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冲刺题型专练题型4.3思想文化交流——近代中西方社会思潮的对比(B卷).doc
《2019年高考历史冲刺题型专练题型4.3思想文化交流——近代中西方社会思潮的对比(B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历史冲刺题型专练题型4.3思想文化交流——近代中西方社会思潮的对比(B卷).doc(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题型 4.3 思想文化交流近代中西方社会思潮的对比(B 卷)限时:35 分钟 实际用时:_分钟 掌握程度:优 中 差1国家观念是一定时期人们对国家的认知,不同时代国家观念的内涵不同。材料一 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赵歧注:“国谓诸侯之国,家谓卿大夫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摘自孟子柏拉图认为,正义是一个城邦(国家)秩序井然稳定发展的基础国家的三个阶层即统治者、武士和生产者,它们各自的德性应该是智慧、勇敢和节制。统治者的职能是依靠智慧,理性地管理国家;武士的职能是发挥激情,勇敢地保卫国家;生产
2、者的职能是节制欲望,安分守己,努力劳动。摘自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1)依据材料一,概括孟子和柏拉图国家观念的相同点。结合所学分析形成上述观念的共同原因。材料二 甲午战后, “实业救国”思潮产生,提倡发展农工商业,通过振兴实业,解决民族危机,实现以富求强。这一思潮推动中国实业发展浪潮。甲午战后至 20 世纪初,清政府鼓励官民从事工商业活动。1898 年设立矿务铁路总局。1903 年设商部,出台了商律 破产律 ;等经济法规和规章制度。1897 年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成立,1908 年大清银行成立。此外,传播科学技术和实业知识的民间经济实业团体、实业报刊杂志开始出现,1897-1911
3、 年,创办的各类实业报刊约有 31 种。民国初期,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先后成立实业部、农商部。1912-1923 年间制定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 矿业条例等 70 余项经济法规,内容更合理、详实,更具可行性,涉及农工、商、矿、渔、林业等多方面。1913 年,成立中国银行作为中央银行,颁布劝业银行条例 农工银行则例 实业银行条例等文件,形成中国银行体系和银行制度。此外,自 20 世纪初抵制美货以来逐步兴起的国货运动在辛亥革命后蔚然成风, ,中华国货维持会成立。摘编自李星清末民初实业救国思潮研究(2)依据材料二,概括甲午战后至 20 世纪初中国实业发展的社会条件,结合所学分析此时期实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4、。概括民国初年实业发展条件的新特点。材料三 中世纪的欧洲,教权不断扩大。11 世纪末至 13 世纪末,基督教神权国家观(教权至上)成为国家观念最显著的特征。14、16 世纪,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主张国家的根本问题是统治权,统治者应以夺取和保持权力为目的。法国政治思想家让博丹第一次提出将主权视为国家的根本属性,主权是超乎公民和居民之上、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国家则是由许多家庭及其共同财产所组成的、具有一种最2高主权的合法政府;主权具有绝对性、永恒性特征,不可分割、不可转让、不受限制。15、18 世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观念逐渐发展起来。英国思想家洛克发展了国家观念,强调代表人民意志的议会主
5、权至上。卢梭的“人民主权说”成为西方不可超越的主权理念在国家权力结构中“人民意志”被赋予更高的地位,为国民对于民族国家的认同与效忠莫定了基础。摘编自姚璐全球化背景下国家观念的擅变(3)阅读材料三,对西方“国家观念”的发展历程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答案】 (1)同:都具有初步的国家观念;都阐述了治理国家的方法途径:即统治者应受道德约束;不同的人在国家中居于不同位置,应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原因:社会动荡,秩序混乱。(3)中世纪,欧洲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天主教会垄断精神统治,教权至上的教会神权国家观是这一时期国家观念的显著特征。使西欧各国长期处于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年高 历史 冲刺 题型 43 思想 文化交流 近代 中西方 社会 思潮 对比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