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类试卷]江苏专转本(语文)模拟试卷23及答案与解析.doc
《[专升本类试卷]江苏专转本(语文)模拟试卷23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升本类试卷]江苏专转本(语文)模拟试卷23及答案与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江苏专转本(语文)模拟试卷 23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啜泣 层峦叠嶂 嗑碰 义愤填膺(B)辑拿 额手称庆 坍塌 班师回朝(C)秸杆 大有稗益 赘述 披肝沥胆(D)摩娑 厝火积薪 巨擘 见风驶舵2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许多农民巧妙地将服装厂剪裁后丢弃的“下脚料”做成帘子,当做蔬菜大棚的“棉被”,这真是一念之差,变废为宝。(B)王大伯十分喜爱小动物,只要见到流浪的小猫小狗,他都想办法把它们喂饱,有的人对此感到不解,他却乐此不疲。(C)文艺演出现场,身着盛装的表演者光着脚,微笑着,一边跳着傣族舞,一边向人们泼
2、水致意,在场群众纷纷拍手称快。(D)厂长动情地说:“ 为了扭转目前不利的局面,我们采用一种新的对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功败垂成,在此一举。”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青藏铁路纵贯青海、西藏两省区,跨越青藏高原,是连接西藏与内地的一条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铁路干线。(B)这家老字号食品厂规模不大,但从选料到加工制作都非常讲究,生产的食品一直都是新老顾客倍受信赖的。(C)天安门广场等七个红色旅游景点是否收门票的问题,国家旅游局新闻发言人已在记者招待会上予以否认。(D)中央财政将逐年扩大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地方财政也将设立助学专项基金。4 依次填入下面两句
3、横线处的语句了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组是 ( )建筑是凝固的诗:_;_。诗有古诗和现代诗,建筑也有古今之分,泾渭分明。在缓缓流逝的时间长河中,总有一些记忆像卵石般沉淀下来,_,_。爱,特别是母爱,对他来说,就是这样一份沉甸甸的卵石。或神采飞扬,透着现代的气息 或庄重沉稳,带着岁月的沧桑压迫着人们的心灵 改变着人生的轨迹(A)(B) (C) (D)5 下列各句中修辞方法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树林是一片绿色的海洋,轻风是海洋的呼吸。(B)珍珠是贝痛苦的结晶,是海的泪。(C)面对风暴的欺凌,松柏挺胸不屈,杨柳弯腰逢迎,江河寂然无语,高山昂然抗争。(D)太阳从地平线上露出笑脸,用她那柔美的金色
4、手指,悄悄地捡走了草地上的珠玑。6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搜神记干宝东晋志怪小说(B) 李娃传白行简唐代传奇(C)冯梦龙明代 喻世明言(D)孔尚任明代桃花扇7 下列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次空前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的开端以新青年创刊为标志,主要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B)戴望舒是中国 20 世纪 30 年代“现代派”诗人的代表人物,雨巷是他最富盛名的作品,同时他也获得了“雨巷诗人” 的美誉。(C)文革结束后,最早出现的是描写社会改革的“改革文学“,代表作有蒋子龙的乔厂长任记、张洁的沉重的翅膀等。(D)20 世纪 8
5、0 年代的中国文坛上,曾出现一批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影响的作品,诗歌有顾城、舒婷等人的朦胧诗,小说有王蒙等人的意识流作品,戏剧有高行健的绝对信号、车站等。8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编年体史书有春秋、左传 、资治通鉴。(B) “五四“ 运动到新中国成立这一阶段的文学称为现代文学,茅盾的子夜、老舍的骆驼祥子、巴金的灯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优秀小说。(C)中国的小说起源于古代神话,历经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章回小说和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现代小说的发展历程。(D)乐府诗原是一种合乐的古诗,是继诗经 之后的一种新诗体。9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6、(A)“三曹”指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即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 三苏”指宋代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三人均为唐宋八大家。(B)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到的“清末谴责小说 ”,指的是刘鹗的老残游记、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曾朴的孽海花。(C)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章回体小说。书中塑造了宋江等 108 位英雄形象。(D)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文学的先河,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达到了新高峰,廉颇蔺相如列传、崤之战、信陵君窃符救赵等是其中的名篇。10 下列是对文章标题中表示文体的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出师表中“ 表” 表示某种意见或感情。(
7、B) 琵琶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行”是乐曲的意思。(C) 师说: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主要特点是阐述某一事物或某一问题的义理。(D)论积贮疏: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用于臣属向君王分条陈述某一意见或看法。二、填空题11 横眉冷对千夫指,_。(鲁迅自嘲)12 _,户枢不蠹。(吕氏春秋)13 _,女为悦己者容。(战国策)14 庆父不死,_。(左传)15 我劝天公冲抖擞,_。(龚自珍乙亥杂诗)16 “春秋三传 ”指_ 、公羊传、谷梁传 。17 白居易有两首特别著名的长诗,分别是_和琵琶行。18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合称“_”。19 西厢记是元代杂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讲述了张生与崔
8、莺莺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作者“_”的美好愿望。20 汉末建安时期,一批文人诗歌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被人们称为“_”。三、阅读理解20 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李汉荣人,在人群里行走寻找他的道路,在人群里说话寻找他的回声,在人群里投资寻找他的利润,在人群里微笑寻找回应的表情。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虽然,喧嚣膨胀的人群有时是那么令人窒息,让人沉闷,但我们终不能一转身彻底离开人群。人群是欲望的集结,是欲望的洪流。一个人置身于人群里,他内心里涌动的不可能不是欲望,他不可能不思考他在人群里的角色、位置、分量和份额。如果我们老老实实化验自己的灵魂,会发现置身人群的
9、时候,灵魂的透明度较低,精神含量较低,而欲望的成分较高,征服的冲动较高。一颗神性的灵魂,超越的灵魂,丰富而高远的灵魂,不大容易在人群里挤压、发酵出来。在人群里能挤兑出聪明和狡猾,很难提炼出真正的智慧。我们会发现,在人口密度高的地方,多的是小聪明,绝少大智慧。在人群之外,我们还需要一种高度,一种空旷,一种庄静,去与天地对话,与万物对话,与永恒对话。伟大的灵魂、伟大的精神创造就是这样产生的。孔子独对大河而感叹时间的不可挽留:“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庄子神游天外寻找精神的自由飞翔方式;佛静坐菩提树下证悟宇宙人生之般若智慧;法国大哲帕斯卡尔于寂静旷野发出哲人浩叹:“ 无限空间的永恒沉默使我恐惧”
10、;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他不羁的诗魂飞越无限,把多半条银河引入人间,灌溉了多少代人的浪漫情怀;爱因斯坦把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科学探究和哲学思考的对象,他认为人的最大成就和最高境界不过是通过对真理的求索,获得与宇宙对称的灵魂,由此,人变得辽阔而谦卑,对这个无限地存在着也永恒地包裹我们的伟大宇宙献上发自内心的敬意正是这些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为人群带来了太丰盛的精神礼物,在人群之上利益之外追寻被人群遗忘了的终极命题,带着人群的全部困惑和痛苦而走出人群,去与天空商量,与更高的存在商量,与横卧在远方也横卧在我们内心深处的“绝对”商量,然后将思想的星光带给人群,带进生存的夜晚。为此我建议哲学
11、家或诗人不该有什么“单位” ,在“单位”里、在沙发上制作的思想,多半只有单位那么大的体积和分量,没有普世价值。把存在、把时间、把宇宙作为我们的单位吧,去热爱、去痛苦、去思想吧。作为芸芸众生的一员,我也不愿总是泡在低处的池塘里,数着几张钱消费上帝给我的有限时光。我需要登高,需要望远,我需要面对整个天空作一次灵魂的深呼吸,我需要从精神的高处带回一些白云,擦拭我琐碎而陈旧的生活,擦拭缺少光泽的内心。我正在攀登我的南山,目光和灵魂正渐渐变得清澈、宽广,绿色越来越多,白云越来越多,我正在靠近伟大的天空注 这是作者 南山系列散文中的一篇,南山位于作者故乡。21 作者认为“ 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 ”
12、的原因是 ?22 孔子、庄子、释迦牟尼、帕斯卡尔、李白、爱因斯坦在作者眼中是“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你如何理解文中“ 似乎”一词的含义?文章列举这些人物有何作用 ?23 从全文看,“ 精神的天空 ”具体指什么?作者期望自己“接近精神的天空” 的原因是什么?24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以排比的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个人与人群之间的紧密联系,接着笔锋一转,写人群“ 令人窒息”、“让人沉闷”,为后文提出远离人群的主张作了暗示和铺垫。(B)第二段中“挤压” 、“发酵”、“挤兑”等动词的运用,避免了与下文 “提炼”一词的重复,并使文章的语言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富有变化。(C)通过深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试卷 江苏 语文 模拟 23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