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2018中考语文试题研究议论文阅读.doc
《浙江省杭州市2018中考语文试题研究议论文阅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杭州市2018中考语文试题研究议论文阅读.doc(2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议论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 题。让善念之花常开不败李 昱行走于人生旅途,一个人总要面临诸多选择。有时候,决定经过了充分酝酿;有时候,摇摆常在一念之间。古人云, “一念过差,足丧生平之善” 。关键时刻如何管控好自己的念头,可谓人生的重要课题。据载,包拯在离任端州时,老百姓为表达感激送上一方端砚;包拯发现后,将砚抛入江中以示还于端州。 “包公掷砚” ,丢掉的虽是一物,摈弃的何尝不是心中“恶念” 。古人云,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知与行的辩证关系既关乎思想修养,又在关键时刻考验“念头”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心有所向,则身有所行;心有所守,则行有所规。如包拯者,长期坚持修养身心
2、、守定清廉,在任何形式的“端砚”考验面前,就都能生发“善念” ,而不为所动所诱。事实正是这样,一念之善,源于长期的守善;一念之恶,源于长时的趋恶。观察一些落马贪官的案例,他们之所以步入歧途,往往根源于心念放松、信念消散,更在于任由平时小错“积”成大祸。现实中,少数领导干部不自律,一路履历造假欺瞒组织;一些干部平日里遇事不顾公义,自觉有损利益,就会计较没完;还有一些同志工作的事业心、责任心淡漠,甚至跟组织讨价还价,何谈能“顶得上”?“君子检身,常若有过” ,倘若能够在生活里、日常中善于勤于修葺自己的思想园地,这“一念”就不会因时光流转而变化,就能做到正能压邪、善会驱恶。当然,守持善念并非一劳永逸
3、,需要经常自察、自省、自检。为政者更应该时常扪心自问“为何而从政?”否则,很容易忘记初心、纵容歪念,甚至可能因一念之差,开启向恶的大门。 “第一书记”沈浩曾经被朋2友“埋怨” , “怎么会到小岗,去哪儿都比小岗强” ,他则问自己, “既然来了,还后悔吗?要退缩吗?绝不!”正是这种心念,才让他带领小岗村翻开了干事创业的新篇章,不愧为“人民的好村官” 。党员干部就该反复思量:是否只有“官念” ,而淡忘了为民的宗旨?是否只藏“财念” ,而贪图富贵、安逸享乐?是否存有“权念” ,而高高在上、颐指气使?如何多些“民念” ,为百姓谋福祉,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身”由“心”定, “行”因“念”起,而事在人为
4、,只有时刻把自己摆进去,真心为民、实心做事,才能让善念之花常开不败。古语云,无事便思有闲杂念想否,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气否;得意便思有骄矜辞色否,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怀否。古人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现代人更应注重身心修为、自我约束。 “吾日三省吾身” ,洗礼心灵、涤荡灵魂,内正其心、外正其行,才能严以修身、廉洁自律,不断塑造自我。“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由内向外都纯粹、干净的人,才可最终抵达“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境界。“一念收敛,则万善来同;一念放恣,则百邪乘衅。 ”校准价值坐标,坚定理想信念,守望心中的绿洲,就不难守住风清气正的精神家园。 (人民日报2017
5、 年 9 月 27 日)1.根据全文内容,概括作者所表达的思想观点。2.运用举例子的方法进行论证是本文的写作特点,请找出一处作分析。3.请为文章第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34.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做到让善念之花常开不败?1.我们要长期坚持修养身心、守定清廉,在任何形式下都能守持善念。2.第段例举包公掷砚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长期坚持修养身心、守定清廉,在任何形式的“端砚”考验面前,就都能生发“善念”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说服力。3.巴金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一部随想录展示出一位敢于反思自己,敢于解剖自己,崇尚心灵纯净的文坛泰斗形象。4.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勤于修葺
6、自己的思想园地,做到正能压邪、善会驱恶;要经常自察、自省、自检。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 题。读书是一种“遇见”赵 畅我以为,读书其实是一种“遇见” 。打开书本的刹那,就开启了一扇去往不同时空的大门,碰见各种各样的人,听说形形色色的事,接触不同年代留下来的思想菁华。如果说, “遇见”是读书与生俱来的产物,那么,选择怎样的“遇见” ,读书人理应有属于自己的主动权。苏东坡说得好:“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 ”那么,什么才是“所欲求者”?我想,除了要选择那些契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功课长进的书籍外,关键一定要按优中选优、精中选精的原则,去选读那些经受过时间和
7、一代又一代读者淘洗的经典。须知,读一本经典抵得上读几十本、上百本普通之书。而对于那些平庸的书籍,我们还是少读或者不读为妙。那样的“遇见” ,只是重复,只会无端损耗你去选择读一本经典的时间和4精力,因此太不值得。读书的“遇见” ,又并非不动脑筋地匆匆而过,而是一种主观能动的行为。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 ,善于从无疑处读出有疑。诚如孟子所云,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据说,梁启超先生对于所读之书是不愿轻易相信的。他作王荆公 ,为搞清楚王安石新政的真相,不仅反复研读王临川全集,还参阅宋人文集笔记凡数十种。所以,当与宋史互相参证时,他始发现其中的一些以讹传讹抑或故意诋毁、污蔑的谬误,然后,他“一一
8、详辩之” ,以还原历史真相。这种实事求是的“遇见”方式,不仅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自己的治学态度负责。从书本中来,到生活中去,则是一种以“遇见”叠加“遇见”而解疑释惑的有效方法。延伸或者跳出书本的平面“遇见” ,而到现实的自然与社会中去作立体的“遇见” ,其效果或许会更精彩,更生动。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教授,就对读书与旅行之间的关系有着独到的理解。他说:“我是搞历史地理的,旅行有时会带来契机,长期解不开的谜解开了。我曾和凤凰卫视拍过告别三峡的纪录片,就看到当地一个盐场,卤水直接从山里流出来,这种卤水看着普通,其实咸得不得了,直接放在锅里煮就成了盐。这里的盐场一直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在用,后来才停
9、掉。我研究移民史,巴人曾迁到这里煮卤产盐,巴人为什么一度很强势,地盘能扩展那么大?他们控制着盐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原本,葛剑雄教授在读书中无法解开的疑窦,想不到因为一次拍纪录片的“遇见” ,终于茅塞顿开。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现实自然与社会中的立体“遇见” ,无疑是对书本知识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补充和佐证。想起杨绛先生说过:“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先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请高明,和他对质。 ”这无疑是对5“读书是一种遇见”最生动的诠释。而一个会“串
10、门” 、常“遇见”的读书人,更让“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成为可能,水到渠成。(人民日报2017 年 10 月 9 日)1.根据全文内容,概括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观点。2.运用举例(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是本文的写作特点,请任选一处作分析。3.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意,请指出并简述理由。读书的“遇见”是一种主观能动的行为,面越广越好,所以读书只需匆匆而过即可。文中用“茅塞顿开”一词形象地指出书籍世界与社会中的立体“遇见” ,解开了葛剑雄教授在读书中无法解开的疑窦。4.结合文章作者的观点,联系自身实际谈谈如何在读书时做到有益地“遇见”?1.读书是一种“遇见” 。2.第段列举了梁启超先生作王
11、荆公时,为搞清楚王安石新政的真相,不仅反复研读王临川全集,还参阅各种史籍资料的例子,论证了读书的“遇见” ,不是不动脑筋地匆匆而过,而是一种主观能动的行为这一论点。3.读书不能只需匆匆而过,读书是一种主观能动的行为,必须实事求是6地“遇见” 。“茅塞顿开”指的是现实自然与社会中的立体“遇见” ,而不是书籍世界与社会中的立体“遇见”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将所给内容带回到原文中,然后对比所给内容与原文内容有何区别,最后点明不同之处即可。句在原文的第段,原文内容为“读书的遇见 ,又并非不动脑筋地匆匆而过,而是一种主观能动的行为。 ”,与题干所给“读书只需匆匆而过”表述不一致,最后点明不同之处;句在
12、原文第段,原文内容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现实自然与社会中的立体遇见 ”,与题干所给“茅塞顿开一词形象地指出书籍世界与社会中的立体遇见 ”表述不一致,最后点明不同之处。4.读书时要按照优中选优、精中选精的原则,去选读那些经受过时间和一代又一代读者淘洗的经典作品;读书面要越广越好,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不仅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也要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广泛地阅读,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要善于从无疑处读出有疑,读书要善于思考,要有质疑精神,敢于大胆提出问题;不能死读书,要敢于延伸或者跳出书本的平面“遇见”实现到现实的自然与社会中去作立体的“遇见” 。三、阅读下
13、面的文章,完成 14 题。想“一万”更应虑“万一”郑端端礼记中庸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不论做什么事,提前充分准备、科学预判,就能谋定而后动。其实,这也蕴含着一种可贵的底线思维。“一失万无”的可怕后果,警示人们必须在平常守护“万无一失” 。加拿大有座水电站,那里常年备有一辆紧急情况下使用的“逃生巴士” ,每天 24 小时都在控制室出口待命。尽管自上世纪 70 年代水电站投入运营7以来,这辆巴士从未启用,但工作人员仍然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每日进行检修,只为防备灾难不期而至。 “不怕一万,只怕万一” ,既是朴素哲理,也是人生经验。想“一万”之时虑“万一” ,突出表现为一种理性自觉与忧患意识
14、。在党的七大上,面对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大好形势,毛泽东同志一口气列出了我们党可能遇到的“十七条困难” ,为抗战胜利后的各项工作赢得了主动。改革开放之初,面对新情况、新问题,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把工作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因为准备好对策, “即使出现了大的风险,天也不会塌下来” 。历史与现实昭示人们,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把困难估计得更充足些,立身最低点、争取最高值,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有利于规避风险、行之久远。处身风云激荡的改革时代,底线思维是武装头脑的必需品。现实中,如果缺乏远见没有“远虑” ,那么“近忧”就不远了;如果只想“一万”不虑“万一” ,一旦遭遇挫折,很容易手足无措。在前行
15、的路途中,一个人如果凡事心存侥幸,只重好处不重风险,只看眼前无视隐患,久而久之便会深陷险境而不自知。全面深化改革永远在路上,面对潜存的困难和挑战,能不能看到“坏处” ,会不会解决“难处” ,日益考验着改革者的勇气与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强调:“既要看到成绩和机遇,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难和挑战,看到形势发展变化给我们带来的风险,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干事创业,对矛盾和困难认识越充分,做工作就越有针对性;改革创新,对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感知越敏锐,应对措施就越能细致周全。增强忧患意识,既看到有利的一面,也看到不利的一面,做好风险评估和应
16、急预案,是谓“做最充分的准备” ;勇挑最重的担子、敢啃最硬的骨头、能接最烫的山芋,在实践中既锐意进取、大胆探索,又稳妥把握、务求必8胜,是谓“争取好的结果” 。思虑周全、谋划周严,也更有利于激发敢闯敢试敢干的气魄,让人在能力跃升中筑就自信。通向未来的前行之路,不只有鲜花相伴,也会有荆棘暗布。居安思危、周密筹谋、防患未然,我们才能从容应对挑战、化解风险,在伟大的征途中行稳致远。(人民日报2017 年 10 月 11 日)1.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1)其实,这也蕴含着一种可贵的底线思维。 (“这”在文中具体指什么?)(2)处身风云激荡的改革时代,底线思维是武装头脑的必需品。 (“必需品”
17、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2.第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具体证明了什么观点?3.下列两句名言,哪个更适合作为第段的道理论据?为什么?(1)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 陈寿(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4.请联系自己的现实实际,谈谈阅读本文的启示。1.(1)指不论做什么事,提前充分准备、科学预判,就能谋定而后动。(2) “必需品”一词形象地强调了底线思维在改革时代的重要作用和意义。9【解析】 (1)分析题干可知此题考查词语的指代意义,词语的指代意义一般在这个词语的前面寻找答案,此处结合上文的句子“不论做什么事,提前充分准备、科学预判,就能谋定而后动 ”回答即可。 (
18、2)题分析题干可知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 “必需品”是“一定得有” ,不可缺少的物品,这里结合句子可知这里形象强调了底线思维在改革时代的重要作用和意义。2. 道理论证,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论证了干事创业,思虑周全、谋划周严,才能争取好的结果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使论证更有说服力。【解析】解答此题,首先明确答题范围是文章第段画线句子,答题方向是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然后细读这一句,结合句子“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强调”可知属于道理论证的方法;最后结合文中的相关句子“思虑周全、谋划周严,也更有利于激发敢闯敢试敢干的气魄,让人在能力跃升中筑就自信”具体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3.第(
19、1)句更适合作为道理论据。因为陈寿的话强调的是明智的人在灾祸还没有出现时就提早防备,更能证明第段的观点。【解析】解答此题,首先结合题干要求明确此题考查论据的分析能力,然后细读两则名言,并结合第段的观点进行分析,第一则名言主要阐述了明智的人要在灾祸还没有出现苗头的时候就进行防范,聪明的人要为将来考虑,提早防备可能发生的祸患,第二则名言主要讲的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联系选文内容,这一段的观点是“一失万无”的可怕后果,警示人们必须在平常守护“万无一失” ,然后即可知道第(1)句更适合作为道理论据,最后用自己的语言合理表述即可,注意语言的简洁明了。4.读了这篇文章,我懂得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能学会
20、用长远的目光看问题,抓早抓小抓苗头,及早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祸患发生之前就10加以预防,这样我们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解析】解答此题,要求联系实际谈体会,熟读全文可知,本文主要讲不论做什么事,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提前充分准备、科学预判,就能谋定而后动,回答时主要围绕防患于未然的意义回答,可以抓住关键句子“不论做什么事,提前充分准备、科学预判,就能谋定而后动” “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把困难估计得更充足些,立身最低点、争取最高值,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有利于规避风险、行之久远” “思虑周全、谋划周严,也更有利于激发敢闯敢试敢干的气魄,让人在能力跃升中筑就自信”等谈体会即可。四、阅读下面
21、的文章,完成 14 题。低调之美菜根谭有句名言:“地低成海,人低成王。 ”由此可知, “低”既是成功之要诀,又是处世之良方,它演绎出深厚的境界、风范、哲学、修养。 低调的人,如梅花,暗香浮动;如兰花,清幽出尘;如菊花,有淡然的君子之风。竹外桃花三两枝,低调的人虽寥寥,却构成了世界生动的风景,让人赏心悦目。 低调是平和恬淡,对人对己,说话处事,不张不扬,不骄不狂。这样的人,逆境时能忍耐,顺境时知收敛,才高而不自诩,位高而不自傲。宽以待人,藏愚守拙,也就少了许多不必要的纷争,远离了是非漩涡。 左传昭公七年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宋国的正考父第一次被任命为上卿时,他弯腰受命;第二次被任命为上卿时,他鞠躬
22、受命;第三次被任命为上卿时,他俯身如弓受命,平时顺着墙根小步快走。看起来虽有些夸张,但正考父的这种谦逊、低调精神却值得我们学习。 先贤有言:“方为一事,即欲人知,浅之尤者。 ”越是经历了风雨的人,越懂得低调;越是不谙世事的人,越张牙舞爪。一个人炫耀什么,11说明他内心缺少什么。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恰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陈丹青在一次演讲中说:“国外很牛的人站在你面前,害羞得要命。明明弄了四五十年这个专业,他拼命躲,不讲。但我们这边不是。 ”他感叹当下国内很多搞艺术的人,喜欢自我显摆:“我是艺术家,我是雕刻家,我是诗人,我是作曲家我听了,好害臊。 ” 适当放低自己,这不仅是一种清净内敛的处事风格
23、,也是一门做人的艺术。老子讲:“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矜持内敛,谦和有礼,淡泊从容,自然活得平心静气,安稳又踏实。 内心越深邃丰盈,表面越淡然安宁;内心越肤浅匮乏,表面越浮躁不安。低调者无需吹嘘,并不是没有吹嘘的资本,而是有了这个资本,却更懂得拥有一颗平常的心。有内涵、有修养、有自信的人,从不在乎自己低一点而被人瞧不起。 著名学者季羡林,当有人给他各种桂冠之时,他却感到诚惶诚恐,浑身不自在。他说:去掉了“辉煌光环” ,就“还我一个自由自在身,泡沫洗掉了,露出真面目,皆大欢喜。 ”这是一种参透人生的清醒,阅尽沧桑的悟见,更有包容与豁达的成熟。 低调,不是退缩,不是无作
24、为,而是一种去留无意的胸襟,一种宠辱不惊的豁达。 总而言之,低调是一种淳朴之美,含蓄之美,大雅之美。(选自思维与智慧2017 年 11 期,有改动)1.第段引用“地低成海,人低成王”的作用是什么?2.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加点词的含义。(1)越是经历了风雨的人,越懂得低调;越是不谙世事的人,越张牙舞爪。 12(2)去掉了“辉煌光环” ,就“还我一个自由自在身,泡沫洗掉了,露出真面目,皆大欢喜。3.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第段画线句的理解。内心越深邃丰盈,表面越淡然安宁;内心越肤浅匮乏,表面越浮躁不安。4.有人说,在媒体和网络遍布的时代,一个人只有高调才会被人看见、被人知道、被人关注。结合文章内容,谈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省 杭州市 2018 中考 语文试题 研究 议论文 阅读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