊用途的例外。 5.2 基岩标、分层标的布设 5.2.1 基岩标 布设 原则如下: a) 应避开断裂构造 和 古河道 ,标底 宜建 在稳定基岩上 , 也可建 在区域沉降地层之下的稳定地层中 ; b) 无稳定基准点的地面沉降 区,基岩标布设 不宜少 于 2 个,有条件时应增设。 5.2.2 分层标 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应根据地面沉降 易发性、地面沉降分布规律、分布范围、 地层结构、 危害程度及监测目的、特 殊 工程监测需要等确定分层标 布设位置、层位与数量; b) 分层标 布设时附近应有可参照的基岩标,必要时根据需要布设 基岩标;
12、 c) 单组分层标 的平面位置应结合 建设用地面积和形状布设,宜优先布设呈 扇形且各标等距离分布 在圆弧上,圆心为测站位置,圆半径宜在 4 m 10 m 之间。当受场地条件限制时,也可布设成 矩形、线形等形状,单 标最小间距不小于 4 m。 5.3 地质勘探孔设计 5.3.1 设计原则如下: a) 没有详细地质资料或地质条件复杂的场地应布 设 地质勘探孔 ; b) 应能够准确查明建标场地的地层结构,满足建标设计对深度的要求; c) 孔位距离建标点不宜大于 20 m, 且 不影响基岩标、 分层标的建设 施工; d) 有利于钻探取心、岩心保存及岩心 标本制作,用于物探测井时需满足测井要求; e)
13、设计应符合 DZ/T 0227 相关要求。 5.3.2 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孔径、孔深、垂直度、取心率 及岩心保存等方面的相关要求。 5.3.3 设计技术要求 如下: a) 钻孔直径宜 73 mm 108 mm, 且满足岩土样品测试要求, 有特殊 目的 的钻孔满足功能要求 ; b) 钻孔深度应超过建标深度 不小于 5 m; c) 钻孔垂直度 偏差 应不大于 0.5; d) 同一建 标场地的地质勘探孔可以重复利用,地质条件或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场地 宜逐个进行勘 探设计。 5.3.4 钻探取心 应符 合下列规定: a) 缺乏地质资料的 区域代表性 监测 标 应进行全 孔取心 ; b) 一般性 监测
14、 标 宜进行全 孔取心 ; c) 具有 满足建标要求的 地质资料时,地质勘探孔取心 标准可以 适当 降低; d) 取心 率满足 DZ/T 0148 相关要求 , 区 域代表性地层 应 取缩减样制作岩 心 标本 ; e) 主要 沉降 层 和建标 层 等 重要层位应取样进行物理力学指标测试和颗粒分析 等岩土测试。 DB41/T 1979 2020 4 5.4 基岩标设计 5.4.1 设计原则如下: a) 应根据地面沉降监测网分布情况进行布设 , 且 有利于建成后的使用; b) 有利于提高沉降监测的精度; c) 结构简单、可靠、耐久,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5.4.2 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 a) 工程概
15、况应包含 :项 目来源、地理位置、地质条件、目的与任务等; b) 标孔 设计应包括: 标孔 直径、 标孔 深度、垂直度、保护管直径与深度、扶正器结构与数量要求、 固井结构与固井施工技术要求; c) 物探测井; d) 标体设计应包括:标头结构、标杆直径、标杆长度、变径情况、扶正器结构与数量、建标位置、 标底结构与标底浇筑技术要求,标体结构可参 照附录 B 中图 B.1; e) 监测装置 安装与调试 ; f) 附属设施 与 保护 设施 ; g) 检验与验收; h) 基岩标及附属设施的维护与管理 。 5.4.3 设计 技术要求如下: a) 标底 埋入稳定基岩或 稳定 地层内 不小于 5 m, 保护管
16、应进入稳定基岩或 稳定 地层 不小于 2 m, 确保引测标杆不受干扰; b) 标孔 开孔直径不宜小于 450 mm,终孔直径不宜小于 168 mm; c) 标孔竖直 , 每 50 m 顶角偏差不大于 0.2,深度 300 m 以内的 标孔 终孔顶角不大于 1.0, 300 m 500 m 标孔 终孔顶角不大于 1.5,深度大于 500 m 的 标孔 终孔顶角不大于 2.0; d) 保护管应圆滑顺直,其直径与壁厚应根据基岩埋深和标杆及扶正器的规格确定,管材每米弯曲 度不应大于 1 mm,壁厚误差不得大于 10%。 宜采用无缝钢管或 石油套管 ,丝扣连接方式,管 外扶正器垂直间距不宜大于 30 m
17、; e) 保护管顶设置副标头,材质 宜 采用不锈钢,直径 不宜小于 12 mm,顶部制成半球弧形; f) 标杆与保护管之间应设置滚轮式扶正器,结构可参 照附录 B 中图 B.2。 扶正器固定在标杆上, 竖向 间距 5 m 8 m,扶正器滚轮外缘与保护管内壁间隙 5 mm 6 mm; g) 标杆宜采用 J55 石油套管 ,直径 42 mm 89 mm, 宝塔形结构 , 长度按照九五分割原则 ,管箍 丝扣连接方式; h) 标底和标头 宜 采用不锈钢材料,标头长度宜为 400 mm 500 mm,高出保护盖 不宜小于 100 mm, 顶部应嵌入半球弧形铜质或不锈钢的金属水准标志 , 直径不宜小于 3
18、5 mm, 并刻有基岩标标识 ; i) 标底牢固稳定,且嵌固段 上顶面应低 于保护管底部 至少 100 mm。 5.5 分层标设计 5.5.1 设计原则 如下: a) 应在详细调查 区域地面沉降背景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设计监测目的层和监测项目; b) 根据监测对象 、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等要素对分层标进行全面设计,内容应齐全、具体、科学、 适 用; c) 为保证监 测效果,分层标结构可以根据钻探取心 揭露的地质情况进行调整或变更; d) 因地 制宜,科学设计,具有高度的灵敏性,能客观反映土层变形的微量变化; e) 可以全面反映区域地面沉降的特征 。 DB41/T 1979 2020 5 5.
19、5.2 设计内容 如下: a) 工程概况应包含 :项目来源、地理坐标 、地质条件、地面沉 降形成机理、监测目的层、 监 测项 目 等; b) 标孔 设计应包括: 标孔 直径、 标孔 深度、垂直度要求、保 护管深度与结构、伸缩管结构与施工 技术要求 ; c) 物探测井; d) 标体设计应包括:标头与标杆结构、水位 和孔隙水压力 监测 管结构、扶正器结构与数量、建标 位置、标底插钎结构与压标 技术要求; e) 附属设施 建设; f) 检验与验收 ; g) 分层标及附属设施维护与管理。 5.5.3 设计 技术要求 如下: a) 分层标结构宜采用保护管 保护、石油套管标杆、滚轮式 扶正器、标底配有滑筒
20、、插钎及护管托 盘的标型,结构 型式可参照附录 B 中图 B.3,插钎结构可参照附录 B 中图 B.4; b) 相邻分层标水 平间距不宜 小于 4 m; c) 钻孔垂直度同 5.4.3c) 要求 ; d) 保护管材质同 5.4.3d) 要求 , 底部安装滑筒装置 ,并应 根据地层特征调整保护管底部与标底 的合理间距 , 宜在 400 mm 1000 mm 之间 ; e) 保护管、标底插钎应下到预定埋设深度,深度误差不应大于 1 ; f) 标 杆 的材质与连接方式同 5.4.3d)相关要求,标杆结构满足下列要求: 1) 埋设 深度小于 50 m 的浅式分层标,可采用上、下同径的标杆; 2) 埋设
21、 深度 50 m 150 m 的分层标,宜采用“双宝塔”结构,并按九五分割原则 设置; 3) 埋设 深度大于 150 m 的分层标,宜采用“ 三宝塔”结构,各级 按九五分割原则 设置。 g) 标头 、 标底插钎的材质 、 规格同 5.4.3h)相关要求,标头顶部 刻有 分层 标标识 ; h) 标底插钎采用压入方式,压标深度应大于插钎的长度。 5.6 物探测井设计 5.6.1 基岩标 、 分层标 标 孔 均应进行物探测井工作 ,按照 DZ/T 0181 执行 。 5.6.2 物探测井宜采用视电阻率测井方法,地质条件复杂、有特殊监测 要求的分层标可根据需要 增加 其他测井方法。 5.6.3 及时进
22、行井径测量、井斜测量,井斜测量的点间距不宜大于 5 m,井斜变化较大时(顶角差大 于 1,方位角大于 10)应加密测点。 5.6.4 测井电缆应做刻度标记,标记间距不宜大于 10 m,用钢尺一次丈量,误差应小于 5 mm。 5.6.5 用于物探测井的基岩标、分层标标 孔(勘探孔)应满足测井要求。 5.6.6 物探测井报告编写应包括如下内容: a) 项目名称、任务来源、测井任务、工作期限、区域地质、完成的工作量及主要地质效果; b) 地质勘探情况; c) 测井的方法、工序流程及技术措施; d) 测井工作质量评定; e) 测井成果解释的依据和应用情况; f) 本次测井工作的经验、教训及建议; g)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41 1979-2020 地面沉降监测基岩标、分层标建设与验收技术规范 1979 2020 地面沉降 监测 基岩 分层 建设 验收 技术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