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8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8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8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2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鹤岗一中 20182019 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部分共 40 题,每小题 15 分,共 60 分)1.费孝通说:“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的性质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他描绘的中国乡土社会组织体系是A.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表现B. 宗法制度文化的反映C. “三纲五常”原则的体现D. 分封制森严等级的反映【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描绘传统社会中以“己”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亲属关系,其关系远近
2、体现了血缘关系的亲疏,符合宗法制的特点,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信息,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三纲五常” 、分封制的信息,排除 CD。2.秦朝的“皇帝”与西周的“王”相比,最本质的不同点是A. 具有神化君权的特点B. 代表至高无上的地位C. 古代政治发展的产物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代表【答案】D【解析】A、B、C 的表述是“皇帝”和“王”二者的共同之处,不符合题意。由“王”到“皇帝”的转变,反映的是政治体制的变化,它体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3.殷墟甲骨卜辞大多是占卜的记录。从 10 多万片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出,一切民事都被涂上了“神事”的色彩。商王一年之中
3、,无日不祭;大事小事,无事不卜。这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2 -A. 宗法制度雏形已现端倪B. 政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C. 政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D. 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答案】B【解析】材料“一切民事都被涂上了神事的色彩” “商王一年之中,无日不祭;大事小事,无事不卜”反映出商王朝政权中充满着神权色彩,这体现出政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之一,故 B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血缘关系,故 AC 项排除;D 项是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但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排除。4.汉语中“父子” “婆媳” “君臣” “将士” “男女” “父母” “夫妻”等,这些称谓的组成尽管都是并列关系,
4、但是不能把其顺序颠倒,比如“君臣”不能说成“臣君” , “父母”也不能说成“母父” 。该现象体现的实质问题是A. 汉语语法单一,缺乏变化B. 严格的尊卑贵贱宗法观念C. 男性占据社会主导地位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称谓可知,虽然前后都是并列关系,但前尊后卑,体现了古代等级森严的宗法观念,故 B 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汉语语法单一,缺乏变化,而是强调该现象反映严格的尊卑贵贱宗法观念,排除 A。材料中的称谓有些不涉及性别,C 项是对材料的片面反映,排除。材料反映了严格的尊卑贵贱宗法观念,而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排除 D。5.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
5、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向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选项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A. 由“公天下”至“家天下”B. 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C. 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D.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答案】D- 3 -【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信息“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 ,结合所学知识, “封建”指商周的分封制,“帝制”指秦朝至明清时期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民治”指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共和制。A 说法错误,在“封建”时期,我国已经由“公天下”至“家天下” 。BC 说法错误,这应发生在帝制转向民治时期。秦朝封建专制中央集
6、权制下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而非世袭分封,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故选 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官僚政治6.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此大臣的主张A. 反对中央集权B. 主张郡县制C. 反对郡县制D. 主张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该大臣认为商周统治时间长,是因为分封了子弟功臣为诸侯,不实行分封制,则天下大乱时没有诸侯国的救助就会孤立无援,他实际主张实行分封制,反对郡县制,故 C 正确,B 错误;材料未
7、涉及反对中央集权,材料也没有反映主张中央集权,排除 AD。7.历史学家钱穆认为:“秦汉以来的郡县制,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统一国,此项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 ”郡县制能发挥这一作用,是因为A. 能够消除地方割据B. 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C. 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D. 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强调的是郡县制在维护中国统一方面的作用,结合所学可知,之所以郡县制能发挥这一作用是由于中央控制了官吏的任免权,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故 C 项正确;A 项的“消除”夸大了其作用,中国多次出现过地方割据局面,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郡县制- 4 -维护中国统一方面的
8、作用,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的高低与中国统一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B 项;D 项是古代监察制度的作用,与郡县制无关,应排除。8.某史学家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赜。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 ”以下相关评述正确的是A. 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三权分立与制衡B. 秦朝的中央官制最早体现此“原理”C. 作者对“原理”长期不变感到不满D. 作者对“后世”官制持否定态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学生对信息解读能力,材料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赜。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 ,官员的职权分为治理百姓、管理军队、监察官
9、吏三部分,A 项错误;“秦之定制”指的是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权和监察,故 B 项正确。 “非漫然而设” ,体现出作者的赞赏态度,C、D 错误。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的演进9.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一个国家该要有个凝固的中央。开始是封建,四分五裂,慢慢地就统一集中。然而自汉迄唐,就已有过于集权之势。到宋、明、清三朝,尤其是逐步集权,结果使地方政治一天天地衰落” 。这说明A. 从汉朝到唐朝中央集权不断强化B. 宋朝以后,由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使地方再无反叛C.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程度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D.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应
10、适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的主要信息是:从汉至清,中央过于集权导致地方政治一天不如一天。A 没有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材料中反映的是中央集权过度强化的弊端,B 错;C 项结论不能从材料中得出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材料表述的现象是中央过于集权的结果,那就说明要使地方政治健康发展,应当适当地方分权。所以答案选 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斗争- 5 -10.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这种“宰相一致原则”A. 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B. 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C. 旨在制约皇权的
11、滥用D. 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答案】D【解析】由“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宰相委员制,相互分工、相互制约,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故本题答案选 D 项;A 项不选, “宰相一致原则”需要时间,不会提高行政效率;B 项不选,皇帝真正的决策权在皇帝手里;“宰相一致原则”是针对宰相实行的,并非针对皇权,C 项不符合题意。【名师点睛】 “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结合
12、“宰相一致原则”可以判断出体现了分权制衡。11.公元前 74 年,汉昭帝驾崩,膝下无子嗣,汉武帝之孙刘贺被拥立为帝,在位 27 天后被废。汉宣帝时被封为“海昏侯” ,食邑四千户隶属豫章郡。材料表明汉代A. 君主专制有所削弱B. 皇族内部斗争激烈C. 侯国曾经归郡管辖D. 郡国并行弊端凸显【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海昏侯”隶属豫章“郡”意在强调侯国曾经归郡管辖,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汉代君主专制是加强而非削弱的,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皇族内部斗争的问题,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没有体现郡国并行弊端方面的信息,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
13、;故本题选 C。12.公元前 106 年,西汉武帝将全国 103 个郡划分为 13 州部,每州置刺史 1 人,刺史“奉诏条察州” ,主要依据“六条问事” ,因郡守和国相官秩为二千石,故在六条法律条文中有四条- 6 -是针对“二千石”的。这说明刺史制度的建立A. 完善了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B. 均衡了州郡和封国的地方权力分配C. 消除了地方豪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D. 重在发挥太守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可知,汉武帝设立刺史重在加强对地方郡守的监察,从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以便更好的发挥郡守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故选 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政治汉刺史制度13.
14、先秦时期今山东大体分属齐鲁两国,齐国是以淄博为国都,领有今山东以东的大片土地;鲁国是以曲阜为国都,领有山东以西的小块土地,故后世称山东为“齐鲁之邦” ,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A. 鲁国的面积比齐国大 B. 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C. 因孔子受到历代推崇 D. 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鲁国是姬姓王国,齐国是功臣,山东简称鲁而不是齐原因是受到宗法制的影响,故 B 项正确;A 项与“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无关;孔子受到历代的推崇与此题无关,故 C 项错误;分封制的等级体系与此题无关,故 D 项错误。14.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
15、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有关科举制说法不正确的是A. 科举制容易造成世家大族垄断政局的局面B. 科举制能为统治者选拔真才实学之人C. 科举制有利于实现社会阶层流动D. 科举制促成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答案】A【解析】从材料“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中可以看出,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故 A 项错误,符合题意;科举制扩大了统治- 7 -基础,有利于选拔真才实学之人和实现社会阶层的流动,并促成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故BC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5.洪武元年,明太祖命儒臣修女诫,他对学士朱升说:“治天下者,正
16、家为先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洪武三年,正式明确“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缤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 材料主要反映出明太祖A. 力图阻止相权的扩大B. 注意吸取前朝政权覆亡的教训C. 欲限制女性人身自由D. 欲抑制外戚,严防恃宠干政【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中“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缤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可以看出明太祖在抑制外戚干政,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不是阻止相权而是阻止外戚的权力,选项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到前朝政权覆亡的教训方面的信息,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中主要是防止后宫干政,而不是体现限制女性人身自由,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17、 D。点睛:此题难度一般,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16.清代的地方官员绝对不被允许在自己的出生县份乃至省份服务,也不能与其亲威乃至同省乡亲同时在相辅或相近的位置上任职,这种制度性规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A. 防止官员贪污腐败B. 有效实现权力制衡C.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答案】C【解析】材料了不允许官员在家乡任职和不能与亲戚在同一个地方任职,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实力的出现,其目的在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 符合题意;A 不是主要目的;B 说法不正确;D 与材料无关。点睛:古代中国官职的变化无非体现为两个
18、目的,一是加强中央集权,一是加强君主专制,- 8 -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其主观目的均在于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等。17.“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大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该机构设置表明A. 君主专制制度确立B. 中央集权加强C. 中央机构完善D. 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而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在秦朝时期已经确立,该项不符合史实,故 A 项错误。中央集权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材料体现的是强化君主权力,故 B 项错误。军机处的设立是为加强皇权,其本身并无实权
19、,不能体现出中央机构的完善,故 C 项错误。军机大臣只是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按照皇帝旨意办事,使皇权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故 D 项正确。18. 在古代雅典统计整个城邦的人口时,官方文件的表述是:“雅典人及其妻子和孩子” 。这种现象反映了在古代雅典A. 妻子和孩子不属于城邦B. 妻子和孩子没有公民权C. 城邦的小国寡民特征D. 城邦政治的民主化特点【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析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的能力。古代雅典统计城邦人口时包含了妻子和孩子, “不属于城邦”表述有误,故 A 项错误。材料关键信息为“雅典人及其妻子和孩子” ,这表明,妇女和孩子不算是雅典人,女人和孩
20、子没有公民权,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小国寡民” ,故 C 项错误。材料表明,妇女不是雅典公民,不能享有公民权利,不能体现“民主化特点” ,故 D 项错误。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19. 普鲁塔克在希腊罗马英豪列传中说到雅典政治时说“这个国家有许多对立的党派如同形形色色的地貌:山地的居民倾心于民主政体,平原偏向寡头统治,生活在海滨的人民向- 9 -往一种混合的政体。他们都在防止另外的党派占优势”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 雅典政治派别众多B. 地理环境对政治影响巨大C. 雅典人不团结,导致了国家的衰落D. 雅典的民主政治面临威胁【答案】B【解析】试
21、题分析:材料指出:雅典有许多对立的党派如同形形色色的地貌:山地的居民倾心于民主政体,平原偏向寡头统治,生活在海滨的人民向往一种混合的政体。他们都在防止另外的党派占优势。这反映出雅典的地理环境对民主政治有重要的影响,故选 B;A 项不是材料的主旨;C、D 说法错误。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20.古代雅典曾经出现“无论贵贱、无论财富的多寡,在政治上,雅典公民一律平等的奴隶制社会中的最高民主阶段。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克里斯利斯提尼改革使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 “最高民主阶段”到来B. 在雅典“最高民主阶段”期间,各级官职向全体成年居民开放C. 在“最高民主阶段”
22、,陪审法庭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D. “最高民主阶段”时期,津贴制的实施使民主得到一定物质保证【答案】D【解析】【详解】克里斯提尼是确立了雅典民主政治,并没有使雅典民主发展达到顶峰,A 错误;雅典享受公民权的只能是全体成年男性公民,而不是居民,B 错误;公民大会是雅典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而不是陪审法庭,C 错误;雅典民主最高阶段是伯利克里时代,公民参政有工资和津贴的保障,D 正确。【点睛】抓住关键信息“雅典公民一律平等的奴隶制社会中的最高民主阶段” ,联系所学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和影响分析解答。21.阿里斯托芬在喜剧公民大会妇女中虚构了一个故事:雅典的妇女们偷偷穿上了丈夫的服装,戴上假胡须,女扮男装
23、出席公民大会,投票通过法律夺取了政权,把男性从城邦中驱逐出去。这一虚构剧情反映了- 10 -A. 民主政治促使戏剧艺术繁荣B. 民主氛围浓厚,公民意志自由C. 男女地位不平等,妇女无权参政D. 滥用民主权力导致政治混乱【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材料中古希腊喜剧家阿里斯托芬虚构了雅典城邦的妇女们女扮男装,出席了公民大会,并通过投票以法律的形式夺取了政权,把男性从城邦驱逐出去。这一虚构的剧情反映了现实生活中雅典民主政治中男女地位不等、妇女无权参政,故 C 项正确。A、D 两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材料体现了阿里斯托芬对雅典民主政治弊端的批评,故 B 项错误。22.在平民反对
24、贵族的斗争中,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第三表(执行)规定:“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把债务人押家中拘留,用皮带或脚镣拴住,但(脚镣)重量最多为 15 磅。愿减轻的听便。 ”材料反映罗马法的基本特点是A. 保护平民利益,打击贵族特权B. 保护私人财产,注重公平原则C. 注重法律程序,保证司法平等D. 保护罗马共和国境内所有居民【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则债权人得把债务人押家中拘留”表明罗马法保护私人财产,而“但(脚镣)重量最多为 15 磅”又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公平。故答案为 B 项。材料不能反映罗马法打击贵族特权,排除 A 项;材料没有涉及法律程序,排除 C 项;罗马法只保护罗马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黑龙江省 鹤岗市 第一 中学 2018 _2018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期中 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