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2019中考语文试题研究议论文10篇.doc
《浙江省杭州市2019中考语文试题研究议论文10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杭州市2019中考语文试题研究议论文10篇.doc(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议论文 10 篇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 题。 (14 分)古诗文背诵:是负担,还是捷径?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增加了古诗文的背诵篇目,由过去的 14篇增至 72 篇。有论者认为,这给学生增加了很大负担。其实,概览之前的语文教育经验,背诵并不能以负担论之,反而有审美享受的作用,甚至可以算一种学习的捷径。58 篇的增加数量确实较多,但与传统中国语文教育的要求相比,要求背诵的篇目仍然是很少的。在传统语文教育中,学子需要背诵数十万字。唐宋以来,为参加科举考试,考生必须将论语 孟子 左传等 40 多万字的典籍全部精读熟背。有些人背诵得更多,如顾炎武、戴震能够将十三经全文背诵,甚至连“注”都能
2、背诵下来。民国时期的一些学者接受的是传统教育,也有出色的背诵功夫。国学大师姜亮夫曾说,他在清华国学院时,同乐会上梁启超、王国维即兴表演节目是背诵古代文学作品,梁启超背诵一大段桃花扇 ,王国维则背诵了西京赋 。传统教育在背诵方面有数千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多感官参加背诵。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朗读本身就是多感官参加的活动,需要同时动用眼、口、耳、脑,甚至加上头、身体的动作,这有助于提高背诵的效率。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的:“参与接受某种印象或是一组印象的感觉器官越多,那么,这些印象就会越牢固地在我们的机械的和神经的记忆中扎根,同时也就会越真实地保存在记忆之中,以后回忆
3、起来也会更加容易。 ”少年时发挥听觉记忆的作用,能够帮助背诵。少年的一个特点是对声音非常敏感,这使他们能够通过“听”轻松地记住那些语言优美的古诗文。语言学家赵元任回忆儿时的学习情景时也说:“晚上念诗我们都觉得比白天念书轻松一点儿,我觉着也好玩一点儿。我念的是唐诗三百首 。我哥哥跟姊妹们另外还念千家诗跟别的诗集。他们念的诗,我就是没念也渐渐地背得出来了。 ”他们都是通过“听” ,记住了这些作品。重视最初的记忆,能够帮助背诵。在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背诵量是逐渐加大的。最初的记忆量很小,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做到滚瓜烂熟,能够不假思索地背诵出来。这些内容在学生的记忆中深深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相关内容的基础。
4、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对此早有研究,如乌申斯基就说:“儿童在学习中所学到的这些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越深,那么,以后的形象也就能够越容易和越巩固地为他们所记住,自然,如果在最早的和以后的形象之间有联2系的话。 ”传统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每一次都是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背诵下来一些句子,这些句子作为“最早的形象” , “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 ,成为后来背诵的基础。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大特点就在这里:老师对学生最初的背诵要求非常严格,必须是记得非常牢靠,这些内容记得牢靠了,以后的记忆就容易了。从这个视角看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更能明白,增加古诗文背诵恰恰是为了长远的“轻松”打基础。1.本文第段主
5、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 分)2. 请简述第段的论证思路。 (4 分)3.根据全文内容,概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是怎样提出的?(3 分)4.请为本文补写一则关于阅读古诗文好处的道理论据。 (3 分)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 题。 (14 分)淡泊之心自高远“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南北朝人慧能的这首偈子,世世代代被人们所传颂。高僧淡泊名利的思想,以一种“世间万物皆空”的意念去面对尘世间的事物,以一种心中静若水,处事波澜不惊的心境去面对外界的诱惑,受到了后人的敬佩和称赞。“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淡泊
6、”这个词,在字典里的意思是:不追求,不热衷。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朗如日月,清如水镜。淡泊之心,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尘世繁杂,谁又能真正静心于其中,哭过、笑过、恨过、痛过,不过是一场蹉跎;每个人的背后都有故事,每个人都有不公、难过、愤恨的时候,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处理方式。要经历一些事情,才真正看清人情世故,才真正体会人走茶凉的苦楚,也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人生的价值。常怀淡泊之心,才能让尘世的种种规划为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真正的淡泊,不是力不能及的无奈,不是心满意足的自赏,更不是碌碌无为者虚伪的自嘲。淡泊,是一种功名利禄,繁华于我如浮云的心境,是一种坚守人生之道的气节。淡泊,抑
7、或是仕道受阻后的醒悟,繁华过后的心归。但无论如何,淡泊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心永远纯净,目光永远辽远,思维永3远清晰,信念永远坚毅。漫漫人生路,看风起云卷,花开花落,蓦然回首浅浅一笑。守一颗淡泊之心,拥一份淡然之美。一切随心而为,嬉笑怒骂皆自由才是生活的本意,亮化自我心灵,放眼悠悠天地,淡泊之心自然高远。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在人的生命历程中,轰轰烈烈是暂时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平淡中度过。只要怀有淡泊的心境和一生一世永不放弃的追求,就一定能获得生活馈赠的那份幸福和快乐,成功赋予的那份慰藉和乐趣。用一颗淡泊的心,
8、怀着感恩的信念,对父母,对朋友,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天,豁达地面对人生的得失,保持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我们所看到的世界,被我们浸染了内心的色彩,如果我们先把内心描绘得五彩缤纷,色彩斑斓,世界就是光明和美好的。人贵有淡泊之心。有了淡泊之心,面对失败才能不灰心丧气,面对成功才会不骄傲自满,始终保持一种平和淡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有了淡泊之心,才能用一种超然的心态去对待眼前的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做世间功名利禄的奴隶,也不为凡尘中各种烦恼左右,使自己的人生不断升华;有了淡泊之心,我们才能抛开一切名利的束缚,让人性回归本真状态,从而获得心灵的充实、丰富、自由、纯净。学会淡泊,你
9、就获得了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拥有淡泊,才能体会超然的人生。1. 根据全文内容概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 (3 分)2. 阅读文章,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说“淡泊之心,说着容易,做起来难” 。 (4分)3. 说说文章开篇引用高僧慧能的一首偈子有什么作用。 (3 分)4. 本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4 分)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 题。 (14 分)从古籍经典中汲取人文精神许民彤4据报道,有媒体对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大、中山大学、西安交大等全国十几所高校的古典文学接受情况进行了调查,经常接触古典文学的大学生仅占 27%,偶尔接触的占 60%,大学阶段的古典人文整体阅读量大大下降,可以
10、说大学生与古典人文教育渐行渐远当今社会阅读心理浮躁,人们更多的是被畅销、流行、时尚、网络书籍所吸引,那些优秀的中外文学经典尚且乏人问津,更不必说那些古籍经典了。但是,古老的作品,与现在的人们的阅读环境、阅读心理和阅读需求,毕竟是有很大区别的。今人如要更好地阅读文化古籍,应该掌握一定的阅读层次和境界。大学生接受古典文学教育,对于学习古汉语、提高写作能力,有莫大的好处。从阅读审美的情感体验角度说,没有别的事情能比读古人的原著、名著更能给我们精神上的快乐。大概一则是由于古代语言之优美,再则是因为作者的伟大和眼光之深远,其作品虽历经数千年,仍无损其价值。阅读经典古籍,是与古人的对话,是汲取古人的经验和
11、智慧,解决我们当下的问题。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问题,但是,另一方面,人类也有着相同或相似的需求和渴望。因此,人类一直被一些共同的难题所困扰和挑战,也积累了许多应对这些难题的共同经验和智慧。这些人类的共同经验、智慧和启示,就积淀、保留和贮存在古籍经典这些传统文化的纯粹精神的形式之中。可以这样说,古代的预言家和哲学家,在我们的心灵世界里,与现代最有领悟力的作家一样,都是同时代的人。如今,我们生活的问题、生命的问题、心灵的问题、精神的问题、人生的问题,等等,大都可以从经典文化古籍中找到相应的解说和答案,或得到新的启示。在上面提到的调查中,有的大学生谈到阅读论语时说, “以前读论语
12、 ,就是为了应对考试中那四分的诗词名句填空,而现在,我能多多少少汲取到精神养料。孔子也不再是一个给万千学生带来苦难的老头子 ,而是一个真正能启迪人心灵的老先生” 。还有的大学生说, “感动于司马迁,感动于他年少时的贫寒刻苦,感动于他年轻时的勇于探索,感动于他不惑时的坚强意志,或许也是感动于他懂得自己,明白自己前进的道路并能一直走下去。现在的我看不清楚自己,或许只有更多的经历才能打开前方的微弱灯光。愿借司马迁来鼓励自己不畏艰难,永远向前。 ”这些都表明大学生对古典文学的接受更多地与生活体验相结合,并将之引入自己的精神成长过程。文化经典古籍,作为文化传统,是一种历史的创造和存在,是我们的祖先世世代
13、代发明和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它是我们历史和文化的基础。它的气息我们可以呼吸到,它的因子充满了我们的血液,它构成了我们精神生长的客观环境,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我们都是它的受益者。文化是既向后看也向前5看的。为了使我们前进的步伐不发生偏差,就不要轻视我们祖先积累下来的庞大而又十分有价值的遗产,对古籍文化的传承、学习、发展和创新,是必要的。人文,是一个民族灵魂的核心,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支撑,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本质,而大学正是人文精神的源泉。大学中的古典文学教育对于学生的治学和做人都有好处。从古典人文教育中,我们能够习得如何为人仁爱、诚信,了解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道德、公理、良知,人性本善这些优秀的内涵。显然
14、,从阅读古籍、接受古典文学教育这一点上做起,对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乃至大学的人文精神,是大有裨益的。1. 根据全文内容概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 (3 分)2.第段引用大学生阅读经典的感受有什么作用?(4 分)3.请简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4 分)4.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经典古籍对我们有什么作用。 (3 分)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 题。 (14 分)读书要懂得“取”和“舍”易中天有句老话,叫“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 。读书也一样。读书当然不等于娶妻嫁人,非得“从一而终” ,一辈子厮守不可。换一种书或一类书来读,也不像离婚改行那么困难。但这决不等于说读什么书是无所谓的。即便书不等于
15、偶,至少也近于友吧?读什么书,也就是交什么人。古人云:“不知其人而视其友” 。依我看,也不妨说“不知其人而视其书” 。如果架上多为有思想有品位有分量的著作,自然“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相反,如果书架上都是没思想、没份量的书,不是说他人品一定不好,至少其品位就很可疑。人总是愿意有些品位的。提高修养和品位,也是不少人读书的目的和动机之一。如果读来读去,品位没提高,反倒弄得俗气了,岂非南其辕而北其辙?这就要有所选择。选择也不易。谁来选,怎么选,都是问题。那么,自己来选又如何?也很困难。一个人,如果从来就没读过书的,他怎么知道该挑哪类书、哪种书、哪本书?要想学会选择,而且选得不离谱,6除非他读过
16、很多。其实答案也就在这里:要学会选书,必先多读书。观千剑而后识器。判断力和鉴赏力都是从实践中产生出来的,读书也不例外。因此,初读书时,最好什么书都读,就像结婚之前先广交朋友,然后再从容选择一样。不要才见了一个,便忙不迭地“定了终身” 。树木后面是森林。一叶障目尚且不可,如果那“叶”还是败叶,岂不更糟?书读得多了,就有了选择。这倒不是说从此就只读一种书或一类书了。周国平先生说:“读书犹如交友,再情投意合的朋友,在一块耽得太久也会腻味的。 ”其实岂止是会腻味,只怕还会造成思想的偏颇和心胸的狭窄,大非所宜。所谓“有了选择” ,只不过是有了品位;所谓“有了品位” ,也不是说从此只读“雅”的,不读“俗”
17、的,而是说有了判断力和鉴赏力,知道好歹了。品位只能来自阅读的经验。读得多了,自然也就知道好歹。这就要博览群书。而且那“博览群书”的“博” ,还不仅是数量的“多” ,更是品种的“杂” 。所以,终身只读一种书或一类书是不妥的(哪怕这些书确实品位高雅) 。它虽然能造成品位的纯正,却也难免趣味的褊狭。倘若无此可能,恐怕也只好挑那公认的经典名著来读。读经典名著,虽然没准会读成个“书呆子” ,却肯定不会读成个“二皮脸” 。此外,年轻人多读点古书,老年人多读点新书,也是办法之一。青年思想活跃,读点古书,并无碍其创新,反倒能增其厚重。老年最忌僵化,多读些新书,就能保证“生命之树常青” 。或许有人要问,如果我读
18、了一辈子书,觉得读什么都好,并没有什么“最”喜欢或“最”合适的,又将如何呢?当真这样,我就要说,你作了最好的选择。你想,一个人,一生中时时处处有朋友,岂非幸福?(有删改)1. 本文第段有什么作用?(3 分)2. 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读书”和“选书”之间的关系。 (3 分)3. 第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 分)4. 如果用下面的材料作为本文的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合适?请简述理由。(4 分)朱光潜先生说:“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也就愈可靠。 ”7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 题。 (14 分)在坚守中变通徐
19、 璐老子曰“上善若水” ,我认为,水“几于道”的重要原因是它在坚守中懂得变通,水既有滴水穿石的坚守,也有随形于物的变通。人亦如此。当人心中既有珞珞如石般至死不渝的坚守,又有适时而动、随情而变的通达时,才能造就和谐的自我,画出人生完美的圆。刘墉先生曾这样描述过他的理想人生:“需要有一双很冷的眼,一颗很热的心和一双很勤的手。 ”有人是用冷眼去面对黑暗现实或是不公待遇的,就像鲁迅他“横眉冷对千夫指” ,他的“冷对”并非面对恶势力的妥协与胆怯,他的“冷对”是一种变通,是为了那张“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信条的更好坚守。可见坚守与变通并非对立或者排斥的。一味坚守而不知变通,便会四处碰壁,难于前行,其实,很多时
20、候我们“变通”地接受现实的时候,并不意味着放弃了内心的坚守,我们只是换了种方式,为坚守默默积蓄力量。我们心中所坚守的信念、目标、原则,构成了一个人的“脊梁” ,使我们成为一颗响当当的“铜豌豆” ,而我们心中“柔软的部分”不至于使我们成为“刚而无智”之人。灵活处理人生万事,以图形作喻,刚强坚定之人均可看做“三角形” ,固然稳定,却多了些许棱角,滚动起来寸步难行不若在其外表套上一个圆,便可顺利前行。如韩信一般,虽有铮铮铁骨,却懂得变通,愿承受胯下之辱,方保全性命;如勾践一般,虽矢志复国,却懂得变通,暂屈于吴,为吴人臣,后得以回国。卧薪尝胆,终一雪国耻,复兴越国。古今英雄,无不深谙,只有将坚守与变通
21、结合起来,方能成大事。如水一般,一边坚守滴至石穿的信念,一边随形于物,灵活变通。人柔弱中“和”的一面,即为变通的一面,多因情义而起,随形势而动,是对“坚硬”气概的补充和美化,人坚硬的一面,即为坚守的一面,多如屈子般“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是“柔弱”的精神前提。人心中“坚硬”的东西撑起了人的精神,使人有尊严地挺立,而“柔弱”的东西使人能够灵活处置一切事务。世间事物毕竟瞬息万变,人若只固执地坚守,不懂得变通,是一种可悲。屈子、项王,他们正是少了份变通,固执地坚守,才有了千年的遗憾。相反,坚守士大夫气节的司马迁,在辱经宫刑后,没有固执坚守所谓“气节” ,而是灵活地坚定完成“史家之绝唱,
22、无韵之离骚”史记 ;刚正不阿的关云长正是由于心中柔软报恩之情的呼唤,于华容道义释曹操他们不是没有8原则,而是原则中多了一层圆润,更懂得在坚守中变通。我们需要有对余心所善九死不悔的坚毅刚强,也需有老子上善若水的智慧,这才是真正的成熟圆润而不刺眼的光芒。(有删改)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 分)2. 请分析本文第段的论证思路。 (3 分)3. 本文第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 分)4. 请结合文章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变通”的认识。 (4 分)材料一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
23、惑乎!刻舟求剑材料二 变通革弊,与时宜之。晋书阮籍列传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 题。 (14 分)活出自己的诗意人生石 羚外卖小哥与诗词达人,看似不搭界的两个身份集于一身,让雷海为成了“网红” 。几天前,这个为生活默默奋斗的年轻人,一路披荆斩棘,获得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冠军。他的对手这样评价他:这才是真正的高手,就像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其实,雷海为最喜欢的武侠人物是令狐冲。十几年前,看了金庸的侠客行后,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的诗句,把他领进古代文学的江湖。感受着古人的情感、中文的意境,雷海为在工作之余不断读诗、背诗。打工持续了多少年,诗词就陪伴了他多少年。决赛播出的当天他依然穿梭于
24、杭州的巷陌之中,诗词似乎没能改变他的生活和命运,那么诗词之于雷海为有什么用呢?诗词,让你与千古圣贤神交。与友人告别,李太白“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的深情浮现眼前;曲终人散,更能理解杜工部观剑舞毕“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的况味。在类似的场景想起相关的诗句,与作者的心律产生共鸣,在时移世易中理解历史、理解生命。诗词,让生活的节奏沉静。答题沉着,泰然自若,雷海为给很多观众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十几年里,他做过电话销售、马路推销、服务员、洗车工,9也辗转了几座城市,在变动不居的生活中,诗词是唯一不变的行李。 “腹有诗书气自华” ,面对日晒雨淋、穿行不息,仍能保持一份淡定和宁静,于无声处听惊雷,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省 杭州市 2019 中考 语文试题 研究 议论文 10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