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山东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
《[职业资格类试卷]山东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资格类试卷]山东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山东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模拟试卷 1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属于儿童道德范畴的社会性内容是( )。(A)亲子关系(B)亲社会行为(C)同伴关系(D)性别角色行为2 儿童认为如果所有的人都同意的话,规则是可以改变的。依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这一时期的儿童处于( )。(A)自我中心阶段(B)权威阶段(C)可逆性阶段(D)公正阶段3 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是( )。(A)道德意识(B)道德意志(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4 同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A)价值体系(B)
2、认知结构(C)策略系统(D)新观点5 一个人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A)与生俱来的(B)通过学习而形成的(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D)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6 某班的班干部在看到班上的同学违反纪律时,会将情况报告给老师,这体现出的高级情感是( ) 。(A)道德感(B)权威感(C)归属感(D)理智感7 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当个体的道德观念是纯外在的,其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可见该个体的道德发展处于( ) 。(A)前习俗水平的第一阶段(B)前习俗水平的第二阶段(C)后习俗水平的第一阶段(D)后习俗水平的第二阶段8 一般认为,态度
3、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三个阶段:依从、认同和( )。(A)行动(B)内化(C)执行(D)泛化9 科尔伯格采用( ) 研究个体的道德判断能力发展,并将个体道德的发展划分为( )个水平。(A)对偶故事法四(B)两难故事法三(C)两难故事法四(D)对偶故事法三10 科尔伯格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研究中,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属于(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权威水平11 若问小明“ 为什么偷东西是不对的 ?”他的回答是“抓住了会挨打” 。据此可以判断小明的道德认识发展处于(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准习俗水平12 学生的人生观开始形成且品德出现两极
4、分化的阶段是( )。(A)学前阶段(B)小学阶段(C)初中阶段(D)高中阶段13 在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中,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阶段是( ) 。(A)评价(B)依从(C)认同(D)内化14 有些学生虽然知道道德规范,也愿意遵守,但却受个人欲望的支配,不能抗拒诱惑因素,结果干出了违反道德规范的事,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学生( )。(A)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B)缺乏良好的道德情感(C)没有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D)道德意志薄弱15 下列关于认同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处于对某人或团体的崇拜而产生的认同是价值认同(B)认同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接受水平,具有自觉性和主动性,但不
5、稳定(C)认同是确立自觉遵从态度的开端(D)认同是社会规范接受和品德形成的最高阶段16 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A)与生俱来(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17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 )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对社会、他人及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 )和倾向。(A)个体心理特征(B)群体心理特征(C)个体行为特征(D)群体行为特征18 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19 阿龙学习成绩优秀,但一直有一个坏习惯,经常随地吐痰,同学提醒后仍没有改正,阿龙也想改,但
6、是经常忍不住,对于这种情况班主任应从( )人手对其进行教育。(A)道德意识(B)道德意志(C)道德信念(D)道德行为20 小霞能根据他人的具体情况,以平等为标准,在同情、关心的基础上,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道德事件进行判断,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小霞的道德发展处于( )。(A)自我中心阶段(B)权威阶段(C)可逆阶段(D)公正阶段二、多项选择题21 教师可以综合运用一些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 )。(A)说服(B)榜样示范(C)群体约定(D)价值辨析(E)奖励与惩罚22 下列属于态度与品德的区别的有( )。(A)两者实质不同(B)两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C)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7、(D)结构不同23 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有( )。(A)直觉的道德情感(B)具体形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性的道德情感(D)想象的道德情感三、判断题24 每个人的品德特质在任何场合下都是一致的。 ( )(A)正确(B)错误25 态度与品德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 ( )(A)正确(B)错误26 态度的核心成分是认知成分。 ( )(A)正确(B)错误27 从抵制不良行为看,惩罚不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 )(A)正确(B)错误28 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 )(A)正确(B)错误29 小学生必须经过道德体验才能理解道德规范,进而转化为个人的道德需要,实现这
8、种转化的关键因素是道德认知。 ( )(A)正确(B)错误30 对于那些常说“ 我知道这样不好,就是管不住自己” 的学生,教师应加强其道德意志的培养。 ( )(A)正确(B)错误四、材料分析题31 学生李某从小父母离异,跟着年老多病的祖父生活,祖父对他管教不严,他经常和社会上的一些无业青年混在一起,打架斗殴。父亲偶尔回家,对他不是打就是骂。在学校,他破坏课堂纪律,拖欠作业,完不成学习任务,还欺负小同学,全班同学都看不起他、疏远他,但他喜欢运动,是班级篮球队的主力队员。(1)简析李某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2)联系材料分析班主任应如何对李某进行教育。山东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态度与
9、品德的培养)模拟试卷 1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儿童道德范畴的社会性内容包括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可逆性阶段的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儿童一般都形成了这样的概念:如果所有的人都同意的话,规则是可以改变的。儿童已经意识到一种同伴间的社会关系,应当相互尊重。准则对他们来说已具有一种保证他们相互行动、互惠的可逆特征。【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道德行为是人的品德的一个重要的外部表现,一个人的品德只有通过道德行为才能体现,因此道
10、德行为是衡量人们品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同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知识模块】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道德感是个体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言论和意图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小学低年级学生主要以社会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职业资格 试卷 山东省 教师 公开 招聘 考试 教育 理论 综合 知识 态度 品德 培养 模拟 答案 解析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901140.html